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保標語圖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的圖片欣賞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圖片1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圖片2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圖片3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圖片4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圖片5
1) 既要金山銀山又 要碧水青山 有了碧水青山 才有金山銀山
2) 樹立大環境意識 保護生態環境
3) 人人保護環境 家家幸福康寧
4) 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的環境安全準則
5) 積攢綠色 儲蓄生命
6) 破壞環境 就是破壞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7) 選用無氟制品 保護臭氧層
8) 環境與生命共存 環保與健康同在
9) 保護環境 功蓋千秋 破壞環境 禍及千古
10) 保護環境--做一個文明的現代人
中學環境保護手抄報的內容:低碳環保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它,愛護它,而不能污染它。
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每個人的責任。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細節上注重節能消耗。除了做作業必須開燈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燈來相助。我們的客廳大,窗外的照明燈進來都可以醒目地看到窗內的一切,吃飯時,真像一桌“燭光晚餐”,這真是一大盞“天然的燈”啊!
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龍頭擰得緊緊地,不讓水“逃”出來,這樣,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爺爺奶奶會不會做好,每次看見爺爺奶奶進洗手間洗手,順其自然的把水龍頭關緊,我十分高興,我希望“低碳家庭”會做得更好。冰箱里放著亂七八糟的東西,奶奶說很浪費電,我靈機一動,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積如山的硬紙板,把它做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貼了各種分數的標志,然后,按分類去整,不一會兒,冰箱變得又干凈又整潔,煥然一新,一眼就目睹了擺的整整齊齊的東西。這樣既幫助了我們,又節省了電。低碳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綠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大家園。地球使我們的家園,我們要保護它,愛護它,而不能污染它。低碳生活,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每個人的責任。首先,低碳的生活方式,就是在生活的細節上注重節能消耗。除了做作業必須開燈之外,其余的事情都靠窗外的照明燈來相助。我們的客廳大,窗外的照明燈進來都可以醒目地看到窗內的一切,吃飯時,真像一桌“燭光晚餐”,這真是一大盞“天然的燈”啊!只要我洗好手,就都把水龍頭擰得緊緊地,不讓水“逃”出來,這樣,我就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爺爺奶奶會不會做好,每次看見爺爺奶奶進洗手間洗手,順其自然的把水龍頭關緊,我十分高興,我希望“低碳家庭”會做得更好。冰箱里放著亂七八糟的東西,奶奶說很浪費電,我靈機一動,想出了妙招,于是,我就拿起以前堆積如山的硬紙板,把它做成一個個大小不一的盒子,上面貼了各種分數的標志,然后,按分類去整,不一會兒,冰箱變得又干凈又整潔,煥然一新,一眼就目睹了擺的整整齊齊的東西。這樣既幫助了我們,又節省了電。
低碳生活是一種健康的綠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們每個人行動起來,就可以接近低碳生活,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大家園。
推薦其他主題的手抄報資料和圖片作為參考:
1.中學生保護環境的手抄報圖片大全
2.有關初中低碳環保的手抄報格式樣板
3.中學生環境手抄報大全
愛國主義情感是人類情感的最高境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是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核心。在語文教學中,應當首先讓學生明白:我們不僅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中,更是生活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比如教學《故宮博物院》這篇課文,在介紹這座規模宏大的建筑群時,應著眼于故宮建筑物的精美,勞動人民的智慧,帶著愛和贊頌的感情,貫穿一種思想——加深對祖國的愛,體現一種精神——發揚民族的創造精神,增強一種感情——民族的自豪感。而在教學《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雨果用文采飛揚的語言,描繪了如夢似幻的圓明園,并代表全人類給予兩個強盜狗血噴頭的“贊譽”。在教學實踐中,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筆者把朗讀訓練放在首位,讓學生聲情并茂地誦讀,體會語言的內涵。當讀到“這個奇跡已經消失了”時,學生心中的傷感在瞬間達到了極致,對“強盜”的恨也達到了極致。
二、悟人間真情,培養關愛情懷
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愛與善良是聯系在一起的。教學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品讀經典美文,留給我們最深印象的應該是那一個個鮮活的面孔。這一個個鮮活的面孔讓我們看到了普通人,尤其是弱者的人生軌跡。在這個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活動”中,筆者圍繞“讓世界充滿愛”的主題,通過“關愛每個伙伴”“同在一片藍天下”“人人都獻出一份愛”這三個環節,讓孩子們把視角投向他們身邊的同齡人,也投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觸及孩子們的心靈深處,讓孩子們學習到以平等、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他人,回歸人性之善。
一、活動背景
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范圍內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煙草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視,世界衛生組織1987年11月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并于1988年開始執行。自**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二、活動目標
1.知道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讓幼兒了解吸煙的危害
2.采用各種形式宣傳無煙日,倡導美好生活,自由呼吸。
3.增強幼兒關心、保護環境的意識,激發幼兒爭做環保小衛士,學習關心他人。
三、活動安排
(一)開展社會宣傳活動
1.幼兒園電子顯示屏,以標語形式向廣大家長宣傳世界無煙日主題。(負責人:陳菲)
2.在離園活動時,教師在門口向家長發放禁煙、控煙倡議書。(負責人:各分園園長)
3.設立兼職巡視員,耐心勸阻煙頭。及時掌握職工、家長吸煙動態,發現吸煙者即賞錢耐心勸阻,確保園內無煙環境。(負責人:各分園園長)
(二)班級主題教育
1.托小班以老師、家長收集相關圖片開展"吸煙有害健康”的教育活動,初步了解吸煙的危害。
2.中大班則在"拒絕第一支煙"主題活動的基礎上,引導幼兒制作禁煙標志圖,并拿回家勸阻爺爺爸爸等吸煙人群趕快加入禁煙的行列中來,讓我們周圍的空氣越來越新鮮。
3.各班交流暢談一些綠色環保的方式方法,收集采納有效的,實用的方法,進行實際使用。
4.幼兒園利用張貼禁煙標志等宣傳標語時刻提醒每一個進入幼兒園的人都能自覺地遵守禁煙規定。
1、繼續保持我區的創“綠”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為促進創“綠”工作的深入開展,提高創建質量,力爭再創1所國家級綠色學校,提升我區綠色創建水平;繼續開展“綠色社區”考評、復查工作,進一步擴大創“綠”工作的廣度和深度,促進創“綠”工作持續發展。
2、加快構建區、街鎮、社區三級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規范街鎮環保工作站建設,充分發揮環保檢查員和社區環保監督員(環保專干)在貫徹落實環保方針政策和工作部署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組織開展學習、考察、交流等各種形式的培訓活動,提高我區環保檢查員、社區環保監督員業務水平。
3、隆重開展各種環境保護日宣傳活動。各街鎮、各部門要積極組織“3.12”植樹節、“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等系列宣傳活動。在“6.5”期間組織開展環境宣傳月活動,制作環保宣傳圖片深入社區巡回展示;教育部門要繼續組織小手牽大手環保宣傳活動,擴大環保教育覆蓋面。響應低碳倡議活動,計劃在年3月26日(周六)20:30-21:30,號召全區機關、企事業單位、公園、社區居民參與“地球一小時”活動,用實際行動踐行節能減碳。
4、發動更多的群眾投身環保事業,構建積極參與生態建設的良好局面,同筑生態、共建“兩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各街鎮要創造條件成立環保協會分會,成立1~2個社區“環境之友”群眾性環保組織。國家級、省級綠色社區要帶頭成立“環境之友”組織。
5、開展全省首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街區”創建活動。
6、在激情廣場開展“綠葉增春”環保歌曲大家唱活動。
7、各街鎮要充分利用樓宇LED電子廣告屏、樓道電梯等宣傳陣地,廣泛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每個街鎮至少在十個電子廣告屏、十部電梯內設置環保宣傳標語或廣告。
8、區環保局、區環保協會、團區委、區教育局等部門要聯合開展環保書畫、征文等比賽,重點宣傳展示我區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
關鍵詞:素質教育 綠色主題 高職英語 信息技術
引言
同志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藍天白云、青山綠水是長遠發展的最大本錢。”人是建設美麗生態環境的主體,生態文明理念的樹立,環保制度的遵照執行,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離不開理性的人。高職院校作為培養生產、服務一線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理應承擔傳播和實踐生態文明的責任,培養具備生態文明素養、按照生態理性行事的社會經濟建設者。在生源競爭和就業壓力下,高職課程設置強調職業特色,聚焦崗位能力,培養企業需要的生產服務人員,從而提高院校自身生存競爭力。高職院校人文課程也逐漸功利化――緊跟行業企業文化,突出職業能力培養,實用為主;引導學生思考人與自然等人類永恒主題的通識課程近乎零。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不等于培養企業滿意的工作機器,人是改造自然社會的主體,忽視引導學生對自然進行關注和愛護,有違于“全人”培養目標,也不利于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更何況,不少高職學生環保責任意識淡薄,認為節能減排、生態環境等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是國家的事,與個人關系不大,校園內糧食、水電浪費以及過度消費等現象仍普遍存在。因此,喚醒學生環保意識,促進學生養成綠色消費行為應該成為職業教育中不容忽視的主題。本文將探析如何依托網絡平臺,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滲透綠色主題教育,既學習英語,又促進學生形成環保意識。
一、依托網絡平臺,構建綠色主題教學資源
教學活動的實施必須依托具體的介質,課堂教學最主要的介質是教材。綠色主題教學同樣需要介質,這種介質不是教材,而是依托網絡平臺建設的多模態媒體資源。將綠色主題融入高職英語教學,旨在讓學生感知環保問題,增加危機意識,獲得基本常識,教師所需做的就是依靠龐大的網絡資源,搜索并精心挑選環保主題教學資源,進行剪輯編輯,使之更符合教學要求,然后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實行資源共享,類似于向學生提供電子化、立體化教材。
高職公共英語教材內容多按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即主題教學模式組織,如分大學生活、語言學習、人生職業、娛樂運動等話題,融入綠色主題教學,其實不過是在原有教材內容基礎上新增了一個單元,即綠色主題教學單元。這個單元不是通常PassageA和PassageB 加練習的精讀模式,而是由大量文章、視頻、圖片等構成的泛讀泛聽模式,學生通過理解英語訊息,認知環境問題,形成環保意識。
在實施綠色主題教學前,筆者依托大學城空間平臺進行了綠色主題教學資源建設,步驟如下:一是細化綠色主題,設子欄目,建構資源:在大學城空間建立“綠色主題教學”欄目:下設“空氣污染”(節能減排、綠色出行)、“水污染”(工業排放、生活用水)、“白色污染”(垃圾分類、環保袋、電池回收)、“燈光污染”(電能節約),“新能源開發”、“動物保護”等,子欄目有相關英文文章,均擷取于權威英文網站,如BBC網站的Nature(大自然) 欄目、China Daily 的Green (綠色)欄目、VOA Special 中Agriculture Report (農業報道) 、CNN 重大自然災害報導、維基百科等等。并對其中難詞生詞進行中文標解,減少學生閱讀困難;對中文媒體報導的環境問題也進行轉載、導讀,使學生獲得背景知識,更順暢的閱讀英文文章。 二是鏈接與環保主題相關的優質網絡視頻資源,實行多渠道多介質輸入。三是表格化導航資源,方便學生點擊瀏覽,并撰寫導語,引起學生閱讀興趣。
編輯的自主學習資源包,要引起學生閱讀興趣,資源包前的導語撰寫要講究方法,要盡量去掉類似作業布置式的嚴肅呆板范式,應盡可能使用接近高職學生心理的詞匯,同時抓住專題欄目中能引起學生共鳴的地方。如果將資源包比作一本書,導語猶如封面或前言,在電子閱讀流行的背景下,導語還要力求簡短。試舉筆者撰寫的導語2例如下:
導語1: BBC-Nature (大自然) :登錄該網站,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大自然中可愛的動物,是不是萌萌噠?毛茸茸的雛兒,真想撫摸一下哦,人類有了溫柔和愛,才有可能和它們和諧共處大自然中。在這里,你可以讀到有關于動物生存狀態、史前動物如恐龍的報導,還可以觀看、學習拍攝野生動物生活小視頻。
導語2 :VOA Special-Agriculture Report (農業報道):VOA Special 是一個非常適合英語初學者的英語學習節目,點開網頁,那圓潤醇厚的美式英語在你耳邊響起,像一股清泉漫過你的心田,漫過你心田的還有娓娓道來的美國歷史、文化和教育......在這里你可以聽到最新的科研前言信息、觸摸人類探索自身和宇宙的痕跡,還有也許和你舌尖綠色美食息息相關的有機農業,在你的家的菜園,后院,陽臺,也許哪一天,你也可以親自嘗試一番。
導語1“萌萌噠”是學生喜用的網絡交流語,動物是高職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導語2強調節目非常適合英文初學者,鼓勵學生學習原汁原味英文時,也引導學生關注其中綠色主題內容。
二、有效利用學生工具性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綠色主題內容
高職學生學習的工具性動機較強,普遍認為上職業院校就是學習一技之長以找份好工作;他們對課程設置的普遍認同感是“實用”,課程與專業、就業、崗位聯系緊密,教學做一體,學習態度就更端正、更認真,學習也愿意多下功夫。由于學習的工具甚至功利性,對于人文素養課程,其學習態度相對散漫,有興趣就課堂聽聽,課外很少深鉆。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將綠色主題教學引入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高職英語課堂,該如何著手呢?
一是有效利用高職學生工具性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綠色主題資源。 高職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工具性、功利性強。筆者曾對教學班級165人進行問卷調查,關于英語學習目的一項,89.7%的學生認為是通過考試、順利拿到畢業證,63.6% 的同學想嘗試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并獲得證書,使自己在用人單位招聘時更具競爭力;只有9.8%的學生認為是為了交流、獲得信息、了解世界,而這恰恰才是英語學習的最終目標。學生長期處于應試英語學習中,功利性目的根深蒂固,與其低效促轉變,不如因勢利導,適當利用工具性學習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英文環保主題內容。在實踐中,筆者以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閱讀和聽力理解中的環保考題啟發學生關注權威英文網站的環境熱點;同時模仿體育賽事中項目難度系數加分法,提高英文值日報告中環保主題的起評分,偏向學生多做環保主題值日報告。
二是增加主題學習資源的感官刺激性。高職學生認知特點多形象、直觀,喜歡多感官刺激,對視頻、音頻資源關注度超過文本資源,對圖片的領悟優于文字;對嚴謹呆板的講解昏昏欲睡,追求動感、新穎和創意。綠色主題學習資源建設應遵循高職學生認知特點,曲高和寡,教育目的則達不到。在實踐中,筆者組織環保主題教學資源時,充分利用BBC環保記錄片、網易公開課中TED環保視頻、國內權威媒體對環境報導視頻,這類聲音字幕畫面三元素合體的不超過15分鐘的微視頻,能高度吸引高職學生注意力,是高職學生英語視聽練習和環保主題學習的優質資源。其次,搜集能引起強烈感官刺激的環境污染和破壞圖片,給學生留下深刻震撼,自覺意識到環境保護不只是一個公眾話題,而是人人需履行的職責;不僅要自律,還要宣講說服他人。
三是做好自主學習引導、包括導語的撰寫和任務設計。環保主題只是高職英語CBI教學模式下的學習內容之一,除主題單元聽說讀寫教學外、高職英語課堂還納入了考證訓練、行業英語學習等,因此環保主題學習實質上是借助網絡平臺組織的課外自主學習。為保證學習的有效性,導語撰寫和任務設計很重要。像報刊文章加編者按、highlights(要點)一樣,文本前加導語旨在突出文本內容要點和文本特色,學生可根據導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任務設計則針對英語基本技能訓練,畢竟高職英語教學的中心目標是訓練英語基本技能,而通過有目的地學習英文環保視頻音頻資源,可以豐富詞匯,訓練聽力。
三、語言輸出, 小組合作做綠色主題英文值日報告,構建教學主體評價
語言學家Swain的輸出假設認為:語言輸出有三個功能可以幫助實現語言準確度的發展,這三個功能分別是:1)假設檢驗功能:二語學習可以說是一個對目標語不斷做出假設并對此假設做出檢驗和修改假設的過程,輸出是對學習者對目標語的假設的一種檢驗;2)元語言功能:“當學習者反思他們自己對目標語的使用時,輸出起著元語言功能,輸出能使他們控制和內化語言知識;3) 注意功能:輸出能引起學習者對自身中介語與目標語之間的差距的注(Swain,1995:126)。
因此,高職英語綠色主題教學不僅要重視語言輸入多樣性、準確性,還要重視語言的輸出,即學生如何用英文描述環境問題、分析原因、提出建議或舉措。小組合作并以幻燈片形式做綠色主題值日報告是筆者實證研究中采用的方法。兩人一組,選擇一個綠色主題,查閱資料,做可理解解讀。課前十分鐘為綠色主題值日報告時段,輪值小組向全班作五分鐘以內的陳述,然后接受教師、同伴提問。
依托空間進行的英文綠色主題教學,評價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學生潛能發揮、學習興趣激發、積極情緒保持都有賴于有效的評價方式。有效評價方式應包括:1) 構建教學主體評價標準。教學主體即教師和學生,評價小組輸出綠色主題值日報告,教師不應只給一個評價等級,而要鼓勵調動學生進行評價。學生積極評價,一方面可使學生專著于同伴的報告,另一方面促使其學習和思考。教師可從問題切入角度、講解深度、與實際聯系緊密度、作品呈現方式與手段、英文正確等方面建立評價標準,引導學生提出建設性意見。 2)注重評價的情感性原則。情感灌注是成功課堂的一個要素。綠色主題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肯定學生對環保問題的關注,接受作品差異, 接受學生對環境問題理解的深淺不一,引導學生逐漸關心人文,淡化功利。3) 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建立反饋機制。教師可建立即時綠色主題學習群組空間,對學生綠色主題學習活動進行敘事,通過空間加深師生間的交流與對話,多渠道交流思想和觀點,促進綠色主題學習活動有效進行。
結論
依托空間的高職英語綠色主題教學實行了兩個學期,通過實驗班和對照班相關數據分析,發現:1)實驗班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對照班,在教師提供的五類值日報告主題“大學生活、人生智慧、西方文化、娛樂運動、環保綠色”中,實驗班選擇環保話題內容人數的占67.5%, 對照班27.6%。2)實驗班對環境問題的英文解說能力高于對照班,主要表現在實驗班學生更主動嘗試到推薦的英文網站如維基百科等查找資料,主題闡述中能熟練運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路徑;對照班則較多選擇中文百度,然后通過有道等機器翻譯成英文,主題闡述空泛且邏輯松散,英文表述語法錯誤多。3)在環保主題文章閱讀成績測試中,實驗班成績高出對照班,說明實驗班學生通過環保主題的英文學習,積累的環保主題詞匯和背景知識多于對照班,環保主題閱讀能力提高。4)在校園綠色消費行為問卷中,對“節約用水(如二次利用洗衣服、洗菜水,減少沐浴時間等)”, “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或寢室時,總會隨手關燈”,“ 休息時,經常將手機處于關機狀態”三項選擇種,實驗班在測試前選擇“經常”“總是”達到53.6%,對照班為58.6%,2個學期后再測試,實驗班選擇“經常”“總是”達到87.6%,,對照班為67.3%。 實驗班和對照班環保意識均有提高,但實驗班環保意識于對照班,說明綠色主題教育起到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Swain,M.(1985).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In S. Gass &C.Madden (Eds.), 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p.235-253). Rowley, MA : Newbury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