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母親大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團文化藝術節之——母愛無疆
二、活動背景:
萱草生堂階,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見萱草花。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些都是孟郊的詩句,表達了兒女們對母親的感恩之心,歌頌了人間最偉大的愛母愛。母愛是人類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我們賦予它太多的詮釋,賦予它太多的內涵。沒有歷史史詩的撼人心魄,沒有風卷大海的驚濤駭浪,母愛就像一首深情的歌,婉轉悠揚,淺唱低吟……想起了母親,志向消沉就會化為意氣風發;想起了母親,虛度年華就會化為豪情萬丈;想起了母親,漂泊的游子就會萌發起回家的心愿;想起了母親,彷徨無依的心靈就找到了棲息的家園!提起你手中的筆,在母親節,為親愛的母親寫點什么或做點什么吧。讓我們來敘寫成長,來描畫我們心中的母親;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女性,關注我們偉大的母親。
三、活動內容:
1、主題征文:關于成長,關于母愛
(1)女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故事
(2)媽媽的故事
(3)我與媽媽的故事
2、“為媽媽許愿”校園公益活動
四、活動目的:
通過系列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關注女性,重溫成長過程,感恩偉大母愛。讓文學氛圍重新回到校園,讓大學生學會感恩,學會用心靈關懷。
五、主辦: 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團體聯合會
承辦: 啟夢文學社
六、活動日期:
2011年4月20號——2011年6月13號
七、活動安排
前期準備:
4月16—19日確定活動方案及相關活動的組織安排,聯系其他院校爭取對整個瑤湖院校進行活動;
4月20—25日 聯系征文活動的評委老師;尋求活動經費的支持,
4月25—27日 著手宣傳工作
中期工作:
4月29日—5月6日動員各系參與本次征文比賽,號召各系同學踴躍參加。
5月6日—5月10日 在校園內進行宣傳,由啟夢文學社制作宣傳板及宣傳海報。
5月11日 舉辦“為媽媽許個愿”校園公益活動,加大活動影響力。
5月12日—5月13日 整理活動收集的愿望,在社團博客群上如果可能的話聯系廣播站進行部分廣播。
5月14日—5月30日 收集各院各系征文稿件
6月1日—6月10日 文學社組織初評,評委老師終審來稿,評出優秀文章
后期工作:
6月11日 公布征文結果
6月13日 優秀文章整理成冊,只要參與征文活動的班級即可免費獲得一份。
八、獎項設置:
一等獎一名 二等獎二名 三等獎三名優等獎若干
頒發相應的證書及獎品
九、人員安排:
活動策劃:楊艷
宣傳海報:彭平平等宣傳部人員
現場協調:熊偉超以及紀檢部人員
十、經費預算:
海報:1*2=2元
征文獎品:70元
資料打印:0·1*200=20元
在安徽師范大學教工宿舍區的一角,石秀琴正在晾曬剛剛洗好的床單,額頭上雖掛滿汗珠,臉上卻飛揚著陽光般的笑容。
“我簡單而平凡,只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做我該做的事。”這是石秀琴的座右銘,也是她一直樂觀面對生活的精神支柱。
窮人孩子早擔當
“媽媽在我不到3歲時就患上精神病,一直都沒好。母親病后,父親常年在外打工不回家,對我們母女倆不管不問,家庭的重擔落在年邁的奶奶身上。”石秀琴說。
石秀琴出生在安徽安慶一個貧寒家庭,從小就知道照顧自己,不讓家人操心,還幫助奶奶做家務、下地干活、照顧弟弟。
因為家庭的貧困,石秀琴曾多次面臨輟學。“我一定要上學,那才有更多的希望。”石秀琴堅信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
“為了省掉書本費,我就用別人的舊課本;為了節約餐費,我就在學校食堂打工;為了省去住宿費,我借住在同學家里。”一路走來的點點滴滴,石秀琴歷歷在目。雖然當年考上了重點高中,可為了節省學費,照顧家里,她毅然選擇了一所離家近的普通高中。2007年,石秀琴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安徽師范大學物理系。
帶著對家庭的掛念,懷著對未來的憧憬,石秀琴來到了安徽師范大學,開始了大學生活。然而,2008年,照顧媽媽的奶奶去世了,家里僅有的兩間平房也意外被燒,媽媽不僅沒了人照顧,連住的地方也沒有了。親戚們的推辭讓石秀琴決定:帶著媽媽上大學。
就這樣,在學校教工宿舍區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里,母女倆開始了新的生活。“終于有了落腳的地方,為了交房租,也為了讓媽媽過得好一點,我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做家教。”每一天,石秀琴都生活在忙碌和奔波中,承受著來自學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
女兒就是家的天
“生活教會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管是怎樣的困難,總要認真對待”
為了讓媽媽留在家里不亂跑,每天早晨上課前,石秀琴都會“交待”媽媽一上午的任務:這幾件衣服洗一下,那些地方打掃一下……
“我是一個女孩子,我也想躺在父母的懷里撒嬌,可生活教會了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管是怎樣的困難,總要認真對待。”面對壓力,石秀琴從來都是笑著面對,沒有一絲怨言。
一天晚上,石秀琴回來后發現媽媽不在家中,她忙跑到媽媽常去的地方尋找,但直到第二天凌晨4點,都沒有發現媽媽的蹤影。
“媽媽丟了,我就跟魂兒丟了一樣,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石秀琴說,此后的40天里,她跑遍了蕪湖的大街小巷,拿著媽媽的照片,挨家挨戶地詢問。國慶假期,她只身一人到南京、杭州等地尋找,可依然沒有媽媽的下落。這時候,石秀琴的著急也變成了安徽師范大學不少同學的掛念,班上大部分同學參加了石秀琴的尋母行動。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位記者答應幫她在電視上尋親。兩周以后,媽媽終于找到了!
“見到媽媽的時候,她又瘦又臟,非常憔悴,我的心里一陣酸。”石秀琴和同學們抱著媽媽,哭成一團。
滿懷希望去生活
“我想著一家三口團聚的那一天,媽媽也可以享受一下生活”。
“感謝這么多好心人,是他們讓我和媽媽重逢。”石秀琴說,“我經常會在睡覺前想著那些幫助過我的人,是他們給了我鼓勵,支撐著我一直走下去。”去年元宵節,她為班上100多名同學煮了湯圓,送到各個寢室。
在石秀琴的家對面,住著一對年邁的夫妻,因為兒子意外去世,老兩口無依無靠。石秀琴就常常抽空去看他們,陪他們說說話、聊聊天。
暑假帶補習班的時候,石秀琴給那些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免去了學費。“看著那些窮苦的孩子高高興興來上學,我真的很滿足、很開心。”石秀琴說。
盡管生活上遇到很多困難,石秀琴依然開朗、樂觀,她的臉上永遠都有給人信心和力量的笑容。“奶奶曾經告訴我,只要你對生活有熱情,生活就會給你帶來希望。”石秀琴說。
后來因為丈夫感情不和,她結束了婚姻,并爭取到兒子王哲的撫養權。她和兒子租了一間小房子。當時,張興杰每個月只有325元的工資,去掉房租、水電費和兒子的學雜費,每月所剩無幾。然而,生活對張興杰的重壓并沒有就此止步。1999年1月,亞麻色織分廠倒閉,張興杰下崗,母子倆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
張興杰想再找一份工作。可是,35歲的女人,沒有文憑,也沒有什么特殊的技能,想找到一份像樣的工作名叫“家勝”的家政公司去做家政鐘點工,有了活兒就能賺上一點錢,可不少時候卻沒有活兒可干。
1999年5月,一連半個月張興杰都沒找到活兒干,家里連吃飯都成了問題。一天夜里10點多鐘,她心里難受極了,無法入眠,便來到大街上,想散散心。張興杰從菜市場門前走過,一腳踢在了一堆爛菜幫上,她心里一動,彎下腰去動手翻那些爛菜葉,發現有些菜葉還能吃,就揀了出來。那天,她撿回了一大捧菜葉。自此,她就靠撿菜葉來減少母子倆的伙食開支。
為了不影響兒子的學習,張興杰一直沒有把自己下崗的事情告訴兒子。1999年7月,星期天放假,正讀小學四年級的王哲和幾個同學相約到一個同學家里去玩。恰好張興杰正在王哲的那個同學家里打掃衛生。王哲進了那位同學的家,一抬眼看見了媽媽,不禁一下子愣住了,叫了一聲:“媽!”王哲的那幾位同學見狀,也都愣住了:“她是你媽?你媽給人家做衛生?”頓時,王哲的臉火辣辣的,他覺得媽媽給自己丟了臉,“嗚”的一聲哭了,跑回了家。
晚上8點多鐘,當張興杰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里時,王哲劈頭就問:“媽,你怎么這么賤,到我同學家去做鐘點工?”張興杰連忙解釋說:“兒子,媽媽都下崗半年多了,媽媽做鐘點工,也是迫不得已呀。”不想王哲更加火了,吼道:“那你也不能到我同學家里去做呀!這一下,同學們都知道了,你叫我的臉往哪兒擱呀?”張興杰也火了:“兒子,媽媽是靠自己的勞動掙錢養家,不偷不搶,不等人救濟,有什么丟臉的?”王哲根本聽不進媽媽的話,吼道:“我不管,反正以后你再干的時候,離我的同學家遠遠的!”
1999年12月,已讀小學五年級的王哲不知是受幾個不愛學習的調皮男孩子的影響,還是貧窮的家境給他帶來了壓力,他開始厭學。早晨不肯起床,上學老是遲到,在課堂上也不認真聽講,老是打瞌睡,放學后竟跟著那幾個調皮學生去游戲廳,打游戲到很晚才回家。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張興杰罵他,他居然說:“你不用罵我,我早就不想學習了。我煩透了學習,你給我退學吧!我出去打工,掙錢回家養你,不好嗎?”
張興杰吃了一驚。雖然她已發現了兒子的異常,也在苦苦地尋找解決兒子厭學的辦法,但兒子要退學,她可萬萬沒有想到。她想了一下,說道:“兒子,媽相信你對媽的一片孝心。可是你這么小,又沒有技能,哪個老板肯雇你呢?媽媽下崗這么久,想找一份合適的工都不容易,何況你這樣一個小孩?你現在的主要任務就是讀書學習,等你大學畢業,再考慮掙錢的事也不遲。”
王哲“嗤”的一聲笑了:“我考大學?就我這樣的,連老師都說朽木不可雕也,準備放棄我了。我怎么能考上大學呢?”
“怎么不能?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能夠成功。”張興杰為了鼓勵兒子,又接著說道,“如果媽媽努力學習,也一定能夠考上大學!”
王哲笑得更厲害了:“你說什么,你能考上大學?媽,你都快40歲了,如果你能考上大學,我當然也能考上!”
一句話觸動了張興杰心中的隱痛。如果不是命運作弄,自己早就大學畢業了。這些年的經歷證明,一個人的知識水平,基本上就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想到這些,她腦子里突然冒出一個念頭:如果自己真的考上了大學,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啊!更重要的是,可以帶動兒子學習,讓兒子知道,只要勤奮和努力,是可以創造出奇跡的。
想到這里,張興杰說道:“媽快40歲怎么了?只要我肯努力,一定能考上大學!兒子,如果我考上了大學,你是不是也能考個名牌大學讓媽媽驕傲一下?”
“媽,你真考上大學了,我一定考上北大清華讓你驕傲一下!”媽媽的話激發了王哲的小男子漢斗志,他大聲地發誓。
張興杰拍了拍兒子的手,說:“好,一言為定!”
兒子驚嘆母親38歲果真考上大學
話就這樣說出了口,但真參加高考嗎?考得上嗎?夜里,張興杰回想起白天說的話,才發現這很不現實。要知道,自己已經37歲了,書本一別已近20年,而且還得為母子倆的生活奔波呀!
但是她不能放棄。她放棄了兒子會怎么看?即使考不上,也要讓兒子親眼看到什么是努力,什么是發奮。
當然,2000年參加高考是不現實了,那就2001年報考吧。
2000年2月5日,張興杰來到工友家中,借來了全套初中課本和全套高中課本。當晚,她真的捧起書本苦讀起來。張興杰當年學習成績十分出色,書本給了她久違的親切,也給了她一別多年的陌生感。她隨手翻了一遍,然后,根據自己還得做家政的現實,花了近兩個小時制訂了學習計劃……
從此,聞雞而起,深夜方息,一個37歲的女人重新燃燒起大學夢。盡管她高中基礎很好,但畢竟丟了這么多年,還真是夠難的。學不進去,看不進去;學進去了,看進去了,又偏偏記不住了。特別是英語與數學兩科,更是遇到了不知多少障礙。有多少次張興杰都想放棄了,可是一看到兒子那監督似的目光,一想到自己將來的命運,張興杰馬上又強迫自己繼續認真地學習。
書山的跋涉是異常艱難的,然而張興杰所承負的并不僅僅如此。在這過程中,母子倆的生活重擔也落在她身上。一有家政事務,她還得一樁活兒也不少地去干。
2000年5月6日,張興杰回到家時,已是深夜1點了。王哲不放心媽媽,出去接了好幾次也沒接到,見媽媽終于回來了,這才放了心。細問之下,王哲才知道,原來媽媽干活干到夜里11點,見沒有公共汽車了,而打出租車要花二十幾塊錢,為了省錢,竟然步行了十余公里,穿越了半個哈爾濱市回到家里!
因為沒錢,2001年這一年中,母子倆被迫搬了四次家。最后,以每月80元的價格租下建筑工地的一間工棚勉強度日。即使這樣,張興杰也沒有放棄自己給自己規定的每天三個小時的學習。她常常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可是她實在太累,吃著吃著,看著看著,竟然頭一歪,倒在飯桌上睡著了。有一次讓王哲看見了,他心疼得潸潸淚下。想把母親手中的書拿下來,讓母親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他試了幾次,都無法把書從母
親的手里抽出來。即使在睡夢中,母親都把書抱得緊緊的。
王哲震驚了!
王哲本以為媽媽考大學只是說笑一下,心血來潮而已,等熱乎勁兒過去了,自然就偃旗息鼓了。沒有想到,媽媽竟然堅持下來。他拿起媽媽的書本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媽媽不但把書上的重點劃了出來,而且還記了好多筆記,做了好多習題!這一下,王哲才覺得自己再不努力,真的對不起媽媽了。
王哲開始像媽媽一樣刻苦起來。晚上媽媽看書寫作業,他也看書寫作業。周末媽媽外出做工,他一個人也能認真地學習了。很快,他的成績開始大幅度提高,最后,在2000年小學升初中考試中,他考出了不錯的成績,進入了哈爾濱市有名的重點中學第117中學。
兒子的這個成績讓張興杰十分高興,同時也增添了她考大學的勁頭。她更加勤奮,也找回了過去學習時那美好而自信的感覺。
夏天過去,秋雁南飛。秋天過了,凜冽的寒風裹著雪花,撲打在哈爾濱的街頭。歲月的輪回之中,在那間簡陋的工棚中,張興杰以一位母親的愛心與韌性,撫育著孩子,捧著書本,一步步走進心中的夢……
2001年年初,張興杰以38歲――當年哈爾濱市年齡最大的考生身份報名參加高考。9月初,她帶著自信的笑容,與一大群年紀才及她一半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一同走進考場。良好的心態讓她發揮得十分出色。8月底,高考成績公布,她榜上有名,上了本科線。不久,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的一紙大紅錄取通知書送到她手中。
400多個日日夜夜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接到通知書的那一刻,張興杰好想大哭一場。
見媽媽真的考上大學了,王哲也高興得不得了,叫喊著要祝賀祝賀。母子倆沒錢去飯店,也沒錢買好萊,就煮了四個雞蛋權當慶賀。有媽媽做榜樣,王哲學習更加刻苦努力了。2001年,初中第三學期期末考試成績下來,王哲進入了年級前50名!
深情反哺拾垃圾做小工為媽媽助學
2001年9月,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開學。
鑒于張興杰的特殊情況,學校研究之后,給了她兩項特殊政策:一是允許她每月擠幾天時間去掙錢維持母子兩人的生活,誤的課可以參加夜校班補上。其次,減免部分書雜費,每年只繳納1850元即可。
盡管如此,張興杰還是很難。那1850元張興杰借了好幾位親友才湊齊。每月請假打工那幾天,她拼命地干活,以攢下母子兩人的生活費。耽誤了課,要上夜校補,可夜校班周一到周五每天晚上6點半到9點半上課,周六周日下午也上課。由于大多數人家打掃衛生做家務都集中在雙休日,張興杰老是兼顧不了兩方面,要么是學習跟不上,要么是生活沒有著落。有一段時間她不得不又天天去菜市場撿菜葉。
時間一長,終于引起了王哲的注意。王哲覺得很奇怪,別人買菜都是白天去買,而媽媽買菜,卻要等到夜深人靜才出門,那個時候,市場上還有人賣菜嗎?
一天晚上,見媽媽又出去“買菜”,王哲便偷偷地跟在后面。見媽媽正在昏暗的路燈下撿菜葉,王哲心酸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出來。他跑過去,對媽媽說:“媽,你怎么不叫我呀?兩個人撿,總比一個人撿得快!”說完,他真的蹲下身來,幫媽媽撿起了菜葉。
張興杰一下子愣住了。她怎么也想不到,當初害怕同學知道媽媽是鐘點工的王哲,竟然能拉下臉來幫媽媽撿菜葉了,看來兒子真的長大了,理解生活的艱難了。
從此,王哲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每天上學放學手里都拎著一個塑料袋,沿街撿拾各種飲料瓶子。即便是下課的時候,在操場上他也忘不了撿空瓶子,然后把這些空瓶子收集在一起,拿到廢品收購站去賣掉。得來的錢他一分不差地交到媽媽手里,從來不亂花。
除此之外,每當節假日,他很快做完作業,到附近的一個勞務市場去說服一群裝修工人,給他們打下手當小工。忙碌一天,他能掙回六七元。
兒子總往外跑,又總往回拿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張興杰追問兒子,兒子說是從伙食費中節省下來的。不對呀,自己從來沒給過兒子這么多伙食費呀!張興杰感到很疑惑。她害怕孩子學壞,王哲再出去的時候,她便悄悄地跟在后面。一會兒,她全明白了。做母親的驚呆了:王哲才14歲啊!別人家14歲的孩子還泡在蜜罐里,放在手里怕摔著,含在嘴里怕化了,他卻主動幫媽媽擔起了生活的重擔!張興杰摟住兒子放聲大哭:“兒子,你今后不能再瞞著媽媽做事了。你的任務是學習,只有把成績搞上去,才是對媽媽最好的愛!”
2003年9月,王哲以優秀的成績初中畢業,考入有全國重點大學預備班之稱的重點高中――哈爾濱市第11中學。16歲的王哲眼看媽媽每日肩挑讀書、生計兩副擔子,他覺得自己該為媽媽分擔重擔了。然而,高中緊張的學習不允許他再去做小工,況且媽媽知道了也會很傷心,那么,怎樣才能幫上媽媽呢?
王哲終于想到了在現在這種狀態下,應該要爸爸承擔起相應的責任了。
張興杰與前夫王云離婚時,法院判王云每個月付給王哲150元的撫養費。前些年王云的支付還是很及時的,可是自王哲進入初三后,他一直都拖欠著,已經欠了一年了。如果每月有這150元錢鋪底,王哲跟媽媽兩人的生活就不會這么難了。一年的錢加起來,就是1800元,正好夠給媽媽付學費。王云下崗后,一直都在做小生意,支付每月150元撫養費應該完全沒有問題。于是,王哲就去找爸爸,要他及時支付。
不想,對兒子的要求,已經再成家生子的王云有些冷淡。他說:“爸現在很困難,沒有錢呀,等等吧!”
之后,王哲又去找過爸爸幾次,可得到的都是相同的回復。
王哲生爸爸的氣了。他想,媽媽撫養自己含辛茹苦,又如此堅強和努力,爸爸怎么能如此不負責任呢?怎樣才能讓爸爸負起責任來?王哲想到了法律。他回到家里,翻出了爸爸和媽媽的離婚判決書,要去告爸爸。
2004年2月22日,王哲一個人去了哈爾濱香坊區法院。他對法官說:“我要告我爸爸,我要我的撫養費。”法官們見是個孩子,不禁都圍了過來,追問原委。法官們得知王哲和媽媽張興杰的情況,都受了感動,很快就把王哲的爸爸王云找來了,要王云當面把撫養費交給王哲。
王哲從爸爸的手中接過錢,心中難受極了,不管怎么說,他畢竟是自己的父親呀。他拉著父親的手說:“爸,對不起!”可是王云一把把手抽了回去,還用憎恨的眼光看著他。王哲知道,從此他將永遠地失去爸爸的心了。爸爸媽媽離婚后,王哲雖然跟了媽媽,可還是經常去爸爸家,他已經失去了一個完整的家庭,不想再失去了爸爸了。而今連爸爸也失去了,他難過地哭了。
那一天是2月27日,張興杰所在的大學馬上就要開學了。王哲捧著錢回到家里,對張興杰說:“媽,你可以交學費了!”張興杰問明了原委,摟著兒子泣不成聲。張興杰支持兒子與父親交往,沒想到兒子為了她,竟然不惜得罪爸爸。兒子心中的苦,她當然能夠深深地體會到。
有這么好的一個兒子在背后默默支持,張興杰學習得更加刻苦了。2005年7月,張興杰終于以優異的成績從黑龍江省中醫藥大學畢業了。
媽媽拿到畢業證的那一天,王哲用自己撿垃圾掙來的16元錢買了一塊小小的蛋糕,對媽媽說:“媽,祝賀你!”張興杰對王哲說:“兒子,媽已經畢業了,現在要看你的了。”王哲拍了拍胸膛自信地說:“媽,你就放心吧!”
父愛如山,往往深沉嚴格;母愛如水,往往細膩溫柔。父親和母親給了我們一個完整幸福的家,他們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為我們作出了貢獻,為了這個家付出了很多。
有一首歌家喻戶曉那就是《世上只有媽媽好》,我們從小就掛在嘴邊“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離開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首歌充分體現了孩子們對母愛的依賴和母親對孩子成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的母親是一個辛苦勞作,一心想著兒女,溫柔體貼的人。她為了我和弟弟天天和黑土地打交道,他把我和弟弟養的白白胖胖,自己卻非常瘦。而今,她那雙少女時代得意的纖纖玉手已經布滿老繭,如果你只看她的手,你不會相信那是一雙女人的手,而這就是媽媽辛苦勞作的見證。記得去年深秋,北風呼呼的刮著,一伸手刺骨的冷。
我是90后,或多或少有著一些明顯的90后的特征。從小對媽媽百依百順的乖乖女,自打進入初中后,自己的獨立意識增強,對自己的形象,穿著也格外注重起來。和媽媽的想法逐漸發生分歧,媽媽喜歡的衣服我卻不喜歡,時不時的和我媽媽發些小脾氣。到現在想想真是不應該,自己太不懂事了。但是我是一個不善于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人,就算我心里再怎麼感激我也不會口頭表達出來。不過我會用我的實際行動來表達我的感情,我不會讓我的媽媽的辛苦白費。我一定好好學習,闖出自己的一片天空。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每一位遠走他鄉的游子,心中對父母永遠的牽掛和思念……
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過"孝"的宏愿,相信來日方長,相信自己會功成名就、衣錦還鄉,可以從容盡孝。可是,我們卻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歲月的無情,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的脆弱。其實,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真的不是生與死,而是父母的愛就在身邊,我們卻不懂得珍惜。
親愛的各位,你還記得你來到這個世界時的那一刻嗎?那一刻,是母親和死神掙扎的時刻,是母親用生命和鮮血給予你生命的時刻,你知道嗎?當母親睜開她疲憊而蒼白的雙眼,做的第一個動作就是把你緊緊的摟在懷里,親吻著你的額頭,她在心里告訴自己,無論今生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保護好你,哪怕用她的生命,也不允許任何人傷害你。
親愛的各位,你知道么?當你和朋友要花幾百上千過一個生日時,你可知道兒的生日娘的苦日。那時,你可曾問過一聲"媽媽,今天你過得好嗎?"衣服不想穿就扔,鞋子不想要就丟,你是否知道留在家里的衣服,爸能穿的爸穿,媽能穿的媽穿,他們都說著同樣一句話,"我們老了,不要好,年輕人愛美,你們穿吧,我們沒關系"。你可知道這就是愛呀!
親愛的各位,你知道么?就在你坐在這里的時候,父母或許正在為你祈禱、祝福。兒行千里母擔憂。想一想在你第一次出門的時候,母親為你收拾行囊,為你準備好路上吃的喝的,又偷偷塞給你點錢,"孩子,窮家富路,爸和媽在家怎樣都能過,你出門不能沒有錢,到了給媽來個信,別讓媽擔心啊",還記得母親聲聲的叮嚀嗎?你像鳥兒一樣飛走了,也帶走了爸爸、媽媽的心。每次看電視,爸爸一定要看看你所在城市的天氣預報,他怕你凍著,怕你熱著。只要碰到從你所在城市來的客人,媽媽總是喋喋不休,問個沒完。多少次媽媽夢見你回家的腳步激動的從夢中驚醒,多少次媽媽夢到你生病無人照顧而淚濕枕巾……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年輕人交了女朋友。為考驗他的忠誠,女孩要求他把媽媽的心給她。母親聽兒子的要求,一句話沒說,把心掏了出來。路上,兒子摔倒了,聽見媽媽的心在問:"孩子,你摔疼了嗎?"這就是無私的母愛!父母把一切都給了孩子!各位,不要以為這只是一個故事,想想那個和父母吵架,摔門就走、要離家出走、叛逆任性的孩子就是曾經的你啊!請摸著您的心口,想一想,您的心里還裝著多少他們!你長大了,但是在他們心里你永遠是個孩子,永遠為你操勞、為你牽掛!
朋友們,你有多久靜下心來想過這一切,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的留意一下,父母今天的變化。現在,請你回憶一下你的父母親,想想他們頭上的白發,想想他們穿的衣服。看看你的父親,在你的記憶中,頂天立地,無數次用雙手把你舉過頭頂的爸爸,而此時出現在你面前的這位老人,你敢相信嗎?
頭發已經花白,脊梁微微的彎曲,走路的步伐變得緩慢了,他的雙手再也沒有力氣把你舉過頭頂……再好好的看一下自己的媽媽,一個曾經年輕美麗的母親啊,自從你來到這個世界之后,媽媽就放棄了她所有的愛好,沒有再去唱過歌,沒有再去跳過舞,上班的路上想著你,下班的路上也想著你,你是否知道媽媽的頭發何時開始已經變得花白?你是否留意到媽媽的額頭已長滿了深深的皺紋……
再把父母那雙手捧起看看吧,在你記憶中,父親那雙強勁而有力的手,母親那雙紅潤而靈巧的手,此時已經變成了一雙雙青筋裸露,長滿了老年斑,微微發抖的手,當你捧著這雙手的時候,你記得起這雙手多少次為你洗衣、做飯,多少次為你梳頭、洗臉。多少次抱著你,是你熟睡的搖籃,多少次跌倒將你扶起,為你撣去身上的灰塵……
可我們為他們做了什么?今天您的爸爸、媽媽,他們過得好嗎?他們有沒有因為你這個孩子的長大而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而享受晚年的幸福呢?就在此時此刻,這個嚴寒的冬天,可能你的父母還正在工作的崗位上,辛勤勞動著,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