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大學生環境美德培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從我國大學生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出發,論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大學生環境美德培育的必要性,進而探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環境美德;道德;培育;途徑
一、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是時展賦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新內容和任務
人與自然如何共進、共生是新時代中國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培育大學生的環境美德則是時代賦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內容與任務。“2005年高校思政課實施方案”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程,授課的對象為高校的全體學生,受眾面普遍而廣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地教育大學生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般規律的重要陣地,也是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環境美德①(EnvironmentalVirtue,EV)是指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尊重自然、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良好品德,是對傳統美德的拓展與升華。“人類應當將自己的美德發揚于盡可能廣大的領域、盡可能多的自然對象,而無須追問自然對象與人類的相似性如何,無須根據自然對象與人類的相似程度確定自己施善的邊界與程度”②。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大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的要求,“德”不僅僅是指傳統道德觀念,還包含環境美德,具有環境美德是歷史發展對大學生給出的新要求。第一,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社會文明道德風尚的重要承載者和傳播者。對大學生進行環境美德教育,不僅有助于他們發展人與自然之間的理性關系,還有利于他們提高作為人本身的思想道德覺悟,協調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系,增加參與環保行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其環境美德的培育,對營造全社會的環保意識、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具有顯現的引導作用。“大學時期是青年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大學時期樹立起的思想道德觀念,在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重要影響。”③第三,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科學文化知識水平的一個群體,將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和主力軍,他們對環境美德的了解與理解掌握,他們的環境美德理念將在很大意義上決定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效果,對他們進行環境美德的培育意義重大而深遠。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培育大學生的環境美德的途徑探究
(一)樹立榜樣
環境美德的培育離不開學校教育,借鑒日常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發揮榜樣人物的道德示范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介紹、分析環境保護歷史上具有綠色思想和行動的綠色人物的范本或者楷模所具有的人格特征。比如,索南達杰、梁從誡、張正祥、楊善洲等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展現的一種新的道德品質,人面向自然的美德———環境美德。在樹榜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讓大學生明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建立在關愛的基礎之上,不僅要關愛他人、關愛社會,還要關愛自然,以敬畏之心善待自然,要與自然和諧共生。”④形成“人與自然平等原則、人與自然共享命運原則和自然大于人原則的環境美德。”⑤
(二)挖掘素材
我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將“天地人和”視為美德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可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如“敬”、“儉”、“仁”、“好生”、“不忍之心”、“天人合一”等理念。“敬”不再是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的時代人們對自然由“畏”而“敬”的道德態度,而是指基于理性的、道德態度上的“敬”,包含著對自然事物利益、價值的肯定,對人類自身破壞性生存的制約的道德態度;“儉”包括節檢、惜用、節省、節欲、節制等意思,是中華民族推崇的重要美德之一。“‘儉’作為環境美德既有節約勞動,又有節約資源與維護社會穩定等意思。將這些傳統的環境倫理思想與大學生的行為習慣、生活方式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善待自然的情感和意識。⑥挖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元素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的素材,將大大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
(三)重視實踐
大學生環境美德的培育,既靠教育也靠實踐,實踐是良好美德養成的重要條件,是培育大學生環境美德的源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過程中,將課內實踐教學、課外校內實踐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等實踐教學形式有機結合,有利于大學生知行合一,產生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美德意識,才可能有與自然共生、共進的環境美德的實踐行為。當然,大學生環境美德的培育既需要高校思政課加以引導,也需要大學生個體自覺踐行。只有將環境美德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培養出較高水平的全面發展的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國家建設目標。
作者:江盼 單位:百色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著,楊通進譯.環境倫理學:大自然的價值以及人對大自然的義務[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PH
[2]姚曉娜.環境美德及其教育研宄[D].華東師范大學,2012.
[3]曹孟勤.在成就自己的美德中成就自然萬物一一中國傳統儒家成己成物觀對生態倫理研宄的啟示[J].自然辯證法研宄.2009(07).
[4]薛富興.鑄造新德性:環境美德倫理學芻議[J].社會科學,2010(5)
[5][美]桑德拉•簡•費爾班克斯,環境友好型人格與環境美德面臨的挑戰[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9(5).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