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紡織強市創建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工作內容
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培育工程(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標:每年確定培育紡織行業龍頭企業30家,其中織造類10家,紡紗類4家,色織布類4家,服裝、家紡類6家,印染類3家,產業布類3家。實行動態管理,滾動培育。形成10億元以上集團企業20家,20億元以上集團企業8家,50億元以上集團企業有所突破。實施120只重大項目,投資總額80億元。年均實施30只以上重點項目,投資近30億元。工作舉措:鼓勵企業做強做大。強化龍頭企業示范帶動,支持龍頭企業通過科技研發、品牌塑造搶占行業制高點,提高紡織產業集群國內外市場競爭力。圍繞做強優勢、做大市場、做優集群的大項目建設,推進重點項目的實施。責任部門:經信局牽頭,相關部門、企業、紡織協會配合。
區域國際品牌培育工程(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標:積極開展品牌經營戰略,通過3~5年的培育,從單一品牌到綜合品牌,從有形品牌到無形品牌,逐步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及核心技術的著名品牌,變數量規模型為品牌效益型;將“紡織”建成區域國際品牌。到“十二五”末,建立區域國際品牌示范區1個,區域國際品牌示范企業5家,區域名牌1個;新增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各2只,企業國內外注冊品牌300只,其中:境外注冊商標100只,國家級品牌6只,商務部“中國出口名牌”2只,省級品牌產品、著名商標各10只,省出口名牌5只。工作舉措:圍繞對紡織產業發展影響較大的技術領域,每年組織實施一批產業發展關鍵共性技術、核心技術的攻關項目,重點扶持一批創牌項目,通過重點項目創牌,實施帶動紡織產業發展。責任部門:經信局、工商局、質量技監局、商務局牽頭,相關部門、企業、紡織協會配合。
“兩化”深度融合試驗區建設(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標:1.推進制造執行系統應用,促進紡織業精細化生產。重點培育企業20家;2.提升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骨干企業在企業資源計劃(ERP)、財務管理(FM)、知識管理(KM)、供應鏈管理(SCM)等環節的業務流程信息化水平達到50%以上,重點培育50家企業;3.印染生產過程節能減排信息化深度應用。萬元GDP綜合能耗年均下降6%,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打70%以上,COD排放年均下降3%,重點培育企業30家;4.推進紡織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重點培育30家企業,年均實現網上交易額達30億元;5.企業關鍵領域信息化覆蓋率達90%以上。工作舉措:開展信息技術在設計研發、制造執行、印染生產節能減排、企業管理、電子商務應用、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環節推廣和應用;特別推動信息技術在節能減排領域的應用,促進印染生產過程信息化控制進一步提升。主要業務系統數據實現互通和共享,企業信息化程度顯著提升。責任部門:經信局、商務局牽頭,相關部門、企業、紡織協會配合。
浙中紡織品綜合市場建設(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標:建設浙中紡織綜合市場,紡織品主體交易區、紡織配套產品交易區、倉儲物流區等分區擁有獨立的功能結構體系,通過便捷的交通組織將各個分區連接為一體,成為功能齊全、分工協作、配套專業、效率一流的紡織產品產銷的集散地。工作舉措:科學規劃市場和方案論證,加快市場周邊道路、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設。責任部門:經濟開發區牽頭,相關部門、企業、紡織協會配合。
省棉紡織品質量檢驗中心建設(年5月~2014年12月)
工作目標:年完成省中心計量認證,通過省級考核驗收,2013年完成省中心新大樓主體工程建設,2014年新大樓投入使用,實現紡織品全項目檢驗檢測。工作舉措:加快省棉紡織品質量檢驗中心建設進度,增加高檔先進的檢測儀器和設備,增強質量檢測和服務功能,建成具有國家先進水平的省級中心,還需投資500萬元的國內外先進檢測儀器和設備,增加公益性全額事業編制10名。積極爭取上級經費支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責任部門:質量技監局牽頭,經信局、發改局、科技局、商務局、財政局、紡織協會配合。
紡織服裝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年10月~2015年12月)
工作目標:以“國家紡織服裝人才培養基地”為載體,進一步加大企業人才開發的力度,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資源管理和多層次的企業各類人才培訓體系,構筑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的新型人才開發機制。到“十二五”末,引進和培養中、高層管理、技術人才300名,年均80名以上;重點扶持培育符合紡織產業發展實際的職業中專1家以上、實訓基地7個,培養紡織各類產業工人10000名以上,年均3000多名。工作舉措:在原有人才引進、培養政策的基礎上,制訂并實施《市紡織產業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方案》,明確目標,落實責任。重視和加強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和國內知名品牌大企業的協作和業務交流。實施人才戰略,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加大紡織產業技術工人、熟練工人的培訓力度,實行校企聯合培訓,解決紡織產業工人短缺問題。責任部門:組織部牽頭,經信局、人力社保局、教育局、科技局、財政局、有關技校、企業配合。
保障措施
1.組織領導保障。市推進紡織產業集聚工程領導小組應加強對創建“紡織強市”工作的領導,鎮鄉、街道、經濟開發區及相關部門也要成立創建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各司其職,制定工作計劃,積極組織實施,確保“紡織強市”創建工作順利推進。2.配套政策保障。本《工作方案》是指導今后一個時期創建“紡織強市”的重要文件。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機制為基礎,政府和有關部門積極引導和加強服務。切實做到領導到位、服務到位、保障到位,將本《工作方案》確定的戰略任務落到實處。按照本《工作方案》要求,通過調研、學習先進地區經驗、意見征求等形式,研究制訂《市“紡織強市”創建五年規劃》、強化規劃與原有政策的銜接,圍繞“紡織強市”創建規劃,進一步研究出臺操作性強的《市創建紡織強市若干意見》,創新財政體制,整合財力資源,提高使用績效。3.土地資源保障。積極適應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新形勢,把緩解土地瓶頸制約作為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平臺建設的關鍵之舉。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地水平。在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和投入產出率等方面嚴格把關;完善工業用地配置,優化工業用地供應方式,合理配置土地資源,保障發展產業集群發展平臺的用地需求和用地績效。把土地供給政策與生產力布局政策和產業政策結合起來,建立土地資源配置的引導制度。優先向龍頭、科技含量和產出效率高的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配置土地;支持企業“騰籠換鳥”,開展“零增地”招商和“零增地”技改;推進標準廠房建設,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集聚平臺。4.工業投資保障。加大以企業技術改造和發展平臺建設為重點的工業投資,切實把“紡織強市”創建工作落實到具體投資項目上,以大投入帶動大發展,以高效率的投入帶動高質量的產出。把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結合起來,確保工業投資的技術源。充分運用市場機制,發揮政府支持政策效應,積極引導企業投資。完善投資政策與產業政策、土地政策、信貸政策的協調,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支持企業建設符合市場準入條件、有利于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好項目、大項目;堅決遏制低水平盲目投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對實施情況較好的市級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引進國際先進設備(技術)的技術改造項目,政府給予重點資助。5.金融服務保障。優化對紡織產業集群的金融服務。引導金融機構拓展融資網絡、創新金融工具、加強窗口指導、提高服務質量,更好地滿足企業信貸需要。貫徹國家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將優勢產業集群中的骨干企業、重點技改項目和具有較強成長性的中小企業列為信貸支持重點。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6.公共管理保障。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機關效能建設,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形成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政府運行機制。強化“服務經濟、服務企業、服務基層”意識,堅持做好為企業服務工作,創造企業安心、順心、稱心的行政氛圍。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健全以企業信用為重點的社會信用體系,堅決治理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控制各類對企業的檢查、評比。嚴格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健全安全事故防范機制,確保安全發展。加強紡織行業協會建設。有效發揮協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重點抓好紡織行業協會的正常運行工作;努力維護企業權益,更好地體現民間性、中介性的特點和自律性、服務性的功能。完善行規行約,制止惡性競爭。增強行業協會的國際外經貿協調和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7.營造輿論氛圍。一是開展政策宣傳。以《市創建紡織強市工作方案》為主,分組深入紡織企業開展政策宣講,激發企業主做強紡織的積極性,引導企業用足用好用活各級各類扶持政策。二是開展專題輔導。邀請紡織專家、教授、學者和有經驗的企業高層主管對紡織企業的企業管理、營銷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技術改造、技術創新、企業信息化、電子商務等企業最關心的課題進行分期分批輔導,開展現代化紡織企業培育,并開展一些紡織重點工程的實施。三是各新聞媒體要加大對創建“紡織強市”工作的宣傳力度。及時宣傳市委、市政府的重大決策和具體政策意見,報道先進典型事例,積極營造我市創建“紡織強市”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