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心律失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有的心律失常無臨床意義,有的則影響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慮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如需治療,以選用何種藥物為最佳選擇。要熟知所選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及其對心臟電生理的影響。
關鍵詞:心律失常藥物應用
心律失常的臨床表現差異很大,有的心律失常無臨床意義,有的則影響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慮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藥物治療,如需治療,以選用何種藥物為最佳選擇。要熟知所選藥物的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及其對心臟電生理的影響。
幾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臟的自律性、傳導性以及心臟的收縮功能,也幾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藥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到目前為止,這類藥物對心肌病變,對有更嚴重的心臟病理狀態的影響還沒有足夠的臨床資料,當心臟功能障礙、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謝紊亂時,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其的影響,要有足夠的重視和認識。通過實踐,逐步形成醫生自己的用藥經驗,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處理,即貫徹用藥的個體化原則。
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電生理作用是降低自律性、減少后除極與觸發、糾正傳導障礙及消除折返激動的發生。依據藥物電生理效應歸納為4大類。
1急救
經靜脈置入臨時心臟起搏器是對嚴重心動過緩、傳導阻滯、心臟停搏等有效的緊急搶救措施之一,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正常的心率以保證重要器官的供血,因而需要迅速準確,分秒必爭的搶救。作為急診監護室,臨時起搏器用物應呈備用狀態,固定位置放置,做到第一時間用物、器械、配合人員全到位。爭分奪秒而又有條不紊地實施各項搶救和護理措施,是保證床邊心臟臨時起搏器正常運作,預防各種并發癥證病人安危的重要環節。
2術前護理
2.1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安裝永久起搏器知識缺乏了解,均產生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和疑慮心理。焦慮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反應,是個體對所面臨的潛在性威脅產生的一種復雜、消極的心理應激反應,能引起個體的痛苦體驗,并借一定的生物學機制影響個體的生理平衡,其表現為交感神經活動功能亢進,如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呼吸加速、脈搏增快、面色蒼白、煩躁、坐臥不安等。
2.2術前準備協助患者完善各種輔助檢查,如血常規、出凝血時間,攝胸部X片、超聲心動圖檢查等;備齊急救物品及藥物,術前糾正患者身體狀況,積極治療并發癥,如肺部感染。
2.3物品準備特制的漂浮電極導管、靜脈切開包、除顫儀、多功能監護儀、吸痰器、局部麻醉和各種搶救藥品、臨時起搏器、簡易呼吸器、氣管插管、導管、18號普通穿刺針、6F和7F動脈鞘。
1臨床資料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28~83歲,平均58歲。既往高血壓病史3例,冠心病史2例。MI的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臨床命名標準,除臨床表現外,有心電動態演變及心肌酶、血清肌鈣蛋白的改變[1]。梗死部位:前間壁梗死6例,廣泛前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4例,高側壁梗死1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2例,心率失常1例。
2臨床觀察
2.1意識狀態的觀察高血壓腦出血常出現意識狀態的改變,嚴重者隨即進入昏迷狀態,其時間的長短視病情輕重而定。處于躁動狀態的患者更應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2.2生命體征的觀察立即給予多功能心電監護,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和呼吸的變化,以利于及時發現生命體征的異常情況。
2.3瞳孔及眼球的觀察不同部位的顱內出血在瞳孔及眼球位置方面有不同的特點。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臨床資料;臨床觀察;護理;出院指導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意識狀態的觀察、生命體征的觀察、瞳孔及眼球的觀察、心跳、呼吸的判斷、心理護理、嚴密觀察病情、控制補液速度和補液量、飲食護理、大小便的護理、止痛、溶栓護理、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多數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腦出血;急性心肌梗死;護理
【論文摘要】目的通過有針對性的護理,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顧分析對本院15例患者的護理措施。結果經過精心護理仍有3例死亡,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2例,心率失常l例。治愈6例,好轉6例。結論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針對患者病情,抓好控制活動、緩解疼痛、合理氧療、抗凝和飲食、保持大便通暢等環節的護理,能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好轉率。
急性心肌梗死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疾病,多數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是心肌血流供給的持久性中斷所導致的心肌壞死。急性心肌梗死的誘因,最常見的有過度疲勞、情緒激動、飽餐后、睡眠差或持續緊張工作等。急性心肌梗死發生之前的先兆:心前區絞痛或心絞痛發作的同時伴有惡心、嘔吐、大汗等。現將本院收治的15例腦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措施和方法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自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例,全部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28~83歲,平均58歲。既往高血壓病史3例,冠心病史2例。MI的診斷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臨床命名標準,除臨床表現外,有心電動態演變及心肌酶、血清肌鈣蛋白的改變[1]。梗死部位:前間壁梗死6例,廣泛前壁梗死4例,下壁梗死4例,高側壁梗死1例。死亡原因:心源性休克2例,心率失常1例。
近年來,循證醫學(evidence2basedmedicine,EBM)在國際臨床醫學領域內得到了迅速發展。其核心思想是:任何醫療決策都應建立在新近最佳臨床研究證據的基礎上,也就是遵循證據的臨床醫學,目的是為了臨床醫學決策的科學化。21世紀的臨床醫學將是循證醫學的時代,為此將循證醫學[1~4]的相關知識做一介紹。
1循證醫學的概念
循證醫學要求醫務人員應該認真地、明智地、深思熟慮地運用在臨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學研究信息來診治病人。循證醫學強調臨床醫師應在仔細采集病史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根據臨床實踐中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有效的文獻檢索,并對其進行評價,找到最精確的預后估計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用于對每個具體病人的服務。
2循證醫學的意義
2.1循證醫學的必要性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每天均有許多醫學,有許多新的科學證據產生。層出不窮的臨床科學證據,只有被臨床醫生熟知和應用,才能對疾病的診治產生重大影響。但由于傳統醫學解決臨床問題的局限性造成某些療法雖有充分證據證明有效,卻長期未被采用(如心肌梗死的溶栓療法在20世紀70年代已有多篇文獻證實有效,卻在80年代末才被廣泛應用);另一些療法根本無效,甚至有害,卻長期應用,例如利多卡因預防急性心機梗死后的心律失常,從疾病的病理生理推測,心肌梗死者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是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因此,不少人認為有充分理由對急性心肌梗死者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是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證明,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雖然抗心律失常藥物利多卡因可以抑制心律失常,但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對病人無益。另外一個例子是β2受體阻滯劑,該藥長期以來被認為其減弱肌力的效應對心衰的病人是有害的,而事實表明該藥能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死率。隨機對照試驗使我們得以正確評價現有某些治療的療效及不良反應。
2.2可獲得性雖然每天的臨床工作需要正確的信息即科學證據來指導,卻常常難以獲得,大多數情況是沒有時間查尋:第一,有人統計,如果我們平均每天讀19篇新文章,需要1年時間才能將本領域的進展看完,而實際上許多人花在看書上的時間十分少。第二種原因是教科書知識陳舊,隨著畢業后工作時間的延長,知識越來越老化,尤其是對新藥的應用等。常規的繼續教育項目對臨床實踐幫助不大,需要學的東西不一定在繼續項目中學到。第三個原因是手邊雜志種類、數量有限,不知如何查到急需的必要信息。循證醫學有助于培養當代醫生通過不同的臨床學習方法,自己進行系統綜述,為他人提供最佳證據。還可以查尋他人進行循證醫學研究的結果,如目前已出版的《循證心臟病學》、《循證胃腸病和肝病學》等著作,以及《循證醫學雜志》和Cochrance圖書館系統綜述等都可以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