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旅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永州 瑤族 旅游開發
永州,地處湖南南部,位于北緯24°39′至26°51′,東經111°06′至11221′之間,東西地處瀟水、湘江兩水匯合處,東接郴州,西南毗鄰“兩廣”,與桂林、清遠相連,北界衡陽、邵陽。永州市是一個多民族地區,有瑤、壯等35個少數民族,其中瑤族和壯族屬世居主體少數民族。到1991年止,永州境內共有瑤族414585人,占全國瑤族總人口的20%左右;占全省瑤族總人口的85%以上,居首位;占永州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6.6 %,所以依托永州瑤族人口眾多的情況,大力開展瑤族民俗旅游大有可為。
1民俗旅游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傳統風俗為資源而加以保護、開發的旅游產品。它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型旅游,旅游者在欣賞的過程中具體感受到異族異域文化形態和生活方式的特質的美質,它是人文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對中外旅游者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少數民族民俗旅游是民俗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促進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2永州瑤族人口分布
到1991年止,永州境內共有瑤族414585人,占全省瑤族總人口的85%以上,居首位,占永州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6.6%。永州各縣瑤族人口以江華為最,計212444人,占境內瑤族總人口的51.24%;次為江永119911人,占境內瑤族總人口的28.92%。他們主要聚居于江永縣,有千家峒、清溪、蘭溪、源口、松柏等5個瑤族鄉和94個瑤族聚居村;道縣有洪塘營、橫嶺等4個瑤族鄉和12個瑤族聚居村;寧遠縣有九嶷山、魯觀、棉花坪、桐木漯、荒塘等5個瑤族鄉和10個瑤族聚居村;藍山縣有荊竹、紫良、漿洞、匯源、犁頭、大橋等6個瑤族鄉和4個瑤族聚居村;新田縣有門樓下瑤族鄉和4個瑤族聚居村;雙牌縣有上梧江瑤族鄉和4個瑤族聚居村;祁陽縣有曬北灘瑤族鄉和4個瑤族聚居村;東安縣有15個瑤族聚居組;永州有5個瑤族聚居村。
3瑤族人有著豐富的民間文化
3.1眾多的民歌、舞蹈和豐富的歷史文獻
永州各地瑤族的口頭文學,內容極其豐富,感情真摯樸實,有著很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且富有民族特色。口頭文學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民間傳說。如《盤王》、《發習冬奶》、《姜果老》、《金龍出大洞、海馬歸池塘》等;童話、寓言《河水是松樹的朋友》、《春哥和野貓》、《野人婆和冬冬》等。另一類是歌謠。主要有祭祀歌、抒情歌、風俗歌、生產歌、苦歌等,在勞動余暇和節日喜慶中,瑤族青年男女常常對歌或“坐歌堂”,故人稱“瑤山是歌的海洋”。瑤族人民不僅能歌而且善舞。瑤族舞蹈主要有《長鼓舞》、《傘舞》、《刀舞》等。《長鼓舞》是瑤族舞蹈的代表,至少已有800多年歷史。
榜文是瑤族民間珍藏的重要歷史文獻。永州各地瑤族珍藏的榜文種類很多,遠至唐宋、近至明清的都有。如《南京平王敕下古榜文》、《評皇券牒》、《過山榜文》、《過山圖》、《萬福攸同,蘭桂騰芳》、《十二姓瑤人來路祖途》、《平王券牒書傳為記》、《瑤人出世根底》、《千家峒木本水源》、《計開千家峒路引》等。
3.2豐富多彩的瑤族服飾和美麗的工藝品
瑤族的服飾,制作精細,頗為講究。瑤族女性服飾,大致可分為平地瑤和高山瑤兩大類型,。前兩大類中,又分出嫁時的盛裝和平時的便裝,并存在著年齡差異。瑤族男性服飾大體相同,他們多用青色土布包頭。頭巾一般為六尺,有的長達兩丈,兩端繡有花邊,在頭的左邊翹起一節二三寸長的頭巾,或在頭后留一節四五寸長的頭巾披著。衣褲亦用青色或寶藍色土布縫成。瑤族的兒童服飾也頗具特色。他們頭戴有披風的帽子,帽上綴滿紅絨球和銀質鈴鐺,帽邊系有花邊。上身著深色馬甲。下穿深色便褲,褲邊鑲有花邊。瑤族人民工藝美術制作精良。他們的刺繡,斗笠、吊籮的編織,桌、椅的制作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特別是刺繡,是瑤族婦女的主要手藝之一。他們織的“八寶被”,上繡犀牛望月、雙獅搶球等圖案,內容豐富圖案清新,經久耐用,是瑤族人民的藝術珍品。
3.3瑤族的民居
瑤族多居住竹瓦房和草房,以木板或竹片作墻,屋內比較寬敞,有的分作三室,亦有分作兩室者。畜廄一般設在屋后,但也有設在院落內的。瑤族蓋新房有原始協作的習慣,見有蓋新房者,邀約全寨人參加,有的負責割草,有的負責運料,幫忙者不計酬勞,主人以便飯招待。過去建造新房很講究,須擇吉日動土,大門座向須按陰陽五行定,如主人命屬金命者,則門向朝北,木命者門朝南,水命者門朝西或南,火命者門朝東或南,土命者門朝西或南。
3.4民族節慶
其內容和形式,大致上可分為農事節日、祝祭節日、紀念節日和文娛節日等。農事節日有農歷三月和農歷七八月的修路節,農歷三月初三的三月節,農歷四月初八的牛節,農歷四月的插秧節。祝祭節日有農歷四月初九的禾魂節,農歷六月初六的護青保苗節,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是瑤族人民紀念祖先盤瓠的盛大傳統節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的祝著節,農歷二月初的招鳥節和趕鳥會,農歷五月至十月間的嘗新節。紀念節日有農歷五月十五至五月十七日的趕苗節。文娛節日有農歷六月初六的“曬衣節”,農歷四月初八的女兒節,農歷正月初三至正月三十的銅鼓節。
4永州瑤族民俗旅游開發現狀
主要開發的瑤族民俗旅游項目以江永的千家峒、盤王殿,女書文化參觀,開展盤王節,另外是一些自然景區開展的瑤家餐飲和瑤族民俗表演,比如九嶷山風景區的瑤族依山而筑的吊腳樓,奇異艷麗的民族服飾,上刀梯、坐歌堂等民族文化活動。總的看來,永州瑤族民俗旅游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整體發展水平還處于開發的初級階段,主要存在的問題有:
4.1旅游產品知名度不高,游客主要是以省內鄰近地市為主。談起湖南的少數民族民俗旅游,我們首先想到是具有濃郁特色的土家族聚集的鳳凰,而湖南省是少數民族聚集人口比較多的省份,從這一個側面反映了包括瑤族在內的其它少數民族地區對自身的文化宣傳不夠。
4.2以瑤族的民族文化為特色的旅游產品沒有得到全面深入的開發,目前開發基本上屬于一種點狀的零星開發。就旅游景點的開發來說除了千家峒旅游開展得不錯外,其他的地方則還很不夠。湖南省2005年旅游總收入突破450億元,占湖南省GDP的6.9%。其中永州市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4.4億元,約占全市經濟地方總值的4%。按照一個產業如果占到地方總產值的5%即可稱為支柱產業的話,旅游業在湖南省成為了支柱產業,而與永州市豐富的旅游資源相比,旅游業在永州發展比較滯后。
4.3旅游產品文化內涵深度挖掘不夠,旅游產品單一。比如女書文化,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獨特的女性文字體系,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但是目前開發上是把它放在博物館里作為靜態的參觀,這對很多普通的游客來說只是隨便看一看而沒有什么吸引力。瑤族的特色產品豐富,從各種編制物、民族服飾到當地產的農產品等很多,但是由于商品意識不濃,特色產品不突出,使得旅游商品收入很低。
5發展對策
5.1應該重點開發一些景點,打造產品的精度和知名度。應該完善已被稱為瑤族桃花源千家峒的開發,以瑤族根祖文化、瑤族風情展示等綜合展現瑤族文化。建設一些既有文化品位又有廣泛參與性的瑤族民族風情園、民族村寨等,使得游客既了解瑤族文化又得到樂趣。同時建立有關瑤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景區聯動機制,從而可以更好地從整體上展示瑤族的文化特色。
5.2永州旅游資源豐富,在開展瑤族民俗旅游時應該注重與自然景觀觀光、農家樂等旅游形式結合,達到共贏的效果。要深入研究瑤族文化開發新的旅游項目,要注重開展的民俗活動的原汁原味性,當然應該是表現民族積極向上的東西,而不愚昧低俗的東西。可以在其主要客源地進行旅游推介,開展一些瑤族民族節日的活動比如盤王節等,既宣傳民族文化,也帶動旅游的發展。
5.3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提高景區的可進入性,同時配套相關服務設施加強其旅游接待能力。要大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服務質量,為游客留下一個美麗和諧的永州。
5.4旅游商品的開發。旅游商品是旅游活動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提高旅游業綜合效益的有效途徑。永州瑤族民俗旅游商品的開發主要是以反映瑤族民族文化和當地特色為主要特征的包括食品、工藝品、編織、服飾等。永州的旅游收入中主要是門票收入占很大比重,然而旅游商品所占比重很小,究其原因是旅游商品種類單一、品種少、特色不突出。在開發旅游產品時要充分發揮創造力,比如在瑤族編織品上繡上吉祥的獨特的女書文字,或者可以做一些游客需要的印有女書的文化衫等。花大力氣開發出既有瑤族特色、景點特色、地域特色同時包含深厚的文化內涵、外觀精致美觀,集紀念性、實用性于一體的旅游商品,不僅能提高旅游地收入,同時它還可以充當宣傳當地旅游形象的一張精美的名片。所以,永州瑤族民俗旅游要抓好相關旅游商品的開發,爭取開發形成一批名品匯集、名店林立的旅游商品專業市場。
參考文獻:
[1]零陵地區志《瑤族志》.
民俗旅游資源是指客觀地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間并因其所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而使旅游者為之向往的民族民間物質的、社會的、精神的習俗。它是一個民族在特定的地理區域中歷經多年的發展和變化所形成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環境等方面的多重復合體,通常將其歸入人文旅游資源的范疇。
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就是把散落在民間或各地的民俗旅游資源變成吸引游客的活動,即包括對新開辟的旅游區中民俗旅游資源的合理利用,也包括對原有民俗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建設。
一、喀什民俗簡介
(一)喀什民俗概況
喀什,是“喀什噶爾”的簡稱。“喀什”是突厥語“玉石”之意,“噶爾”則是古代塞種人語言中的“地區”、“邦國”之意,合譯即“玉石之國”或“玉石集中之地”。喀什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存有眾多的伊斯蘭教和佛教的古墓葬、古建筑,顯示了豐富的文化歷史內涵。有聞名遐邇的阿帕克霍加墓(香妃墓)、艾提尕爾清真寺、班超紀念公園、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葉爾羌汗國遺址、?喀什噶里墓、高臺民居、莫爾佛塔、唐王城、石頭城等歷史遺址,是追尋西域歷史文化變遷的好去處。還有喀什的民族風味小吃,獨特的民族文化藝術,以及古爾邦節,肉孜節等獨特的風俗人情,這些為發展喀什的旅游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因而,人們常說“不到喀什,不算到新疆”。
(二)喀什地區發展民俗旅游的思考
民俗旅游是人們離開常住地,到異地去體驗當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為一個地區、一個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發展的結晶,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內容。
喀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交匯點,民俗文化燦爛。喀什地區少數民族眾多,主要有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回族、哈薩克族、塔塔爾族、俄羅斯族等少數民族。這里的絕大多數民族群眾信仰伊斯蘭教,是維吾爾族最集中的地方,所以這里最能體現維吾爾民俗風情和伊斯蘭宗教文化。針對喀什地區的民族特色,國際、國內旅游者作這樣的形象定位:絲綢之路上最具維吾爾風情的旅游名城。
二、喀什民俗旅游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喀什民俗族旅游開發現狀
近年來喀什旅游在新疆旅游市場的比重逐漸下降,除區位,交通因素影響外,究其主要原因,是旅游供給的嚴重不足。表現在旅游產品的數量上,依然幾十年如一日維持幾個傳統景點格局,被戲稱為“三個麻扎(陵墓),兩個巴扎(集市)”。總之,支持旅游目的地的產品體系尚未建立起來。要把喀什打造為國際旅游名城必須站在國際旅游目的地高度和喀什獨特旅游資源基礎上重新構建旅游產品體系。
(二)喀什民俗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旅游能促進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也會沖擊旅游地傳統文化。對于喀什民俗旅游資源來說,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其次,還有過度開發會造成民俗旅游資源的破壞。再次,沒有充分考慮當地居民利益。當地居民是民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是民族文化旅游真正的擁有者。同時他們也要承受旅游業的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喀什民俗旅游開發的前景及建議
(一)構筑完善的旅游產品體系
這個產品體系應該在自然環境與文化生態保護的基礎上,包含喀什以絲路為主線的歷史文化要素,以維吾爾文化為主的民族風情要求,以特色自然風光為主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同時考慮,世界物質文化遺產十二木卡姆藝術和喀什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品牌影響。
(三)建喀什為國際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發展戰略
為了發揮喀什作為絲路名城和西域民俗風情文化的資源優勢,以政府主導、市場驅動力為主推力,著力打造以民俗風情旅游為主題、以特色自然風光旅游為次主題的多元化產品體系;加快旅游市場由觀光旅游向觀光休閑度假旅游的過度及轉型,鞏固旅游作業為喀什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地位,提升其在國內和世界范圍內的旅游城市地位。計劃到2022年,將喀什建設成為最具民俗風情的國際旅游名城和新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的戰略目標,根據喀什旅游面對的特殊市場、區位情況、經濟實力和所占面積、資源分布、生態系統,必須實事求是地選擇可行的科學發展戰略,以求在短期內實現旅游發展的突破。
(四)將喀什建成為最具維吾爾風情的國際旅游名城
【關鍵詞】 廣西民俗旅游 旅游資源現狀 存在問題 開發策略
一、民俗旅游資源含義
民俗旅游資源是旅游資源的一種,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它就成為我國旅游開發的熱點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民俗旅游資源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得到廣泛認同的界定。一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能吸引旅游者、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的民族民間物質的、制度的和精神的習俗,如生產與生活習俗、游藝競技習俗、歲時節、習俗禮儀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習俗、祭祀信仰習俗、文學藝術等。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指那些突出表現每個民族特點及居住地特征的因素的總和,包括顯而易見的建筑、飲食、生活方式、傳統節日、節慶活動,以及需要細心觀察、體會的心理特征、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也有些人認為,民俗旅游資源是形成旅游者從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參加民俗旅游的促進因素,是能為旅游企業所利用,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類民俗事象的總和。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民俗旅游資源和其他旅游資源一樣具有旅游吸引力、旅游功能和旅游價值,從內容上來說,它既包括物質性的也包括非物質性的,它的表現形式有服飾、民居、飲食、建筑、禮儀禮節、婚喪嫁娶、傳統節日等;從特殊性來說,民俗旅游資源的形成與各民族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有關,因此民俗旅游資源具有很強的地域性。
二、廣西民俗旅游現狀及存在問題
民俗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已成為我國各地旅游開發的重點項目之一,廣西也不例外。廣西境內居住著漢、壯、瑤、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個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則是廣有的少數民族,是民俗文化旅游大省①。其中,壯族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90%以上分布在廣西,全國瑤族的75%分布在廣西②;廣西總面積23萬平方公里,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約占60%③。長期以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共同勞動和共同生活,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獨具特色、風格迥異的民俗文化,如在小吃方面,廣西各地區的特色小吃也應有盡有,南寧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絲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各具特色;在建筑的風格獨樹一幟,苗族的吊腳樓、侗族的風雨橋和鼓樓都充分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瑤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過寨酒、彝族的“稈稈酒”無一不乘載著少數民族的熱情與好客;在民族服飾方面,各民族格式各異,有著獨特的地方性和濃厚的文化底蘊,如壯族男子多穿青部布對襟上衣,女子多穿無領斜襟繡花滾邊上衣,下穿繡花滾邊寬腳襟子或青布蠟染的褶裙,腰束繡花圍腰,腳穿繡花鞋,頭纏各式花巾,還有瑤族的五彩斑斕的服裝,象征瑤王的五個手指印的各種圖案等等。這些別樣的民族風情,鑄就了一個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資源寶庫,這些資源寶庫目前正在逐漸被開發、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為例,該縣本著“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風情看三江”的旅游發展理念,將旅游業作為全縣經濟發展的突破口來抓,在政策、財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給予大力支持,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風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鄉田園風光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旅游業更具魅力。僅2006年上半年,接待人境過夜旅游者12180人次,同比增長61.22%,實現國際旅游收入685.5萬元,同比增長79.6%,旅游創匯80萬美元④。
盡管廣西民俗旅游資源得到極大的開發并為旅游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廣西民俗旅游資源的使用及開發還是存在另人擔憂的一面:
1.許多民俗風情旅游資源被異族異地民俗風情取而代之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外來者的涌入、異族異地文化的引入,一些地區傳統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逐漸被沖淡同化乃至消失。受現代潮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不愿再穿本民族服裝而鐘情于流行服,忘了老祖宗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美的民族舞蹈而沉醉于流行歌之中,民族文化的傳承面臨著整體斷代的危險。此外,文化的變遷也十分突出,像端午節、中秋節這些我國傳統的節日在逐漸被淡化,而歐美國家的傳統節如對圣誕節、感恩節、愚人節卻正在風靡整個社會。
2.模仿成風,缺乏創意,沒有特色
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近年來我區有大量資本涌向民俗旅游開發領域,數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紛紛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及旅游開發經驗,這些項目大多粗制濫造,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復建設現象重,使企業之間競爭加劇,既造成資源浪費,又加大了企業的投資和經營風險。
3.民俗風情正在庸俗化
在開發民俗風情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對淳樸民俗風情的褻瀆和歪曲,從而使民俗風情庸俗化。如在開發過程中,開發者將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和下流的、暴力的、無聊的事物摻入其中或將少數民族婚俗開發成“搖錢樹”,在一些民俗旅游區,少數民族姑娘“邀請”男性游客參與婚俗表演,當節目結束時,少數民族姑娘讓所有參與者給小費、或是見面禮或是媒婆辛苦費,而這一切費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很多游客都有上當受騙甚或是被敲詐的感覺。
4.偽民俗現象泛濫
偽民俗是指子虛烏有的民俗,即某些旅游企業或部門為了某種目的而任意編造、添加或隨意拼湊、生搬硬套一些當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風情。在民俗風情豐厚的地區,流傳著許多內涵豐富、帶有民族色彩的神話傳說等,有的部門在開發這些資源時,不是正確地表現這些神話傳說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而是著力渲染一些附在這些神話傳說下的封建迷信。
5.民俗風情旅游景點開發中存在問題
一些民俗風情景點的建設投資太大為了盡快收回投資成本,許多景點采取高價門票、層層設卡賣票的做法,令游人望而卻步;不少民俗旅游景點參與性項目較少,而供人們觀賞瀏覽的項目雖然藝術水平很高,造價也很昂貴,由于沒有脫離傳統展覽館的展示、觀賞的方式,因此吸引力不明顯,游客的重訪率很低;還有些景區的開發、宣傳不到位,導致造成旅游資源的極大浪費。此等現象的存在制約了民俗旅游景點的深度開發及合理經濟收益的收入。
6.旅游資源過度開發且得不到應有的保護
旅游產業可以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但也不是可以無限度地發展,而是應根據當地資源、社會與文化承載力來開發。民俗旅游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一旦過度開發,將一些現代建筑材料盲目的滲透入古街民宅中,而降低了民俗風情的純度,特別是在開發和管理過程中不注意保護就會枯竭乃至消失。此外,旅游者的過度涌入會對當地文化造成沖擊和影響。蜂擁而至的旅游者對旅游地民俗風情資源有很大的沖擊雖然成千上萬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風情旅游景區,給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旅游業的飛速發展使人們忽視了這里不僅是旅游點,也是成千上萬人的家居之處。景區人滿為患。不僅對旅游景區生態環境造成了污染,也使當地居民日常生活受阻。
[關鍵詞]民俗旅游 旅游開發 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C9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10-0136-01
徐贛麗博士的《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主要內容是關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民俗旅游以及給當地民族帶來的經濟效益和文化變遷。本書長達29萬余字,以女性細膩的眼光洞察依附龍脊梯田而居的桂北壯瑤三村旅游業的發展給其帶來的變遷。
作者將個案研究全面地融實證性與理論思辨性于一體,揭示民俗旅游場域中的各種復雜文化事項。本書主要研究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背景下民俗旅游村的民俗文化變遷,說明旅游開發對地方傳統的重建意義,探求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機制以及自我保護的策略和自我發展的途徑。[1]一些少數民族村落由于時代的發展,建筑、風俗、服飾等方面有所淡化,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動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不能完全被游客領會的當地民俗文化,政府或投資商就地覓取合適的特色旅游文化,構建民俗園,集中呈現其民俗文化,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當地或該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在《民俗旅游與民族文化變遷――桂北壯瑤三村考察》中,三個特色民族村落也出現了相同的問題,作者也做出詳細分析。
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的旅游大省,他擁有眾多的旅游資源,桂林山水、龍脊梯田、北海銀灘等。眾多的少數民族聚居于此,豐富的民族文化與青山秀水構成了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龍脊梯田位于廣西桂林市龍勝縣和平鄉境內,此地九山半水半分田,不適合農業發展。在壯族歷代的刀耕火種之下,從明朝萬歷四十年(1612年)的廖登仁,開發到清代雍正、乾隆時期基本成型,[2]幾百年的時間,在蜿蜒的龍脊上開墾了氣勢恢宏盤旋在山嶺上的梯田,綿延數里,蔚為壯觀堪稱一絕,也正是龍脊梯田吸引游客的原因之一。龍脊梯田位置也處于桂林-陽朔山水大的旅游觀光圈內,促進了游客對龍脊梯田的游覽。所以帶動了龍脊梯田周圍三個民俗村的經濟,進而也加快了文化的變遷。
此地處于多山高原地區,梯田的開發使此地的壯族、瑤族歷代以農業為生。由于旅游業的開發,改變了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農業經濟也不斷地轉變成了旅游經濟為主。這三個民族村都有自己不同的旅游資源來吸引游客觀光旅游以及參與性旅游。
旅游業的開發、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投資都使三個村落經濟收入大幅度的提升,增加了村民的就業,公路水利等各種設施也進行了很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商品化可以促進民族傳統文化的延續。由于民族的歷史文化遺存變成了寶貴的旅游景觀,受到了嚴格保護而得以長存。民族建筑、民族語言、民族飲食、民族服飾、民族節慶及歌舞等民族文化,也因為作為旅游資源加以開發,給人們帶來物質財富和精神享受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復興。
旅游的開發也必然會給當地的文化、生活習慣帶來沖擊。村民從農業經濟轉型到旅游經濟,旅游吸引物(資源)大量的雷同,互相抄襲。原來沒有的文化,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編造出神話、舞蹈和傳統旅游紀念品,這都是旅游的開發帶來的弊端。本民族一些傳統文化可能也隨之消失。由于受到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互動以及文化沖擊,使本民族在心理上、行為上有一定的改變,也不利于民族傳統的保持。
我一直在思考,現在越來越多的民族村落進行旅游的開發,開發過程中肯定會發生文化變遷,這樣一定會使原來的民族逐漸喪失原有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但是從給村民們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旅游的開發是很明智的行為。
其實不管旅游是否開發,民族文化都處在不斷地變遷發展之中。旅游開發會導致旅游接待地的文化變遷,而變遷并非僅是旅游開發帶來的。如果一個民族村落由于歷史、地理環境等原因導致貧窮,而旅游業作為發展迅速,推行有效的第三產業是改變這種情況的最佳手段。尤其我國的少數民族,大都分布于邊遠山區,這里的環境、地勢、資源遠不如中東部地區。在發展旅游的同時,還是要保護民族傳統文化。民族村旅游的開發,旅游資源就是特色的民俗、民族文化。在旅游開發進行中,一定要盡可能長遠地把特色民族文化作為旅游資源,來吸引游客的參觀、消費。但是開展民族旅游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不應該為了迎合游客而編造出來一些虛構的民族故事、神話傳說。第二,不應該制造非本民族特色的旅游紀念品。第三,盡可能多地開發旅游產品,加大宣傳,促進經濟收入。
在對民族旅游村的文化進行保護方面也要投入更多的財力與物力,所以對于現在的少數民族村落民俗旅游的開發依然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摘 要】文章從審美關系論、體驗經濟學等角度,結合民俗旅游的特點,闡述了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理論基礎,試圖為民俗旅游可持續發展探索一種合理的新模式。
【關鍵詞】民俗旅游;體驗型;開發模式
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民俗旅游資源開發進入大發展時期。從審美關系論、體驗經濟學等理論角度來看,傳統民俗旅游開發模式下旅游者主體地位重視不足的局限性正日益凸顯。結合民俗旅游的特點,我們積極探索一種更加合理、有效的新模式——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
一、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的理論基礎
審美關系論下的旅游者主體地位:近代哲學家康德從美的特質出發,確立了審美的主體性,把人視為審美主體。在傳統開發模式中,旅游者只是被動的參加者、了解者,其主體性嚴重失落。而在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下,將產生兩方面的變革:其一,旅游者的地位發生了根本改變,成了整個民俗旅游產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創造者,從低層次的被動參觀、了解變化為高層次主動體驗、創造。其二,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觀念和思路上的被動的、消極接受的旅游者地位的結束,開始了旅游者作為覺醒的、創造的、主動的審美主體的歷史階段。
“體驗經濟”語境下的民俗旅游產品開發:“體驗經濟”是一種開放互動式的現代消費形式,就是要“使消費者在其中感受到一種獨特、美好、難忘的個性化體驗經歷。”體驗一直是旅游業的關鍵所在。在體驗經濟語境下,民俗旅游開發要注重思考如何在民俗旅游業發展與旅游者審美需求滿足之間找到平衡點和結合點。
二、現有開發模式及其不足
根據陳南江、吳月照的《論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當前,民俗旅游開發主要有5種基本模式:
(一)精華薈萃式:將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圍內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個主題公園進行展示,如深圳的“錦繡中華”等。這一模式在加工復制過程中會損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甚至可能歪曲民俗文化;從旅游者角度看,缺乏可參與性。
(二)復舊再造式:對現已經消失的民俗文化通過信息的收集、整理,場景的建設、再現,讓游客了解過去的民俗文化,如杭州和香港的宋城等。這種模式最的難點在于“再造”的逼真性。
(三)原生自然式:在民俗文化相對豐富的地域選擇一個典型的、交通比較便利的村落,向旅游者展示村民的自然生產生活和村落的自然形態。這種模式存在利益分配問題。同時,受外來文化的影響,原生文化因素可能產生異變。
(四)濃縮改進式:展示當地民俗文化精華的景區。這種模式真跡經過改造必然產生變異,喪失了對有些游客的吸引力。
(五)短期表現式:包括民族傳統節慶活動和流動性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
總的來看,上述發展模式中,真正可以讓旅游者參與體驗的僅有原生自然式和短期表現式的民族節慶活動。隨著旅游業的不斷發展,民俗旅游資源的開發也進入大發展時期,傳統民俗旅游開發模式的這種局限性必將日益凸顯。因此,目前民俗旅游發展中,如何尊重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的主體性地位,增強游客參與體驗性就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
當前,我國民俗旅游仍處于低水平的展示型階段,尚未邁進真正意義上的民俗旅游大發展階段。只有充分尊重旅游者主體地位,增強民俗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滿足旅游者積極參與、深度體驗民俗活動的需求,才能推動和促進民俗旅游業持續、高效發展。
(一)概念。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是一種注重凸顯旅游者在民俗旅游中的主體性地位的開發模式,是一種民俗旅游活動中旅游者直接參與、體驗全過程的開放式旅游活動。它以旅游者為主體,以民俗旅游為內容,以各種活動為形式,以滿足旅游者積極參與、深度體驗民俗活動的需求為目標。民俗景觀、民俗活動、各種有形和無形服務既是旅游者體驗的對象,也是向旅游者提供體驗的媒介,相關人文和社會資源則是這種體驗的基礎。
(二)特征。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以最大限度實現旅游者的獨特而深度的體驗為目標,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強調主體性。如在服裝表演、山歌演唱等民俗活動中,旅游者作為接受主體,其參與程度對于這些民俗活動表現的美的再創造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第二,強調互動性。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改變了以往旅游者只是被動接受產品和服務的角色,通過策劃各種旅游活動,形成旅游者與民俗風情的審美互動,旅游者與表演者、服務人員之間的協作與互動。
第三,強調綜合性。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并非一種完全獨立的開發模式,它需要與現有的各種民俗開發模式相結合,通過各種形式和載體,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旅游者積極參與、深度體驗民俗活動的需求
第四,強調特色性。要實現旅游者獨特而深度的審美體驗,就必須有強烈吸引力、高度參與性、鮮明特色性的民俗旅游產品。如在以土家族和苗族為主的渝東南可優先開發特色飲食、老街老寨、農民畫、民歌、秧歌等旅游項目,建設獨具民間藝術特色的民俗旅游區,提高苗族、土家族風情文化的觀賞性和感染力,吸引游客參與娛樂。
四、結語
綜上所述,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是一種積極適應體驗經濟的時代潮流,充分尊重旅游者主體地位,增強民俗旅游產品的吸引力,滿足旅游者積極參與、深度體驗民俗活動的需求的開發模式。它是以具有體驗特性的民俗景觀和民俗活動為基礎,以最大限度實現旅游者的獨特而深度的體驗為目標,運用體驗化的手段開發、設計民俗旅游產品的開發模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主體性、互動性、綜合性和特色性。
參考文獻
[1] 溫純如.康德美的特質與審美主體性論要[J].學術界, 1994(4):10-14.
[2] 徐勇明.雷星暉.葉婷婷.“后世博”的體驗經濟與服務創新初探——以上海為例[J].經濟論壇,2011(3):99.
[3] 蘇衍慧.參與體驗型民俗旅游開發模式探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2):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