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銑床加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036
針對數控銑床生產工藝相關零部件進行加工的階段,加工中心所開展的夾具設計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準確性。為此,相關工藝人員就應當充分了解設計工藝、對刀點等的參數,以此可以更好的改善設備生產質量。除此之外,夾具設計方面的進一步提升更加能夠有效促使與數控銑床等之間的水平。以此改善我國工業生產的健康良好發展。
1 數控銑床夾具的工藝路線設計
需要明確數控銑床夾具方面的基本的對象,隨后,對零件等實施加工與分析,確定采取何種結構形式與材料。除此之外,相關工藝實施人員也應當更進一步掌握精加工零部件等實際尺寸情況以及熱處理方面的工藝。加工中心夾具所具有的工藝路線層面,設計操作人員也應當進一步了解加工環節的定位標準等。這當中,數控銑床采用的基本刀具參數等都對改善零部件的生產質量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為此,工藝實施人員就應當在完成參數設定之后,對走刀形式加以明確,以便能夠完成相關工序。
2 數控銑床夾具對刀的工藝設計分析
第一,相關操作人員應當盡可能利用更加優化的計算方式,發現對刀點,提升生產工藝的合理性。所謂的對刀點其實是零部件加工過程中需要明確的定位標準點。第二,針對工藝零部件等的定位標準實施基本換算,通過換算的方式進一步降低生產難度。第三,相關工藝的設計人員更加應當嚴格落實零部件加工環節,提升設計與生產的精準性。基于此,設計出數控銑床可以更好的降低誤差情況。
在夾具的實際設計環節,應當防止出現撞刀情況,撞刀是影響零部件生產成本的重要因素。總體上看,技術人員需要根據零件以及夾具所在位置情況等確定刀具所具有的性能水平。在分析零部件加工階段的精細化水平上,則應當按照實際切削工藝大小確定。從粗加工角度分析,如需要降低成本就應當提升切削量。從精細化加工角度出發,相關設計人員則應當分析夾具所具有的精化水平,以此提升夾具設計方面的實際效果。
3 數控銑床夾具常見的固定方式
數控銑床夾具方面的基本方式種類多樣,其中,夾持構件設備主要是一種憑借加工作用力方向固定零部件的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固定夾具則能夠有效避免加工環節發生移動問題。進而又可以對操作人員、工件等產生破壞。
除此之外,夾具應用全新零部件的過程中,需要將定位構件以及工件等采取復位的設置,以便能夠促使工件生產品實際尺寸有效控制在公差值之間。在這個階段,則能夠對夾具進行加緊操作,改善工件的安全質量,提升生產效率。
除此之外,則能夠借助具備力學效果的機械通過輕微施力來產生強有力的夾持力,從而實現夾持構件的固定。在利用數控銑床進行實際加工時,可將多個元件合并起來使用,使工件夾具的夾持機構具有快速、高效率、易檢修的特點。工件在加工過程中需要進行多次安裝和拆卸,所以合并起來使用能夠提高產品的加工效率。
4 案例分析
在設計與制定初級階段的數控銑床夾具結構實施方案過程中,需要充分分析的內容包括定位以及裝夾等幾項。這當中,定位找正屬于夾具工藝設計環節之中的核心步驟。
第一,應當利用一柱一銷的方式針對兩孔采取定位裝夾工藝操作。第二,結合工件夾具方面的基本流程完成裝夾。第三,針對零部件進行加工。這當中,工件夾具所具有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幾個方面,具體如下:第一,對已經完成定位的銷邊進行固定。第二,對已經完成墊板安裝以及圓柱定位之后的相關工件等進行加固。第三,校準兩個銷具有的中垂線,同時水平輸入到工藝系統之中。第四,完成相關工件安裝之后,還應當使用壓板采取壓緊工藝。第五,啟動數控機床,根據已經編號的施工程序完成相關工藝操作。最后,取出已經加工完成的相關工件,并翻轉進行繼續加工。
結合數控銑床零部件生產工藝及流程分析,需要注意幾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應當找正位生產的位置,包括加工外圓弧等具體操作項目。其次,在完成一側加工之后,需要反面繼續加工。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希望能夠提升精確性,降低誤差產生,則操作人員應確保雙面倒角一致。除此之外,在實際加工環節,需要設計制作相對更加簡單的夾具,提升夾具定位速率,確保相關圓弧與倒角設計方面的精準性。
針對出現問題的工藝程序,相關技術人員應當利用系統確定定位找正,第一,工藝設計與操作人員應當找準夾具所具有的直邊。第二,確保加工中心可以根據已經完成的編程程序進行加工。最后,在取出工件之后,翻轉安裝并繼續施工,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反面倒角與正面一致。通過相關數據研究分析,綜合優化工藝流程生產工件實際生產誤差水平較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改進工藝流程除了需要綜合傳統工藝技術,更加可以利用百分表等進行優化。
5 結束語
綜上所述,針對零部件實施設計與加工操作,采取多種途徑與方式改善產品質量水平,更加可以優化實際生產效率。但是,在具體加工系統平臺實施階段,加工工藝、夾具等的實施條件上的問題可能產品質量受到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本研究形成了有效應對策略,以便能夠更好的達到零部件方面的要求。實際情況下,夾具以及相關工藝設計則可以實現生產成本進一步降低,改善生產效率水平。
參考文獻:
[1]賴關保.數控銑床加工中薄板類零件的夾具設計[J].科技與創新,2017(03):119-120.
Abstract: When using CNC milling machines for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abnormal situation of machining accuracy is often appeared, while ensuring machining accuracy is a very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tion. Because the failure difficulty is relatively large and very subtle, many advanced technologies need to be used for assessment. 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machining accuracy problems in CNC milling machines, and simply analyzes several assessment techniques for machining accuracy, hopes to provide some help to improve the testing accuracy.
關鍵詞: 數控銑床;加工精度;評估技術
Key words: CNC milling machines;machining accuracy;assessment technique
中圖分類號:TG5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7-0057-02
0 引言
數控銑床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之下目前已經成為了工業生產中新一代的工作母機,其在機械制造中被廣泛的使用。隨著機械制造業的發展,人們對產品零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不斷的提高,因此就對數控銑床的精度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日常的生產工作中,時常會出現精度異常的故障,這樣就對產品的尺寸精度、形位公差以及產品的光潔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因此對其評估技術進行研究,從而保障其精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產生加工精度誤差的因素
在實際的生產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很多的精度誤差故障,究其原因,主要的有四類:首先是由于系統的參數發生改變或者是變動;其次是機床的位置環出現異常的情況;再次就是電機的運行狀態發生異常,也就是電氣或者是控制的部分出現異常的情況;最后就是機械方面的故障,比如絲桿、軸承或者是聯軸器等部件之間的連接異常或者是斷裂的情況。除了這些因素之外,機床在編制加工程序以及各種人為操作和刀具的選擇等因素也會對數控銑床的加工精度造成影響[1]。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要努力的找出問題的所在,并且明確的分辨出問題產生的原因,從而對癥下藥,才能夠保證機床的加工精度。
2 幾種精度評估技術
要明確機床的加工精度是否準確合理,就有必要對其精度進行評估。以下是對幾種精度評估技術的簡單介紹。
2.1 加工精度智能評估技術 對加工精度進行智能的評估技術主要的特點是在信號時域以及頻域信號分析方法的幫助下,將信號以第三方的形式傳遞至信號和數據處理的平臺,并且將特征值進行提取,之后對這些特征值進行歸一化的處理,從而建立神經網絡的模型,輸入特征值之后再進行訓練,從而輸出待檢的特征,再由神經網絡輸出對精度進行評估的結果[2]。智能化的精度評估技術的主要方法就是:在提出了相應的信號特征之后,將其輸入SOM的神經分析網絡,SOM的神經網絡也叫自組織特征的映射網絡,它具有無教師、自學習以及自組織的特點,當數據輸入SOM神經網絡的時候,其可以通過內部的神經元對所輸入的信號和數據進行不同的響應特性的反應,從而確定其所管轄局域的特征值。通過SOM神經網絡的算法,就可以找出數據之間的相似程度,從而確定其精度情況。通過利用樣本數據對SOM神經網絡進行實時的訓練,并且利用待檢測的樣本來檢驗訓練的結果的研究表明,SOM神經網絡可以有效的根據相對應的特征值來對所加工零件的精度進行分類的分析,并且可以根據相關的信號特征值的不同,來分辨出數控銑床所加工出來的加工精度的分類[3]。SOM所具有的獨特算法可以為數控銑床的精度檢測提供比較可靠的保障。是目前應用的比較廣泛并且效果也比較好的智能化精度評估技術。
2.2 數控銑床誤差源分析技術 影響數控銑床加工精度的主要誤差源有以上的四種,并且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不同種類的誤差在不同的工作環境和工作狀態下會有不同的比重。其主要的比例為:加工中心各種誤差源的比重分別為機床誤差50%、加工過程的誤差35%以及檢測方面的誤差15%。在數控銑床的通用運動模型的分析下,可以實現對多個誤差源的多體系統的描述,從而利用拓撲結構以及各種低序體的陣列來完成幾何誤差特征的矩陣,以此來確定具體的誤差源為何種因素,這樣就可以更加精確的找到誤差的來源。
2.3 熱誤差分析技術 數控的銑床主要的誤差分類有幾何的誤差、熱變形誤差以及載荷的變形誤差等,如果利用算法的形式將這些誤差進行分類和計算的話,就可以分別的確定不同類型誤差的程度和改進的方法。通過對慣性坐標系中的給定點R進行理想化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確定零件或者是產品的位置和空間的矢量。并且對其進行一定的介紹和統計。求出其在一般的坐標系中的變化矩陣。熱誤差是隨著數控銑床的加工溫度而不斷的變化的,而載荷的變形誤差主要的是隨著載荷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如果加工的載荷不是很大,并且機床的剛性比較好的時候,就可以對載荷引起的變形進行忽略,而此時的幾何誤差就可以看成是整體銑床在溫度比較恒定的條件下產生的熱誤差。
2.4 數控銑床的位置精度檢測技術 位置精度也就是定位的精度,指的是機床的的各個坐標軸之間在數字化控制下,運動時候所能夠達到的最佳的位置的精度,數控銑床的定位精度主要的有數控的系統以及機械傳動誤差決定。對位置的精度進行檢測的主要內容有:直線運動狀態下的定位精度、直線運動狀態下的運動重復方面的定位精度、直線運動狀態下的軸線復歸精度以及回轉的軸原點的復歸精度等。對這些進行檢測的主要工具有微測儀、標準的刻度尺以及成組塊規等光學儀器。而目前比較科學并且準確的精度檢測技術和工具為利用激光干涉儀來對機床的位置精度進行確定。其主要的檢測流程圖如圖1。
2.5 幾何精度檢測技術 幾何精度的檢測技術主要的含義為綜合的反應數控銑床的各個比較關鍵的零部件以及他們之間的組裝等方面的幾何形狀方面的誤差。常常使用的工具有精密的水平儀、精密的方箱、千分表以及高精度的驗棒等。對普通的加工中心的幾何精度進行檢測的時候,主要的檢測內容有:工作臺面的平面度、各個坐標方面的移動以及垂直的程度、主軸的軸向竄動、主軸孔的徑向跳動以及主軸的回轉軸心線對準的工作臺面的垂直度等。檢驗的主要流程圖為先檢驗主軸的垂直移動的程度、再檢測工作臺面的主軸箱垂直移動程度、再檢測滑枕移動的平行度、之后檢測主軸端的跳動,最后檢測主軸錐孔軸線的徑向跳動。
3 精度誤差補償措施
人們對產品的精度以及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復雜,由于精度誤差不可避免,所以就只有通過采取各種補償的方法來提高其精確程度,計算機的發展為誤差的建模以及誤差的測量技術提供了比較好的基礎。一般的以計算機為基礎的誤差補償的技術流程為:對誤差源的分析、對誤差的數學模型進行建立、辨識誤差檢測、對誤差進行數據分析的處理以及實施微機控制的誤差補償方案。軟件補償的方法主要的有三種:修改NC參數補償法、修改CAM模型的補償方法以及修改CAD模型的補償方法。對幾何的誤差進行補償的主要技術成型的運動誤差補償方法。而對熱誤差進行補償的方法主要的有通過對關鍵點的溫度升高以及由溫度而產生的熱誤差進行數學模型的建立來實現對熱誤差的補償。
4 結語
由于生產的任務繁重,因此設備的損耗就比較大,所以出現故障在所難免。而機床的管理人員以及操作人員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著重的對機床的精度進行保護和維護,比如要保證系統的參數不會被隨意的修改、要經常的對機械的運動情況以及連接的情況進行檢查,從而提高機床的定位精度,使得機床隨時都處于最佳的精度狀態,以此來保證所加工零件和產品的精確度。
參考文獻:
[1]徐挺,林波,程守晨.數控系統位置誤差的分析及參數補償[J].機床與液壓,2010(02).
21世紀的數控技術將是一個具有人工智能化的系統,它包括數控系統中為增加加工效率和加工質量智能化等的各個方面。數控機床作為一種高附加值的產品,它的產生帶來了制造業的一次革命性的變革。隨著數控機床產量的逐年飛速增長,如何提高數控機床的利用率、充分發揮數控機床的功能成為數控技術應用領域函待解決的問題。目前在我國制造業中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工藝技術人員,但由于數控機床本身及其對數控程序要求的特殊性,致使本應由工藝師編制的數控程序,在制造企業中大多數是由數控機床操作人員編制、調試和試切的,這不僅占用數控機床大量的加工時間,而且受工人技術水平的限制,使得數控機床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揮。即便在某些具有專業編程工藝師的企業,由于數控編程時間和數控加工時間以及零件試切時間和零件加工時間比值之大,也是導致我國數控機床開工率低的主要原因。有專家統計,一個零件的編程時間與機床實際加工時間之比約為30:1,這還不包括在機床上的試切驗證時間。
自1958年數控機床出現到現在,國內隨著數控技術發展迅速,現在數控加工已成為計算機輔助設計中重要的一部分。國內也有許多高校、科研機構在數控仿真方面開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在早期時候開發出了一些二維數控仿真軟件系統,利用二維動畫圖形仿真來進行NC程序加工過程。隨著國內數控仿真技術研究的深入以及技術水平的逐漸成熟,數控仿真也二維仿真轉向真實感較好的三維仿真系統。
數控加工仿真是研究數控機床加工過程在虛擬環境中的映射,集機械制造技術、數控加工技術、計算機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于一體,在計算機上建立和真實機床完全一致的虛擬加工環境,在數控機床進行實際加工之前,在虛擬環境中對零件的數控加工程序進行檢驗,檢查數控程序的正確性、合理性,對數控加工工藝的優劣做出評估與優化數控仿真系統不但能夠應用于企業的生產實際,也可以縮短零件從設計到加工的時間,并檢驗零件設計的正確性、工藝規程的有效性和數控程序的正確性,提高零件加工的質量,減少制造成本。另外數控仿真系統還可以應用于學校的數控教學培訓,滿足數控人才培訓的要求。
數控加工仿真是一門進行數控加工實驗研究的綜合性課題,對于數控仿真系統的開發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遵循一定的開發步驟或流程,最重要的是要實現數控仿真系統的各項功能,所以,一個優秀的數控仿真系統應該包含以下幾個功能要求:滿足仿真要求:綜合或設計一個數控仿真系統。是為了實現數控加工預定的目的,也就是說仿真系統具有目的性。因此,任何一個仿真系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夠實現其基本的加工功能,因此對于我們的數控仿真系統,其基本加工功能包括了加工過程的幾何動態仿真、數控操作面板的模擬操作、加工過程中碰撞干涉的檢驗和報警等;數控仿真系統具有整體性,它的各部分既相對獨立,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對于整個仿真系統的設計是把它劃分為幾種功能模塊進行設計,各模塊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因此,各仿真模塊之間的接口技術非常重要,它能夠實現數控仿真系統的整體化;它是利用實際系統的數學模型來仿真實驗,因為實際系統與數學模型總是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距,所以,如何將其差異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這就是可靠性問題。
關鍵詞:數控銑工;考件銑削;編程格式;走刀路線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7-0126-03
數控銑床技能訓練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盡快適應畢業后的工作崗位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數控銑床技能訓練過程中,筆者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整理出在教學中應重視的若干環節,供同行參考。
力求統一規范的編程格式
對熟練掌握編程技術的人,在能保證加工精度和設備使用壽命的前提下,程序越簡短越顯功底。但面對初學數控加工知識的學生,教師應該在編程格式上做出明確和規范的要求,否則容易造成事故。建議在教學中指定幾種相對精練的、簡潔的編程格式,作為范本統一格式。這樣,可以減少學生犯錯,并方便指導教師檢查程序。以FANUC系統為例,以下編程格式可作參考。
oxxxx;
N10(G40G49G21G17G80G69);
N20 G55G90;
N30 M03S_;
N40 G01Z50F(500-1000);
N50 X0Y0;
N60…
…
N100 G01Z(50-100)F(500-1000);
N110 M05;
N120 G01G28Y0;
N130 M30;
N10程序段中括號后面的G指令可根據教學進度選擇。如果教學內容中只使用一些簡單的G01、G02/03等插補指令時,可不使用G49、G50、G17、G80、G69等學生暫時無法理解、教師也很難講清楚的指令。如教學內容中涉及刀具半徑補償時,則要求在首個程序段中使用G40指令;涉及旋轉指令G68,就要求使用G69指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時常強調:“自己的程序自己清理干凈,用什么取消什么。”
N40程序段中,學生初次操作時,盡量使用G01,而非G00。因為G00快速點定位移動得速度非常快,尤其是快速倍率擋位較高時,如果程序錯誤,留給操作者反映的時間很短,很容易引發事故。故最好要求初學者統一用進給量較大的G01,如G01Z50F(500-1000),禁用G00,這樣,既安全,又不費時,更可以讓學生建立起“使用合理進給量”的概念,一舉多得。
N50程序段中的G01X0Y0,一方面,可以觀察對刀的準確與否;另一方面,一些因補償指令或循環指令沒有取消導致出錯,一般都在第一個G01插補時出問題,所以多寫這一段大有益處。
N60~N90程序段中的進給率F可以根據所用的材料與刀具的直徑、刀具的種類加以選擇。
N120程序段中增加G28Y0,指經過中間點Y0(工件坐標系中的Y0)返回參考點,好處是程序結束前讓工作臺往操作者方向移動,便于操作者的測量和裝卸。
重視考件的銑削
數控銑床上常用的考件一般為平直六面體,各平面之間一般都有平行度和垂直度的要求(見圖1)。六面體的銑削,看似簡單,卻非常重要,所以,六面體(考件)的銑削應作為一個獨立的基本訓練項目。避免出現學生銑削考件不規范,甚至偏離正確的工藝原則的情況。
平直六面體的銑削蘊含了較深的專業知識。涉及工件的裝夾、工量具,如百分表的使用、基準的選擇、手動、機動進給方法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建議從銑削工藝角度分析操作的原因,規范學生的銑削工藝。以下是我校技能訓練中的六面體的銑削方法:(1)將工件、墊鐵、臺虎鉗表面(包括鉗口)用棉紗擦拭干凈,如有毛刺用油石擦凈。(2)如圖1中,找較大較平整的平面a作為基準,靠在臺虎鉗墊鐵上,加工上表面b。(3)以b面為基準,靠在固定鉗口上,表面a相對活動鉗口,在a面和活動鉗口之間加一個圓棒以保證工件的安裝基準與固定鉗口貼合。加工C面。(4)b面靠固定鉗口,用百分表或角鐵保證c面鉛垂。加工e面。(5)同樣方法加工d和f面。(6)加工a面。
理順切入、切出和Z向下刀的思路
在技能訓練中,發現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關于刀具切入、切出以及Z向下刀的思路混亂、隨意,甚至出現嚴重錯誤。關于這類問題,筆者建議進行專項訓練,給初學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模板”參考,幫助學生理清編程思路。
(一)數控銑床考慮刀具的切入、切出路線
刀具的切出或切入點應在沿零件輪廓的切線上或者延長線上,以保證工件輪廓光滑,避免在工件外輪廓法向進、退刀而產生刀具刻痕、劃傷工件表面;盡量減少在輪廓加工切削過程中的暫停(切削力突然變化造成彈性變形),以免留下刀痕。結合刀具半徑補償(G41/G42),以圖2、圖3為例,分析切入、切出方法及加刀補的方法。
1.如圖3,外輪廓銑削。順時針切削,起刀點為O點,在OA段建立刀具半徑補償(G41),然后切入工件。沿封閉輪廓走完一刀后,切出到M點,在MO段取消刀具半徑補償(G40)。粗、精加工均可用,使得切入切出過程清晰,有條不紊。
2.內腔銑削(R25內圓柱面)。粗加工時,形狀簡單或規則的內腔可不加刀具半徑補償用環切走刀方式進行銑削。可按圖2中的方式進行銑削:在對稱中心下刀,使用合理的環切間距(不得大于或等于銑刀直徑),直到內腔殘料全部切除。
精加工時,可按圖3中的方式進行銑削:順時針方向走刀時,因半徑補償的建立與取消只能在G01或G00一定指令模式下才有效,可在SQ直線段建立刀具半徑補償(G42),沿QP段圓弧切入;并在PQ圓弧段切出,QS直線段上取消刀具半徑補償G40。此外,要注意引入的線段必須是光滑過渡的圓弧,如果切入時(順時針走刀),用PQ線段引入,會使在P點發生過切,使工件報廢。切出時用PQ段切出,也會使P點發生過切。
(二)刀具半徑補償和Z向下刀的順序
刀具半徑補償和Z向下刀的順序問題,在加工工藝上沒有明確要求。技能訓練中自由發揮的余地較大,同時犯錯的系數也變大,所以應該對之進行規范,現以下頁圖4外輪廓的銑削為例,分析如下:
1.先下刀后加刀補。一般在Z向下刀后建立刀具半徑補償,切入工件,切出工件后,取消刀具半徑補償再抬刀。
N10G40G49G69G21G17;
N20 G54G90;
N30M03S800;
N40G01Z50F800;
N45 X0Y0;
N50G01G43H2Z100F200;
N60G01X-60Y20;(移動到起刀點A)
N70G01Z-1F20;(Z向下刀)
N80G01G41X-60Y0D02F100;(OA段建立刀補)
N90G03X-35Y0R12.5;
(AB段逆時針R12.5圓弧切入輪廓)
N100G02X32.185Y-13.753R-35;
N110G03X32.855Y-18.812R5;
N120G02X15.572Y-28.333R5;
N130G03X10.858Y-25R5;
……
N600G02X-35Y0R35;
N610G03X-50Y0R12.5;(BA段逆時針R12.5圓弧切出輪廓)
N620G01G40X-60Y20;(AO段取消刀補)
N630G01Z100F100;(Z向抬刀)
N640G01G49Z150H2F800;
N650M05;
N660G01G28Y0;
N670M30;
在教學時,強調先Z向下刀,建立刀補,切入,走輪廓,切出,取消刀補,Z向抬刀。本方法經常被使用,思路清晰,不易出錯,筆者建議先下刀再加刀補。
2.加刀補后下刀。該方法先建立刀具半徑補償,然后Z向下刀切入,再走輪廓,切出,Z向抬刀,取消刀補。這種方法不推薦使用。因為刀具半徑補償的建立時,系統需判斷偏置方向,會預讀包含G41/G42語句下邊的兩段程序,故該兩段程序中不允許出現非補償平面內的移動指令,否則就容易出現過切等危險動作。非補償平面內的移動指令包括:(1)只有G、M、S、T代碼的程序段,如G90、M05;(2)程序暫停指令,如G04P1000;(3)G17(G18/19)平面內的Z(Y/X)移動指令,如G17G01Z-2F20。
這種方法是先建立刀具半徑補償,然后Z向下刀切入。這樣,在包含G41/G42語句下邊的兩段程序中必然有一段程序中含有G17平面的Z軸移動指令,這就大大增加了連續出現兩段及以上非補償平面內的移動指令的概率。也就是說,下一段程序中不絕對不能使用非補償平面內的移動指令,否則就容易出現過切等危險動作。故在教學中不推薦使用。
根據正負公差合理安排走刀路線
對封閉外輪廓的加工,外輪廓上各尺寸如果是未注尺寸公差或者所注公差都是正偏差或者都是負偏差,一般編程時可沿整個封閉輪廓一次走刀完成,高效完成外輪廓的加工。以圖5為例,在安排走刀路線時,可沿著五角星的封閉輪廓走刀。
但并不是所有的零件都可以沿整個封閉輪廓連貫走刀。在技能訓練中,部分學生程序寫得很完整,基點計算也很準確,但是發現精加工后怎么也無法同時保證某幾個尺寸。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情況呢?其實就是在不能安排一次走刀完成的情況下一次走刀,才出現以上問題。在外輪廓中的尺寸公差同時出現正偏差和負偏差時,就不能沿整個封閉輪廓一次走刀完成,不然,無法保證零件的精度。如圖6中棘輪外輪廓的加工就是如此。通過讀圖可發現,4-R30mm圓弧間距為600 -0.19mm為負偏差;4個門字型輪廓寬度為14+0.0430 mm,為正偏差。如果在安排走刀路線時,將這兩部分安排在一起加工,一次走刀完成外輪廓,就無法同時保證他們各自的精度,保證了負偏差就無法保證正偏差。因此,遇到同一輪廓上同時有正負差的情況,必須分兩刀加工,才能保證各自的精度。
精度是零件的生命。“做工件就是做公差,做不出公差就是不合格品。”在技能訓練中,應著力培養學生工藝分析能力,正確安排進刀路線。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在數控銑床技能訓練中重視以上環節,在幫助學生掌握銑削工藝,養成良好的編程和操作習慣,形成較好的職業素養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韓煥會.機床加工技能訓練[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1996.
[2]沈建峰.數控機床編程與操作[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5.
[3]馬慧.金屬切削加工基本技能實訓教程[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在工作實踐中,我參與了許多集體完成的工作,和同事的相處非常緊密和睦,在這個過程中我強化了最珍貴也是最重要的團隊意識。在信任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思想統一,行動一致,這樣的團隊一定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工作中很多工作是一起完成的,在這個工程中,大家互相提醒和補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的工作中溝通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信息處理的及時、有效和清晰。
2、工作的每一步都要精準細致,力求精細化,在這種心態的指導下,我在平時工作中取得了令自己滿意的成績。能夠積極自信的行動起來是這幾年我在心態方面最大的進步,現在的我經常冷靜的分析自己,認清自己的位置,問問自己付出了多少;時刻記得工作內容要精細化精確化,個人得失要模糊計算;遇到風險要及時規避,出了問題要勇于擔當。
3、在工作中,經過實際的教訓,深刻理解了時間的滯延是對公司很大的傷害,這就需要我們在工作前,一定要對業務流程很了解,在工作之前,多辛苦一下,減少因為自己對工作流程不能很好的表達的原因,耽誤公司的生產。
在工作中,我學到了很多技術上和業務上的知識,也強化了生產的質量、成本、進度意識;與身邊同事的合作更加的默契,都是我的師傅,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知識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也非常慶幸在剛上路的時候能有他們在身邊。我一定會和他們凝聚成一個優秀的團隊,做出更好的成績。工作教訓:
經過這一年的工作學習,我也發現了自己離一個職業化的人才還有差距,主要體現在工作技能、工作習慣和工作思維的不成熟,也是我以后要在工作中不斷磨練和提高自己的地方。仔細總結一下,自己在全年的工作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做得不夠好:
1. 工作的條理性不夠清晰,要分清主次和輕重緩急;
在工作時間很倉促的情況下,事情多了,就一定要有詳實而主次分明的計劃,哪些需要立即完成,哪些可以緩緩加班完成,今年在計劃上自己進步很大,但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
2. 對流程不夠熟悉;
在工作中,發現因為流程的問題而不知道如何下手的情況有點多,包括錯誤與缺漏還有當時設計考慮不到位的地方,對于這塊的控制力度顯然不夠。平時總是在干活,但說到底對工序很熟悉才是生產很好完成的前提。
3. 工作不夠精細化;
平時的工作距離精細化工作缺少一個隨時反省隨時更新修改的過程,雖然工作也經常回頭看、做總結,但缺少規律性,比如功能修改等隨時有更新的內容就可能導致其他的地方出現錯誤。以后個人工作中要專門留一個時間去總結和反思,這樣才能實現精細化。
4. 缺乏工作經驗,尤其是現場經驗;
今年的現場經驗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整個工作有了新的認識,但在一些細節上還缺乏認知,具體的做法還缺乏了解,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強學習力度。
5. 缺少平時工作的知識總結;
在工作總結上有了進步,但仍不夠,如果每天、每周、每月都回過頭來思考一下自己工作的是與非、得與失,會更快的成長。在以后的工作中,此項也作為重點來提高自己。
6. 做事不夠果斷,拘泥細節,有拖沓現象;
拖沓現象是我很大的一個缺點,凡事總要拖到后面,如果工作更積極主動一些,更雷厲風行一些,會避免工作上的很多不必要的錯誤。其實有時候,不一定要把工作做到細才是最好的。進度、質量、成本綜合考慮,抓主要矛盾,解決主要問題,隨時修正。事事做細往往會把自己拘泥于細枝末節中,學會不完美也是工作中的一個進步,也是對精細化工作的一個要求。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時時刻刻注意修正自己不足的地方,一定會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成長為一名公司優秀的職業化人才。
五、工作計劃
其中,以下幾點是我下年重點要提高的地方:
1、 要提高工作的主動性,做事干脆果斷,不拖泥帶水;
2、 工作要注重實效、注重結果,一切工作圍繞著目標的完成;
3、 要提高大局觀,是否能讓其他人的工作更順暢作為衡量工作的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