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局發展義務教育講話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們:
“兩基”達標,是法律行為、國家行為和政府行為。教育經費的投入是最為集中、明顯地體現著縣級人民政府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意識和行為是否到位的重要標志。教育經費投入的總量和比例,將直接影響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達標的質量和水平。在國家實行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和“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后,國家加大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轉移支付的力度,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確保義務教育發展和改革的需要,真正達到《義務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的要求,是縣級人民政府責無旁貸的法律職能和責任。
一、實施教育投入的法律、法規依據及要求
為確保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和《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等教育法律法規已經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督逃ā芬幎ǎ阂皇菄医⒁载斦芸顬橹鳎渌喾N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為輔的體制,逐步增加對教育的投入,保證國家舉辦的學校教育經費的穩定來源。二是各級人民政府的預算內教育經費,要按《預算法》的規定和照事權和財權相統一的原則,在財政預算中單獨列項。三是各級人民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應當高于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并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保證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四是《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規定:要建立并不斷地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制度,按照“省級統籌,縣級管理”的原則要求,逐步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財政部門要及時足額地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撥付到位。
各級人民政府,特別是縣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一定要從落實《義務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規的執法高度來認識教育經費投入的重要性、嚴肅性和強制性。因此,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依法增加教育投入,確保義務教育達到“三個增長”的要求,這不僅僅是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它也是提高民族素質,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措施,同時,它更是共產黨“執政為民”,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
二、教育經費檢查驗收的指標內容及標準的變化和要求
在實施“兩基”達標驗收之初,原國家教委“關于*年“兩基”督導評估工作的通知”中正式下發“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掃除青壯年文盲評估驗收情況登記表”,在“教育經費情況”表中總計列三個年度25個欄次。近幾年來,由于國家財政政策和投資體制發生了很多的變化,特別是20*年國家實行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20*年又實行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農村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和投資主體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國家教育督導團基于這些原因,對教育經費檢查驗收的相關指標的內容及標準要求等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一是增加了新的內容,檢查驗收的指標由過去三個年份25個欄次,增加為三個年份34個欄次。二是取消了一些檢查內容,如農村教育費附加。三是將過去教育經費的檢查指標分為檢查項目和調查項目兩類。四是有些檢查項目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發生了變化。如過去的“經常性收入”,變為“財政總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財政對教育的撥款變為預算內教育撥款。教職工工資由過去一欄而為兩欄進行分述表示等等??偠灾?,教育經費各相關指標的調整變化,更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受檢地區的經濟和教育經費投入的基本狀況,同時,也更便于檢查驗收。
三、教育經費的檢查驗收標準及要求
(一)教育經費投入的“三個增長”和“三個比例”
1、關于“三個增長”的核查
第一個增長: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預算內教育撥款每年的增長比例,是否高于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比例。
第二個增長: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長,是否達到自治區教督(*)3號文件規定的標準。即: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城鎮300—350元,農村、牧區200—250元;初中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城鎮350—400元,農村、牧區250—300元。
第三個增長: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是否做到了逐年增長,是否達到自治區教督(*)3號文件規定的標準。即: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鎮70—80元,農村、牧區45—55元。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城鎮90—100元,農村、牧區65—75元。
內財教[20*]6*號文件規定,農村、牧區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定額標準按不同類別學校計算,小學生均應達到300元左右,初中生均應達到400元左右。內財教[20*]1*6號文件規定不同類別的農村、牧區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小學生均要分別達到100—110元以上,初中生均要分別達到130—140元以上。
2、關于“三個比例”的核查
第一個比例: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預算內教育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旗縣區不低于20%以上。
第二個比例: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預算內教育的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的比例,按內政教督(20*)13號文件要求處理。
第三個比例:核查驗收年份的前三年預算內公用經費占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的比例,按內政教督(20*)13號文件要求處理。
注:實行“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后,如果鄉級財政和農村中小學校沒有撥款關系,那么,就不必核查鄉級財政。
(三)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的征收
①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征收應按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總額的3%進行計征,征收率應達到95%以上。
②地方教育附加費按內政教督(20*)13號文件要求:“不做為評估估指標”。
(四)多渠道籌措義務教育經費;
評估驗收時,要核查旗縣區驗收年份的前三年的以下數據:
①中央、自治區和盟市給予的支助經費;
②本級政府安排的專項經費;
③驗收年份的前三年捐、集資經費數和驗收當年的捐、集資經費數;
④勤工儉學補充的教育經費和其它經費。
(五)教職工工資
2001年底以前的陳欠的教職工國標工資,旗縣區政府要制定從20*—20*年分年度的償還計劃,并按償還計劃完成每年的償還任務。20*年1月以來,實行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后,要在銀行建立教職工工資資金個人帳戶,按時足額發放教職工工資,絕不允許教職工工資出現新的拖欠。按時足額發放教職工工資和按計劃償還陳欠的教職工工資是“兩基”達標驗收中強制性達標標準之一。
(六)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撥付農村義務教育的總量要達到50%以上。
(七)上級下撥各種教育???,以實際決算數登記上表。
(八)預算內教育基建撥款,以實際決算數登記上表。
(九)雜費收入,即以自治區內發政費字(20*)1399號要求執行。符合何項政策的,就以政策要求進行計算。
(十)20*年初,國家建立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這個新的政策未進“兩基”達標的“七類八表”中的教育經費表中,但是,我們在自查報告的文字表述部分要分年度、分類別進行表述,否則,則為表述漏項。
注:以上(六)、(七)、(八)、(九)等四項是“兩基”攻堅新增加的調查項目。
四、“教育經費”核查的基本程序
1、對旗縣區財政部門的核查程序(如果鄉級財政和農村中小學校沒有撥款關系,就不必核查鄉級財政)。
①核查驗收前四年財政預算內對教育的撥款數并計算出三年的增長比例。
②核查驗收前四年地方財政收入并計算出三年的增長比例。
③核查驗收前三年財政總支出數并計算出財政預算內對教育的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
④核查驗收前三年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的實際入庫、撥付和結余結轉數。
⑤陳欠教職工工資逐年償還計劃,并按計劃完成償還任務。
2、對旗縣區稅務部門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國稅局、地稅局有關統計資料,確定驗收前三年每年的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的總額,按規定標準計算城市教育費附加的應征數,然后分別計算出三年的征收率。
②核查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的實際征收數。
3、對旗縣區教育部門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旗縣區教育經費總支出、及旗縣區在籍人口總數并計算出旗縣區人均教育經費投入水平。
②核查財政預算內教育撥款中用于義務教育學校的教育事業費數,按驗收前三年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分別計算出中小學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
③核查旗縣區義務教育學校的預算內公用經費總數,按驗收前三年中小學在校生人數,分別計算出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數。
20*年,國家實行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后,學校要將上級下撥的免學雜費補助資金,公用經費補助資金單獨計算。貧困家庭住宿學生的住宿費和生活補助資金不能計入預算內公用經費。
④核查旗縣區義務教育學校預算外教育經費收入數(剔除個人部分)并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中的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數相加,按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人數計算出初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外公用經費數。
⑤核查城市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費的撥付情況。
⑥核查驗收前三年的資、集資經費數。
⑦核查教職工工資是否做到按時足額發放。
4、對義務教育學校的核查程序
①核查驗收前三年上級財政或教育部門撥付的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的增長比例。
②核查驗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學生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數,并計算出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數。
③核查驗收前三年初中和小學預算內的公用經費數,并按中小學學生數計算出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數。
④核查驗收前三年中小學校預算外收入補充學校的公用經費數,并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中的公用經費相加,計算出三年中小學生均預算內、外公用經費數。
⑤核查驗收以前和驗收當年的教職工工資表和教職工工資存折,驗證教職工工資是否做到按時足額發放,陳欠教職工的工資是否已完成償還計劃任務。
五、教育經費核查的幾個指標項目概念的說明
1、教育經費總支出數
指以旗縣區為單位的教育經費全口徑支出的總和。首先要了解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教育經費的來源渠道分為預算內教育經費(財政性經費)和預算外教育經費(非財政性經費)(見下表)。
教育事業費
基本建設經費
預算內離退休人員經費
教育經費公費醫療經費(含社保部分)
教育(財政)其他上級補助經費
經費項目工程經費
來源
渠道預算外城市教育費附加
教育經費地方教育附加費
(非財政)學、雜費收入
住宿費收入
勤工儉學收入補充教育經費
集、捐資經費
2、人均教育經費總支出數
衡量旗縣區在籍人口每人每年所負擔的教育經費的能力和水平。無具體量化的標準要求,只是“兩基”達標驗收時的一個參照系數。
3、預算內教育撥款
即納入預算的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具體指教育事業費、基本建設經費、離退休人員經費、公費醫療經費(含社保部分)。
4、地方財政收入就是指旗縣區當年本級財政稅收收入,不含上級補助收入。其具體計算過程:本年收入合計(決算數)—城市維護建設稅—筵席稅—行政性收費收入—罰沒收入—專項收入—其他收入=地方財政收入
5、財政總收入包含旗縣區當年本級財政稅收收入和上級補助收入。其具體計算過程:地方財政收入+消費稅和增值稅稅收返還+所得稅基數返還+原體制補助+一般性轉移支付補助+民族地區轉移支付補助+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調整工資轉移支付補助+結算補助+農業稅災歉減免及企事業單位預算劃轉補助+其他補助+上年結余=財政總收入
6、財政總支出的具體計算過程=支出總計—地方財政收入扣減之和—專項補助—增加國債補助—專項上解—年終結余=財政總支出。
財政總支出在計算時,要遵循和財政總收入進行對等扣減的原則;否則,就不可比,不全面準確。
7、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
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中除支付當年作為農村稅費改革基數的農村中小學民辦教師工資轉移支付補助資金外,還應包括農村中小學校的公用經費。中央實行農村稅費改革取消了農村“三提五統”當中的農村教育費附加及教育集資,由此而出現的農村中小學校公用經費的缺口,國家明確規定,要由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補助按測算基數而農村中小學校閣費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確定的總數和比例進行劃撥支付。國家要求,對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要不低于稅費改革前的水平并力爭有所提高,達到“保工資、保運轉、保安全”的目標要求,至少要達到中央農村稅費改革轉移支付補助資金的50%以上。
8、財政部門要按照“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要求,將上級下達的或本級按比例、要求應承擔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經費及時足額地撥付教育行政部門或中小學校,及時足額地將貧困家庭學生補助寄宿生生活費發放到補助學生手中。同時,要求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中經費的落實情況進行公示。
六、教育經費在建檔及迎檢過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在“兩基”評估驗收中,“教育經費情況表”。共34個欄次,要求填寫100多個數據。這些數據主要由受檢旗縣區、鄉鎮蘇木兩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中、小學校填寫。要求填報驗收前三年的數據。比如20*年接受檢查驗收的旗縣區要填寫20*、20*、20*年三年的有關數據。數據依據主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年終財政決算和教育部門決算及相關的財務統計報表,而且要數出有據,真實、可信。
2、實行“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后,鄉鎮蘇木財政和學校沒有撥款關系,鄉鎮蘇木政府自查報告的教育經費表可以不填4、5、6、7、8、9、10、23、26、27、28、29、30、31欄。中小學校可以不填2、4、5、6、7、8、9、10、23、26、27、28、29、30、31。
3、如果迎檢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或完全中學,那么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及生均預算內、外的公用經費,可以用學校學生總數除求得的平均數即可。不必分開,也不可能分開進行計算。
4、在校生數以中小學?;鶎咏y計報表的“學籍學生數”為準進行計算。
5、表中數字如果是“萬”、“%”則保留兩位小數,如果是“人”、“元”則保留整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