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用生態和諧概念引領農業拓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也是破解“三農”難題,發展現代農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穩定和農民繼續增收的根本途徑。要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異,必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主動順應激進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轉型的客觀趨勢。縣作為農業大縣、工業弱縣和財政窮縣,近年來堅持用生態和諧理念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充分依托外地優勢資源,大力實施“四大”戰略,使社會經濟呈現較快增長的良好態勢。
一、堅持生態立縣。促進人與自然和諧
也是工業不發達的貧困縣市唯一可倚重的優勢資源。20世紀8090年代,生態資源是自然稟賦給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由于人們大規模地伐薪燒炭、毀林開荒掠奪式生產,致使水土流失加劇,洪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瀕發。自1993年以來,縣遭受“5.317.22特大洪災和永茂地質災害等,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元,數輩人苦苦創建的千秋基業和大片良田沃土毀于一旦。
近年來,為了不讓喜劇再次重演。縣始終將維護生態環境作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和縣域經濟增長第一支點,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積極構筑生態農業體系。一是常抓不懈,努力營造生態屏障。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一旦遭受破壞短期內難以恢復。要治理綠化荒山、荒坡、荒灘和防止山體石漠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需臨時努力、長抓不懈,才干確保取得效果。依照一手抓新造,一手抓保護的思路,采取“分區負責、全民綠化、專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落實專人管理,嚴把造林質量關,確保造一塊、成一塊;嚴厲打擊盜伐濫采、毀林開荒和人為縱火焚山等非法破壞活動。同時,注重運用固定標語、新聞媒體、擴大會議等多種形式宣傳造勢,努力形成全民護林興林的生動局面。二是搶抓機遇,大力夯實生態之基。結合國家實施的世行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公益林維護等項目,采用以糧代賑、租賃經營等方式,以再造秀美山川為目標,聚集全縣之力開展人工造林。通過項目拉動、政策推動、能人帶動等辦法,全縣愛林的熱情空前高漲,造林的意識明顯增強,自覺護林的隊伍日益擴大,先后涌現了一批造林大戶、護林先進個人,三年內完成退耕還林103萬畝,全國南方片區退耕還林試點示范工程縣中名列第一。2006年底,縣現有林地面積21.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7.6%不只為人們營造了良好的人居環境,還可以優先享受國家生態補貼政策。目前,僅退耕還林一項,預計可以獲得國家生態補貼資金總額超越10億元。三是狠抓項目,全力整合農口資金。結合退耕還林、四邊綠化、產業開發、柑桔低改、水土堅持工程、歐盟天然林維護等等,充分整合資金,整村推進,堅持生態林與經濟林發展偏重,采取長短結合、以短養長、林藥兼作等方式發展生態經濟,以生態經濟助推生態農業,科學再現“山頂松柏椿杉、山腰果蔬藥茶、山腳稻谷魚鴨”和諧景象。
二、堅持節能護縣。促進統籌協調發展
城鎮化、工業化的發展空間與發達地區不可比,由于受交通、信息和區位等瓶頸制約。而生態資源相對豐富,后發優勢明顯。依照構建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必需堅持環保節能優先發展,堅持在維護中發展,發展中保護,促進生態資源能夠永續利用。一是開辟新能源,著力為生態減壓。抓住農業部、市等繼續扶貧援建的良好機遇,大力實施“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集中推行以沼氣池、節柴灶為主的農村能源建設,積極探索“畜-沼-果”畜-沼-糧”等生態農業模式。結合新農村建設的村間道路硬化和“改水、改廁、改圈、改路”工程,兩年內新建沼氣池1.8萬個,節柴灶3萬個,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提高了農民生活質量和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是運用新科技,著力為生態降壓。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以農村公路為連結產業發展的紐帶,充分整合支農資金和項目,著力打造高坪、松柏等農業生態園區,以園區為聚集資金、人力、物力的平臺,推廣運用高新技術和嘗試良種良法的示范中心,加快發展平安、高效、節能的生態農業,有效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民的可持續增收,并逐步向周邊地區輻射,梯次推進,規模壯大,引導更多的農民從低效益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從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鏈條中解放出來。三是推行新工業,著力為生態解壓。注重發展高效益、低耗能、低污染的生物醫藥、綠色食品加工等產業,選用高附加值的優勢項目,對新上項目和企業,嚴格將環評達標放在第一位,從源頭上控制企業污染排放。近兩年縣利用良好的水能資源,重點引進高家壩電站、海螺電站、馬鞍山電站擴容技改和農村電網改造,積極推行電力體制改革,實現小水電裝機3.4萬千瓦,加快實施以小水電代燃料,確保百萬畝森林免遭破壞。四是發展新經濟,著力為生態分壓。由于農業現代化水平不高,農民科技能力不強,大量富余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對生態資源的破壞、消耗和浪費十分嚴重。因而,既要提速發展現代農業,提高環境承載能力和土地產出效率,更要積極開展農村勞動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努力增強就業轉移力,科學發展勞務經濟,引導富余農民就近從業或異地就業,減少區域內從事低效益、高消耗激進農業的活動主體。2006年全縣共完成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0萬人,職業技能培訓6萬人,引導性培訓4萬人,科學轉移9萬勞力,實現勞務收入39億元。
三、堅持旅游興縣。促進三次產業快速升級
污染少、效益高的向陽產業”有利于生態和諧、環境友好的無煙工業”特別是生態相對完好的貧困地區,旅游產業作為一個被經濟學家和世人廣泛關注的綠色經濟。依托生態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做活綠色經濟已成必然之勢。
縣以獨特自然風光為載體,近年來。科學整合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等旅游資源,擴大旅游競爭力。2006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游客105.5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3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強力支撐。具體運作方法,一是挖掘原生態文化,增強吸引力。縣屬湖南省民族文化先進縣,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境內有見證土家族歷史文明的溪洲銅柱、老司城遺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王村古鎮等景觀;有多姿多彩的土家擺手舞、茅古斯、土家嗩吶、打鎦子、板凳龍等民族歌舞;有深受世人青睞土家織錦、刺繡、蠟染、木雕等民族工藝品;有神奇迷幻的楚巫文化、土司文化、土家族文化等文化遺產,通過挖掘、維護和整理,一個以彰顯土家族原生態文化為主題的中國土家源”精品旅游線路正日愈建成,與張家界生態資源互為補充和延伸,吸引力明顯增強。二是打造生態旅游品牌,擴大輻射力。利用猛洞河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小溪國家級自然維護區、不二門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字號生態資源來擴大招商融資,通過轉讓猛洞河漂流經營權,吸引韓國IB株式會社投資開發不二門森林公園,聚外資、集內力,培植發展一批影響力大、輻射力強的探險漂流、溫泉療養、拜佛論道等天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和經典景觀,重點打造“天下第一漂”中南十三省免遭第四紀冰川侵襲唯一幸存的亞熱帶低海拔常綠闊葉原始次生林”等品牌,提高旅游知名度,進一步做活生態旅游文章。三是營造生態旅游圈,提高承載力。以張家界荷花機場和貴州銅仁大興機場的空港,以枝柳鐵路、209國道和省道等樞紐,積極采取“生態融城”戰略,優先維護和培植旅游干線沿途的生態植被及景觀,努力營造大生態、大湘西、大旅游的生態背景,實現永順旅游與周邊景區的連綴和一體化。同時,結合“萬村千鄉”等工程,重點扶持發展一批服務餐飲業、旅游精品加工業,優先改造旅游景區的交通運輸、商業物流、賓館食宿、郵電通訊等,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維護食品衛生平安,加快旅游景區的升級提質,促進原生態文化和生態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轉化。
四、堅持特色富縣。促進農民繼續穩定增收
生產發展是當前貧困地區迅速崛起的首要任務。縣作為農業大縣、人口大縣和生態強縣,依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求。生產發展的真正出路在于科學發展農業,于用工業化的理念加快發展現代農業。
首先必需確立一條注入工業化理念的新路子,要發展現代農業。必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慣例種植模式,跳出激進農業發展現代農業。依照現代農業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規范化加工、品牌化運作的要求,重點采取四項措施。一是培植特色產業基地,做優產業。通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公司運作的方式,促進公司與農戶聯合,農戶與基地聯姻,重點培植一批水果、煙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生產基地,加快發展一批有技術、懂經營、會管理的新型人才和專業隊伍,以創建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為目標,堅持市場化經營、規模化運作、規范化生產,爭取獲得國家級農業規范化示范區和入口產品基地認定。目前,全縣已形成以椪柑、獼猴桃、橙柚為主的林果業基地17萬畝,以烤煙、蔬菜、藥材為主的經作業基地8萬畝,專業經濟合作組織52個,發展農業做優產業的條件基本具備。二是科學延伸產業鏈條,做長產業。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建立主要領導聯系制度,完善政策獎扶措施,以良好的政務環境、人文環境和優惠政策吸引商家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加快發展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切實對農副產品搞好精深加工,科學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減少直接銷售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促進農副產品提質增效。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做大產業。工業發展、技改貸款貼息、高新技術引導等資金上,優先支持錦帛鈺紡織、永攸松脂加工、湘西紅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并積極產品加工銷售構筑“綠色通道”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升級、靠大聯強,由生長型企業發展成為規模龍頭企業。繼而形成一批競爭力強、集聚優勢明顯的產業集群,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競爭能力。四是促進產品提質創牌,做強產業。要牢固樹立抓品牌就是抓效益,抓品牌就是抓市場,抓品牌就是抓發展的觀念。通過對取得名牌名標產品的企業和列入全縣創品奪牌工作規劃的企業實行政策傾斜,集中力量維護、培育和扶持等措施,不時壯大猛洞河椪柑、溪州莓茶、繼福老大哥、松柏大米、萬坪豆腐等地域品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農副產品提質增效,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從而推動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