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嚴重的發育障礙性疾病。通常我們把它理解為是由于腦部神經系統發育障礙,進而直接造成了孤獨癥兒童的心理發展遲緩,并由此表現出的自信心嚴重缺乏,自制力、自控自我表現能力極差,溝通能力、社會水平能力低下的疾病。然而該病雖然已從遺傳因素、神經生物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但迄今為止,卻仍未能闡明兒童孤獨癥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那么,如何有效的對孤獨癥兒童進行教育康復成為了我們當前最值得深思的課題。
二、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目的及原則
廣義上,康復是指醫學診斷治療后作用于很體技能、心理調適等康復性活動,屬于醫學診斷治療。但我們所指的康復則是指更好的聯系教育對其身體機能、神經系統的發展、心里年齡低化等因神經系統廣性發育障礙所致缺陷的系列的改善。
教育與康復是密不可分的。教育包含著康復,康復又緊系著教育,只有將教育與康復緊密的結合才能更好的達到康復目的。
不少家長有這樣的誤區,看重康復中心治療而忽略學校教育。現有的康復治療中心大都是通過制式的感知覺統合訓練不斷地強化孩子在此方面的缺陷。單一的康復訓練既不值得提倡的,也根本不能滿足于孤獨癥兒童的全面性康復。
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他們社會性差的狀況。使他們能夠運用正確的表達方式與周圍的人進行溝通,能適應環境的變化,有效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三、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的一般原則
(一)早期教育原則
孤獨癥的早期教育是指從出生到入學前這個階段性的教育。早期教育是教育康復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孩子最容易接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進而發展相應的智力和能力,錯過了彼岸不容易獲得這種發展。所以家長一定要抓住早期教育的關鍵期,治療年齡越早,改善程度越明顯,在早教過程中以下幾方面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1、確保孩子發育過程中所需的營養。
2、結合日常生活利用聲音、玩具、觸摸等刺激其感知的培養。
3、抓住孩子的求知欲,重視鼓勵其正確行為,忽視其錯誤行為。
4、循序漸進,小步循環。不急躁,不消極。
5、因材施教,根據幼兒各時期的特點進行。
6、著重于智力開發和知識教育的結合。
(二)愛的教育原則
孤獨癥兒童的世界是需要我們關心、愛護的。對于孤獨癥群體的關愛不僅要依靠家庭、學校的努力,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愛護。
首先,我們要明白關愛并不等同于溺愛。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愛的拿捏度卻不好掌握。很多孤獨癥家長都存在著放縱孩子的心理。在教育教學中遇到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是憐憫,找各種理由為孩子開脫錯誤行為。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得不到更好的改善,反而愈演愈烈。不久前剛剛遇到一對患有孤獨癥的兄妹,這對兄妹均有肥胖的特征。據了解得知這種肥胖的原因多半源于父母的縱容。家長總認為孩子患有這種疾病本身已經非常可憐,所以便盡量滿足孩子對吃的欲望。久而久之不但造成孩子肥胖的體質,還使這對兄妹眼中只看得到實物,經常亂串教室,搶食他人實物。顯然對孩子一再遷就愛并不能是他們更好的成長。
其次,關愛孤獨癥兒童各方面的發展。孤獨癥兒童和普通兒童的發展一樣,都主要體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大方面。生理方面包括身體發展、言語發展和行為發展;心理發展則主要包括認知水平和心理發展等方面。在實際生活中很多家長的關注旺旺更著重于語言、行為和認知發展,而往往忽視了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這是家校教育中需要注意糾正的。
(三)不斷強化原則
孤獨癥兒童通常習慣停留在他熟悉的環境或事件中。他不會按照正常的生活模式進行。例如:提前準備好課堂所需用品、上課前去廁所、午飯時間去吃飯。他們需要有人長期的、適時的去提醒他們,幫助他們建立一個個正確的,與之生存和發展相關的概念。而這種相關概念的建立不是驟然而成的,它需要通過家長與教師長時間的強化來形成。
四、均衡發展原則
孤獨癥兒童的發展與正常兒童發展的軌跡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孤獨癥兒童的教育康復過程中,一定要堅持孤獨癥兒童的均衡發展。孤獨癥兒童的智能發展于動機、個性等非智力方面發展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所以要從德、智、體、美、勞等諸多方面來進行教育康復。
五、提醒原則
提醒原則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交流方式,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講即使他知道自己下一步應該做什么,也需要一個提醒或是比我們常人反應要長的多的時間。對于孤獨癥兒童來說提醒是長期的、終身性的。這樣的提醒具有預見性、警示性和提示性的特點。
六、個別化教育在孤獨癥兒童教育康復中的作用
個別化教育是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以滿足學生自身所需。用句最直白的話來解釋就是更好的因材施教。
首先,孤獨癥兒童的個別化教育的確立要本著科學務實的教育康復指導思想,確立終極目標、突出他們溝通技能的培養、強化孤獨癥兒童認知特點的研究。
其次,對孤獨癥兒童進行全面系統的教育康復評估。在評估的過程中我們要把握孤獨癥兒童的整體特征,對孩子進行專業的鑒定,提出科學的教育康復建議,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整理綜合性的評估意見。
個別化教育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它的針對性很強,同時要求著教育者一句個別教育計劃長期性的創造開展教育康復工作,確保教育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腦卒中; 康復; 健康教育
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復是指患者腦卒中后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以及神經系統癥狀不再進展,48 h即可進行康復訓練[1],使患者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用較少的治療費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家庭、社會負擔。筆者所在科室對200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早期康復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1月~2010年11月在筆者所在科室住院的腦血管意外患者200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為發病后24 h內入院,年齡36~82歲。
1.2 診斷標準 選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的診斷標準[2],并經臨床CT或MRI確診的患者。
1.3 教育計劃 參與康復治療的患者除按神經內科常規用藥治療,同時給予規范的專科疾病健康教育(health education .HE),教材是筆者所在醫院自制的資料。包括:腦血管病教育宣傳資料、腦血管病康復教材及資料、視聽教材由專人負責。專職進行健康教育的程序進行宣教,每周上健康教育課1次,上視聽課程1次。
1.4 健康教育的人員組成 由筆者所在科室的臨床醫生、護士和康復醫生組成的康復團隊,另外還有康復設備、技術、環境。
1.5 健康教育的對象 200例腦卒中的患者、家屬及其陪護。
1.6 方法 按照醫院原有的醫療和護理計劃住院治療,責任護士給予一般的健康指導。在此基礎上,從入院第1天起,即由責任護士、康復護士等組成健康教育干預小組開始進行有計劃、有系統的、個性化的教育干預。
1.7 健康教育的內容
1.7.1 讓患者和家屬認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 腦卒中發生后,早期因為搶救、微創手術及各項治療的相繼進行,加之普遍缺乏相關的知識來源,這樣使早期康復極容易被忽視。通過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屬傳授康復的原理、方法、內容、最佳時間及康復后的效果等,使患者了解最基本的康復知識,使他們認識到早期康復的必要性并產生康復的動機。
1.7.2 心理康復護理 心理康復護理是訓練成功的基礎和保證[2]。良好的情緒,使神經肌肉的調節達到最佳狀態,神經抑制被解除,神經易化增多,大大提高了康復的療效[3]。
1.7.3 日常生活能力的練習 鼓勵患者利用健手帶動患手進行洗臉、刷牙、吃飯、更衣、盡量減少他人的幫助,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
1.8 健康教育的實施
1.8.1 實施分管患者床位負責制 責任護士將治療車作為流動辦公點,隨時解決患者所需。護士長合理安排分工合作,使護士有更多機會與患者交流。并明確規定責任護士負責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根據不同個體、文化、生活方式、疾病的程度進行個別指導,讓患者了解疾病的每個治療階段、措施,使患者配合治療并保持最佳狀態,提高治療效果。
1.8.2 讓患者成為康復治療小組的核心 這是因為康復治療方案只有在患者參與下制定、在醫護人員的指導下由患者主動來完成。只有讓患者理解早期康復治療方案,才能積極主動實施康復訓練,達到早期康復目標。
1.8.3 口頭教育 利用晨晚間護理或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隨機進行。口頭教育要求語言簡單通俗,一次講解的內容不要太多。因腦卒中患者往往記憶力下降,智力減退,注意重點突出,控制語速。
1.8.4 書面指導和集體教育 組織講授和觀看功能鍛煉的示范幻燈片,提供有關康復知識的書籍圖片、資料,讓患者自己閱讀,使患者對康復理論知識有更多的了解。在功能室定期開展康復教育課程講授,讓患者與家屬共同參加,介紹有關腦卒中偏癱康復護理和康復訓練方面的知識與技巧。在講授過程中,患者與家屬能和醫師護士探討有關康復的問題。
1.9 效果評價 評價標準:(1)優:患者對早期康復的重要性認識非常清楚,對康復的內容、技巧、方法熟練掌握,能積極主動投入康復訓練;(2)良:患者對早期康復的重要性有所認識,對康復內容、技巧和方法掌握不夠,但能配合康復指導進行康復活動;(3)差:患者未意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對康復內容、技巧和方法了解極少,康復訓練不積極不主動。
2 結果
200例患者在心理、生理、情感與言語、認知、肢體障礙等方面均有明顯的提高。
3 討論
大多數腦卒中患者發病后基本上處于緊急救治階段,很容易忽略早期的康復鍛煉,錯過早期康復的時間,使患者恢復時間增長,心理壓力加重。早期康復護理可創造損傷神經修復或代償的條件,使遭到破壞的運動反射弧在良好的條件刺激下重新建立起來[4]。健康教育使人們獲得相關的健康知識和技能,逐步形成健康的信念和態度,從而促成健康行為的產生。通過健康教育可以使腦卒中患者認識到早期康復的重要性,掌握常用的早期康復訓練技巧和方法,通過康復訓練,讓患者找到了自信,同時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能自覺的采取早期康復行為,使腦卒中患者的殘余機能和能力得到恢復,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活動能力。同時護理管理者通過多樣化考核達到及時發現問題、找出差距,以便采取補救措施,確保預期目標的實現。
參 考 文 獻
[1] 關驊.臨床康復醫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22:36.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379.
[3] 賈子善,呂佩源,閆彥寧.腦卒中康復.石家莊: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摘要】:本研究從健康教育的特點、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健康教育的內容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患者對疾病了解,促進患者調整并適應這種疾病,提高其生活質量。
【關鍵詞】:血透;康復;健康教育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療法是以人工方法清除病人體內的氮質及其他代謝產物,使血液得以凈化,同時保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達到替代已喪失的腎臟功能的治療方法。血液透析是腎功能衰竭期患者重要的腎臟替代療法之一,其治療是長期的,甚至是終生的,血透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康復護理的重要內容,對促進療效,延長血透的間隔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有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要充分考慮血透病人的特點,探索血透專科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模式是護理工作者一個重要的課題。目前,血透患者透析不充分和營養不良問題,是國內大多數血透中心影響透析質量的主要原因,規范高效的醫療管理和積極有效的健康宣教對于指導患者充分透析和營養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了探討健康教育對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本研究從健康教育的特點、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健康教育的內容方面進行闡述,旨在患者對疾病了解,促進患者調整并適應這種疾病,提高其生活質量。
一、血透患者健康教育的特點
對血透患者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全面掌握相關疾病知識,自覺進行飲食、飲水量控制,調整好情緒,以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使透析順利完成,并最終達到提高生活質量,延長生命的目的。血透患者健康教育的具有如下特點:
1、健康教育的內容綜合性強。血透患者其發病和治療不僅與生物因素有關,而且還與心理、家庭、社會因素有關,其并發癥多,常引起全身各系統的癥狀。因此,健康教育涉及的內容較多,除醫學知識外,還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整體過程。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消除血透患者對透析的緊張、恐懼。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精神愉快,以最佳的心態接受治療。了解血透患者的心理狀況以及和社會因素的相關性,對血透患者的治療和生存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降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是做好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3、健康教育的長期性。血透患者透析治療具有周期長、心理依賴性強等特點。住院康復期間,醫護人員應給予及時的心理護理。回歸家庭社會后,同樣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因此,血透患者的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僅要對患者還要對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不僅要在住院治療期間進行教育,還要在出院后繼續進行教育。只有長期堅持,采取各種途徑和方法,持之以恒,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二、血透患者康復期健康教育的方法
全面收集評估患者情況,包括疾病過程,患者的不適癥狀,心理反應,對疾病了解程度,文化程度,家庭經濟和社會支持系統。根據具體情況制訂健康教育的方法,現將健康教育的方法介紹如下:
1、針對不同的個體和不同的健康問題,采取面對面交談。由醫生和護士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腎臟疾病的表現及透析的原理、方法、操作過程及注意事項。消除患者對透析的緊張、恐懼。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有效的正確的指導。對患者提出的疑點或難點,要耐心傾聽和解釋,幫助他們加強理解,正確面對現。
2、宣傳、書面和視頻資料的形式開展健康教育。向患者發放一些腎臟疾病及透析的宣傳資料,如小冊子、書籍等,并給予講解,在宣傳欄張貼相關知識進行宣傳。觀看一些健康教育的視頻,如何保持合理的營養攝入等知識整理成冊,印發給患者及家屬閱讀學習,讓他們掌握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提高對疾病的認識。
3、對病人親屬的教育。在整個健康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患者親屬的參與作用,讓親屬享有知情權。通過健康教育,讓他們了解血透過程中的相關問題,消除親屬對血透的無知和誤解。
三、血透患者康復期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及時的心理疏導:對于新進入血液透析階段的患者,給予介紹血液透析的基本知識、必要性和各種注意事項,開展病人間成功經驗的交流。由醫生和護士向患者介紹血液透析的原理、方法及使用物品,包括透析器、透析管路、透析穿刺針,以消除對透析的緊張、恐懼。在透析及病情觀察過程中,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及病情變化,及時為其排憂解難,緩解不良情緒,提高生活質量。告知患者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及不適。通過良好的飲食控制和藥物輔助治療減少不適和并發癥的發生。
2、合理調整飲食:透析患者應保證足夠的營養攝入。食欲不好,進食差,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護理問題,它造成了病人營養不良,最終影響病人的預后。首先,進食優質蛋白(如雞蛋、牛奶、魚、瘦肉、牛肉、酸奶等)、維生素(如維生紊C、復合維生素D、葉酸)、鈣及足夠的熱量。其次,避免攝入過多的水分和鹽。以保證二次透析期間的體重增加控制在干體重的3%以下。最后,防止鉀的過多攝入(如香蕉、桔子、葡萄、蘿卜、白菜、香菇、核桃、堅果類等),控制含磷食物的攝入(如蛋黃、動物內臟、豆類、瓜子、核桃、花生、栗子、全麥面包、糙米等)。
3、指導正確服藥。透析患者應嚴格按醫囑服藥(包括降壓藥、補充鐵劑、促紅細胞生成素)。以達到良好的控制高血壓、心力衰竭、過度貧血的發生。定期實驗室檢查,及時了解機體狀態和檢測透析效果,隨時調整用藥和透析處方,以提高血液透析質量。
4、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對于持續性透析的患者,運用護理程序針對患者及其家屬不同情況,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指導;定期舉行健康教育講座,并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文化程度、社會經濟狀況、家庭背景等有針對性進行健康指導。建立社會支持網絡,健康教育取得社會支持給患者更多的關心、幫助及安慰。
四、結論
根據血透患者的實際情況,并根據其理解能力進行健康教育。讓血透患者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建立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精神愉快,以最佳的心態接受治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慢阻肺;家庭康復;咳痰;有效咳嗽;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100-02
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是由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引起的氣流阻塞,進行性加重的一種肺部疾病。其特點為慢性反復咳嗽、咳痰,并伴有呼吸困難呈進行性加重,嚴重影響了患者的勞動能力和身心健康,甚至常危及患者生命。慢阻肺患者急性發作期在經過治療后,咳嗽,咳痰逐漸好轉、無氣急等即為緩解期。筆者通過多年臨床觀察發現:慢阻肺的嚴重程度、急性發作與否同健康教育知識和家庭康復護理知識的有無有很大的關系。因此,醫護人員應加強對慢阻肺患者的健康教育,通過患者日常生活積極的、規律的、持久的保健治療,可以減輕癥狀,延緩肺功能的衰退進程,減少急性發作的出現頻率,改善生命質量,延長壽命。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醫學研究表明,慢阻肺緩解期的患者大多可以在家調養,家庭康復教育要注意一下幾個方面:
1 要有良好的居住環境
1. 1 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房間室溫應相對穩定,一般以20-22℃為宜。冬季應該有取暖設施。切忌室溫時高時低,使患者受涼感冒,加重病情。同時,由于冬季空氣干燥,會引起患者呼吸道干燥、咽喉痛等,使痰液更加粘稠,不易咯出。所以,應適當增加房間內的濕度,如使用空氣加濕器,或將水壺放在煤爐上為空氣加濕,也可把盛有水的鋁飯盒等導熱的器具放在暖氣片上。房間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6%-60%。
1.2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 經常開窗通風換氣。 由于感冒容易誘發呼吸道感染,所以在冬季房間總是門窗緊閉,輕易不出門。其實,開窗通風不但降低了空氣中的病原微生物的密度,減少呼吸道疾病的傳播,同時還可以避免污濁缺氧的空氣給患者帶來煩躁、倦怠、頭暈、食欲不振等不良反應。所以,適當增加開窗通風的次數,使室內空氣保持流通、新鮮也是非常重要的。
1. 3 避免有害及刺激性氣體刺激。吸煙和粉塵、煤氣及其他刺激性氣體或煙霧的吸入,都會加重支氣管炎癥,充血、水腫,導致病情反復惡化,甚至呼吸衰竭,可采用濕式掃地、掃床方法,防止塵土飛揚。避免刺激呼吸道引起感染。
2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1 戒煙。吸煙可以增高氣道阻力,造成氣道阻塞性損害,使肺通氣功能下降;吸煙量越多煙齡越長,氣道損害的程度越重。幾乎每名長期吸煙者皆可出現肺氣腫的組織病理改變,其嚴重程度與累計吸煙量有關。吸煙還可使男性痰液量增加3倍,女性增加2倍。戒煙后,咳嗽、咯痰癥狀可有很大好轉,并延緩肺功能的損害,提高生存率。戒煙后可使癥狀減輕消失。所以,有吸煙嗜好者應戒除。
2. 2 加強營養,合理膳食。患者因病程長,胃腸功能弱,進食少,長期大量咳痰者蛋白質消耗較多,造成營養缺乏,抵抗力下降。冬季天氣寒冷,應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瘦肉、魚類、蛋類、核桃、大豆制品、新鮮蔬菜和水果等。蜂蜜、山藥、白果、核桃、梨、枇杷等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適當食用。患者的飲食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的食物,并要控制食鹽的攝入。
2.3 哮喘性支氣管炎多有過敏引起。蝦皮、蝦米、螃蟹、咸菜、霉變食品等,均可誘發支氣管哮喘的發作,故應避免食用。若食欲欠佳,可給予半流或流質飲食,注意調節好事物的色香味。
2.4 適當著衣,注意保暖。患者耐寒能力差,體弱怕冷,當遇到寒冷刺激時,易引起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調查研究表明:感冒后約有80%可引起肺部感染。所以,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冬天外出要帶口罩和圍巾。常言道:“寒從足起”,慢支患者應特別注意雙腳的保暖。
2.5 積極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老年人可根據自己的健康情況和愛好,適當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如做呼吸操,呼吸操可以延遲支氣管閉塞時間,同時鍛煉膈肌功能,增加肺泡通氣量,改善缺氧狀態,從而延緩疾病進展。方法是:病人端坐或自立,先深吸氣,同時鼓腹、提胸,然后縮唇(魚口狀),緩慢呼氣并收腹,胸廓自然下降。呼氣時間以病人耐受能力而定,如此反復,循序漸進。鍛煉時間和次數以無疲勞感為宜,最好在戶外活動或體育鍛煉中進行。這樣可使呼吸加深加快,有利于肺部的氣體交換,增加氧氣的攝入和代謝廢物的排出,以改善肺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和主動排痰功能。
3 掌握正確的排痰方法(濕、翻、拍、咳、吸)
在疾病發作期間,患者往往感到咯痰不爽,胸悶氣急。是因為痰液過于粘稠,附著在支氣管壁,難于用咳嗽的方法排出,因此,除了根據醫囑服用抗感染及化痰藥物治療外,掌握正確的方法促進痰液的排出,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避免因痰窒息而顯得尤為重要。
3. 1 濕:即濕化呼吸道,通過濕化以增強纖毛活動能力。防止分泌物干固結痂,促使痰液排出,可用超聲霧化吸入糜蛋白酶吸入,及抗生素若干。在吸入時囑咐病人重復做深呼吸、屏氣片刻、深呼氣動作直至霧化液被吸完,以達到濕化氣道的目的。在家也可使用簡易蒸氣法:選一保溫杯,盛滿熱水,杯口處倒置一漏斗,讓熱蒸氣從漏斗底部逸出,病人徐徐吸入,反復多次,待水稍涼再換開水,注意防止燙傷。病情允許時多飲水,每日飲3000毫升,以保持呼吸道濕潤。使痰液稀釋利于咯出。
3.2 翻:在濕化痰液的前提下,每1-2小時給病人翻身一次,可以防止肺萎縮和肺不張,保持支氣管各方面的排痰通暢。翻身時應緩慢進行,期間配合拍背咯痰。對痰量很多、肺部感染者可讓患者采取相應的重力引流,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鐘。
【關鍵詞】健康教育;骨折;康復結局
中圖分類號:R68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5-0515(2013)9-009-02
在骨科,骨折為一種較為常見的急癥,造成骨折的因素很多,外力造成的骨折較為多見,往往伴有肌肉、肌腱、神經、韌帶的損傷,以患肢功能障礙、畸形、腫脹及疼痛等為其臨床癥狀,以致于骨折后,患者生活部分自理,甚至不能自理,且病程較長,約需8-12周,為患者生活及工作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影響[1]。因此,在如何促進患者骨折愈合、功能恢復、精神康復同時進行,以便使其早日回歸社會,基于該疾病的病理特點,筆者為詳細了解分析健康教育對骨折患者康復結局的影響,特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76例骨折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76例骨折患者,其中,男44例,女32例;患者年齡為16―59歲,平均年齡為37.52±1.04歲;分析患者病情:45例為四肢骨折,31例為胸腰椎骨折;并按患者住院尾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為38例,對比兩組患者之間的年齡、性別及病情等基本資料,均沒有顯著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護理,治療組患者用健康教育護理措施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效果。
1.2.1入院評估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進行全身及局部情況的詳細評估,根據患者的病情、身體狀況、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支持等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教育計劃,并根據骨折的不同時期,制定不同的康復教育計劃。
1.2.2入院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同患者之間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積極同患者交流溝通,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因骨折的病程較長,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情緒,在引導患者熟悉醫院環境的同時,可根據成功病例的現身說法,讓患者消除顧慮,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同時,取得其家屬的幫助和支持,也是康復教育的重要部分.
1.2.3住院期間的康復指導
讓患者明白康復功能訓練的目的是為了恢復肢體功能,避免軟組織攣縮,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緩解肌肉萎縮,從而促進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防止并發癥的發生。在患者實施手術治療后,指引患者擺放及患肢的方法,同時為患者講解藥物的用法,調整患者的飲食等。在患者機體允許的狀況下,循序漸進指引患者做康復訓練,運動范圍從小到大,次數從少到多,時間由短到長,強度由弱到強,活動度以不感疲勞,骨折部位未出現疼痛為度。從而有效預防畸形、關節萎縮及肌肉萎縮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1.2.4出院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時,護理人員應指引患者維持良好穩定的心態,培養較好的心理素質,嚴格遵醫囑服藥,堅持康復訓練,加強營養,注意安全,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并定期到醫院實施復查
1.3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臨床資料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X2檢驗,P
2.結果
治療組患者實施護理后,對護理總滿意度為94.74%(36/38),出現肌肉萎縮發生率為2.63%(1/38),治療過程中舒適度為97.37%(37/38),治療依從率為97.37%(37/38),掌握健康知識較好率為97.37%(37/38);對照組患者實施護理后,對護理總滿意度為65.79%(25/38),出現肌肉萎縮發生率為21.05%(8/38),治療過程中舒適度為52.63%(20/38),治療依從率為71.05%(27/38),掌握健康知識較好率為71.05%(27/38);兩組患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骨折疾病給患者機體帶來一定程度疼痛,影響患者生活。其為一種艱難漫長的過程,若患者在康復階段出現并發癥狀,會給其健康帶來較為嚴重的影響,健康教育對患者康復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減輕患者出現的焦慮、緊張及恐懼等不良情緒,促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工作,提高患者治療效果[3]。在臨床護理上健康教育為重要的一種護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降低患者肌肉萎縮發生率,同時醫護人員為患者實施循序漸進的康復訓練,使患者順利康復,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及治療效果。且該種護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狀況。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在骨折患者臨床上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患者康復結局。如采用健康教育護理的治療組患者,其對護理總滿意度、出現肌肉萎縮發生率、治療過程中舒適度、治療依從率、掌握健康知識較好率同采用常規臨床護理措施護理的對照組患者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性,P
參考文獻:
[1]伍艷云.探討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骨折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12,05(12):537--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