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體育與和諧社會論壇上的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同志、市長戴同志,向參加今天論壇的各位領導和同志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面,我簡要介紹兩個方面的情況:
市是全國體育進社區最早的發起城市之一。多年來,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群眾性體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同志多次指出: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標志,是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的發展水平,體現著一個城市的綜合實力,反映了一個城市的整體素質和精神風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而社區體育形式是新時期社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體育實現親民、便民、利民最佳的方式和途徑。各級領導一定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對體育工作的領導,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的新局面,為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全市各區縣、各系統和各單位,積極落實書記的講話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著力在"組織建設、陣地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形成了體育進社區的鮮明特色。這一特色可以用四句話概括,即:組織領導堅強有力,體育設施成龍配套,法規制度日臻完善,健身活動空前活躍。由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已經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體育進社區方面我們的具體做法是:
(一)組織健全、作用明顯。為把中央文明辦、國家體育總局等部委關于開展“四進社區”的指示精神真正落到實處,市委、市政府及各區縣、各系統普遍成立了體育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由主要領導負總責,分管領導任組長,文明辦、體育局、民政局、街委牽頭協調,黨、政、工、團、婦齊抓共管的領導機制和組織網絡,形成了組織健全、領導帶頭、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全市基層各單位、各街道、各社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分別建立健全了職工體育協會、社區體育協會、農民體育協會、婦女體育協會、殘疾人體育協會、老年人體育協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群眾性體育組織。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市共有各類體育組織及協會3000多個。這些組織常年工作在基層,活躍在民間,在組織全民體育運動尤其是社區居民體育健身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陣地鞏固、設施完備。多年來,市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體育場地、設施等基礎性工程建設,在這方面舍得投入,成效明顯。特別是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廣大群眾的健身意識逐年增強。為不斷滿足群眾需求,我們加大了改善群眾健身條件的工作力度。近年來,我們投入體育彩票公益金3億多元。在全市各街道實施了全民健身工程,使群眾體育設施年年有增加。目前,全市可供群眾使用的體育場地已達8952片,面積達2300萬平方米;社區、街道、鄉鎮配建的體育彩票全民健身工程達1200多個。此外,我們還興建了體育公園、體育廣場、市民健身中心、社區輕型體育館、山野運動基地等一批規模大、功能全的時尚健身設施。從去年開始,我們結合舊樓區改造,為全市340多個老社區配建了健身設施,改建、新建群體設施面積達130多萬平方米。同時,我們還積極整合資源,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作用,鼓勵民營企業家在社區建立體育健身活動場所1100多個,有效滿足了廣大群眾的健身需求,被群眾譽為“民心工程”。
(三)內容豐富、活動不斷。我們把“體育進社區”活動作為群體運動的主旋律,堅持業余、自愿、因人制宜和科學文明的原則,在全市上下廣泛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比如,結合重大節日,組織開展了“元旦迎新春健身樂”、“春節健身大拜年”、“三八”婦女體育賽、“五一”職工長跑、“五一”假日健身游、“十一”健身大套餐、山野健身行等特色活動。為滿足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組織開展了萬名職工棋手大賽、青少年體育夏令營、社區健身自助餐、社區乒乓球、籃球大賽、家庭趣味運動會、鄰里互助運動會等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為構建文明和諧的社區生活營造了濃厚的體育氛圍。在搞好傳統性群眾健身活動的基礎上,我們堅持推陳出新,在全市開展了“科普、文化、體育、衛生、法律、環保”六進社區活動,倡導提出了新的健身理念,如“廣場體育”、“公園體育”、“健身網絡”等。同時研發并向全國推廣了《大眾廣播體操》、《健步行鍛煉標準》等形式新穎、易學易行、喜聞樂見的群體活動內容,受到國家有關部委的肯定。
(四)制度健全、措施得力。為把《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落到實處,我市先后制定和頒布了20余項法規制度。年,市文明辦、市體育局等10個部門聯合制定下發了《關于深入開展科教、文化、體育、衛生、環保、法律"六進社區"活動的通知》,對我市體育進社區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制定了《社區體育工作標準》。今年8月,經市人大常委會審議并頒布了《市全民健身條例》,這是我市第一部地方性體育法規,為全民健身活動提供了法律依據。我們本著"以人為本,服務大眾"的原則,將體育融入社區建設和構建和諧的大環境中,不斷強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功能,科學規范社區體育標準,為群眾性體育活動的蓬勃開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十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情況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的領導下,在中央各部委尤其是參加今天論壇的10部委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國各兄弟省市的關心幫助下,“十五”期間市在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取得了可喜成績。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全市生產總值達到3665億元,年均增長13.9%,人均生產總值4300美元,年均增長12.7%。財政收入達到725.5億元,年均增長24.3%。
——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結構調整邁出重大步伐,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工業增加值達到1921億元,年均增長17%。電子信息等六大優勢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為71.6%。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的80%以上完成公司制改革。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資產總額比“十五”規劃增長了1倍。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為52%,提高16.9個百分點。
——認真落實國家發展戰略,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視察濱海新區,并做出重要指示。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濱海新區的綜合實力和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十五"期間,濱海新區生產總值約1600億元,年均增長19.7%。開發區連續8年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投資環境評價中名列第一。保稅區主要經濟技術指標位居全國保稅區前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今年全國人代會都強調,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已經納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我們一定按照總書記、總理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依托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現代制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努力把濱海新區建設成為高度開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現代經濟新區。
——基礎設施取得突破性進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一批重大交通項目相繼開工。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00公里。港15萬噸級深水航道竣工。海河綜合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津濱輕軌投入運營,地鐵一號線建成試通車,市區快速路通車120公里。城市道橋面積增長61%,新增地下管網7000公里。
——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平膛d市、人才強市戰略加快實施。綜合科技進步水平居全國第三位。取得市級以上科技成果6000多項。專利申請增長27倍。新技術產業園區孵化和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建成寬帶城域網。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居全國前列。建成48所示范性高中,接受優質高中階段教育的學生超過全市中學生人數胡75%。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我市被確定為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
——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生活質量和水平穩步提高。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2639元和7202元,年均增長10.7%和10.5%。新增就業崗位91.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基本建立,解決了部分困難企業退休人員享受大病醫療保險問題。
——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進。我們認真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廣泛聽取市政協和各派意見。自覺接受各種監督,認真辦復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議案、提案和建議。推進依法行政,制定和提出一批行政規章和地方性法規草案,建成了市行政審批服務中心,行政效能不斷提高。
各位領導、同志們,總結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我們的體會主要有以下五點:一是必須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制定的方針和政策,認真落實市委提出的工作思路和重點任務,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保持跨越發展的強大氣勢;二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始終著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數群眾,注重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三是必須牢固樹立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四是必須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和競爭,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機與活力;五是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堅持用規劃推動建設和管理,把握主動權,開創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