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以西方藝術為基本模式的當代藝術已經全球化,過去十年世界各地的著名美術館及重要的大型國際年度展,如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以及亞洲的光州三年展、橫濱三年展,正在普遍出現一種“高級的平庸”的當代藝術。二十年前,能夠達到這種創作水平的藝術家還不是太多,現在每個洲、哪怕是在非洲,都能找出這樣一大批藝術家:他們都非常熟悉觀念藝術、波普藝術、新媒體藝術、貧窮藝術、新表現主義、抽象藝術的各種語言。近二十年大部分當代藝術的形式都是這些藝術形式的元素組合,看不出有任何創新之處。
當代藝術的產生,其出發點是對前代藝術的價值觀和語言形式進行批判。現在大部分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已經消失,只剩F越來越“私人化”的自我表達,對社會、政治和公共性的批判越來越少,至多是一種中產階級的無關痛瘁的諷刺。某種程度上,當代藝術成了一種有“前衛教養”的藝術,但是很難再找到梵高這樣有宗教激情的藝術家,波伊斯這樣具批判性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或者培根這樣有“骯臟”美學的藝術家。現在“骯臟”的美學也成了一種“新唯美主義”。當代藝術近二十年處于停滯狀態和“平庸化”,其原因還是在于人類的社會模式及關于人的看法沒有根本突破。
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沖突已經告一段落。全球大部分國家采用了在資本主義經濟模式上吸收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關于社會模式近二十年沒有提出新的觀念,其核心是讓“資本控制國家”,還是“國家控制資本”。中國也走到了這樣一個十字路口,即如何使用資本主義又能控制資本主義,中產階級社會變成人類的一個理想模式,但中產階級文化沒有變革的活力。
藝術的本質是關于人的基本概念,但人的基本概念在啟蒙主義之后沒有大的變化。西方社會近二十年對人的“概念”理解主要是在大眾文化領域,如好萊塢半人半機器的“生化機械人”、半人半妖的“人魔”,它們并未像從啟蒙主義到那樣對“人”的解放有新的定義。馬修?巴尼的“人魔”,還有《黑客帝國》,都不是社會解放意義上“人”的定義,而是集中在高科技以及人體基因等關于人的技術觀念的一些變異特征。
在亞洲,“人”的概念正在走向一種極端虛無主義的、大都市社會的“私人”,如村上春樹的小說、荒木經惟的攝影。這種“私文學”、“私攝影”,已經徹底拋棄了啟蒙主義以來賦予“個人”的一切特征,比如歷史意識、觀念、社會責任、他人、知識分子的批判性、烏托邦及其創造性,人們只關心、表現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注重跟自己親近過的一切事情。一切抽象的、烏托邦的、社會性的乃至間接的經驗都不再被關心。
關鍵詞:感受 雕塑創作 語言特性 情感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雕塑藝術是一個古老的藝術門類,發展至今,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幾多春秋。本文從雕塑藝術實踐者的角度出發,來談藝術家創作雕塑藝術的根本——雕塑語言及感受。
一 雕塑的語言
何謂雕塑語言?雕塑語言是一種視覺藝術語言,是雕塑家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的,雖因人而異,又有著明顯的共性。由于雕塑藝術是三維空間里的造型藝術,其基本概念是“雕,刻,塑三種制作方法的總稱,以各種可塑的(如粘土、油膩、面粉)或可雕刻的(如各種石料、木料等)材料,制作出各種具有實在體積的形象”。在雕塑這個藝術領域里,雕塑語言自古以來都要強調空間和體積的概念。雕塑家創作雕塑的過程就是選擇某一種或多種雕塑材料,制造出占據一定空間的形體,并加以藝術的感受和表現,以達到所想得到的藝術效果。在雕塑家不斷的創作實踐中,對雕塑材料的性質越來越熟悉,選擇雕塑所擅長表現的物象進行表現,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一代代地相傳下來,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一系列的雕塑家所特有的“習慣性動作”。這其中包涵了觀察方法、表現形式、表現手法等等。比如,雕塑家觀察物象時總要爭取能夠兼顧幾個面,進行多角度的觀察;為了增強其作品的體量感,強調其造型的整體性,在雕刻作品時大刀闊斧;在塑造形體時讓輪廓盡可能變得清晰,在空間中借助形體來勾勒出概括凝練的線條,使得雕塑作品的各個塊面的關系肯定而有張力,在各個角度觀看都可以讓雕塑作品的空間得到最大程度的伸展;將雕塑的材質和肌理充分的表現,讓雕塑變得更有觸感……這些“習慣性動作”都是基于雕塑藝術自身的性質形成的,從屬于雕塑藝術的基本概念,是最原本的雕塑語言。
二 雕塑語言及感受對雕塑創作的重要性
雕塑語言及感受對于雕塑創作來說是最原始、最根本的。一件雕塑、一件藝術作品,外在形式固然很重要,但能打動人的是它的精神內涵。也就是說,如何在內在的精神的層面進行更深的理解是擺在每一位雕塑家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大學期間的泥塑寫生中,我們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雕塑語言。雕塑作為一門特殊的藝術形式,通過材質、肌理、顏色以及造型、塑造手法等因素,在三維空間中以形象表現情感,以有限表現無限。在對形體的認識過程中,對“形體”的感受為前提,賦予形體含義和想象為過程,才能在雕塑作品里得以繼續延伸。“藝術來源于生活”,即是說藝術創作是在藝術家們認識自然、感受自然的基礎上,將個人情感,思想感受通過一定的形式和內容給予流露。因此,準確地說,藝術是“來源于藝術家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感受”是藝術的生命所在,用情感的感受去喚起審美主題的思想共鳴,使人心靈激蕩,從中獲得審美感受。
關鍵詞 動畫專業 課程設計 教育現狀
1動畫專業的來源的發展
在19世紀的時候,人們開始研究動畫學術進行研究,在研究后發現,動畫學術系統中融會了科學技術和不同的文化思想。動畫的學術系統包括了理論系統和學科系統。動畫理論系統在逐漸發展的過程中,成為了電影理論系統中的一部分,利用動畫藝術的特色展示出電影的藝術。我國高校動畫專業中研究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動畫學科系統,希望能夠有所貢獻。
動畫專業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藝術學科,包含了漫畫、文學意識、音樂、攝影等等很多方面。動畫的學科系統包含很多內容,比如:動畫藝術專業、動畫影視專業、動畫美學專業等等。
在全球來看,動畫行業發展的歷史只有一百多年,非常短。最早動畫教育是歐美的動畫公司做的內部培訓,隨著社會的發展,動畫行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一些藝術院校將動畫教育引入了學校,在學校開設動畫專業。
2動畫專業的課程設置
藝術院校開設動畫專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動畫專業的綜合型人才。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國高校針對動畫專業的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后,設置了動畫專業的課程。我國對動畫行業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對動畫專業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促使了高校動畫專業課程逐步完善。當前,我國高校動畫專業課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2.1基礎理論的課程
動畫基礎理論教育課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課程。在課程中,通過不斷學習,開拓自己的視野,增加自己的知識背景,從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高校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所不同,不能將高校教育簡單的說是職業技能教育,高校教育更加注重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因此,要想在動畫行業有所發展,必須先注重動畫基礎理論課程。動畫基礎理論課程中涵蓋了藝術的基本概念、傳播學的基本概念、戲劇設計的基本概念、中西文化的歷史、文學理論等等。在高校教育中,教師只是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給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的課程,同時,向學生推薦各種書籍或者學習途徑,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的空間。
2.2專業理論的課程
動畫專業理論教育課程是按照動畫專業自身的特點設置的必修課程,引導學生走入這門學科的基本工具。專業理論課程涵蓋了動畫基本理論、中外動畫歷史和經典動畫作品鑒賞。動畫基本理論指的是動畫專業的基本常識、動畫行業的發展歷程等等;中外動畫歷史指的是不同國家、不同風格的發展歷史;經典動畫作品鑒賞是將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課程,展示出作者的藝術風格,幫助學生進行進行整體分析和解讀,提高學生以后創作的實力。
2.3專業基礎的課程
動畫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學習動畫專業的基本技能。目前,我國高校動畫專業教育課程主要包括設計素描、動畫速寫、影視劇作等等。這部分課程要以實踐為主,教師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功底和動畫專業能力。這些能力的訓練是為選擇動畫專業未來從事的發現。針對設計素描和速寫方面,學生不僅要掌握最基本的結構聯系,也可以進行自我提升,嘗試利用夸張的手法進行創意性練習。
2.4專業技能的課程
專業技能的課程主要涵蓋了三個方面,分別為專業技能、設計原理和創造方法。專業技能主要指的是插畫設計、繪畫技巧等等;設計原理指的是針對動畫圖像進行的整體構造、原理的設計等等;創作方法指的是對劇本進行的設計。
一個好的動畫作品呈現出來需要不同的人進行分工合作,動畫作品的創作不是個人的產物,是團隊齊心協力的產物。在教授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自己專業有明確的認知,以及未來從事工作的方向。
3我國高校動畫專業教育的現狀
動畫行業成為了21世紀的朝陽行業,受到了國家大力的扶持,高校動畫教育也得到了大力的發展。雖然動畫專業的發展趨勢非常好,但是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
3.1高校動畫專業盲目開設和擴招
當前,我國動畫專業非常的火爆,很多學校都在開設了動畫專業,但是,很多高校不具備開展開設動畫專業的能力。動畫專業是一門綜合能力非常強的專業,需要非常系統和正規的學習。高校這樣盲目的開設動畫專業,不僅沒有培養專業的人才,還會造成很多動漫專業的畢業生無法找到工作,造成社會動蕩的隱患。高校動畫專業盲目的進行擴招,造成學校師資力量的浪費。因此,高校根據自身的師資情況,嚴格按照規定,招收學生,建立科學合理的教育體系,創建自身的品牌。
3.2高校動畫專業學生的定位
高校動畫專業應該是培養動畫藝術家的搖籃,動畫專業的學生是實用性人才。由于社會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著很多的弊端。很多院校誤認為,高校就是做學術研究,但是動畫專業恰恰相反,需要培養實用性人才,紙上談兵的學生無法適應社會需求。動畫專業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兩者需要相輔相成。因此,我國高校應該與世界接軌,著重國家產業結構的發展,培養具有創新力、競爭力的綜合型實用人才。
4結語
由于我國動畫行業正在迅速崛起,高校越來越重視動畫教育。學校可以鼓勵教師和學生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可以去到國外留學深造,提升自我。有實力的高校可以和國內知名的動畫企業進行合作,進行活動交流,借鑒一些成熟的經驗,促進國內動畫產業的發展。只要我國動畫人保持著持續學習的心態,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必將開創出新一代動畫歷史。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院校;美術教學;素描學習
在中職的素描教學實踐中,筆者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收到較好效果:
1.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引導學生對素描產生好感
學生只有對素描感興趣,才會對素描進行認識并進而去學習、練習。一是要開展作品欣賞教學,把世界上各時期的優秀素描作品通過多媒體讓學生賞析,通過欣賞,學生對素描有了最基本的認識,并產生好感:想不到素描這些看起來并不太美的作品也能成為世界的名作,真是不可思議,可見素描不簡單。二是老師及時結合學生的這些心靈感觸,對學生進行素描知識的講解和灌輸。
(1)進行素描往往是為創作積累素材打基礎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對生活的靈感,可以馬上把靈感用筆記錄下來,日積月累,既是對生活的記錄,又是靈感火花的捕捉。
(2)素描藝術作為一門獨立的畫科,是畫家個性的表現,不同的素描作品組成了五彩繽紛的畫廊,對欣賞者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和熏陶,可以吸收到不同的藝術營養,對學習者的藝術修養、精神培育、價值取向都將起到良好的引領和借鑒作用。
(3)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老師只有將自己較高水平的素描作品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才可能對老師產生敬佩和崇拜,進而對素描產生濃厚興趣。這就要求老師平時對自己有一個高目標,專業扎實,刻苦訓練,以自己較高的專業素質贏得學生的信任。只有這樣,學生才能親其師,信其道。這對素描的教學是至關重要的一點。
2.加強學習方法指導,讓學生以最快速度提高素描修養
一張畫是反映創作者作畫時思想認識、思維活動和道德修養的提高過程。所以,要加強對學生正確“三觀”的教育,這是指導素描寫作的第一步。在學生作畫的訓練中,教師要一開始就教他們正確的思維方法,下筆方法,使學生對素描對象既有整體感,又有局部意識;既要有內在的思想感情正確認識,又要對表面有良好的形象美感,教師要由表及里地引導學生去正確把握自己的思維方法,達到教學目的。同時,教師可以把歷史上名人的素描經驗和老師自己的素描體會向學生進行推薦,讓學生向大師學習。
3.多種訓練法促學生掌握正確的素描表現方法
(1)把素描拆開來講解,讓學生對素描的諸多因素有充分認識。形體、結構、透視、空間、色調、明暗等基本概念是素描最基本的元素。教師把這些元素逐一向學生進行生動形象的講解,讓學生明白這些元素的聯系和主次地位,外在的形體和內在的結構是緊密結合的,不可分割的。色調、明暗等因素是因光線而引起的在人們視覺中的主觀感受。要讓學生在思維上明確建立諸因素的基本概念,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具備思維上的概括能力。
(2)變化重組教學法。教師可以通過改變光源的方向亮度、物體的位置及移動、平面切割、觸摸物體等,使學生對物象作全方位的觀察、剖析,從中獲取直觀感受,以開拓原有的思維空間,達到對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觀察和理解。教師可把寫生的實物,通過不同的組合和擺放位置,讓學生感受到構圖的魅力,體會到藝術情趣。
4.多種評價方法激勵學生
(1)教師的正能量評價。教師要有賞識育人思想,思想中要有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觀念。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都要高度評價,事實證明,表揚對學生的作用是重大的,學生長期在激勵下,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投入到素描學習中。這種正面的評價,既是老師教育藝術的表現,又會產生實際的教學好效果,所以老師要廣泛使用這種評價。
(2)自我積極評價。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也是認識思維提高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素描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發現自己的長處,既要評價自己技術上的進步,又要評價自己思想藝術上的提高;既不要盲目自大,又要實事求是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在自我感覺良好中對素描保持極大的興趣和自信心,人生境界不斷升華。
杉本博司的作品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展出,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休斯頓當代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當代藝術博物館、東京原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同時,他也獲得了無數榮譽與獎項,包括日本皇室世界文化繪畫獎(2009)、哈蘇基金會國際攝影獎(哈蘇榮譽獎)(2001)和紐約國際攝影中心第十五屆年度藝術無限獎(1999),還曾獲得古根漢姆基金會和國家藝術基金會的獎金。他的作品被眾多公共機構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京當代藝術博物館、倫敦國家藝術館、東京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史密斯國家藝術博物館、倫敦泰特藝術館等。
杉本博司的《閃電原野》系列作品以有機物的組合結構以及原始形態為主題,流淌著奔放的動態和能量,影射著生命起源之時迸發出的第一個火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攝影為載體寄托了杉本博司對科學研究和實驗的熱情。他并未使用照相機,而是在暗房里將未曝光的膠片放到預先設計好的、能夠產生不同電壓電流的設備上,以創造出特殊的效果。
《概念形式》系列,體現了杉本博司對于數學模型拍攝的濃厚興趣,這一系列的靈感來源于杜尚和曼·雷。杉本博司曾說:“這些19世紀石膏模型的純粹形式和脆弱感令我癡迷。”《概念形式》將杉本
博司對時間概念的理解融入數學空間,勾勒出這一概念發展變遷的文化歷程。
《影院》系列,“一個晚上,當我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拍照片的時候,忽然有一個想法,我問自己,如果把一整部電影在一張照片上拍攝出來會是什么樣?我心里回答說,你會得到一張發光的帆布。為了能實現這個想法,我馬上開始實驗。一個下午我帶著一架大畫幅相機來到東部一個很便宜的電影院,電影一開始,我就打開大光圈按下快門。兩個小時后電影結束時我閉上光圈并在當天晚上把這張底片沖洗出來,我想象中的畫面猛的呈現在我眼前”(杉本博司)。這就是《影院》系列創作靈感的來源,整組照片每一張畫面正中心都是一塊方方正正的長方形,這塊規整的長方形是一部完整電影的痕跡,是某段時間一種有形的記錄,靜靜的屏幕和仍然殘存一絲人體溫度的座位,以及屬于影院建筑中的一切,它們見證了時間的流逝。每件事當經歷了時間的洗禮,身上就會承載無數的故事,而每一個故事都會或明顯或不明顯地改變著事物的本身。而影院就是這樣一個有著無數故事的地方。
“鹵化銀攝影和它170多年的歷史在數碼圖像巨浪的沖擊之下,逐漸淡入被遺忘的角落,這使我突然生出一種形單影只之感。但盡管如此,我必須承認,在這片已被遺棄的陣地上獨自固守,對我而言其實更像是一種享受。我曾以有意為之的時代落伍者自居,已逝大師的杰作比起同代人的作品更能喚起我的共鳴。中國宋代的水墨畫讓我領悟到黑白色調所蘊含的無限可能。隨著13世紀宋朝的覆滅,一批水墨山水的不朽之作輾轉流落到日本。我抓住每一個親睹這些杰作的機會,凝神細觀,不知疲倦。牧溪(南宋畫僧法常)的《瀟湘八景》在我看來堪稱東方自然主義藝術的一座高峰,令人仰止。我還要承認,《海景》系列的創作靈感正是來自馬遠筆下的流水。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梁楷、玉澗、夏圭……這些偉大的藝術家讓我受益匪淺。盡管明白自己的作品在很多地方都無法與這些大師比肩,我依然以“溫故知新”作為座右銘來激勵自己:從古老事物中獲得關于新事物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