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學院人文素質提升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人文科學是醫學的重要屬性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屬性。因為作為醫學研究對象的人具有自然屬性,而包括生物學、化學、工程學等眾多自然學科又是醫學發展的基礎。所以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早已深入人心。同時,醫學還具有顯著的人文科學屬性。人是醫學的研究對象,而人生存在社會之中,其身體狀況同其精神活動及生存的社會環境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研究人的健康與疾病,不能忽視人的精神活動及其生存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因此,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也是進行醫學研究的重要工具。由此分析,人文科學也是醫學的重要屬性。
2.1人文素質教育是當代醫學教育的基礎
人文素質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世界興趣、愛好和品格等,是一種熱愛自然,積極向上,正直高潔的精神狀態[1]。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全面”的人。199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其中三項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著名教育家楊叔子院士也指出,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受教育者不僅應具有科學知識,更要有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可見人文素質教育在當代教育中的基礎地位。醫學教育也應順應當代教育的大方向,確立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地位,培養全面的醫學人才,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2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包括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質教育。當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模式,充分體現了醫學的自然科學屬性和人文科學屬性。在這一模式下的醫學發展,要求醫學生達到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的統一。醫學生只有具備醫學、心理學、倫理學、哲學和社會學等多方面知識,才能全面、和諧地發展,成為既有較高的診療技術,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的,高素質的醫學人才,適應新的醫學模式,順應當代醫學發展的潮流。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是高等醫學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全面的高素質醫學人才所必不可少的。
2.3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形勢嚴峻
1998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以來,各高等醫學院校都在探索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受多種條件所限,目前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素質教育仍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首先,醫學學制短,人文課程設制不足。按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亞太地區精神衛生顧問會議的建議,醫學教育計劃中社會人文、心理學、行為醫學類課程占總課時的10%。國外,如美國、德國占20%~25%,英國、日本為10%~15%,而我國只占8%左右[2]。其次,我國醫學生人文素質基礎較差。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多從高中階段的理科班錄取,這些學生在高中階段以攻讀數理化為主,人文知識的總體水平相對薄弱,而醫科大學的醫學專業課任務繁重,難以在大學期間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再者,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醫學教育過于偏重于自然科學,重專業,重功利,輕基礎,輕素質,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念仍在許多教育工作者心中根深蒂固,以致在教育活動中主觀性地輕視人文素質教育。另外,許多高等醫學院校人文課程設置不系統,缺乏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效果不盡人意。
3.探討加強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措施
顯然,我國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與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是不相適應的。但人文素質教育又是高等醫學教育一項基礎性、全局性的重要工作,筆者針對當前高等醫學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考慮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改進:
3.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互統一的思想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工作者是引導者,引路人。在教育工作中,他們的觀念會對學生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醫學教育者首先應對醫學有正確的認識。醫學不僅僅是一門自然科學,也是一門人文科學,它是兩者的融合統一。認識到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轉變“醫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的陳舊觀念,重視它的人文科學地位,樹立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相互統一的教育思想,并把這一思想貫穿于整個教育工作中,傳授給我們的學生,使他們學會認識自我,發展自我,關愛生命,愛護自然,理解社會,熱愛祖國,成長成“全面”的高素質人才。
3.2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豐富人文素質教育內容
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英語、政治等多已成為高等醫學院校中的必修課內容。但這些還不能滿足高等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要求,比如法律、法規教育。醫學相關法律、法規的教育,在以往的高等醫學教育中并不被重視,以致當前有不少醫護工作者缺乏相關知識,法律意識薄弱,在工作中不能有效地維護患者、自身和醫院的利益,有的甚至造成嚴重后果。對此,可適當增加一些與醫學關系緊密的內容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并建立相應的考核制度,從理論和實踐能力兩方面考查教育效果。由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豐富,而醫學生課程多,學習任務重,不可能把所有的內容都納入必修課和選修課。為適應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方式,讓學生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可以各種較為靈活的形式,如知識講座,或邀請校外知名人士進行演講和交流,開擴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人文知識,使人文素質教育更為豐富與生動。
3.3營造和諧、進步的校園文化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高校人文素質教育引導和文化啟迪的主要形式[3]。和諧、進步的校園文化本身就是一種人文素質教育形式。在這樣的校園文化中,學生可以切身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互愛、互助的快樂,學會如何融入集體,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面對挫折,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培養探索與創新精神,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總的來說,人文素質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基礎。目前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學生的人文素質不容樂觀,人文素質教育形勢嚴峻。要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與國際高等醫學教育接軌,必須更新教育觀念,提高人文學科在高等醫學教育中的地位,改革教學方法,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的作用,全面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