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走進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創設優良的學習情景,培養科學探究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創設優良的學習情景,把學生導向科學探究,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教學環境中學習,就會有利于激發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興趣。
在教學《不倒翁》一課時,為了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善于思考,探索,我向學生出示一個不倒翁玩具和另一個玩具,學生左扳右扳,不倒翁就是不倒,而其他東西卻倒,此時,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想知道什么?”學生既有興趣而又驚奇,紛紛提出問題:為什么其他玩具會倒,只有不倒翁怎樣扳也扳不倒?不倒翁究竟里面有什么秘密才不倒?此時,學生想探索的興趣更油然而生。
當然,學生的提問,有的可能比較膚淺,甚至異想天開。但教師一定要認真對待,要肯定每一個“問題”,絕對不能嘲笑,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不能使學生“乘興而來,敗興而歸”。因為學生的“問匣子”一旦打開,所展現出來的強烈的求知欲以及對學習的興趣有時是教師所無法預料和估計的。
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科學探究動力
小學生對自然事物有著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恰是進行科學探究的起點和原動力,有了好奇心,他們就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那么如何在探究前激發小學生的好奇心來產生探究的欲望呢?
首先,要呵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有利于促進他們對身邊事物的觀察,并能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從而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形成。如教學《尋訪小動物》一課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旁的草叢中去尋找小動物,學生在地上發現了許多螞蟻。“螞蟻怎么傳遞信息?”“螞蟻怎么認識回去的路?”……一個個問題使我應接不暇,學生對螞蟻的好奇心激起了我引導他們研究螞蟻的熱情。于是我及時問學生:“關于螞蟻你還想知道什么?準備用什么方法研究?運用哪些工具?”通過引導學生充分的討論,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對螞蟻的研究中來。如果學生對自己從事的探究活動具有強烈的好奇心,這種原動力就會把孩子的探究欲望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持久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中。學生由好奇而產生的探究欲望,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由不自覺到自覺,由感性到理性,逐步變成學生自己的科學素養。盡管有時學生的探究愿望與課堂計劃有所偏離,但只要是不違背大綱,我們適當的做一下調整也無不可。
其次,精心準備探究活動的材料。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了強烈的探究欲望,他們在頭腦中會形成無數個為什么,并且急于尋求答案。此時我們應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讓學生積極、投入地去進行探究活動,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所以說課前探究材料的準備,我們一定要精心,盡可能的準備適宜探究的材料。這樣學生的探究才會有收獲,我們的引導才會有產生效果。如在學習《導體和絕緣體》一課時,我為學生提供了螺絲刀、海綿、鐵釘、回形針、香煙鋁箔紙、玻璃杯、鑰匙、碳棒、毛線等一些有結構的材料。在預測過程中,學生的猜測與動手實驗產生矛盾,學生們看到香煙鋁箔紙、碳棒、鉛筆芯也能使小燈泡發光,這就形成了認知上的矛盾和沖突,從而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而此時學生產生的一個個問題也隨之提了出來:為什么它們也能使小燈泡發光?為什么香煙鋁箔紙一面能發光,一面不能發光呢?正是因為有了對有結構材料的認知沖突,所以同學們提出了一個個問題,并促使他們運用一定的知識與技能想辦法去尋求答案。如果學生看到材料馬上就能正確猜到最后的結果,學習就失去了探究的目標和方向,探究活動和學生思維都將失去根本和契機。
三、進行合作與實踐,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在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盡量安排小組活動和組間活動,以增強學生的合作交往,促進探究的深入和交流。也為學生創造更多的自我表現機會,將個人獨立思考的成果轉化為全組的共同認識。反過來群體行為也影響學生個體的奮進和努力。
親身經歷過探究過程后教師還應讓學生們交流他們的細小發現、研究結果,讓學生有成就感,交流新問題,能加深學生在探究結果與現有的科學知識及學生提出的解釋之間的聯系,也能更好的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
四、給予賞識評價,培養科學探究志向
一、抓住中心環節合理調整內容,集中實驗
依據小學生愛玩、貪玩的特點,組織探究實驗活動時,要讓學生人人都有任務,要讓學生盡興地探究,要激發其探究的興趣,而且要有所收獲。有些科學實驗課,按照教材的編排來上,課堂上很難完成任務。教師要在認真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抓住探究實驗中的核心環節,有目的地把教材內容進行整合,再合理安排好實驗小組,把做做停停的分散實驗改為人人有事干的集中實驗,以節省探究實驗的時間,便于花更多的時間用于討論分析現象、得出結論,上升到對概念的理性認識,這樣會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如《食鹽在水里溶解了》一課,我是這樣教學的:先在四個一次性塑料杯子中分別裝好食鹽、沙子、砂糖、面粉,分給四根筷子,先安排第一次實驗活動。四個人每人負責一個杯子,在四個杯中加入半杯水后攪拌,觀察有什么不同的現象。學生人人動手,人人有任務,實驗很認真,還不斷去觀察別人杯子中的現象。攪拌三分鐘后,停止實驗,請學生匯報實驗現象。這時,學生的匯報內容豐富,對不同的現象引起了更多的思考。學生發現食鹽、砂糖這兩杯水中的顆粒小到肉眼看不見了,溶解了;裝沙子的水變渾濁了,沙子顆粒沒有什么變化,沉淀在杯子底部;面粉水變成了乳白色,杯子底部有一些沉淀。引導學生分類:一種物質能在水中溶解,另一種物質在水中不溶解。讓學生說說這樣分的理由,從而明白鑒別物質是否溶解的一種方法是看是否沉淀。食鹽的顆粒變小到肉眼看不見了,是溶解了;沙子顆粒沒有變化,沉淀了,所以是不溶解于水的;面粉有部分沉淀,但大部分學生認為面粉有一部分是不溶解的,還有一部分溶解了。
二、合理取舍教材內容,主攻重點實驗
《科學》教師都有同感,《科學》教材有些章節的內容在一個課時上安排得偏多,但仔細分析教材,發現有些內容是同類實驗,教學時完全可以有選擇地加以選用。教學時,一堂課上抓住一些重要的探究實驗,做透這一部分,可以帶動這一類實驗,同樣會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怎樣加快溶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先讓學生說出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肥皂溶解,學生依據生活經驗說出了“攪拌”、“加熱水”、“切碎肥皂”等辦法。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比較用“攪拌”與“不攪拌”、用“熱水”與“冷水”、用“切碎”與“不切碎”等不同方法。在同等條件下做好比較實驗,要作好“水量、水溫、大小、同時性”等量的控制,再探究肥皂塊溶解的快慢變化。這個環節的指導很必要,也很重要,關系到學生下一步探究實驗的成敗。
接著第二個教學環節,分兩人小組,讓學生完成三個探究實驗,每個實驗只需觀察2分鐘,再分析描述3分鐘,整理2分鐘,接著再做下一個實驗,實驗效果很明顯。
第三個教學環節,最后花幾分鐘時間指導學生去完成教材中的另外兩個探究活動,并要求學生在書上和作業本上作好記錄,下一節課檢查。
我認為,科學探究實驗,實驗小組的安排也很重要。《怎樣加快溶解》就不適合做集中實驗。第一個班級教學時,我想節省時間,分四人小組讓學生同時完成“攪拌”、“熱水”、“切碎”三個實驗,每人管理一個杯子,結果由于要求太多,同學們不知該做什么,實驗時都自己做自己的,教學完全失敗了。《怎樣加快溶解》更適合安排兩人小組實驗。肥皂材料便宜,容易準備。采用兩人實驗小組,實驗操作面廣,人人動手,人人參與活動;便于近距離觀察,看到的現象更清楚,便于描述;更便于管理,課堂秩序好;可以使教學環節安排得非常緊密,節省了很多時間。
關鍵詞:科學 教學 生活化 探究活動
科學課應該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科學知識,將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改善我們的生活,這也是科學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我從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探究活動;走進大自然,尋找生活中的科學;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和活動,讓科學知識服務生活四個方面與大家一起分享我在科學教學中的一點感悟與反思。
一、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一些科學現象,很多現象是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比如說霧天、雷電,這些現象都蘊含著科學道理。但是對于這些熟悉的現象,我們大多熟視無睹,我們大多知道這是什么現象,卻不會去追究他的原因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若我們能合理利用這些生活中的現象來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這樣,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也會被調動起來。
一個霧天,去學校的路上經過一片空地,透過車窗,這片空地上空大約兩三米高飄著一層薄薄的霧,離地面附近霧很稀薄。這是什么原因呢?我仔細一想,路面上汽車排出的尾氣含有熱量,路面上方溫度較高,因而路面上方較空曠的空地,霧氣肯定要稀薄一些。但為何地面附近和高空誤會稀薄呢?我后來考慮:霧重的地方說明溫度低,如果這種解釋成立的話,那么在距離地面兩三米的地方應該比地面溫度要低。經過查找資料,我找到了其中的原因,霧是空氣因輻射冷卻達到過飽和而形成的,主要發生在晴朗、微風、近地面、水汽比較充沛的夜間或早晨。這時,天空無云阻擋,地面熱量迅速向外輻射出去,近地面層的空氣溫度迅速下降。如果空氣中水汽較多,就會很快達到過飽和而凝結成霧。另外,風速對輻射霧的形成也有一定影響。如果沒有風,就不會使上下層空氣發生交換,輻射冷卻效應只發生在貼近地面的氣層中,只能生成一層薄薄的淺霧。
找到了問題所在,在學習四年級上冊,研究霧的形成的時候,我大膽的把生活中的這種現象介紹給學生,接著把問題拋給了學生: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很感興趣,我因勢利導,抓住契機。經常接觸生活中的現象,啟迪學生的思維,他們驚訝這么普通的現象也有自己說不清的奧秘,渴望找到問題的答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進行探究活動
有人說科學老師的辦公室就是一個廢品收購站,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在外人看來都是些廢物,在我們看來,一個舊鞋盒,一個牙膏皮,一個舊紙杯,都可以成為我們科學課上的探究材料。教學中我們需要的教學材料很多,單靠教師一個人的力量遠遠不夠,我們可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按照我們的要求自己準備,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搜集材料,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對材料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有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方便,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如在學習《溶解》一課時,不同材料的溶解實驗中,需要很多材料:植物油、粉筆末、洗衣粉等等,這些材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對學生來說準備起來并不是一件難事,并且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有很多學生還準備了一些其他的材料如面粉、紙屑、細沙等等,大大的豐富了我們的研究內容。
三、走進大自然,尋找生活中的科學
我們在學習研究與實踐《春天和夏天里的動植物》的時候,我們組織了一次參觀花卉大棚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在野外,野花、野草、各種鳥類小動物,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學生是經常見到的。將課堂搬到花卉大棚中,進一步觀察植物的外形,并且還掌握了一些植物經常出現的一些病蟲害及預防知識,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感覺到科學離我們并不是那么遙遠和深不可測的,科學和我們非常親近,學生自然而然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探究興趣,開闊了視野。
四、設計生活化的作業和活動,讓科學知識服務生活
四年級上學期,我們在認識了植物身體各部分的知識以后,開展了一次科學種植實踐活動。自己種植一株植物,觀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怎樣從一粒小小的種子一點點長大,并幫助孩子們設計了觀察記錄表,定時定期記錄植物的生長狀況,以便及時應對之物出現的病蟲害等請況。如遇到這種情況,鼓勵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和途徑,先自己嘗試解決問題,如可以詢問家長或是咨詢附近的花卉種植戶,查閱書籍網絡資料等。這樣的生活化作業學生并沒有覺得是一種負擔,反而會當成是一件很有興趣的事情來完成,積極性很高。種植成功或是解決了一個難題,嘗到了甜頭,學生成就感十足,學生對于這種生活化的作業就更加感興趣了。
科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與提高兒童的科學素養,而兒童的科學素養的提高與否,最終是通過他們的行為方式的改變和科學生活習慣的養成表現出來的。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讓學生感受到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知識并不是深不可測的不可觸及的,他就在我們身邊,我們要用我們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我們的生活,服務我們的生活。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從課堂科學走入生活科學。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科學 情境 教學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營造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情境,讓學生走進情境中去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內驅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找準思考的方向,明確學習目標,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以下是本人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做法,供大家參考。
一、讓學生走進問題情境
任何學習愿望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只有具有這種問題性的情境,對學生才能有強大的吸引力,而對學習需要才具有強烈的激勵作用。例如在學習摩擦的利和弊時引入這樣兩小故事:(1)根據記載,1927年12月21日,英國倫敦由于地面結了冰,汽車和電車的行駛都發生困難大約有1400人摔壞了手腳,被送進醫院。在海德公園附近,三輛汽車跟兩輛電車相撞。由于汽油爆炸,車輛全部燒毀。你知道造成這一慘劇的禍首是什么嗎?(2)有一位名叫馬蒂夫的大力士,他力大如虎。有一次,眼看一條剛從船塢滑下水的大船“特拉波科羅”號將和一艘快艇相撞,岸上的人正束手無策。只見馬蒂夫一個箭步跨到大船跟前,抓住拴在船頭的纜繩,在埋入地里的鐵樁上繞了幾圈。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自己質疑。因為“疑”是一種對現有認識不滿足的理智情感狀態,它既是學習過程中積極思維的內驅力,又是積極的創造性活動過程。創設“悱憤”情境,是活躍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的良好途徑。
二、讓學生走進趣味情境
初中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學習的興趣不穩定,對于感興趣的問題他們往往學習情緒高漲,而對不感興趣的問題會失去學習熱情,因此教學中教師應盡量用一些有較強趣味性的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如在“氧氣和氧化”教學中,教師可先給學生表演“一吹即燃的蠟燭”小魔術:教師手里拿一支蠟燭(教師課前將蠟燭芯松散開,滴進了一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并且故意讓學生看看,讓學生相信這是一支普通的蠟燭,然后把蠟燭插到蠟臺上,教師對準蠟燭芯吹一口長氣后,蠟燭便燃燒起來了。在學生被奇異的現象所驚嘆之際,教師問學生:想知道蠟燭一吹即燃的奧秘,等學了氧化的知識后你們就能解釋其中的奧秘了。由于學生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學習興趣被激活。
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語言化的故事描述來創造趣味情境,如在“物質的密度”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講述小故事:星期天,小明幫媽媽到副食品店買花生油,副食品店的售貨員由于一時找不到盛油的提子,就用盛醬油的提子盛了500g花生油給小明。小明說:“你把我的油盛少了,這些油不夠500g。”售貨員卻很不高興地說:“我用500g的提子給你盛的滿滿的,怎么會不夠500g呢?”講完這個故事,然后提問:“你們認為小明和食品店的售貨員,誰說得有理?為什么?”(課尾:出示花生油和醬油的密度值,計算分析500g醬油的提子盛花生油,花生油實際上只有多少克?起到前后呼應作用)。總之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透過表面現象認清情境中所隱含的科學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三、讓學生走進科學實驗情境
初中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現象引人注目,這樣教師在進行科學概念或規律教學時,利用演示實驗來揭示科學現象中的矛盾,把學生引進變化紛繁的科學世界,促進學生積極思維,學生在觀察演示實驗時獲得大量的感性信息,同時也會經過思考提出一系列問題,從而帶著問題去積極探索,接受新的知識。例如: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課題:“燈泡能否正常發光”?問題提出:若把燈泡接在220伏的交流電源上會發生什么現象?學生回答:“會燒壞”。教師演示:拿出很多6伏5瓦的小燈泡,接著將近四十只燈泡串聯起來接在220伏電源上。現象:小燈泡正常發光。小組討論,疑惑:為什么小燈泡能正常發光?教師此時乘勢導入《電路連接》新課題。科學課程的開發和設置,科學教師的教學實踐以及學生的科學實驗活動,都能形成良好的實驗情境氣氛。因此說初中科學教材中有許多個演示實驗就是科學課程通過教材所設置的重要的實驗情境要素,它有待于在教學過程中經過教師的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旨在突出科學特點,營造科學思維和科學創新的良好氛圍。
總之,在初中科學教學中讓學生走進情境中學習,既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灌輸式的講授,又使得學生在教師精心設計的情境中,自己探索發現初中科學知識的特征,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了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索精神,把創新教育、素質教育不斷推向深入。
參考文獻:
[1]袁運開,蔡鐵權.科學課程與教學論[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鄭青岳編著.科學探究式學習100個問題[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3]費要水.初中《科學》新教材新意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5(1).
一、 教師智慧造就人的“大智慧”
教育是一種通過知識促進人的智慧發展,培育人的智慧性格和提升人的智慧屬性的活動。教育是需要智慧的,也應該是智慧的。隨著教學的主流精神從單純地關注知識、能力等問題轉向對個性發展、個性教育的關注,時代更加需要教學的智慧品格。既然教育智慧是教育的應有之義,為什么我們還要在今天特別強調教師教育智慧的生成呢?我覺得這是時代命題,而不是一個理論命題。當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它在理念上凸顯“以人的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生命價值的提升。但是反觀我們的教育實踐,我們發現,當現代教育大踏步地向現代科學邁進的時候,當我們面對信息洪流而成為一個虔誠的“知識信徒”的時候,我們離智慧的教育卻越來越遠。而這一切改變的前提取決于我們的教師是不是具有教育智慧,因此,教師智慧生成依然是一個緊迫的時代課題。具體來講主要體現為:
課堂教學現狀:重知識,輕智慧;重紀律,輕自由。筆者首先表明自己的立場,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不能否認或輕視知識的重要作用。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但人的發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需要一定的載體,這個載體就是知識,即人的發展要通過知識的學習與獲取來實現。我們傳統教育的一個誤區是把知識的學習當作惟一或最終目的,而把人的發展放在一個次要的位置上,這自然會導致許多教育問題的出現。因為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除了知識獲取,還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智慧生成。教育說到底是一個育人的過程,它需要關注人,關注人的主動性。教育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主動和建設性的過程,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是機械的,讓學生死記硬背,生吞活剝的去背誦和記憶許多概念、原理和知識點,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與幸福。很多教師都讀過高中,對那段歲月有著切膚之痛,但當我們成了老師之后,就淡忘了往日的傷疤,開始把自己當年的痛苦轉嫁到學生頭上,逼迫學生日復一日地在書海中苦讀、記誦。我們的教師都有苦衷,可這是剝奪孩子童年幸福的理由嗎?難道我們真的別無選擇嗎?如此的教育,只能把原本生動活潑、充滿靈性的學生塑造成記誦和模仿的機器。假如教育只有記憶而無懷疑,能說是智慧的教育嗎!
此外,真實的課堂,我們比較看重課堂紀律的控制,而對學生的自由不屑一顧。小學生是最具有自由精神的時候,我們想方設法用各種手段把他們納入我們所謂的規范之中,而當他們長大后,最需要自由精神的時候,他們的能動性卻泯滅殆盡。試想一個連自由都沒有的課堂,怎么能孕育智慧的教育。假如教育缺失了智慧的靈韻,又怎么能讓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二、有效課堂需要人的“大智慧”
科學課堂應該是靈動智慧的課堂,是課前預設與動態生成的課堂,課堂教學設計往往凝聚了教師諸多的心血和智慧。有效課堂需要我們用智慧去建構,用智慧去實踐。那么如何發揮教育智慧,構建智慧的科學課堂呢?
(一)以情境啟動智慧
學習情境,是教師為了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的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一種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一種具體的生動的情境畫面,或是一種生效合一的場景,或是一種虛擬的現實環境。好的學習情境可以讓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充滿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增添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課堂的有效性。
(二)以實踐帶動智慧
科學是一門以實踐為基礎的學科,一些重要的發現和科學探究都要借助于操作、實驗。通過動手操作實驗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應引導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闡述,動腦思維,憑借一系列的“實踐”發揮操作的諸多功能,激發學生的動態思維,使思維始終處于興奮、活化狀態,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以矛盾觸動智慧
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本身的矛盾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啟發學生去探究,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
(四)以點撥振動智慧
學生解題思路受阻是常有的事,此時教師應重視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回顧,以克服學生思維定勢干擾帶來的弊端,在生成的課堂中,教師要具備因勢利導,巧妙點撥的智慧,使學生能夠以一種超越的和理智的態度來面對和汲取他人的智慧,形成對問題的一系列新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