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育資源利用與發展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基本情況
通過調研,尤其自以來,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我區教育事業發展,始終把人民教育事業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統籌考慮,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先后獲得了省“兩基”工作先進縣區、“雙高普九”教育區及省級教育強區等一系列榮譽稱號,教育工作成效顯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前、義務、高中教育全面發展,教育資源豐富。一方面學前教育發展迅速,基本形成了“以縣(區)”為主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全區現有幼兒園39所,幼兒學前三年教育入園率高達85%,學前一年教育入園率100%,明顯高于09年全國學前教育三年50.9%,學前一年教育74%的入園率;另一方面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全區52所中小學,小學、初中學齡人口入學率分別達到100%和99.78%,17周歲初中生畢業率達到99.68%;高中教育有了突破性進展,高中教育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目前已建成省級標準化高中3所,市級標準化高中3所。
二、辦學條件不斷改善。一是區財政加大了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努力改善辦學條件,積極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加強災后重建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其中,投入6967.72萬元實施了20個項目工程和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投入1445萬元加強了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教學實驗內部設施設備,體、音、美實驗等完備的學校教育設施進一步完善;二是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用于教育教學,全區中小學基本建成計算機網絡教室、多媒體教室和語音室,建成電子備課室55個,校園網14個,學校網站32個,實施了現代遠程教育工程,開通了教育網,率先在全省啟動了電子政務工程,信息技術教育開課率100%,為我區教育事業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三、師資隊伍建設有成效。一是不斷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實施了校長負責制、教師聘任制、崗位責任制。通過社會招聘、引進等形式吸納師范院校優秀畢業生和專業人才254名充實到教師隊伍。二是深入開展校長、教師各種培訓,堅持開展教研教改和賽教活動,開展教師在職進修,提高學歷層次。全區教育戰線涌現出了市級以上優秀校長、優秀教師、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410名,全區中小學教師合格率居于全省前列。
四、大力實施學生教育資助“工程”,切實保障了公民受教育的權利。切實落實了國家義務教育段“兩免一補”的普惠政策,農村義務段學生全面實現了免費教育,城區學生免除了雜費,實施了農村義務段學生早餐免費配送“蛋奶工程”;落實了城鄉低保戶、家庭困難戶子女就學的各項資助和扶持政策;成立了區教育資助中心,積極爭取社會多方力量捐資助學,開展經常性的助學活動,確保了全區困難家庭子女的入學受教育權利,體現了教育公益性質,也凸顯了社會的公平。
五、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教育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堅持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特長發展,重視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堅持德育為首,大力開展了綜合實踐教育活動和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課外活動,促進了學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近3年,全區有2300多名學生在市級以上科技創新、電腦制作、體育、書法、書畫競賽活動中獲獎,1名學生獲得“全國抗震救災優秀少年”榮譽;高度重視教學教研,推行“區、鄉、校”三級教研機制,實施教研成果激勵機制,催生了一大批優秀教研成果,全區中小學教育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市前列,今年高考我區一、二、三本上線率均為全市第一名。
存在問題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我區教育事業仍存在一些與教育現代化發展趨勢、構建和諧社會不相適應的矛盾與問題,集中表現在教育資源配置尚不完全合理,城鄉、區域、校際之間發展不均衡,城鄉教育差距大,城區學校就學壓力大,“擇校熱”現象依然難以緩解等方面:
一、區域校點布局仍不合理。一方面城區移交過來的企辦學校眾多,但布局過于集中,尤以姜譚、清姜路企辦學校分布更是密集。有些學校還是九年制或十二年制辦學模式,教育資源亟需整合;另一方面農村學校數量多,規模小,教學分散,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優質資源少,校點布局撤并整合工作任務艱巨。
二、城鄉間教育發展有差距。目前,我區部分農村學校教學實施設備不完善,微機、實驗儀器、體育器材、圖書配備數量、質量不完全達標,教師缺額,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教育經驗不盡如人意,辦學理念相對落后,管理水平不高,課程改革不夠深入,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明顯落后于城區學校,生源呈逐年減少趨勢(年我區城鄉生源情況匯總,城區初中11442,12107、12806,農村初中4258、4007、3771;城區小學18725、19538、19724;農村小學9275、9403、8697)。城區生源壓力大,優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突出。
三、學前教育發展不均衡。學前教育是人生發展奠基性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而我區學前教育不足有:1、學前教育辦學投資結構不均衡。目前我區幼兒園39所,其中企辦類16所,民辦類23所,沒有一所公辦幼兒園,對幼兒教育建設,區上沒有任何投資和相關扶持政策。2、城鄉幼兒教育發展有差距。調查組隨機走訪了育苗、長嶺兩所城區幼兒園,一所神農鎮中心幼兒園――萌芽幼兒園,從師資力量、辦學條件、辦學規模、設施投入、衛生膳食條件等各方面對比,農村幼兒園均明顯滯后于城區。我區現有城區幼兒園32所,其中省級示范園4所,市級一類園9所,農村幼兒園只有7所,僅屬于縣級2、3類標準,無固定場所、無固定教師、無穩定生源。差距顯而易見。3、幼師待遇普遍低下,優秀幼兒園教師流動性大。目前我區幼教工資大都在700-1000元之間,工資待遇偏低,大多數沒有辦理“三金”。4、幼教教師職稱評定不規范,農村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嚴重。
四、師資力量配備有差別。二元結構經濟體制下,城鄉師資力量配備不均衡。一方面城鄉師資力量有差距(小學階段城區9所學校學生人數8679,教師是821人,農村小學階段45所學校學生人數17112,教師874人),農村學校位置偏遠,條件較差,無法吸引優質師資到農村學校任教,無法留住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校際之間師資力量有差距,相比而言,各類級別的示范學校在師資配備方面更具優勢,對優秀教師、教學能手更具有吸引力。三是城區學校校際之間教學效果有差距,校際之間師資配備不均衡。
五、現行的學校招生體制不公平和基教評估體制方面不完善。高考指揮棒與中考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也制約了群眾對義務教育階段教學成果的評價。
意見與建議
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涉及每個孩子平等受教育的教育公平,體現教育事業的公益性和普惠性,關系我區城鄉統籌一體化的發展,應高度重視,建議如下:
一、科學規劃,以校點布局調整為核心,優化教育資源配置。1、加快實施學校校點布局調整,是實現我區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措施。有關方面要以實施十二五規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市城區中小學布點規劃》(寶市政函59號)為契機,深入研究,科學編制我區教育改革發展規劃,制定好我區校點布局調整規劃實施方案,要按照“改薄、創優”和實施教育現代化工程的理念,統籌城鄉校點布局調整,切實做好區域校點的資源整合、優化配置。2、要切實落實好有關教育布局調整規劃用地工作,落實好教育用地劃撥、轉讓有關優惠政策,為教育發展和學校布局創造良好條件。3、因地制宜,調整校點。聯系區情,建議城區在校點布局調整上,注重企辦學校的撤并整合,尤其是清姜路、姜譚路、寶光路,打破城鄉界限,盡快取消原部分企辦學校九年制、十二年制辦學模式,整合資源、集中優勢辦成幾所有規模、有特色的中、小學,使城區教育資源配置更加豐富。4、做強做好城鄉結合部農村學校,使其成為優質教育資源,為城內學校分流。兼顧部分路段教育資源相對不足,學生就學不便的實際,應擴容改建峪泉村、黨家村、陳家村、姜城村、孔家莊小學等農村小學,使其成為優質教學資源。另外農村學校校點布局調整,要與城鎮化建設和后山區開發步調一致,根據生源逐年減少的實際,逐步取消后山村農村初小和個別教學點。
二、加強扶持,逐步縮小城鄉教育差距,促進均衡發展。城鄉教育差距大是造成我區城區教育資源緊張的主要因素,也是當前農村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不同步的真實反映,隨著城鄉教育二元化管理體制的打破,我區必須從各方面給農村教育以傾斜,實現城鄉教育統籌一體化發展格局。1、經費傾斜。要逐步增加區級教育事業經費農村教育的比例,政府教育事業基礎投入、中央轉移支付資金要向農村教育傾斜,不斷完善我區農村基教投入保障機制,切實改善農村學校基礎設施和教育功能實施。2、機制激勵。如:增加農村教師崗位津貼;建立城市教師農村工作工資浮動、職稱評定、評優樹模優先等激勵制度。3、制度保障。建立校長輪崗、交流、掛職制度。選派優秀管理干部到農村學校任職鍛煉,強化學校管理,提高學校辦學質量。4、公平流動。建議學習借鑒沈陽市實行區域內5年教師輪崗交流制度經驗,探索這一制度在我區實行的可行性,以有效解決區域內優秀師資的公平配置問題,抑制“擇校熱”。5、強弱聯盟,拉手結對,名校孵化。城區優質學校和農村學校聯盟結對;同片區同課頭的教師聯手結對,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經驗交流活動。6、配強農村學校校長。實現教育均衡不光是教育資源軟硬件的均衡,更是獻身教育事業精神的普及,薄弱學校不能光等、靠、要,更重要的是自身努力。7、大力做好做強已建成的15所農村寄宿制中、小學,使其具有吸引力。
三、強化主體,切實加強政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年普及學前教育目標,這預示著學前教育將納入國家義務教育范疇,學前教育的社會公益性和普惠性,也明確了政府在學前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政府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責無旁貸,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我區學前教育工作,加強領導,定期研究。區教育發展規劃與校點布局調整實施方案中,要明確學前教育的發展目標;1、加強投入。要切實保障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區財政要將學前教育經費列入我區教育經費,并與之同步增加。2、改建擴容。要通過新建、接收、公辦民助或事業編制企業運作等多種形式,建成一批高規模、高質量的公辦幼兒園,引導和平抑入園價格,降低家庭幼教成本。要集中力量抓好街道、鄉鎮中心幼兒園建設,爭取每所鄉鎮有一所中心幼兒園。3、加強幼師隊伍建設。通過公開招聘等方式吸納一批幼師專業人才和管理人才,解決編制,落實工資待遇,為我區帶來更多的,優質的幼教資源。另外加大對現有幼兒園的管理力度,使其逐步規范運作。4、重視農村學前一年教育工作。配備專業幼師執教,改變當前農村學前一年教育“小學化”的現狀,提高農村學前一年教育質量。5、改善投資機制。引入社會資金,創辦農村幼兒園,以彌補政府投入農村幼兒教育資金不足。此外,還要制定落實學前教育各項優惠政策,支持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做大做強,進一步健全我區以公為主導,公辦、民辦協調發展的學前教育體系。
四、抓隊伍,抓特色,以內涵式發展為突破口,縮小校際差距。目前我區基礎教育的整體現狀是,硬件提升較快,軟件建設稍緩,以提高每位教師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促進教育均衡發展,走內涵式發展是當務之急。1、不斷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教學的有效性。質量是立校之本,師資是強校之基。結合實際,實施“名師”工程,引導教師人人爭當“名師”,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使每個教師上“精品”課,使每個學生學“精品”內容,千方百計增強學生課內掌握知識的能力。2、加強師德建設。教師工作,不僅是一門職業更是一種神圣的使命追求,相關部門要采取多種方式,切實加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建設,不斷端正廣大教師的教學態度,鼓勵教師深入研究業務,積極探索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方法和途徑,強化教師的職業責任感、使命感和事業的光榮感,努力形成我區教師隊伍敬業奉獻、業務精湛、品德高尚的良好氛圍,切實用教師高尚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質來引導和教育學生。3、抓特色,抓管理。各學校結合自己實際,努力形成自己的辦學和管理特色。4、抓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是養校之魂。各學校要打造自己的校園文化特色,用足用活校內圖書室、體、音、美、電教等功能室,綠化美化校園環境,營造書香氛圍,爭創各級文明校園,積淀校園文化。努力使我區每所學校成為優質教育資源,從而達到我區教育整體向均衡化發展的目標。
五、深化改革,全面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有關方面要立足以改革求發展,以改革促均衡,著力構建基礎教育內涵式均衡發展的運行機制。1、建立督導評估機制。建議每年對全區所有中小學進行一次綜合督導評估。重點對各學校端正辦學方向,轉變教育理念,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創建學校特色等方面進行引導,督促學校和教師走出“純應試教育”誤區。2、改革招生制度。試行高中段招生與各初中綜合辦學水平相掛鉤,高中段招生名額按各初中辦學水平高低等要素全部分配到校,避免學校生源之間的太大差距。實行初中生素質特長加分和技能選項加試等招生辦法的改革,促進學生個性和綜合素質提高。3、規范招生行為。堅持義務教育階段免費就近入學的原則,一律劃片招生,不搞任何選拔性考試,嚴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門的規定,不違規招生,不到規定的區域外招生。4、校內均衡配置。在全區初中階段,不設重點班,堅持均衡編班;在中小學校逐步實行小班額。5、引進民營資本,投資薄弱學校,改變辦學條件。
此外,要強化理念,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要切實樹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理念,積極向市上有關部門呼吁,取消我市在義務教育階段搞選拔教育的做法(如寶一中的存在);市級部門在規劃教育用地、劃撥閑置校產時,要考慮主城區―區教育資源供需矛盾的現狀,向區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