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準確把握《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
不同學科不同課程都有自己的性質和特點,教師的教學工作都必須符合本課程的性質和特點,否則就無法勝任該課程的教學工作,更無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了解本門課程的性質和特點,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認識課程性質,了解其重要性。中醫基礎理論是以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為理論淵源,融會了歷代著名醫家思想的一門課程,是研究和闡述中醫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學科,是中醫學的專業基礎課。其內容包括中醫學的哲學思想、思維方法和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和養生防治方面的基礎理論和技能知識。作為中醫藥學各專業的共同基礎課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學之初開設的。各學校基本上是把《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中醫專業課程體系的主干課程和中醫各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及專業必修課,學好這門課程,將為學生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方劑及臨床各科奠定堅實基礎。因此,作為中醫專業的入門課,《中醫基礎理論》在中醫教學中擁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從課程特點看,《中醫基礎理論》具有極強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特點。中醫基礎理論,是研究和闡釋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一門學科,它的內容包括陰陽五行,藏象、經絡、氣血津液,病因和病機等方面的基礎理論知識。可見,中醫基礎理論本是一門理論性極強的學科,其理論體系是經過長期臨床實踐,在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逐步形成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醫思維方式形成的基礎,說明中醫的形象思維方式屬于理性思維范疇,它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因而不僅文字古奧,內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均具有較強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時,中醫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理論知識來源于臨床實踐,并用于指導臨床實踐。所以,只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特點采取相應不同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際中,理論抽象,內容概括性強、帶有哲學和方法論的特征,采取傳統教學方法往往較為枯燥,使學生感到乏味而沒有興趣。由此,適應課程性質和特點創新教學方法一直是教學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確教學改革的目標和使命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改革的目標必須明確,否則沒有方向和目標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學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從最終目標來說,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并能夠應用理論知識指導臨床實踐,從而為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一)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一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抽象深奧、難以理解,而教學方法單一、枯燥,課堂缺乏生機和活力。尤其是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和經絡部分的內容都比較抽象,主要依靠教師單調的講授,學生會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學形式單調,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差,教學質量不高。三是學生的學習熱情不高,當前的學生學習信心不足,興趣降低。由于沒有興趣導致有的學生上課做其他事情,或者只為完成學分任務要求,而勉強被動學習。四是忽視實驗教學,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使得學生靠強記硬背地接受理論知識,不善于將理論應用于臨床實踐,而無法達到培養中醫人才的目的。
(二)教學改革的必要。針對這些問題,教學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消極現象,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1.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能大大強化教學的生動性,在教學中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形象直觀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論知識。2.應用中醫理論進行指導、解釋實際現象,加深學生對有關理論和知識點的理解,從而強化課堂教學效果。3.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增強動手操作能力,為專業學習與科研夯實基本功。4.有效掌握臨床思維方式,增強能力,為今后的臨床實際工作打下堅實基礎,達到培養實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性質和特點,以及教學中遭遇的主要問題,豐富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比較關鍵的方面。中醫基礎知識的學習是一個能動的過程,讓學生主動地學習中醫,并產生興趣,才能進一步調動學習中醫的積極性,這就需要采用靈活的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中醫基礎理論的特點在于其理論性較強,概念過于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思辨性,給初學者帶來了一定難度。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以板書、口述為主,表達知識信息有限,無法展示動態的知識,既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不利于知識點的掌握和理解。實踐證明,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情況會帶來極大改善。多媒體教學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有許多傳統教法無法比擬的長處,但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時反而不利于實現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同時,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及時進行引導,解決出現的各種問題,并恰當吸取其他教學方法的優點,才能有效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當今,現代教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教學活動,不會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就不為學生所歡迎,被時代淘汰。據相關調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學生對中醫學科多媒體教學持肯定和贊成態度。由此,教師不僅要學會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而且要善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這是推進教學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創新教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趨勢是由“知識課堂”轉向“生命課堂”,“課程是開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成為專業人員,教師的工作成為充滿智慧的事業;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生命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創造性的教學和有效的教學”[1]。只有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增強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需要教師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傳統教學模式弊端諸多,主要因為“課程內容與生活世界脫離,忽視了學生的真實生活體驗,割裂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聯系,使課堂教學喪失了應有的生活意義和生命價值”[2]。實際上,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主體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
近年來的成果大都探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主要有:1.啟發式。啟發式教學是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主動性。這種啟發式往往也是問題式教學,教師可把課堂提問穿插其中,同時增加討論與議論等形式,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實現教師與學生的互動。2.互動合作式。有人提出組建合作小組,借助小組內不同素質的學生之間互動幫助、互相啟發的合作性學習方法,讓持不同見解的學生自由討論。這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及思維和自學能力等。3.PBL教學法。“PBL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醫學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礎科學和臨床實踐結合起來的教學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的模式,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醫學科具有較強的實踐性特點,脫離臨床實踐的理論教學就會帶來不良的教學效果,無法實現培養人才的目標。楊巧芳等人提出以講述為主和以問題為主導引入案例分析,并結合進行以案例為中心組織小組討論的案例式教學法。此法能促進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在濃厚的案例情境中學習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5.實驗式。實驗教學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主動參與操作,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觀察、思考及時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又能提高學習興趣。我們可根據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進一步創新方法。
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由于中醫基礎理論具有理論性與實踐性的統一特點,中醫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并且其理論終歸要應用于臨床實踐。一直以來非常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比如將LBL和PBL相結合,LBL是以課堂講授為基礎的傳統教學模式,“LBL的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雖然可以主動地講,但學生往往是被動地聽”[4]。LBL模式其實就是一種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枯燥過程,不顧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而難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棄這種傳統的模式,有的基礎理論比如古代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藏象、經絡等基礎理論還是需要教師傳授和講解的。采用LBL與PBL相結合的模式就能較好地實現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緊密聯系,從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及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其實上面所列舉的案例教學和實驗教學法,二者不僅在強化學生主體性方面發揮較大影響,而且其本質就是一種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模式。依據中醫學的特點,理論教學必然要與臨床病案結合,是課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問題式教學法是近年來廣泛推廣的教學方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利用病案資料組織討論,吸引學生更多投入和參與,才能使理論與臨床實際更加貼近。巴哈爾?哈德爾等人認為“以病案問題作為素材,讓學生處于當事人的位置,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分析思考和討論病案問題中的各種疑難情節,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點處理方案的教學。它能培養學生系統地掌握與應用專業理論,提高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開拓進取的良好品質”[5]。實驗教學法也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陽等人指出實驗教學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重要途徑。因而,結合教材內容開展一些實驗課是必要的。
綜合以上幾點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改革應符合課程本身的性質和特點,明確教學的目標和使命,從存在的主要問題出發,針對當前突出的問題要想方設法采取各種有效手段解決問題。當前教學存在的問題,還是部分教學內容難懂,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厚、主動性不強,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等突出問題。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及創新教法,加強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學中困境的方法。顯然,我們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其應用專業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30-33.
[2]李金云.課堂教學改革研究30年:回顧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09(4):46-60.
[3]黃素霞,俞方.談PBL教學模式與醫學生素質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02(9):69-70.
【關鍵詞】質量反思翻譯 基礎英語 課程教學
一、翻譯的界定
什么是翻譯?英國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牛津英語詞典》)給translate一詞的定義是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美國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韋氏新編國際英語詞典》)給translate的定義是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轉換成本族語或另一種語言)。英國(《朗曼當代英語詞典》)給translate的定義是to change(speech or writing)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將一種語言的言語或文字轉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或文字)。
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翻譯的定義一直爭論不休:翻譯是科學,翻譯是藝術,翻譯是技能……語言學派認為,翻譯是用一種語言符號去表達另一種語言符號的意義。語言學的各項原則在翻譯中是普遍適用的,因此,翻譯和語言學一樣,是一門科學。而文藝學派則認為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創造相等的美學價值,是藝術的再創造,所以翻譯是藝術而不是科學。實際上,這種爭論是不具備共同基礎的,語言學派討論的是一般的翻譯原理,文藝學派討論的是特殊的翻譯原理,語言學派的重點是客體要素,文藝學派P注的是主體和受體的要素。那么,翻譯的底是什么呢?我們認為,翻譯是交流。因為無論是口譯、筆譯、機器翻譯,無論是文學作品的翻譯還是科技文章的翻譯,它們的目的都可以歸結為一個:交流信息。
二、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與翻譯教學的關系
“質量反思翻譯課程”與“教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分屬兩個不同的領域,但二者在內涵上又頗多重疊。它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課程實施在內涵上涉及的范圍比教學更廣。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是執行一項或多項教學變革過程計劃的過程,涉及教育行政管理體制的變化、課程知識的更新、教學過程的改變、校長和教師角色的變化、社區文化環境的相應改變等。可以說,課程實施涉及整個教育系統的變化以及對教育系統提供支持的社會系統的相應變化。而教學主要是指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行為,它與課程實施相比在范圍上更狹窄。其次,質量反思翻譯課程實施與教學分別屬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對二者進行研究的側重點有別。課程實施的研究主要探討課程變革計劃的實施程度、影響課程實施的因素、課程變革計劃與實踐情景的相互適應機制、教師與學生創生課程的過程等。教學研究則主要探討教師的“教授行為”(teaching)、學生的“學習行為”(learning)及二者之間的互動機制。
三、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的學習論
對質量反思翻譯課程中的基礎英語教學體系來說,應具有“教育”的理念,重視相關知識和人文素養等模塊的設計與實施,不僅需要開設人文知識課程,也應開設自然科學類的入門課程,真正提高未來職業譯員/譯者的全面素質。同時指出:翻譯教學要較穩步健康地發展,必須首先對教育體系構架有一個全盤設想,把各層次的翻譯教學準確定位,使之盡量與國際翻譯教學體制接軌,再根據這些定位分別制定和實施各自的培養目標與教學計劃,這樣才能使培養的人才符合國際要求。關于現代教學主體問題,實際上是教師和學生的關系問題。教師中心說與學生中心說均各執一端。學生主要不是以客觀事物為認識的主要對象,而是以課程教材為中心去認識客觀世界。教授活動與學習活動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居于不同的地位。在教學活動中存在著兩個主體:教師主體與學生主體。而主體是指有目的、有意識地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以滿足其需要的現實的人,只有在現實的教學活動中,發揮了主體性的教師和學生,才是真正的教師主體和學學生主體。離開了現實的教學活動,就無所謂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教師的主體性體現教師主體對學生主體的主導作用上,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為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教學過程就是教師主體對學生主體的主導。師生之間的關系是教師主體主導學生主體,學生主體接受并超越教師主體的主導,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主體間性關系。
四、結語
總之,質量反思翻譯課程論應以全面而扎實地提高翻譯專業方向學生的素質為主導指向與終極追求,我們要實現大學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全面創新,將專業素質教育與非專業素質教育同步推進,在此思想的指導下大步進行翻譯方向的課程改革創新,確實是我們當前重要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 優化整合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內經》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3]孫愛云.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
關鍵詞: 中醫基礎理論 實驗教學 重要性 必要性
《中醫基礎理論》(以下簡稱《中基》)是中醫四大基礎課程之一,是新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是學生今后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及臨床各科的基石,對于專業興趣的培養和專業思想的穩定至關重要。所以提高《中基》的教學質量,進行教學方改革,努力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中基》的教學普遍采用的是理論教學,授課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實際操作少,內容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感覺比較吃力,而且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多數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對其中的知識點死記硬背,考完后全退還給老師,當然不知其所云,這就難以使《中基》這一主干課程在以后的學習中發揮應有的基礎作用。要改變這一現狀,我們就得考慮到《中基》這門課程的自身學科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和思維體系特點之間的距離,必須找到兩者的橋梁。
《中基》是研究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法,以及中醫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和養生防治等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一門學科。其理論體系在形成過程中受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影響,其理論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重思辨和實踐,輕直觀和具體,可操作性差,其內容深邃而抽象,致使中醫學在思維方式和理論體系上都完全不同于現代科學;而《中基》教學對象恰是剛剛邁進大學校門的新生,其文化基礎基本上是近、現代科學知識,其思維模式以抽象邏輯為主,故學生在以往學習中建立起來的思維方式難以接受中醫學這個陌生的思維模式和知識結構,致使初學者在學習時往往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要改變這一現狀,強化教學效果,就必須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為了在學生的習慣思維和中醫理論的傳統思維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李東華等[1]對《中基》的實踐教學進行了研究,談到其必要性和意義所在。為了提高《中基》的教學質量,我們對《中基》教學環節做了適當調整,針對書中一些理論內容,插入實驗教學,以藏象的肺臟學習為例,理論上,肺的生理功能有三:肺主氣司呼吸;肺主行水;肺朝百脈、主治節。如肺主行水的解釋是指肺氣的宣發和肅降運動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肺主行水的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通過肺氣的宣發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較輕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頭面諸竅,外達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潤之;輸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衛氣的推動作用下化為汗液,并在衛氣的調節作用下有節制地排出體外。二是通過肺氣的肅降運動,將脾氣轉輸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較稠厚部分,向下向內輸送到其他臟腑以濡潤之,并將臟腑代謝所產生的濁液(廢水)下輸至腎或膀胱,成為尿液生成之源。不管宣發肅降,總之是肺在正常生理狀況下,將水液之精微輸布全身、將水液之濁物(汗和尿)排出體外的過程,反之,肺主行水的功能異常就會得水腫病。為了讓學生理解并信任肺的這一功能,我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內容,通過減少實驗動物肺的通氣量,然后觀察其尿量的排泄證實。實驗課后,同學們驚呼神奇,是實驗對理論認證的神奇,也是同學們對此法激發學習興趣的神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使理論教學更加直觀,首先有助于學生從感性和理性兩方面理解中醫學基礎理論,強化學生對以形象思維為特征的中醫學理論的認識,從而強化本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實驗教學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再次,實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及創新意識,提高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最后,實驗教學有助于促進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教學相長,互相促進。課后對學生就開展實驗課是否有必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90%學生認為有必要而且對實驗課表現出濃厚興趣。因此,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方法要改革,可以從實驗教學方面努力。實踐證明,《中基》實驗教學是推動理論教學的有效途徑之一。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由于其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以往的教學方法單一而抽象。而實驗教學法的實施,打破了《中基》傳統教學純理論化、抽象化的模式。實驗教學從教學理念、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及手段等多個角度對《中基》理論進行了闡釋,這必將會給《中基》課程的教學帶來重大的影響,也預示著將來研究的發展方向。當然,我們開展《中基》實驗教學的經驗還不足,存在不少問題。所以現階段的實驗教學處于初試階段,對學生的幫助有局限性。要使這一改革方案成熟與完善,還需不斷積累經驗,需要更多人共同努力。
當然,這只是眾多教學方法之一,要真正使中醫基礎理論教好、學好、教活、學活,根據時代的發展和文化背景的變遷,必須摸索出一條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現代化的路子。楊頁君[2]曾探討中醫基礎理論現代化研究中的困惑,提到以現代科學術語闡釋或印證中醫理論,使之具有現代化的面貌的體系。或者說要使之客觀化,實驗就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所以無論是教學的改革還是整個中醫理論體系的改革,實驗教學都能為中醫學的發展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多元化教學法的特色
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結合,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養,有效活躍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使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學習,教學相長,有益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
2.1醫林故事、傳統文化的導入法
國內外大量的教學實踐研究證明,傳統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學中占據極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學是秉承傳統教育模式的豐富和完善。如中醫基礎理論“緒論”之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講授金元時期的劉完素時,可用故事導入。劉完素以“火熱論”而名著醫林,他理論上的獨樹一幟,得益于《素問·至真要大論》中病機十九條的啟迪,十九條病機中論屬火的病機約占四分之一,且劉完素生于北方,風土剛燥,素體陽盛,又處宋金交戰,疫病流行,用《局方》溫燥之品治療所發熱病,常無療效,故此劉完素用藥主張寒涼藥,為“寒涼派”代表人。通過故事導入,讓學生深知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傳承和創新。中醫理論植根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于“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之陰陽學說的講解,應引入中國的傳統文化。可借助《易經》中“陰陽”概念、圖形,幫助學生理解中國古代的樸素哲學觀,讓學生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科學內涵,中醫理論的學習不僅是醫學診療、防治疾病技術的學習,更是一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與發揚。
2.2中西并重,實驗教學法
中西醫學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其思維方式雖有差異,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為研究內容,因而其知識點也可相互貫通聯結[2]。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中醫學理論與當代前沿科學相溝通,許多中醫學理論的奧秘得以逐步揭示。應在中醫基礎理論教學中引入一些現代科學實驗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氣與津液的關系”,可通過灌胃麻黃水煎液,觀測小鼠發汗的情況,與正常對照組耐缺氧的死亡時間的比較理解“津傷耗氣”的理論;通過灌胃人參水煎液,觀察補氣藥對小白鼠凝血時間的影響,強化對“氣能攝血”理論理解[3]。同時培養學生根據中醫思維規律,應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術解決中醫問題的能力。
2.3實驗法、病案法與知識拓展法的有機結合
藏象,源于《素問·六節藏象論》,是中醫學特有的關乎人體生理病理的系統理論,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體系,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內容,故此對此部分內容的講解應注重多元化教學法的有機結合、合理利用。如講解“心主血脈”的生理功能,可通過給大鼠頸靜脈插管法,連接心動圖機,記錄Ⅱ導聯心電圖,較直觀地觀察烏頭堿對心臟的毒性反應所出現的室早、室速、室顫的實驗效果,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熟悉炙甘草湯益氣補血復脈在抗心率失常中的應用。如講授“肝主疏泄,調節生殖”時,可以列舉案例:一對年輕夫婦結婚3年未孕,各種檢查未發現異常,吃了很多中西藥無效,心理壓力很大。后來領養了一個小孩,1年后妻子懷孕了。經過解釋,學生自然明白了:原來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壓力增加,情志不暢時,會出現“肝郁氣滯”,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會引起女方排卵紊亂、月經不調,或男方排精障礙,從而導致不孕。在這里,“肝”是通過調暢情志來調節生殖的。通過分析,學生很容易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這樣既激發中醫專業學習興趣,同時又強化教學效果。理論與學科前沿接觸,反映最新的學術成果,使學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醫理論、中醫學永恒的魅力。將語言古奧、強于思辨的中醫理論知識,輔之以相關的現代醫學知識來闡釋,以講授“腎主骨生髓”的內容為例,可引入現代醫學研究內容,西醫發現腎與骨在發生學上是同源器官,皆發生于胚胎外層;西醫的腎臟具有分泌促紅細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紅細胞的生成。可以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臨床上骨骼、骨質異常、貧血等疾病應該從腎來論治的理論基礎,既拓寬學生視野,有鞏固和加深了對中醫學相關知識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與動漫視頻教學法
仿真情境教學可用于真實,實驗無法實現或者表現不清楚的教學中,從而達到一種傳統教學模式不能達到的效果。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可以利用現代計算機虛擬技術把舌診、脈診、陰虛、陽虛等中醫學臨床中的抽象癥狀和體征以形象生動的形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具體生動[4]。如對于血液循行、經絡的走向的講授,可進行仿真人體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機”的解讀,其中關于“六致病”、“陰陽失調”可制作動漫或者拍攝錄制的形式表達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性質與致病特征;陰陽偏勝偏衰、陰陽互損動態圖。七情內傷影響病機的相應臨床表現可以從大家熟知的電影、電視劇中獲取視頻影像素材,如“喜則氣緩”可用“范進中舉”的視頻;“怒則氣上”可選《三國演義-孔明三氣周公瑾》的片段來呈現,能有機地將視聽結合起來,聲像并茂,幫助學生將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難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學內容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彌補了學生缺乏臨床感性認識的不足,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與記憶,達到理性知識與感性認識高度統一。
2.5學生授課體驗法與討論法
“體質”部分內容比較通俗易懂,適宜學生自主授課方式為主導,讓學生體會“講臺上下”、“學與教”的不同。應用理論知識全體學生來辨別自己的體質類型,并且共同討論不同體質的用藥宜忌及如何指導養生,使知識能夠當堂吸收,學以致用。
2.6網絡課程教學法
可將中醫基礎理論全部教學課件、部分教學錄像及內容豐富的音頻資料上傳于網絡課程,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途徑;同時也將教學大綱、教學方案、習題庫、模擬試卷等上傳,方便學生復習、自測。在此網絡平臺中建立在線網絡論壇、公開教師電子信箱,開展內容豐富的學術討論,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有利于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良好環境。
3小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