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統農業存問題調研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推進新農村建設。然而,對傳統農作物種植的地方來說,農村人才缺乏、技術推廣體系落后以及分散的小農經營正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主要因素。傳統農作物區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時也離不開現代化水平的提高,必須要培育新型農業和新型農民,完善現代裝備和技術服務,才能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
--種田人素質差新技術推廣慢
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了解到,對傳統農作物區來說,農村人才缺乏、技術推廣體系落后是目前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首要難題。位于我鎮的平壩沿河兩岸的村是商品糧基地,也是傳統的農業產糧區。村民徐克超告訴我們,雖然這幾年良種良法和農機的推廣使種地比以前先進些。但談起現代農業,他感到還差得很遠。“現代農業要靠有知識懂技術的人,可農村種田的都是像我們這幫五六十歲的人,不懂新技術,也很難學會。”
有此同感的不止徐克超一人,不少村民說,種田沒有科學技術是不行的,以前一畝地每年收四五百斤,現在收千把斤,這就是科學技術的應用。“但是我們年紀大了,學技術也不行了,前面學后面就忘,所以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習慣種地,靠天收。”
基層干群普遍認為,對傳統農作物區來講發展現代農業最頭疼的是勞動力素質問題。再現代的農業還是需要人來生產的。因此,發展現代農業最重要的是勞動者的素質要跟上,但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力都外出打工了,而懂得農技知識的年輕大學生也不愿意回農村。
種地農民年齡老化和現有農技服務體系落后,也使現代農業技術應用緩慢。農村種地老齡化的現狀直接影響了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由于農村有知識的青壯年都出去了,剩下的老年人種地思維比較保守,接受新技術的能力也很弱。鎮農技站的干部說:“一般一項新技術需要3年的時間才能逐漸消除百姓的懼怕心理,幫助他們初步掌握技術,就這樣也只能達到40%左右的推廣率。”
而現有農技服務體系的散落,也讓農技面臨“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局面。南門鎮13個農技人員,要服務全鎮2萬多農戶和近3萬畝耕地的技術指導,人員少,經費少,導致農技服務跟不上。只能靠服務大戶或到行政村開培訓會的形式,以點帶面推廣科技,這種形式效果必然欠佳。農業服務中心羅孝偉認為,如果傳統農區的農業新技術推廣跟不上,發展現代農業無疑將非常緩慢。
-一分散經營規模效應難實現
現代農業應該是規模化集約經營的高效益農業,但目前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很難實現規模集約經營,而且制約了農業現代裝備水平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推廣。
鎮黨委書記朱興俊認為,傳統農業不走集約化經營的路子永遠實現不了現代化農業。“如果一家一戶兩三畝地,無論如何再怎么做,也沒有多少效益。”他說,由于農民個體經營有差異,在品種選擇、技術應用等方面很難實現高標準化。另外,分散經營成本較高,很難實現集約效益。如果一個人種一畝地,一年一季產1000多斤稻谷,加上其他作物賣不到2000元;但如果一個人種100畝,即便按原來的產量和價格,收入就是20萬。農業的規模效益立即顯現。“實際上,規模經營在種子、化肥、農藥等方面的成本更低,實際收益可能更高。”
目前在我縣仍然以手工耕作為主。也只有少部分收割時用到收割機械,但也達不到一半機收的水平。因為農民分散經營,一家兩三畝地,種水稻有的時間早晚不一致,品種不一致,機械的播種收割非常不方便,而且成本高。另外,分散的農戶經營也不利于一些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戶因為利益不同,有的愿意籌資籌勞搞水利,而有的卻不愿意,這造成很多農田水利年久失修無人過問。而分散的經營也不利于新技術的推廣。農業服務中心羅孝偉說,如果一千畝地兩三個人種,推廣起新技術容易,而如果面臨千家萬戶推廣就很困難。“我們現在推廣新技術除了宣傳培訓外,主要靠大戶示范才能帶動。”
--現代農業需要工業支持
傳統農作物區發展現代農業是個長期的過程,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結果。因此,必須依靠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逐漸發展建設,不斷提高工業化水平,循序漸進的發展。通過培育新型農業和新型農民,完善現代裝備和技術服務,逐步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不能搞硬性的指標和盲目快速推進。
不少的干部認為,傳統農業作物區要發展現代農業不能守著農業抓農業,必須要先發展工業,增強經濟水平,這樣才能提高地方財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才有能力反哺農業,帶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而且也只有通過發展“公司+農戶”的農業產業化企業,才能帶動農業和農民收入的不斷增長。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先把一部分農民轉出去,減少農業人口,這樣才便于農村土地和其他各種資源的集約使用,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這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能支持幫助一部分進城農民工留在城市,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城鎮化水平,讓一部分農民工返鄉創業和農民進城鎮,從而逐步減少農民數量。而要做到上述這些,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是幾代人的努力。
根據基層干部建議,政府對傳統農作物區發展現代農業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繼續加大農業補貼,穩定和激發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同時對于目前“網破人散”的基層農技服務等農業公共服務給予必要的保障和政策支持,留住農業人才,穩定為農服務隊伍。另外,還要圍繞“四新”搞好農村新型產業的培育、新型農民的培養、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和新型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通過抓好農業內部調整,提高農產品質量,特別是發展農業產業化,培育一批新型的產品附加值高的農業企業,提高農業效益。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培訓機構,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帶動農村致富。通過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提高農民闖市場的能力,解決制約農村發展的資金瓶頸,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