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舉措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階段、新形勢下,廣大農民需要什么樣的服務?現行各種服務組織如何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新需求?對此,安慶市各地正在積極實踐和探索行之有效的“三農”社會化服務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現出公共服務一體化、中介服務多元化、服務組織市場化特點,對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現階段農民需要的社會化服務是全方位、多層次的,而且又是十分迫切的。現行的服務體系還有諸多不相適應的地方,與發展現代農業、建設和諧新農村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現實反差。
一是當前的社會化服務水平與農民的客觀需求存在現實反差。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的分工分業越來越突出,現行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已經很難滿足廣大農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現為:服務內容比較單一,絕大多數服務仍停留在生產經營階段,難以滿足農民對項目資金、市場信息、風險防范、司法維權、精神文化等多層次的需求;服務缺乏針對性,有些部門或組織提供的服務脫離“三農”實際和缺乏操作性,難以滿足農民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保障等多領域的需求;服務力量薄弱,導致服務體系斷層,服務數量有限,服務時間滯后,服務效果總體上欠佳;服務管理不夠規范,缺乏有力的長效監管措施,特別是有些服務組織商業化傾向過于嚴重,在發生經濟利益沖突時有的甚至不惜犧牲農民的利益,不利于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二是農村綜合改革目標與公共服務職能的發揮存在現實反差。長期以來,涉農部門的社會化服務是以縱向領導體制為主的網絡,主要職能是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服務,且側重于技術服務。隨著農村綜合改革的推進,基層的涉農部門在名義上合并為農業技術指導服務中心,但在實際運行中仍是體制不順、人與事分離,尚未進行人權、財權、事權等資源的深度整合,沒有形成有效的工作合力和發揮應有的整體公共服務職能,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鄉鎮管得著用不上、縣直部門用得上管不著”的尷尬局面,更談不上制訂系統的、長遠的發展規劃,很難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緊密結合起來。
三是各類組織服務愿望高漲與服務手段不足存在現實反差。與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同步,以專業協會、龍頭企業為主體的各類組織服務“三農”的熱情空前高漲。而“三農”社會化服務涵蓋的范圍廣、內容豐、環節多、時效強,必須通過運用市場經濟規律并輔以必要的政策、資金等扶持手段,否則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長期的、歷史的原因,當前對“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投入仍顯不足,特別是投向農民專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的政策和資金顯得嚴重不足,導致各類服務組織規模偏小、條件落后、發展緩慢、服務功能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卻又沒有手段的兩難境地。
四是農業市場化進程加快與服務主體發育緩慢存在現實反差。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業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客觀上需要比較健全發達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在現有的農村服務體系中,綜合配套的服務少,服務主體的功能與農民的需要相差甚遠。各類服務主體之間缺乏統一組織和協調,除各級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外,其它大部分民間服務組織特別是各行業協會尚處于起步階段,開展服務工作也是各自為政,只重視對單項的、現有的需要開展服務,缺乏配套性和前瞻性。有些地方的服務組織只注重自身的利益,缺乏同其他組織聯手服務的主動性和積極為農民服務的自覺性。
健全的“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環節,也是建設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加強“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須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堅持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切實提高認識水平。當前,解決家庭分散經營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迫切需要發揮各種中介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快傳統生產方式向適應發展現代農業的轉變,迫切需要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統籌城鄉發展和促進農村和諧社會建設,迫切需要建立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為此,須始終把解放思想置于萬事之先,充分認識加強“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將其作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堅持以創新的思維超前探索、尋求突破,推動“三農”社會化服務由服務傳統農業為主向服務現代農業拓展和延伸,由單純服務農業為主向服務農業、農村和農民全方位拓展延伸,由單純服務經濟領域為主向服務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拓展延伸,加快建設和完善以政府公共服務為主導,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主體,以農業龍頭企業服務為骨干,以文藝隊、禁賭協會、“紅白”理事會等其它公益組織服務為補充的新型“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
堅持以政策引導為核心,鼓勵扶持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現階段的農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各級政府提供盡可能多的政策服務,扶持的重點是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田水利建設,農村教育、衛生、文化事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農民培訓尤其是青壯年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綠箱、藍箱、黃箱”政策所允許的其他方面。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特別在稅費收取、信貸支持、資金扶持、土地入股等方面對各類服務組織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建立和發展“合作社+農戶”、“公司+協會+農戶”等各種新型服務組織。進一步改進支農惠農方式,制訂項目補助、以獎代補等激勵措施,整合財政支農資金集中力量辦大事,考慮將支農資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和服務組織發展。進一步探索建立服務體系建設的統籌協調、績效評價、社會參與機制,探索建立農民自主理事、項目建設、設施管護機制,探索建立土地流轉、農技推廣、農資監管、農民培訓機制。
堅持以統籌發展為重點,不斷創新組織形式。堅持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加快建立農業技術、農業機械、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等社會化服務體系。重視加強和引導農村金融、農業保險服務體系建設,通過股份制設立農村銀行和籌集風險基金,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實施農民互助擔保、農民互助保險,最大程度地降低農業風險。注重發展各種服務組織與農戶之間的合作互惠關系,通過經濟合作使農戶與服務組織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分享的利益共同體,通過創辦經營實體和開展有償服務提高服務組織的經營收入,通過推動產前降低成本做“減法”、產后增加附加值做“加法”,促進農戶增收,逐步形成“圍繞服務辦實體,辦好實體促服務”的良性循環。
堅持以深化改革為保障,加快理順體制機制。要使農村綜合改革既符合基層實際,又達到服務“三農”的目的,必須進一步理順基層涉農部門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制定、規劃編制和農業執法等調控職能,把技術指導等服務職能剝離出去,努力為“三農”社會化服務創造公開、公平、公正的外部環境。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服務職能,重點抓好技術攻關、技術咨詢和新品種、新技術及大型農業機械的引進、試驗和推廣等服務工作,建議其不再實施行政執法和社會管理等職能。各級黨委、政府要把“三農”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深化農村改革、轉換政府職能的重要手段,鼓勵和支持農技人員保職停薪創辦、領辦實體,努力把涉農部門和各類組織引導到積極為“三農”服務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