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禮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不論是主人還是客人,都不應大口吞咽茶水,或喝得咕咚咕咚直響。應當慢慢地一小口一小口地仔細品嘗。遇到漂浮在水面上的茶葉,可用茶杯蓋拂去,或輕輕吹開。切不可以手從杯里撈出來扔在地上,也不要吃茶葉。
西方常以茶會作為招待賓客的一種形式,茶會通常在下午4時左右開始,設在客廳之內。準備好座椅和茶幾就行了,不必安排座次。茶會上除飲茶之外,還可以上一些點心或風味小吃,國內現在有時也以茶會招待外賓。
我國舊時有以再三請茶作為提醒客人,應當告辭了的做法,因此在招待老年人或海外華人時要注意,不要一而再、再而三地勸其飲茶。
盡管不少國家有飲茶的習慣,但飲茶的講究卻是干奇百怪的。日本人崇尚茶道,作為陶冶人的性靈的一種藝術。以茶道招待客人,重在渲染一種氣氛。至于茶則每人小小的一碗,或全體參加者輪流飲用一碗,不能喝了一碗又一碗的。
到中國茶館里去尋訪民俗的外賓,越來越多了。在茶館里遇上外賓同桌飲茶,應以禮相待。既不要過份冷淡,也不要過于熱情,作到不亢不卑就行了。
@中國茶:中國的飲茶禮儀,請人喝茶,要將茶杯放在托盤上端出,并用雙手奉上。茶杯應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客人則需善“品”,小口啜飲,滿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飲。茶道禮儀流程:1嗅茶;2濕壺;3裝茶;4潤茶;5沖泡;6澆壺;7溫杯;8運壺;9倒茶;10敬茶。
微訪問:請問鐵觀音有幾種香型?
@中國茶多網:鐵觀音有四種香型,鐵觀音按照香型一般分為清香型、鮮香型、濃香型、炭焙型等香型,清香型屬輕發酵茶,而濃香型屬半發酵鐵觀音,碳焙型則在半發酵基礎上以木炭進行了碳焙,陳年鐵觀音正是在碳焙的基礎上年年加工而成。在保存方面,清香型的鐵觀音建議冷藏,而碳焙鐵觀音則無需冷藏,保持干燥無異味即可。
微訪問:什么是茶寵?
@普洱茶早報:所謂茶寵,就是用茶水滋養把玩的小物件,通常我們會看到泡工夫茶時,第一泡茶湯都是往茶寵身上沖淋,這個過程就是滋養茶寵的的過程,可使茶寵變得光亮。茶寵有紫砂、陶瓷制品和澄泥燒制品。茶寵,在很多愛茶人的茶桌上都能看見“他”的身影,茶寵不僅為人們增添了生趣,而且還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作為茶桌上小物件,茶寵如何擺放是有講究的。
微訪問:茶寵怎么養?
@老茶客:茶湯沖淋過后,也應該像養紫砂那種,可用茶布擦拭,并用茶筆沾著茶水涂潤,這樣養出來的“茶寵”才會變得溫潤可人。茶寵不是普洱茶的專屬寵物,其它茶湯也可以用來養茶寵,每種茶的內含微礦物質會有所不同,只不過相對來說,普洱茶湯是最佳養出好“茶寵”的茶。茶寵不宜用茶湯浸泡或長時間淋養,養茶寵是一件漫長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它讓茶人在玩樂中靜養身心,自得其樂!如果把茶寵放在茶湯中長時浸泡和沖淋,這樣養出來的茶寵光澤被稱為‘和尚光’,沒有靈性。養茶寵,需要日積月累的呵護,茶寵顏色才會越來越深,越來越有光澤。茶湯沖淋過后,也應該像養紫砂那種,可用茶布擦拭,并用茶筆沾著茶水涂潤,這樣養出來的“茶寵”才會變得溫潤可人。
微訪問:茶寵的分類有哪些?
@茶香香:茶寵主要有:仿生茶寵、風水茶寵、趣味茶寵、實用茶寵。1.仿生茶寵,制作靈感來源于生活中的生物體,匠人用精湛的技藝,還原生活,看上去都跟真實物品一樣,用肉眼幾乎很難分辨出來。2.風水茶寵,主要有招財茶寵、辟邪茶寵、平安茶寵之分。這些茶寵都用不同形態塑造賦予中國傳統文化寓意,代表著不同的象征意義。3.趣味茶寵,主要是取樂把玩。活躍氛圍,多見于噴水茶寵。也有發聲茶寵和變色茶寵。他們主要還是在于趣味性,比較重娛樂性。4.實用茶寵,除了觀賞取樂外,它還帶有一定的實用性,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出不同的造形特點,用藝術的手段表達其內涵,貫穿于茶寵的精氣神態中,這些茶寵多用包漿處理,方便傾倒茶水,一般設計得比較圓潤。
微話題:大家來聊聊你們認為的茶和咖啡。
@茶仙僧:咖啡派認為茶應該像咖啡那樣賣,并認定這是一種創新!純茶派堅持茶和咖啡種類和品飲的方式都是不同的!爭論不休時我說不建議像咖啡那樣賣,就好似巨肌在短跑運動員身上是強健,放到長跑運動員身上是腫塊一樣。目前對茶飲環境和形式太缺體貼優質的商業設計,還沒穿上得體的衣服之前,不要太追求潮流。
@鄢緣穆砜耍褐泄人研究咖啡,再怎么牛也不可能達到老外的高度,這里有文化自然傳承的問題,除非你生下來第一口飲料喝的就是咖啡;同理,老外再怎么研究茶,也不可能達到我們的高度,除非他爹媽給他喝的第一口飲料是茶。過去100多年,我們在茶領域非常缺乏創新。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提煉其核心思想:即為“仁”。提出“茶以清心,茶以雅志”的茶道就是基于儒道傳統思想。中國古代傳統茶德的內容是:儉、清、和、靜(即:節儉樸素、清正廉潔、和睦處世、怡淡安靜)。當代茶人莊晚芳提倡的中國茶德“廉、美、和、敬”四字即為:廉檢育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從古至今我們的茶文化體現了一種高尚“仁”為核心的人生觀和處世哲學,同時也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茶藝課的教學也使我認識到,學生的人格核心是仁,教師要用仁心、仁德來作為自己教育事業的基石。通過茶德精神與師德、讓學生在思想道德品質方面得到提高茶出自深山幽谷,得益于山野自然之造化,秉性樸素高潔,不入俗流。在茶藝課的教學中,以茶為載體,茶性的儉樸可以培養超然、淡泊的雅趣和恭謙儉讓的精神涵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崇尚節儉是個人優良素質的一種體現,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于中職生來講,節儉不僅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消費取向,還是一種精神品質,一種道德的修養。寒夜客來茶當酒,清茶一盞也醉人。淡淡的茶香,使學生從諸多繁雜的學習生活中走向心靈的寧靜,情感的凈化和對樸素人生的追求。而節儉并非吝嗇,它是一種自我的約束,是以一種簡樸的生活態勢達到一種精神快樂的境界。弘揚節儉的美德也有利于學生在學習上保持旺盛的精力,磨煉意志,鍛煉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適應艱苦環境的能力,培養了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中國茶道提倡茶人精神,以茶喻人,通過品茶品味人生。它是一種藝術的熏陶與禮儀的訓練,更是一種純樸節儉的生活方式的養成與道德素質的造就。在茶藝表演的教學中我還發現,茶禮的教育使學生懂得了敬老愛幼,懂得了禮儀;通過,茶事的活動使學生更加和睦相處了;茶史的教育也使學生更加了解了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體驗到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增強了民族自豪感;泡茶訓練也使學生養成了凡事自己動手,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從而還能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
二、茶藝課陶冶中職生的藝術情操
審美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品茶之所以被看作一種文化,主要是因為它在滿足人們口渴的生理需要的同時,還能滿足人們的審美愉悅。中國茶道講究六美,即人美、茶美、水美、器美、藝美和境美。在安靜幽雅、完美和諧的品茗環境中進行審美活動,通過這種審美活動和審美體驗去感受人與茶、人與自然之間最深刻、最親密的關系。茶道最精髓的就是清靜與和諧,我們師生同在茶藝教室這一清靜的處所斟上一盞清茶,看茶湯的透徹,觀杯中茶葉的沉浮舒展,沉下心來細細體味那始澀而后甘的滋味。這些既是對生活的一種享受,也是對自身道德修養的一種陶冶。茶藝是情感的藝術,情感又是茶禮、茶藝的本源。茶藝課將情感體驗作為教學原則,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理念。例如音樂為茶藝配備了它最美、最純、最真摯的情感靈魂;美術賦予了茶藝立體、色彩等豐富的視覺審美情趣。明心要以情感體驗為原則,才能蕩滌學生的心靈。大方得體的茶禮、優雅得體的茶藝為中職生的藝術情操的培育提供行為范式。通過學習、實踐、體驗、升華,使人文素養內化于心、彰顯于行。唐末劉貞亮的《茶十德》對茶的功用作了如下概括:“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等。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等說的就是茶道的精神范疇。中職生通過飲茶來領悟哲理,感悟人生,減緩壓力,促進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等的溝通,更使學生的藝術情操得到了很好的陶冶。
三、茶藝課促進中職生的創新能力
茶藝課除了教會中職生科學的泡茶技藝與知識之外,還要培養中職生的創新能力。正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布魯納所說的:我們應當盡可能使學生成為自主而自動的思想家。中職生在掌握了綠茶、紅茶、花茶、烏龍茶等茶的特點,學會了基本沖泡技藝及一些配料的特性之后開始學習創編調和茶。選茶具、測量水溫、品嘗、起名、填寫實驗報告。有以龍井為主茶料、玉蝴蝶、金蓮花為配料的“蝶戲金蓮碧玉泉”,不僅口味上佳、賞心悅目,名字也有味道;有用“勿忘我”作配料,高雅清爽,品位獨到、有益健康;還有“圣杯紅”、“游龍百合”“神清氣爽茶”中職生的靈性與激情在迸發。科學的方法、修養品性和文學內涵融合在一起,當學生呈上繽紛馥郁的實驗成果時,課堂散發出了智慧的光芒。
四、茶藝課培養中職生的協作精神
關鍵詞: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茶藝課程
作者:馬晶(四川商務職業學院,四川成都610000)
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利用茶文化資源開發設計旅游活動,把茶文化與旅游業結合在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進,以實現共同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部分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了茶藝課程,以基礎課或選修課形式出現在課程體系中,增進學生對茶文化的了解,成為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以便將來更容易就業。
1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的必要性
1.1適應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文化旅游是是我國新興的一種旅游理念,引領了旅游業發展。茶文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豐富深邃的文化內涵、獨具特色的審美價值、修身養生的休閑方式受到國人的廣泛喜愛,這使其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開發拓展茶文化旅游業,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作為支撐。因此,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培養學生茶文化相關知識,掌握茶文化旅游活動設計與開展技能,適應當前茶文化旅游業發展需要。
1.2滿足職業發展的需要
茶文化旅游業迅猛發展,是當前國內外游客相當喜愛的一種文化旅游形式。受中國經濟形勢利好趨勢影響,我國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茶文化旅游目的地之一,將來既懂旅游又懂茶文化的專業人才會十分搶手。為適應這樣的職業需求,高校旅游管理專業應當設置茶藝課程。
1.3完善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需要
旅游管理專業不僅包含旅游方面的內容,也涉及文化、經濟、管理等方面內容,這使得文化教學是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別是這些年來茶文化旅游業異軍突起,對旅游管理專業的文化教育提出了更要要求。從教學角度看,旅游管理專業設置茶藝課程可以進一步完善專業課程體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茶文化素養。
2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設置分析
2.1課程設計
在高校旅游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茶藝課程設計的主要思想是理論與實踐現結合,以行業發展和職業需求為導向,結合茶文化體系設置課程,傳授給學生茶藝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第一,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建立基礎知識與能力培訓一體化課程。茶藝的自身特點決定了其課程體系必須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無縫銜接。以泡茶為例,了解茶葉的特性、茶具的質地等基礎知識是泡好茶的前提條件,掌握泡茶的工序、技巧是泡好茶的必備能力,只有兼具知識與能力才能泡好一杯茶。因此,茶藝課程要采用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實現校內教學與校外就業的無縫銜接。
第二,以“茶藝師”崗位為導向設計茶藝課程。根據“茶藝師”的崗位要求、工作內容、工作任務、工作過程等設置茶藝課程,切實培養學生的崗位工作能力,提高未來的就業能力。
第三,在課程設計中融入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對“茶藝師”等工作崗位的基本要求設計茶藝課程,使教學內容與實際崗位要求相對接。
2.2課程內容選取與組織
2.2.1內容選取
基于課程設計選取茶藝課程內容,使課程體系符合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定位與教學目標。茶藝課程內容選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選取的課程內容要能突顯應用性與實用性,做到理論知識夠用、實踐教學切合實際。從課程內容的規劃到遴選,再到整合分解,每一個環節都要突顯應用性與實用性并重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職業能力。
第二,茶藝課程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兼具的課程,其設置目的是補充旅游管理專業課程內容,培養學生的茶藝技能,使學生成長為未來對口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應當根據旅游管理專業相關的對口崗位選擇茶課程,如“茶藝師”等。以崗位活動為內容、以崗位要求為立足點,針對實際需求選擇適合的課程內容。
第三,結合國家職業標準拓展課程內容。設置茶藝課程,不僅要學習相關的茶藝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學生掌握實際工作崗位需要的有關能力,取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便于將來順利就業。因此,茶藝課程選取的內容要與國家職業技能鑒定相適應,實現教育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考試接軌。
第四,把學生全面發展需求作為茶藝課程內容選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了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和崗位從業能力,增設茶藝課程,拓展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廣度、深度。
2.2.2內容組織
根據茶藝課程設計與內容選擇要求,結合旅游管理專業特點與教學規律,基于“模塊化整合項目遴選任務分解”思路建立茶藝課程體系。主要課程包括茶及茶文化基礎知識課、各類茶及沖泡技能課、茶藝服務課。其中,茶及茶文化基礎知識課的主要內容是茶葉基礎知識、茶文化簡史、飲茶的健康性等,教學目標傳承茶文化知識,讓學生掌握我國的茶文化;各類茶及沖泡技能課的主要內容是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等知識、沖泡技藝,教學目標是讓其掌握各類茶葉的特性與沖泡技巧,能夠進行茶藝表演;茶藝服務課的主要內容有茶藝接待服務、行茶禮儀、茶葉銷售等,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茶藝服務能力、茶禮、接待能力等。
茶葉課程內容要符合旅游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目標,具備實踐性、職業性及開放性,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為未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因此,課程內容要兼顧理論教學與實踐實訓兩個方面,改變過去重理論、輕實訓的教學現狀。如,結合沖泡技藝、流程等講各類茶的知識,將知識講解與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把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真正掌握茶藝技能。
2.3課程教學
在旅游管理專業中,茶藝課程以基礎課或選修課的形式出現,以培養學生的茶藝基本知識、茶藝表演技能及茶葉銷售能力等為教學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茶藝課程教學應強調以下三個方面內容。
第一,課程教學要教、學、做相結合,切實踐行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教學設計,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所有教學活動都在實訓室內完成,先講解理論再動手實踐,學生一邊學一邊做,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實踐能力。
第二,采用“三段漸進”實踐教學模式,實行分段分層教學。在實踐實訓環節中,根據學生能力發展規律和一般認知規律將實踐課程分成三個階段,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逐步展開具體的教學內容,促進學生能力逐漸提升。第一階段,在課堂、實訓室內開展基礎知識學習與技能訓練,讓學生初步接觸茶藝并掌握基本泡茶技能和崗位工作能力;第二階段,組織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實訓,強化課上所學,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第三階段,組織學生到合作企業內部頂崗實習,將課堂所學的技能應用于崗位實踐,實現從課堂理論知識到崗位實踐的順利轉換,培養學生崗位工作的職業能力。
第三,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多渠道、多方式的進行教學考核,客觀而全面地反映教學全貌,發現茶藝課程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并深入分析問題成因,及時制定改進措施以優化教學效果。第一,結果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使考核覆蓋教學的全過程,改變過去只注重結果考核的片面做法;第二,理論考核與實訓考核相結合,全面考察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第三,課程考核與職業技術鑒定相結合,使茶藝課程教學與國家職業標準對接,培養優質人才。通過以上三個方面的結合構建健全完善的考核體系,發揮考核結果對課程教學的優化、完善作用,不斷提升教學水平。
關鍵詞:中國茶藝;創意;茶理
今年是文化產業“十二五”規劃的修編年,各級政府正在抓緊規劃的制定工作。中國茶藝是中國茶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產業的一個分支。中國茶藝簡而言之,就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壺茶和如何品飲一壺茶的藝術。茶藝分為三種類型,即(生活型茶藝、營銷型茶藝和表演型茶藝),本文則特指表演型茶藝。表演型茶藝是將泡茶技藝和藝術相結合,經過藝術加工的茶藝表演。表演型茶藝較之其它“茶藝”,除了觀賞性之外,更具藝術性。目前已發展成為一種新型“文藝形式”,它是通過對茶葉的沖泡、品飲等一系列的形體動作,反映的一種生活現象,表達一定的主題,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節,講究舞臺藝術和音樂的配合,在使人得到感染和啟示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審美的愉悅。
一、茶藝概述
什么叫“茶藝”?當今茶文化界專家的解釋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無統一而非常明確的定義。
臺灣的季野先生認為:“茶藝是以茶為主體,將藝術融入生活以豐富生活的一種人文主張。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臺灣的茶文化專家范增平先生認為:“茶藝包括兩方面,科學和人文的,也就是:1、技藝,科學地泡好一盞茶的技術;2、藝術,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中國茶藝之美是屬于心靈的美,欣賞茶藝之美,是要把自我投入整個過程當中來觀察整體。”
茶文化專家陳文華認為:“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學專家童啟慶教授認為:“欣賞茶藝的沏泡技藝,應該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藝美”。“茶的沏泡藝術之美表現為儀表美與心靈美。儀表是指沏泡者的外表,包括容貌、姿態、風度等;心靈是指沏泡者的內心、精神、思想等,通過沏泡者的設計、動作和眼神表達出來。”茶道專家滕軍教授認為:“關于茶藝的界定,一直是個大難題,一種意見認為應該專指泡茶時的技法及藝術氛圍,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應包括從采茶、制茶、泡茶、賞具乃至茶詩、茶畫等有關茶的所有茶事活動。到底是狹義一些的好呢?還是廣義一些的好呢?若選前者,會讓人覺得其內容有些單調,不如日本茶道那么內容豐富;然而,如果從后者,又會讓人覺得中國茶文化仍停留在日常生活的范疇,藝術性不高,沒有日本茶道那么高雅。”茶學專家丁以壽先生認為:“茶藝即飲茶藝術,是藝術性飲茶,是飲茶生活藝術化。”“茶藝文藝是指藝術,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藝,但不同于茶學中的茶葉審評;藝術是人文的,茶葉審評是科學的;茶藝是藝術,茶葉審評是技術;藝術是主觀的生動的;技術卻是客觀的、刻板的,在茶藝中,所用茶為成品干茶,因而種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藝之中。”茶文化學者林治先生認為:“作為獨立的學科體系,‘茶藝’是研究科學泡茶、藝術品茶的過程。具體地說,它要研究人、茶、水、器、境、藝這六要素以及這六要素協調與組合”。無論怎樣對“茶藝”評說,或是各自對“茶藝”表述的差異性,但大多數人還是傾向于“茶藝”的狹義之說。也就是:“1.茶藝的范圍僅僅限于泡茶和飲茶的范疇;2.茶藝包括泡茶和飲茶的技巧;3.茶藝包括泡茶、飲茶的藝術。”并且也已正式寫進了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專用于國家茶藝師職業技能鑒定教程。而我認為,“茶藝”正是上述泡、飲茶的技巧和藝術有機融合而成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作為一個整體的藝術門類看待。而這種形式也正是通過茶來完成一種心靈語言與與肢體語言對話形式。茶藝,即是修行的載體,也是一門表演藝術。茶藝是用茶和茶具及水沖泡出來的編年史,它承載著歷史也體現了當下的人文精神。當論茶、品茶的技巧與藝術相結合,締造了一個全新的概念――中國茶藝。當“表演型茶藝”、“生活型茶藝”、“經營型茶藝”三者聚集在“中國茶藝”的名下,作為宏揚中國茶文化行動“綱領”,從此揭開了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新篇章。那么,中國茶藝想表現的應該是代表一個國家沖泡和品飲茶的律動,叫“中國茶藝韻律”。
二.中國茶藝“創意”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四川乃至全國舉辦了不少茶藝師技能大賽,但在這些大賽結束之后,觀眾對茶藝師們的表演有了一些新的看法。而且,在全國的茶鄉也出現了許多茶文化或茶藝表演專題演出,如福建武夷山的“印象大紅袍”、四川峨眉山的“圣象峨眉”等大型文藝表演中也有茶藝表演的節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茶藝”輕“茶理”
目前茶藝表演主要注重茶藝的創新或創意,而忽略了泡茶的原理,茶藝師們或表演者們認為只要音樂好聽、動作好看、茶具漂亮,是否就對了。但實際上中國茶藝不是這樣的,他需要茶藝師們或表演者們將茶藝與泡茶原理相結合。不能在表演的舞臺上出現違背泡茶的手法、動作或表情等。
(二)重“表演”輕“實用”
近年來茶藝表演的表演性太強,在2006年以前,四川的長嘴壺茶藝的表演基本上都是玩的是冷水,只具有觀賞性,一點實用的價值都沒有,在2006年的四川省“嬌子杯”茶藝師電視大賽上,四川省茶文化協會就專門規定,長嘴壺茶藝也必須用開水,泡真茶,在那年的茶藝師大賽上,獲得一等獎的周曉芳高級茶藝技師,在同年還被派往新西蘭巡回演出,影響深遠。
(三)重“茶席”輕“流程”
重“茶席設計”輕“泡茶的流程”,在現在的茶藝表演中也占很大比重,茶藝師們精心準備了茶席設計,但對泡茶此種的茶的流程一點也不精,
三.茶藝的創意與茶理的有機結合
茶藝在編創過程中應該很好的與茶理有機結合起來,茶理就是茶藝的創意要符合泡茶和品茶的原理。筆者認為,在中國茶藝的編創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茶藝在創意的過程中應注意安全的原則
很多茶藝師在茶藝編創的過程中只注重動作的優雅,有些動作很危險,如提隨手泡、燙杯等,如果茶藝師只想到動作好看,而忽略了安全,就容易把自己的手給燙傷。就違背了泡茶的茶理。
(二)茶藝在創意的過程中應注意實用的原則
茶藝師在編創的過程中就注意動作的實用性,不要為了創意,而忽略了茶理,如對泡茶水溫的控制,對投茶量的把握,對浸泡時間的掌握等都要注意,否則,就容易偏離茶的主題,泡茶要以茶為主,而不是以藝為主,茶藝就應該是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讓品茶的人既能欣賞到茶藝的美,也能品嘗到茶的甘香濃郁。所以,在編創的過程中要體現茶藝的創意與茶理的有機結合,而不是在那里做秀,而茶卻很難喝,讓人難以下咽。
(三)茶藝在創意的過程中應注意美觀的原則
所謂茶藝是茶與藝術的結合體,所以,在編創的過程中應注意茶介意的美感,讓品茶人能一邊品茶一邊欣賞到泡茶藝術的美,讓茶客還能從中體會到茶與人的完美融合。
(四)茶藝在創意的過程中應注意衛生的原則
茶藝師在茶藝表演的過程中還應注意衛生的原則,因為茶藝師泡好的茶是要分給客人品的,所以衛生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泡茶前先凈手、備具,泡茶的過程中茶蓋正放在茶盤上或茶桌上都是不衛生的。
四.總結
中國茶藝尚處于新興的發育階段,目前很多創意都是不成熟的,脫離實際的,但也有的表演型茶藝打著“創意”旗號刻意做作,嘩眾取寵,故作笑臉,表情夸張,動作僵化,令人頭暈目眩。既不符合生活實際,也缺乏藝術美感。客觀上,創新者是想把整臺茶藝從茶席設計到動作創意及主題創意設計得更完美一些;但主觀上卻無法理解中國茶藝的“哲理為先,審美為重,個性為要,實用為佳”的四大特點。也感受不到某些茶藝表演作品傳達一種藝術之“美”。中國茶藝要走的路還很長,所以,茶藝的創意跟群眾“藝術感”的文化差距太大,還有一些茶藝表演有些“強迫性的泡茶”,這導致個性化創意跟設計者自身孤立。
參考文獻:
[1] 阮浩耕、王建榮、吳勝天. 《中國茶藝》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
[2] 陸羽. 《茶經》.黑龍江美術出版,2004.(11).
[3] 張夢欣.《國家茶藝師職業標準》.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