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音樂藝術管理課程構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藝術管理專業在我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一方面是承載著市場化的音樂藝術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夠深化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為音樂人才提供更多就業機會。對此,高校的音樂專業應該有足夠的敏感性,通過對這個新興專業的研究和引領,讓開設這門課程的高校直接為市場輸送音樂管理方面的人才。
一、高校音樂藝術管理專業開設的必要性
近來年,隨著國家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力度逐漸加大,高校中對于藝術方面的投入也越來越大。通過對目前高校內對于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現狀的研究和梳理,結合高校音樂藝術管理的教學特點進行深入的分析,最后對于音樂藝術管理專業未來存在的優勢和必要性進行闡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且針對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藝術管理是指在藝術生產和建設過程中的管理經營,以藝術學為基礎,管理學為本質。是一項與心理學、經濟學、市場營銷學都緊密相連的一門新興學科,更是根據現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綜合類藝術,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藝術傳播、藝術策劃、藝術營銷。目前,高校中的音樂藝術管理主要是針對音樂藝術市場化之后的商業價值與藝術價值之間的平衡與協調展開,既要獲得商業利益,又要讓藝術價值最大化。在當今的音樂藝術市場一片繁榮之際,在音樂專業開設和深化藝術管理專業是高校所面臨的一大教育問題。同時更是必由之路。在我國發展蓬勃向上的藝術市場中創造機遇,就是當前音樂藝術管理所要迎接的挑戰和機遇。音樂藝術管理的手段是策劃、組織、實施,其培養出的人才應該既了解音樂方面的理論知識,又具備實踐操作經驗;對于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之技能;對傳媒行業有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所以相對來講,也是對專業水平要求頗高。目前社會上的音樂文化公司大量的興起,他們對于既懂音樂藝術產品市場價值,又了解相關產業的管理,同時又了解音樂文化的藝術價值的人才是求賢若渴的,這樣就為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提供了廣闊的機遇。如果可以將藝術管理專業作為音樂學主修方向之一,那么這將有效地緩和擴招帶來的音樂學主修方向的局限性。音樂藝術管理這個專業的興起與完善不僅可以為社會音樂文化事業培養良好而又全面的綜合知識結構人才,還可以增加音樂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口徑,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所以,音樂藝術管理這個專業在高校內開展是有著普遍的必要性的,從市場化需求和大眾傳媒時代的到來看,也是同樣有必要的,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獲得音樂方面的前沿知識,同樣也可以擴大普通高校音樂學課程的齊全性與合理性。
二、高校中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的現狀
1.高校中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的發展前景
目前,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都開展了關于音樂藝術管理的研討,研討的主題多是借鑒了國外的經驗,教學體系方面一直都在摸索和爭論中,因為音樂藝術管理屬于一個新興的專業,所以這是為了較大范圍的達成共識所采取的一種必要手段,不能急于求成,然而這種爭論代表著各大專業音樂院校在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的分歧性,一些學者認為,藝術管理專業所學習的應該是讓管理從幕后走向臺前的這樣一種表現形式,屬于管理學在音樂中的一種拓展應用。另一部分學者認為,藝術管理應該歸類于藝術學,它僅僅是使用了管理學的思路和手段來應對藝術方面的問題。截止到現在,除天津音樂學院之外,其他的音樂學院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管理專業畢業生。對于音樂市場的繁榮大背景,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上,各個音樂學院都設立了自己的藝術管理課程,提供了自己的教育理念,武漢音樂學院是針對流行音樂和大眾媒體的關系進行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對于個案分析、市場調查更加的側重。其他綜合性的高校無論在師資條件上還是生源的整體素質上都比不上專業的音樂院校,但是這些學校擴大招生的力度,不僅招收藝術院校的學生,而且還在同時招收高中藝術特長生和通過藝術課來加分的普通應屆生,這主要是因為考慮招收學生的綜合知識素養。從這個角度來說,綜合性高校開設音樂藝術管理這個專業較之專業音樂院校有一個優勢,那就是綜合性高校的人文意識和綜合能力要更加的豐富,所以在專業整合、學生選課、師資調度方面有著更加寬松的優勢,而開設音樂藝術管理專業,所需要的不僅是讓學生在學習這門學科時認識到它所蘊含的理論興趣,同時還要讓這學生畢業后能夠服務于文化藝術生活。不僅僅在一個領域內嶄露頭角,而是要在各個方面都能夠有所發展,為以后提供更多的準備和機遇。這是目前音樂藝術管理專業的一個普遍要求,也是高校開設這門學科的初衷之一。
2.高校音樂藝術管理中的發展進程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大眾媒介的發展,音樂產業在制作方面已經頗為成熟,但是相對地,藝術管理方面卻缺乏全面的復合型人才,甚至可以說整個音樂文化產業的從業者都不是完全專業的“科班出身”。這就造成了經濟成本的失衡和社會資源的浪費。高校音樂方面的藝術管理專業成立的時間還相對較短,可以說存在著很多細節性的問題。例如有時專業行的院校為了拿到專業技能很強的學生,會在招生的過程中降低文化課門檻,這就無形中失去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性,此外也容易讓一些有專業才能但是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形成對文化方面的不重視,導致藝術和文化發展的一個不平衡的現象。如果學生的觀念開始全部以專業性為準則,那么在這種訴求中學校的整個專業就會形成一種自下而上的輿論導向,從而讓專業藝術觀念對人文環境形成絕對化的壓制,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重要問題。因為這樣的氛圍是一定會在無形之中妨礙音樂藝術管理專業所提倡的價值和需求,阻礙復合型高端人才專業性的培養。所以我認為對于人文條件的寬泛性要求和寬容的態度實際上是對藝術管理專業化的某種扼殺,這是目前高校音樂藝術管理專業所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如不能出臺有效的解決措施和策略,那么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將是讓藝術管理專業止步不前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音樂藝術管理的特色教學體系
藝術管理專業如果要發展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認清自己的優勢,做到揚長避短,多吸取國外藝術管理教學的成功經驗,對于藝術管理的課程加以整合、創新、構建,再結合自身所具備的條件,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目前各大高校不僅在教學方面致力于拓展藝術管理專業學生的音樂知識,還要求學生們具備商業管理的能力,逐步深化。涉獵面之廣,涵蓋了管理學、音樂學、營銷學、人力資源、策劃理論等方面。目前已知的開設音樂類藝術管理專業的高校為學生安排的課程有演出營銷、藝術策劃、藝術法規等。在施行教學之前,應該讓學生先了解音樂方面的理論知識和技巧,包括樂理、視唱、聽音、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藝術概論、音樂美學等;作曲技法課包括和聲、復調、曲式分析等;最后表演課包括聲樂、鋼琴以及器樂類來作為選修課程學習。這樣就可以基本達到藝術管理專業課的要求了,以這些音樂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學習為基礎,再開設管理學原理、公共事業管理學等基礎課程,讓學生能夠將之前學到的音樂知識與管理學掛鉤。到了學生大三、大四的時候將詳細的歸納課程,音樂產業管理、音樂編輯、音樂傳播調查、大眾音樂傳播概論等與音樂社會學和音樂文化密切相關的專業課程,這樣可以讓學生全方面的感受到藝術管理的書面含義。在實踐教學方面,中央音樂學院所開設的藝術管理專業在全國可以說是走在了前沿。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每學期都會組織諸如:宣傳稿的撰寫、項目主題籌備、外聯統籌、海報與節目單設計、場地管理等。全體師生投票對于企劃案給出新的建議,周而復始。目前經過幾年的努力已經成功做完了11屆的藝術管理活動。中央音樂學院的藝術管理專業在理論上規定每學期完成3篇以上的藝術觀摩分析,對于質量較高的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進行比較深入的剖析。此外,中央音樂學院在教學中加入了“常規藝術實踐活動”,參與每星期的音樂會、現代音樂節、學院音樂會以及高雅藝術進校園等一系列活動。統籌、策劃、運營了第七屆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宣傳、舞臺管理、推廣了十八場音樂會,在音樂節中統籌規劃的節目包括合唱、管弦樂、交響樂、歌劇、民樂、電子音樂等諸多的形式,讓學生在體驗之余,更能透徹的了解藝術管理在音樂中的實際意義。
結語
隨著大眾傳媒越來越興盛,音樂藝術和演藝市場形成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尤其是音樂藝術文化產業深化所帶來的美好前景,促使高校的音樂教育必須重視藝術管理這個專業。防止混亂的競爭出現在音樂藝術市場中,同時保證藝術創意的自然流通,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如果讓藝術市場的每一寸土地都盡然有序,這不僅是文化行業的需要,同時也是構建和諧有序文化市場政策的需要,這是教育的一項重大責任。當然,高校單方面承擔這種責任是不現實的,我們不能從單一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但是由高校輸送藝術管理人才,然后由市場協調發展接受新思想,雙方密切的合作就可以達到完美的效果。綜上所述,通過本文的研究,音樂藝術管理專業是市場選擇的結果,是未來音樂行業傳播輸出的必由之路,在長遠藝術的發展進程中,文化作為一種軟實力,但是配以藝術管理這樣的硬實力才能夠讓市場有序的運作起來。所以,在具有音樂類學科的高校建立有效的藝術管理專業是一項刻不容緩的要求,同時也是極具現實意義的,不管對于學生的就業還是學校專業設置都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和價值。只有這樣,未來音樂市場的發展才會越來越輝煌,國家的文化事業也會越來越蓬勃向上。
參考文獻:
[1]張丹.高校音樂傳播與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研究[D].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2):119-121.
[2]和云峰.關于藝術管理專業教學的若干思考———以中央音樂學院藝術管理專業為中心[J].中國音樂,2009(4):49-52.
[3]吳迪.初步構建音樂藝術管理課程體系[D].湖南科技學院,2015(5):151.
[4]張剛.關于音樂藝術管理“內涵式”發展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4(11):78-79.
[5]周洪雷.構建中國特色音樂藝術管理專業課程體系[D].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8(4):31-35.
作者:王雨婷 隋欣 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