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節水農業發展前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 淺談江西省高速公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臺商在江西省投資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江西省旅游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江西省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淺談江西省農業節水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江西省玉山縣油茶產業發展現狀及其對策 江西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障礙及解決對策 江西省高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及對策 江西省高校街舞開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江西省清潔發展機制項目的發展現狀、潛力及對策研究 河北省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江西省體育旅游現狀及發展前景研究 江西省宜春體育旅游現狀及發展思路研究 奧運背景下江西省體育產業的現狀及發展對策 江西省普通高校音樂素質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 湖北省農業發展現狀分析及建議 紅古區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及建議 “衡水”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及建議 涇縣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 黃國勤,羅奇祥,李祖章.江南丘陵區循環農業的模式、途經與技術[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0,9(1):94-99.
[5] 石金明,范敏,席細平,等.江西省秸稈資源量分析[J].能源研究與管理,2012(1):1-4.
[6] 黃國勤.江南丘陵區農田循環生產技術研究:I.江西綠肥生產的發展[J].耕作與栽培,2008(2):1-3.
[7] 陳藝荃,郝永勤.農業產業帶背景下福建省循環型農業發展模式探討[J].江西農業學報,2014,26(8):118-121.
[8] 彭春瑞,陳先茂,錢銀飛,等.秸稈覆蓋對紅壤旱地作物生長及土壤質量的影響[J].中國農業氣象,2011,32(增刊1):51-54.
摘要分析了浙江省建德市設施農業發展現狀,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其發展的優勢及今后的發展重點,并結合建德市實際情況,提出了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的對策。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優勢;對策;浙江建德
設施農業是綜合應用工程裝備技術、生物技術和環境技術,按照動植物生長發育所要求的最佳環境進行動植物生產的現代農業生產方式;是一種高科技含量、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設施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顯著標志,促進設施農業發展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對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4]。
1建德市設施農業的發展現狀
據統計,目前建德市塑料大棚面積為1 906.67 hm2;節水灌溉設施達到2 624套,應用面積近2 000 hm2;濕簾降溫設施近200套,養殖房舍應用面積逾2 hm2;投喂和畜糞處理設施430臺套;冷藏保鮮設施34套,冷庫容積達2 365 m3;水稻工廠化育秧設施9套,育秧能力666.67 hm2以上;2006年底建立組培室1個,組培室現有建筑面積140 m2,大棚溫室170 m2,共投入建設資金70余萬元,年產草莓脫毒種苗2萬余株。其他設施如中耕、修剪、植保等設施大量引進使用。
建德市的設施農業主要分布在草莓、蔬菜、西瓜、茶葉、柑桔、畜禽養殖等產業。其中大棚設施主要應用于草莓、蔬菜、西瓜、中藥材、柑桔產業中。節水灌溉設施主要應用于草莓、蔬菜、西瓜、茶葉、中藥材、柑桔、花卉苗木等,養殖設施主要應用于畜禽、水產等產業。縱觀建德市設施農業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起步早。建德市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試種大棚蔬菜,隨后一直發展較慢,隨著大棚草莓的推廣建德市設施農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應用領域也在擴大,大棚設施在西瓜、中藥材、柑桔、蔬菜等產業得到廣泛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方面,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在大棚草莓應用微滴技術,節水灌溉才有了飛躍式的發展,至2004年,大面積應用于各種植產業,應用面積在杭州市乃至全省屬于領先水平。二是層次低。建德市設施農業結構簡陋,科技水平低。大棚多為竹木結構,設施簡陋。高層次、高水準的鋼架結構大棚、連棟溫室較少。大棚主要用于反季節栽培,主要作用就是保溫;畜牧養殖主要是一些籠舍、濕簾降溫、投喂和畜糞處理設施。一些投資大、技術要求高的如無土栽培、機械化養殖都沒有得到有效的應用。三是效益明顯。農業設施的應用實現了增產增效。草莓節水灌溉應用增產10%以上,柑桔節水灌溉應用增產10%~15%,濕簾降溫設施的應用,7—9月蛋雞產蛋率增加15%左右。設施栽培草莓平均產值達到15.45萬元/hm2,是傳統種植利潤的4~10倍。總體來說,建德市設施農業還處于低層次的發展階段,主要是保護地栽培,尚缺乏高層次的工廠化栽培,設施裝備、結構類型及管理生產方式等水平也不高。
2存在的主要問題
建德市設施農業經多年發展,已達到一定的規模和水平,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工作開展不平衡,缺乏科學規劃,總體水平較低。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各產業之間不平衡,從地域分布上建德市采用設施栽培的主要集中在草莓和蔬菜產區,產業上以草莓、蔬菜、西瓜為主;先進的新技術、新成果、新材料等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機械化水平、管理措施配套服務功能需進一步加強。二是經營分散,規模較小。建德市農業設施為基本上是以戶為單位分散經營。農戶信息不靈,生產盲目性大,一旦市場銷售不暢,經濟損失很大。三是政府投入的扶持資金不足。雖然目前根據政策,對連片2 hm2以上鋼架大棚補貼1.5萬元/hm2,對于其他滴灌、畜禽養殖等設施國家補貼30%。但設施農業作為高投入、高標準、高產出、高效益、低消耗的優勢產業,發展設施農業前期投入資金數額大,農戶的資金不足制約著設施農業向較高的層次發展。四是種植模式單一。種草莓的就一直種草莓,種菜的就一直種菜,長期連作,病害加重,從而影響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降低了生產效益。
3發展優勢與前景
農業部下發了《關于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意見》,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提升現代農業裝備水平的意見》。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切實把握發展機遇,扎實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建德市設施農業現狀雖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但設施農業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優勢,主要有:一是有建設基礎。總體上建德市設施農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近年來步伐不斷加快、檔次不斷提高,為今后的發展打下了基礎、積累了經驗。二是有一定的技術基礎。建德市從80年代初期開始引進試驗設施農業技術,通過多年的生產實踐,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適應建德市農業生產環境的設施農業技術,并培育了一批熟練掌握設施農業技術的技術人員,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技術推廣體系。三是有扶農惠農政策的基礎。近年來,隨著中央省市的各級扶農惠農政策的出臺,加大了對農業農村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激發了農民應用設施農業技術和設施設備開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四是有發展前景,是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設施農業是當前農業領域中最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人口增長過快,土地資源有限,食物短缺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大難題。建德市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發展設施農業是建德市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 轉貼于
4今后發展重點
根據中央和省、杭州市有關精神,結合實際情況,建德市下階段發展設施農業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為動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示范園區為紐帶,以主導和特色產業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適當集中連片,規模發展,創新技術,提高檔次,加大投入,著力發展大棚溫室栽培設施、微噴灌設施和養殖配套設施,建立一批高檔次、高質量、高效益具有建德特色的設施農業基地,使建德設施農業上水平、出特色、增效益。按照規模、質量、效益協調發展的要求,科學布局,突出建設重點。建德市下一步設施農業重點應放在:一是在大棚及配套設施上,重點發展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苗木等種植業的標準鋼架大棚,鼓勵連棟發展,引導普通大棚的改造升級。二是在微蓄微灌及配套設施上,重點發展山地、緩坡地和旱地的蔬菜、水果、茶葉、蠶桑等經濟型微蓄微灌及配套設施。三是在規模畜禽養殖設施上,重點發展畜牧小區、自動供料、供水、控溫、控光、控濕、消毒、沼氣及沼氣發電設施。四是在農機裝備設施上,重點發展果品、蔬菜采后分級包裝、貯藏保鮮設備;果茶桑園耕作、修剪、采摘、植保等機械;食用菌生產設備;糧油作物播種、翻耕、收割等設備。
5對策
一是做好規劃。設施農業涉及農機、農藝、土地、水、電、路、物資供應、大棚建造、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等多方面。要加強對發展設施農業進行科學認證,明確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因地制宜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為設施農業發展務實基礎。二是加大投入。設施農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投入,要進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政策。通過財政資金的引導,吸引更多的信貸資金,形成國家投入、財政扶持、信貸支持、農民自籌等多元化投資方式,加大對設施農業的投入力度,為設施農業的發展作保障。三是建立示范園區。集中財力,按照國家扶持一點、地方補助一點、生產者自己承擔一點的原則,在全市范圍內建立一批標準化的設施農業示范園區。四是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設施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集約化農業生產方式,以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龍頭企業主體,以項目建設為紐帶,組織農戶進行連片種植或建立畜牧養殖小區,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作用。五是以目前市農業局水果站草莓脫毒繁育組培室為基礎,成立市設施農業組培中心。從目前季節性供苗發展成為長年性供種,從單一培養草莓脫毒種苗,發展成為生產蔬菜、西紅花、西瓜、白茶、花卉、鐵皮石斛等多種組培苗的綜合性農業組培中心,逐步把組培中心建成全市農業產業種苗供應基地或在全省有特色的農業良種供應基地。組培中心在為全市提供優質、無毒優良種苗同時,也可部分解決長期連作帶來的植物病害問題。六是引進、試驗、推廣先進技術和設備。根據不同的作物、不同的耕作制度,因地制宜選用和推廣相應的設備和技術。如鐵皮石斛可發展連棟或智能大棚,蔬菜推廣鋼架大棚。要積極引進試驗抗病新品種及無土栽培等先進技術,采用合理的耕作和輪作制度,大力推廣土壤消毒、組培脫毒苗、異地育苗等技術措施,以解決長期連作植物病害多的問題。
6參考文獻
[1] 秦曉宇.設施農業在我國大有可為[EB/OL].云南園藝博覽(2008-10-23).http:∥agronet.com.cn/News/Detail-436794-o.aspx.
[2] 曹兵.關于積極推動設施農業發展的建議[EB/OL].(2008-10-23).http:∥agronet.com.cn/News/Detail-436793-o.aspx.
關鍵詞 特色冷涼蔬菜標準示范園;建設;體會;寧夏西吉
中圖分類號 S62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15-0126-01
西吉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六盤山西麓,屬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腹地丘陵溝壑區,現有耕地16.13萬hm2,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屬于半干旱地區。年日照時數2 322 h,年均氣溫5.3 ℃,無霜期100~150 d,年均降水量400 mm左右。光熱資源豐富,水資源匱乏,由于氣候冷涼,在轄區的葫蘆河川道區生產的芹菜、胡蘿卜等特色蔬菜由于品質好,天然無污染,遠銷安徽、湖北等省的大中城市。為全面加快以芹菜、胡蘿卜為主的特色冷涼蔬菜產業發展步伐,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迅速增收,按照“一特三高”農業發展總體要求和“建基地、提質量、增效益、擴規模”的發展思路,堅持“集中連片、合理布局、適度規模、合作經營”的原則,進一步創新產業扶持機制,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推進特色蔬菜產業集聚升級,實現特色蔬菜產業“組織化、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市場化”生產,扶持葫蘆河川道區冷涼蔬菜園區建設。
1 合理布局
1.1 局域布局
沿在葫蘆河流域的新營鄉、火石寨鄉、吉強鎮、硝河鄉、將臺鄉、馬蓮鄉、興隆鎮和濫泥河流域的興平鄉、平峰鎮、王民鄉種植芹菜、胡蘿卜、蒜苗、西紅柿、西蘭花、娃娃菜、辣椒等特色蔬菜。
1.2 選擇品種
芹菜以加州王為主,搭配種植文圖拉、圣地亞哥;胡蘿卜以七寸紅為主;蒜苗以紫皮一號為主;西紅柿以歐盾、滿田為主;西蘭花以新秀為主;辣椒以亨椒系列、長劍為主。
1.3 擴大規模
針對西吉縣特色蔬菜產業發展中品種單一、芹菜連作障礙、保鮮(包裝)方式落后、標準化生產及質量安全水平不高、周年供應不均衡、水資源匱乏等問題,以提升效益為核心,按照“優化布局,突出重點、節水灌溉”的發展思路,以葫蘆河流域為主輻射濫泥河等其他流域種植以芹菜為主的特色蔬菜。2014年,全縣種植特色蔬菜0.87萬hm2,其中芹菜5 333 hm2,蒜苗復種其他蔬菜666.67 hm2,胡蘿卜1 333.22 hm2,西紅柿、西蘭花等蔬菜1 333.22 hm2,節水灌溉面積達到1 333.22 hm2。實現銷售收入13億元,農民人均特色蔬菜產業收入達到1 600元以上。
2 建設核心示范園區
建設將臺鄉火溝芹菜品種集成試驗示范園區、將臺鄉明榮萬畝芹菜節水灌溉示范園區、吉強鎮羊路旱坡地芹菜膜下滴灌示范園區;吉強鎮萬崖、楊坊,將臺鄉明臺、牟榮,興隆鎮羅莊等蒜苗復種蔬菜示范園區;火石寨鄉新開、平峰鎮八岔胡蘿卜高效節水栽培示范園;提升擴大華林萬畝特色蔬菜生產基地。通過核心示范區建設,展示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開展生產管理、產后加工、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機制創新等全方位示范、輻射帶動,促進農產品生產向優勢產區聚集,加快形成優勢突出和特色鮮明的產業帶;推進技術集成組裝,做到農耕農藝農機技術結合、良種良法良制配套;園區良種覆蓋率、實用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專業防治率均達到100%[1-2]。
3 創建名優蔬菜品牌
為了促進特色蔬菜產業持續、健康、穩步發展,應堅持政府、協會、企業(合作社)聯手,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的申請和保護,打造地域品牌、區域品牌,企業、合作社以品牌為紐帶,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管理創新,爭創品牌企業(合作社)。進一步加大“西吉芹菜”馳名商標的宣傳推介力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品牌展示、推介和宣傳活動,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帶動和推進優勢特色產業做大做強。
4 運行機制
堅持“政府引導,合作社主導,科技支撐,市場運作”機制,支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建設高標準芹菜、胡蘿卜、蒜苗等外銷蔬菜基地。推行技術單位引領,“合作社+農戶+基地+市場”的經營摸式,實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市場化銷售。
5 扶持環節
葫蘆河川道區冷涼蔬菜園區建設扶持體現“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則。主要對示范園區及節水灌溉進行扶持,扶持資金用于地膜、種子、砂子補貼、節水設施和政策性農業保險,園區建設由縣農牧局具體負責牽頭規劃、驗收[3]。
6 體會
一是創建園區建設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集中連片,橫豎成形,整齊規范。二是芹菜、胡蘿卜、蒜苗示范園區要配套微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設施,節約水資源。三是示范園區必須辦理政策性農業保險,增強農業抗御風險能力。四是鼓勵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冰廠、冷藏庫等,并給予其一定的資金扶持。五是示范園區實行統一品種、統一購藥、統一技術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的“六統一”原則。六是加大特色蔬菜產業的宣傳,通過新聞媒體、產品推薦會、組裝宣傳車、印發宣傳資料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宣傳西吉縣特色蔬菜產業,增加市場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4]。七是加強技術服務。強化技術培訓。創新服務模式,鼓勵科技人員通過創辦合作組織、科技承包等服務形式創建示范基地,加強示范帶動。加快成果轉化,示范集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藥肥,充分發揮示范帶動作用,提升特色蔬菜綜合生產能力。
7 參考文獻
[1] 陳宏彥,孔德燕.王家莊鎮蔬菜標準示范園建設的思考[J].云南農業,2011(9):26-27.
[2] 明建宇,宋胭脂.楊凌國家農業科技示范園建設的思考[J].中國蔬菜,2004(3):44-45.
摘要:闡述了我國水資源現狀,提出了促進高效節水型農業發展的經濟意義,對我國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發展對策,以期合理保護、利用水資源。
關鍵詞:水資源現狀;高效節水型農業;經濟意義;問題;對策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匱乏的國家,因此要全面推進農業節水快速發展的關鍵是建立適應我國市場經濟和現行農業經濟體制條件下發展農業節水的保障體系。現針對目前制約我國農業節水發展的主要問題作一探討。
1我國水資源現狀
1.1人均水資源匱乏,地域性供需矛盾加劇
我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2 200 m3,是世界水平的1/4,居世界第119位,被列為世界上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據有關的預測顯示,2010年后我國將進入嚴重缺水期,特別是2030年之后,我國人口達16億人,水資源缺口為400億~500億m3。隨著我國近年來對工業化投入及國家城鎮化的發展,工業用水、城市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越來越明顯,因而造成工業生產停滯、城市供水限時等困難出現[1]。
1.2水資源開發與利用極度不合理
目前,有很多城市因為對水資源進行過度開發利用,導致水資源在上、下游和左、右岸分配利用不合理,嚴重影響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水資源豐富的流域,用水浪費嚴重,水利用率低;在水資源貧乏的流域卻經常斷流,水庫干涸,無水可用,連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用水都無法保障。同時,由于不適當的農業灌溉和水利設施滲漏補給地下水造成的土壤次生鹽堿化更是一大困難。農業大開發初期,人們對土壤次生鹽堿化的機理認識不深,重視不夠,盲目開荒灌溉,不僅占用大量生態水源,而且造成土壤嚴重次生鹽堿化[1]。
1.3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衡
我國降雨在空間上分布不均衡,南方比較充沛,年均降雨量超過1 000 mm,而北方內陸地區降雨量少,年均少于400 mm。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36.5%,但水資源占全國的81%;而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3.5%,水量僅占19%,其中西北內陸河地區資源性缺水更嚴重[2]。
1.4污染嚴重造成水質性缺水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工、農業污水排放量逐年加大,近年來全國污水排放量達600億t,其中絕大部分未作處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泊。全國700多條河流中,有近50個河段水域污染嚴重,水污染嚴重形成水質性缺水,生活水資源總量因河、湖水源頭污染而不斷減少[3]。同時,由于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不合理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導致天然湖泊、濕地面積減少,沙塵暴增多,氣候劣變的現象越來越多。目前,在我國有些缺水區,為了保證當地的生產、生活需要,對地下水開采過度,導致地下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地面開始下沉[3]。
2 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的經濟意義
2.1解決水資源短缺的需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4]。近年來,農業用水在總用水量中雖已呈下降趨勢,但仍是用水大戶,特別是農業大省,農業用水比重占60%以上。從農業灌溉發展來看,農業灌溉的規模不斷擴大,同時水質性缺水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發展效益農業的同時必須朝節水型效益農業方向發展。從發展趨勢上看,高效農業必須是節水農業[4]。
2.2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
現代農業的規模經營模式和健全的社會化服務體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勞動生產率,從人工作業變為機械化作業。“兩高一優”農業和現代化農業不僅注重提高產量,更強調農產品的品種、質量、外觀和上市時間等,就對灌溉提出了更為“精細”的要求[5]。如灌水的位置、時間、數量、營養成分等,還要求對空氣濕度和土壤情況進行自動監控和科學管理。如果采用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以及其他各種先進灌溉方法和技術,對傳統、粗放型的灌溉方法進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證率和水分生產率,還可通過灌溉系統進行施肥和灑藥,使種植結構和耕作技術的發生重大變革,推進農田灌溉的現代化和管理科學化,使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生轉變[5]。
2.3促進農業結構調整
在水資源匱乏的地方,盡量做到少種或不種耗水量大的作物,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擴大節水型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建立一批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具有當地特色的節水高效農產品基地。調整和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是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農業結構的調整不僅要滿足“品質調優、效益調高、市場調活、民調富”的要求,更要滿足“面積調小、耗調低”和削減用水高峰的要求[6]。
3我國發展高效節水型農業存在的問題
3.1對高效節水型農業的認識有偏差
雖然目前對節水農業、效益農業的理論研究探討很多,但對節水型效益農業的研究尚缺乏一個統一的認識,各地已經對節水農業或效益農業比較關注,但尚未對節水型效益農業給予足夠的重視[7]。
3.2高效節水與農民利益結合不夠緊密
只談節水,大多數農民很難看到實惠,這樣對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很困難,各項節水措施也就很難實行;再加上農民的知識水平有限,很難理解節水給農業帶來的好處和給自己帶來的經濟效益。
3.3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技術未普及
高效節水型農業不僅要有良好的設施,還要有相應的節水灌溉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目前看來,在節水的工程措施與農藝、生物措施結合不夠緊密,整體效益不能充分發揮。很多措施的應用還必須考慮土壤、耕作制度、作物品種等因素,否則不僅無法節水,反而會降低產量和提高成本[8]。
3.4高效節水農業管理體制不完善
要實現節水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一方面要加強農民的節水意識,另一方面要加快農業和農村法制建設,嚴格依照法律法規和合理的管理措施管理農業的節水問題,開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8]。
3.5節水新技術促進機制不健全
在農業節水方面要建立節水新技術的促進機制,創造有利于新技術推廣普及的環境,就要加大農業節水技術研究開發投入力度,建立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新技術成果轉化。通過水利現代化和節水新技術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4高效節水農業發展對策
4.1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
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有效地調配和管理地表水、地下水,流域上下游、左右岸以及社會各部門的用水。要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確保流域內各行業的用水,合理配置水資源,同時促進各行業節約用水和水環境保護,避免由于流域內各部門之間經濟實力的差異,造成搶占水資源、濫采地下水,導致水資源浪費、發展受制約、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6]。在水資源統一管理方面,要充分利用行政、法律、經濟手段,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既要確保有限的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也要保障地區的生態環境不受破壞。
4.2大力推廣田間節水新技術
20世紀90年代以后,節水措施越來越多樣化,在田間工程方面,推廣小畦灌、溝灌、膜下灌等灌水技術,因地制宜地推廣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技術,對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保持農業和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6]。
4.3建設跨流域調水工程,優化配置水資源
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水資源緊缺狀況,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由于地理和社會原因,我國很多地區在保證本流域生態環境的條件下很難進一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因此,實施調水工程,可優化配置水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從而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9]。
4.4優化污水處理,實現工業和生活污水再利用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農村的用水量逐步增加。由于農業工業化的發展,工業與生活的污水處理與回收利用是解決水資源緊缺、改善水污染和生態環境的一個重要內容。通過對污水的處理,使其達到灌溉水標準,不僅滿足農民的農業灌溉,也解決了污水污染環境的問題,這樣就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因此,在可持續農業的發展中,應加大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度,把污水處理及其回用納入農村發展規劃中[9]。
4.5推行供水到戶,加強生產用水管理
用水管理主要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減少水資源的浪費。推行供水到戶,建立一整套比較完整的灌水管理體系與措施。一般供水到戶分為3個層次,干、支或干、支、斗3級渠道由灌區管理處負責,并逐級定額量水、配水、計費。斗、農、毛渠或農、毛渠由以村為單位的農民灌水協會負責量水、配水、計費。毛渠入田由農民計量澆水,并在毛渠末端核算水量水費[9]。而科學嚴密的用水管理體系就可以避免管理上的用水浪費,讓人們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4.6加強農村水利設施投入,提高節水意識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業的技術進步離不開長期的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持續投入,而這些投入無法完全從農業收入中解決。隨著我國加入WTO,對農產品的出口補貼將受到約束,要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民利益,必須將農產品出口補貼變為對農業生產設施的投入[10]。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占有較大比例,因此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建立穩定的水利設施改造、建設以及技術進步等方面的投入機制,穩定投資來源和比例[11]。要合理調整水價,促進節約用水意識的養成。調整水價是調節水的利用向經濟效益更優化的產業轉變,合理的水價政策出臺可有效地促進節約用水意識。在很多地區的家庭,由于水費的支出只占了的整個家庭支出很小一部分,這樣就無形地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節水意識。應加強節水宣傳,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為了使每一個人都能認識水資源的緊張狀況,認識節約用水的必要性,除了統一管理之外,加強宣傳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全社會樹立起節水意識,變節水為全民自覺行動,才能真正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12-13]。
5參考文獻
[1] 李艷杰.科學利用水資源 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5):222.
[2] 季琨,胡瑞法,張林秀,等.中國農業科技投資經濟[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3] 劉廷娥.澤州縣農業資源與農業可持續發展探討[J].農產品加工:學刊,2006(9):63-64.
[4] 徐鋒.西安市灞橋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5] 曾獻印.農業可持續發展評估:理論與應用[D].開封:河南大學,2005.
[6] 王兮婷.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生態農業建設[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6.
[7] 安偉,徐瀾,樊智翔,等.高效節水型農業技術及發展前景[J].山西農業科學,2006,34(3):11-13.
[8] 謝興貴,侯國林,馬建軍,等. 加強節水灌溉管理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J].新疆農墾經濟,2005(8):100-102.
[9] 周錦華.江漢平原荊州農業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10] 張淑煥.中國農業生態經濟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11] 曲福田.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政策選擇[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關鍵詞]黑龍港區域;水資源;種植結構調整;節水技術
黑龍港地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條件優越,具備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條件,是發展種植業的基地。但是,由于該地區的水資源條件很差,且屬于資源型缺水地區,資源型缺水的狀況又是很難逆轉的,而農業生產的發展又需要大量的水資源作保證,因此,該地區的農業發展會受到水資源條件的嚴重制約。如何在現有水資源條件下發展農業生產,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出最大的生產效益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1]。
1工程節水
工程節水主要是通過工程的手段,對農田需水與供水過程進行水量的控制與調節,實現最優化的供求關系與供需平衡。工程型節水措施可具體分解為:一是建設防滲渠道區,灌渠用各種類型的材料進行硬化;二是建設滴壓管灌、滴灌、滲灌、噴灌、微噴等設施噴灌區,起示范區作用,主要用于高效農業;三是新建改造機電灌溉站,擴建地表蓄水工程和橋類、涵洞、水閘、渡槽、跌水、倒虹吸等各類水工構筑物。
1.1灌區改造
黑龍港地區內現在運行的灌區只有石津渠灌區。石津渠灌區是河北省的大型灌區之一,灌區主要灌溉面積分布在滹沱河與滏陽河之間滄石路南北的地區,分屬石家莊、邢臺和衡水三市的十四個縣(市、區),其中包括衡水市的冀州市、桃城區、深州市、武邑縣和武強縣滏陽河以西的部分土地,控制耕地面積174萬畝。據統計,1990年至2003年,石津灌渠引水量年均1.93億m3,斗口水量1.23億m3,渠系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64,輸水損失較大,因此,灌區改造勢在必行。在當前的灌區改造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以期實現節水農業的目標。(1)灌區分割:通過灌區分割實現灌區小型化、分散化的目標。即在現有的工程框架內,在現有工程的基礎上,選擇合適地點,增建一些小型泵站及節制性建筑物,將原來由大型泵站和建筑物控制的灌區分割成獨立的多級化的小型灌區。以適應多級管理,分散經營的新體制。(2)功能一體化:所謂一體化,首先是灌排一體化,應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之同時兼顧灌、排、引、蓄、補多種功能,實現地表水地下水聯合調度,提高水資源的重復利用率。(3)工程整合:工程整合主要體現工程的總體性。首先是骨干灌排工程與田間工程的整合;其次是灌排的工程系統與田間土地整理的整合。土地整理包括適應不同工程模式和地形土壤條件的土地平整方式、灌溉畦塊格田的規劃與設計等。工程整合還可以延伸到灌排工程與農業種植結構、作物布局、種植制度的整合。
1.2渠道防滲
黑龍港地區土質松軟,土層厚度大,孔隙多,因此渠道滲漏損失量大,輸水距離越長,滲漏損失則越大。以石津渠灌區為例,渠水進入衡水市境至斗渠口之間的損失即可達3~4成,斗口至田間還要損失一部分水量,這樣,自干渠至田間的輸水損失約二分之一。因此,渠道防滲問題顯得極為重要,這是減少輸水滲漏損失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系數的根本措施。根據我們調查,石津渠灌區衡水境內目前仍以土渠輸水為主,每年的損失量相當可觀。1.3低壓管道輸水灌溉低壓管道輸水灌溉是用低壓管道輸水代替明渠輸水的一種灌溉輸水方式,即通過一定壓力(一般低于5kg/cm2)將灌溉水由水源輸送到田間,直接由管道出水口進入田間或連接軟管進入田間。管道輸水灌溉已成為世界上農業節水灌溉的一項十分關鍵而普遍采用的技術。目前,黑龍港地區井灌區內采用較普遍,成為投資少、效益好、施工容易、管理方便深受群眾歡迎的節水工程。管道輸水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輸水過程中的水量蒸發滲漏損失,據有關資料測算,管系水的利用系數可以達到0.95以上。
1.4噴灌技術
噴灌是一種先進的灌溉技術,現已廣泛應用于近代世界各國的灌溉農業中。噴灌具有很多優點。首先,噴灌時噴灌水以水滴的形式象降雨一樣濕潤土壤,不破壞土壤結構,為作物生長創造良好的水分狀況;其次,由于灌溉水是通過各種管道和噴灌設備輸送和分配到田間的,一切均在控制下工作,因此能很好地控制灌溉強度,灌水量以及灌水的均勻度等,故能根據不同條件和作物需水規律精確灌水;其三,噴灌系統幾乎不存在輸水損失,灌水均勻,均勻度一般可達80%~85%,一次性取水量小,適用于單井水量較低的淺層地下水灌區,黑龍港地區不乏這樣的地區;其四,噴灌對土壤和地形條件適應性大。一般地形起伏大的坡地,土壤質地與土體構型進行地面灌溉困難的沙漏地,不適宜建筑地下工程的凍土地帶等均適合采用噴灌方式。此外,噴灌還有調節農田小氣候,增加干熱風季節的空氣濕度,降低大氣溫度,以及節約溝渠占地,提高土地利用率(7%~15%)等優點。
1.5微灌技術
微灌技術是利用專門的設備對灌溉水加壓,通過低壓管道系統毛管上的孔口或灌水器,將有壓水流變成細小的水流或水滴,直接送到作物根區附近,均勻、適量的施于作物根層所在部位土壤的灌水方法,是當今世界上用水量最少,灌溉質量最好的現代化節水灌溉技術。微灌與傳統的地面灌溉(溝、畦灌)、噴灌最大的區別是:它不對整個灌溉地段實施全面積灌溉,而只濕潤主要根系層所在的土壤,所以又稱為“局部灌溉”。微灌基本上沒有無效的棵間蒸發,同時由于對灌水量的準確控制,一般也沒有深層滲漏,以及噴灌時的飄移飛散和蒸發損失,大大提高了灌溉水的利用率,除補充作物需水外,還特別適合給作物輸送液態化肥和除草劑等,并便于控制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2農業節水
2.1田間徑流攔蓄
田間徑流攔蓄著眼于農田田塊的全部天然降水的攔蓄利用,以及部分周圍坡地的來水,表現為一個小的區域田間地面徑流的攔蓄、利用和水資源的平衡。一般田間徑流攔蓄是由坡面治理,坡水疏導攔蓄,以及少量的支溝溝道與塘壩工程,共同組成一個包括有土建、生物措施在內的水保工程體系[2]。如水土保持工程對天然降水和地面徑流的攔蓄和利用,可減少水土流失,提高水分利用率。又如灌溉農業中減少取水、輸水和田間灌水過程中水分的無效流失和深層滲漏(包括減少渠系退水量和田間排水量),減少單位面積、單位產量的取(用)水量,縮短輸灌周期,提高工程供水能力和輸水效率等,都屬于田間徑流攔蓄。(1)坡面治理工程。主要是改變地面坡度,攔蓄地面徑流,增加土壤入滲,減少水土損失,提高水分利用率。(2)坡水工程。主要是攔蓄、疏導和調蓄在大雨條件下土壤不能完全接納的地面徑流,包括當地降雨和外來水。(3)塘壩與溝道治理工程。具有較大的匯水面積和匯水量,工程建設要充分利用當地地形與水源條件,建設應以小型分散為主,著重舊塘改造,提高工程供水和輸水效率。(4)植被與生態建設。植被與生態建設在節水農業體系中通俗的講就是利用天然植被環境種樹種草這一部分,改善農田生態環境,實現節水增收、增效,減少水土損失的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黑龍港地區地勢低平,起伏度很小,適合田間徑流攔蓄工程,通過上述田間徑流攔蓄工程建設可使天然降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2.2土地整理
實行農村經濟承包責任制以來,農民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對自己承包的土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整治,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土地平整,以利于農田灌溉,其次是打田埂,以利于當地雨水的攔蓄利用。為了節水省電,提高灌溉效益,對水澆地也進行了大畦改小畦、長畦改短畦、寬畦改窄畦的“三改”改造。經過幾十年的艱苦努力,各家各戶的責任田被改造成適合小農機耕作、適合節水灌溉的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高效農田,利于農民增產增收增效。
2.3提高耕作與栽培技術
節水農業中的耕作與栽培技術亦即農藝節水,主要是通過田間耕作與作物栽培管理措施,降低農作物生長期間的田間耗水量(也包括部分在輸水過程中的地面蒸發損失)。是在兼顧農業產量和效益的情況下,減少田間的無效水分損失,即降低田間凈耗水量,提高天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率。這部分節水其實是真正的資源性節水和效益性節水,是整個節水農業的核心。主要包括土壤蓄水工程、耕作與覆蓋保墑技術、節水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節水栽培技術、抗旱保水化學制劑應用技術和節水灌溉制度等內容。2.3.1土壤蓄水工程黑龍港地區土壤一般發育于黃土母系,為第四紀洪(沖)積物、厚層坡積物、湖相海相沉積物,厚度達幾百米,具有巨大的土壤調蓄能力,但也可能在重要蓄水段內出現一些不良物理性質的障礙層次,影響土壤的蓄水功能。比如沙漏層、夾粘層、粘盤層、白漿層以及由于長期耕作造成的堅實不透水的底層等。只有經過對這些不良土體構型的改良才能提高土壤的調蓄能力。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粘土客沙、沙土客粘、翻沙壓粘、翻粘壓沙、引洪淤灌、引水拉沙等措施改良不良土體,大面積普遍意義上的節水農業改良措施是深耕(翻)深松。可根據不同土壤的質地與土體構型,在原耕作層的基礎上逐年增加耕作深度和活土層深度,通過深耕(翻)深松,打破堅實的障礙層,改善新土層障礙程度,增加土壤的滲透性和入滲深度,提高保水蓄水能力,減少地面流失與蒸發,同時可促進農作物根系發育,擴大根系的吸水吸肥范圍,增強作物抗旱、耐肥、抗倒伏能力,打好節水高產栽培的基礎。2.3.2耕作與覆蓋保墑技術耕作保墑是通過田間耕作,營造一個地表疏松的土層,切斷和阻止土壤毛管水上升,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在夏秋作物收獲后,為最大限度地接納和保存夏秋雨水,及時進行雨前迎墑早耕或雨后適墑早耕,秋耕秋耙,淺耕或旋耕滅茬,對冬季休閑田或冬小麥田的早春耙耥,免耕休閑輪作中的養墑耕作等,以及冬小麥返青后的早春行間摟劃,棉花及果樹等生育期中雨后或灌后的中耕松土均為耕作保墑技術的實際應用。覆蓋保墑是近年來新興的保墑技術,即在地面增加一層覆蓋物以減少地面蒸發。通常有植物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兩種形式。同樣是降低棵間蒸發的有效節水措施。植物秸稈覆蓋用整株或粉碎的植物秸稈覆蓋于作物行間、棵間的地面,一般在播前或農作物生長前期封垅郁閉以前進行。作物收獲留高茬與免耕結合也是一種覆蓋形式。植物秸稈腐爛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因此,植物秸稈覆蓋是一種與秸稈還田結合,兼有培肥地力與土壤保墑雙重效果的農業技術措施。該項技術現在黑龍港地區已得到廣泛應用。地膜覆蓋技術則是一種使用更廣泛、更方便、效益更顯著、也更具發展前景的農業節水與高產栽培技術。黑龍港地區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在蔬菜上運用,然后迅速擴展到棉花、花生等經濟作物,進而幾乎包涵主要的大田作物以及果樹、林木苗圃等,玉米、棉花、花生發展最快。地膜覆蓋不僅能節水,還能提高地溫,促進早熟,縮短生育期,防止低溫凍害,在熱量不足的情況下可提高復種指數,帶動種植制度改革,效益更為顯著[5]。2.3.3節水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節水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也是當前節水農業的重要環節。目前,我國正處在一個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各地區都在根據本地區的水土資源狀況,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將傳統種植業的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進行調整與改革。有資料表明,在黑龍港地區,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結構年產值為16141元/hm2,棉花種植年均產值為18846元/hm2,在不考慮投入的情況下,一元種植結構(棉花)比二元種植結構(冬小麥———夏玉米)多收入2704元/hm2,而在平水年,一元種植結構比二元種植結構少耗水2888m3/hm2,在枯水年份,則可少耗水3479m3/hm2。這充分證明節水種植制度與種植結構的調整對于農業節水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黑龍港地區,更應在保證糧食安全的情況下,本著優質高效的市場效益原則,以及資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選擇和推廣優質、高效、節水的種植制度和作物結構。從現有情況來看繼續維持原有一、二元結構的種植模式發展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難以持續發展,從影響該區域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看:(1)由于農村鄉鎮企業的快速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開始從事工副業生產等,致使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人員素質上都存在一定的降低。(2)由于全國農村人均經濟收入年增長率偏低,農民經濟勢力薄弱,加之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農民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資金相對減少。(3)目前占黑龍港地區耕地面積70%左右的產田由于受到淡水資源短缺的影響并沒有好好利用,因此即使其它生產條件都具備,糧食產量也難以再上一個新臺階。鑒于以上種種原因再加上人口年年增長、耕地日益減少等重大不利因素,全區域的農業生產持續發展存有很大困難。因此在這種發展背景下宜將傳統的種植業以糧為主的一元種植結構或者是以糧為主,兼顧經濟作物的二元種植結構逐步調整為節水高效的“糧、經、飼”三元結構[3]。三元種植結構就是適當壓縮并控制井灌區的灌溉面積,恢復部分旱作,減少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栽培。如壓縮高耗水作物冬小麥、夏玉米,增加傳統的耐旱節水優質高效的作物種植,如春谷或夏谷、高粱等小雜糧、豆類、甘薯、特種玉米、棉花、飼草以及其他特色農作物如煙草、麻類、瓜果、藥材等作物的栽培的一種種植模式。比如飼草種植可以以經濟效益為主,兼顧生態效益,如結合種植制度改革,種植結構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合理的三元種植結構,擴大飼草種植比例。也可以結合養殖業及創匯農業發展,建立專業性的飼草產業化基地。在黑龍港地區,苜蓿便是具有很好發展優勢的飼草品種,很有推廣價值。黑龍港地區的滄州市,早在80年代初期就陸續將人工種草列入計劃,在小麥、玉米輪作的一部分地段改種小麥、飼料作物,將種植雜糧的一部分低產田改種苜蓿等。80年代中期以來,全市人工種草的面積一般在3萬~4萬hm2,其中苜蓿的面積3萬hm2以上。進入90年代以來,人工種草工作又開始進行有計劃地更新,輪種糧食作物。從近20年人工種草和草糧輪作的實踐看,這種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作物的種植模式(三元結構),不僅增加了當地大批蛋白飼草和飼用糧,從而替代大批食用糧,還促進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改善了當地土壤結構,提高了土壤的肥力,而且也使我們看到了當地農業持續發展的新曙光[4]。2.3.4制訂合理的節水灌溉制度在以上所有的農業節水措施中,科學合理的節水灌溉制度是綜合性的終端結果,它既是農業節水措施綜合效果的體現,也是工程節水、農業節水與管理節水的結合點。科學的節水灌溉制度是根據一個地區周年或一個生長期的天然降水和土壤水分的動態變化以及農作物對水分的需求而制定的,是通過土壤水分的調節和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的調控,充分挖掘節水潛力,以獲得最佳經濟產量和水分生產效率的灌溉方式。如棉花、玉米前期的“蹲苗”,冬小麥返青后用控制土壤水分以抑制無效分蘗,許多作物成熟期保持較低的土壤含水量以控制貪青晚熟和倒伏,減少蟲害和增加粒重。科學的灌溉制度包括:每次灌水日期,全生育期灌水次數,灌水周期(間隔),灌水定額,灌溉定額。
3管理節水
3.1工程管理3.1.1水源工程管理水源工程管理側重于水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黑龍港地區以地下水井灌區為主,因此,對地下水位、開采量、水質等的控制與管理應加強,尤其是地下水位的控制,是地下水管理的最主要環節。滄州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冀棗衡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和發展以及造成的負面影響的教訓應予汲取。地下水位的控制就是要在一個相對較長的水文周期內實現水位的相對穩定和升降平衡,確定合理的年變幅、年際變幅空間,以及限制地下水的最大埋深。黑龍港地區井灌區以開采深層地下水為主,多年來處于超采狀態,而深層水屬戰略儲備水資源,一般情況下應禁止開采深層水作為灌溉水源,已開采的地方應采取節水措施和替代措施,逐年減少以至終止深層地下水的開采量,至少不應再增打深井。開采深層地下水成本費用較高,用于種植低附加值的糧食和其他大田作物,從經濟上也不合理。3.1.2骨干工程管理骨干工程管理是在取水、輸水、水量分配等工程環節上,通過提高輸水效率,制定配水計劃,合理組織供水,以及通過科學管理、水量計算等途徑減少取水量和水量損失。在渠灌區,應根據灌區內地形和作物種植等因素安排優化的配水供水計劃,本著先高后低、先遠后近、先難后易、調蓄互補、灌排一體化的原則,這種管理模式一方面可以縮短輪灌周期、節水、節能、降低灌溉成本,而且能提高整個工程的工程效益、供水能力和水的綜合利用率。3.1.3田間工程管理田間工程管理是骨干工程管理的延續。該項管理工作的首要環節是工程的產權確認,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可通過租賃、拍賣、轉讓或承包等形式移交給用水者協會或分會,實行誰受益、誰管理、誰負擔、自主經營的原則,管理的內容包括工程維護、制定用水計劃、組織輪灌、落實節水制度、協調用水戶之間的權益、水量計量、收繳水費等。3.2水量計量水量計量工作是灌區節水管理的最基礎最關鍵的措施,它是實施水的產業化、商品化改革,建立經濟自主灌排區,落實水價改革、計量收費的技術保證,是檢驗灌區灌溉效率、節水效果的基本手段。在渠灌區,可采用流速儀法、水工建筑物法、標準斷面法、量水建筑物法、浮標法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在井灌區,農灌用水不收水資源費,只繳納電費,因此,用電量估算水量是較常用且方便的方法。這種方法誤差較大,可以測定一個電量與水量關系的轉換系數進行校正。另一常用方法是以時間推算水量,前提是假定水泵出水量是恒定的,因此精度也較差,但方法簡單,農民易接受。高標準的方法是在水泵出口安裝農用水表且直接記錄,計量準確,但成本較高。3.3機構建設與政策法規建設發展節水農業應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水利建設由國家投資,公眾低價或無償使用,致使資源浪費,工程效益難以發揮,運行維護無保證。目前結合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吸取國外先進經驗,推行經濟自主灌區新型灌溉管理模式,建立法律上自我管理,經濟上自主經營,自我維持、自我發展,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的自主發展模式,實現了誰投入,誰所有,誰受益,誰管理的原則。
4結語
根據黑龍港地區農業節水技術的發展趨勢,黑龍港地區農業節水發展必須走多種節水技術相結合的節水之路。通過灌區改造、渠道防滲、微噴灌技術、田間徑流攔蓄、耕作與覆蓋保墑技術等工程措施與農業節水技術,努力減少田間耗水,增加作物產量;通過適當壓縮并控制井灌區的灌溉面積,恢復部分旱作,減少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栽培等農作制度,適當壓縮農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經濟作物和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建立適應型高效種植制度;通過建立各種合理的節水灌溉制度,通過水源工程管理、骨干工程管理、田間工程管理、水量計量等各種管理措施,對農業節水進行有效管理,充分發揮現代管理模式在農業節水方面的應用,加強降水、地表水、土壤水的聯合調度與高效利用。同時,還需與工程節水技術、農業節水技術緊密配合、相互促進,使多種因素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得到理想的節水效果。黑龍港地區針對獨特的降水、氣候、地理和社會經濟條件,在因地制宜的基礎上做到合理用水、科學用水,創造出達到節水增產高效的一種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不僅能較大提高該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更對整個河北省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發揮巨大作用[6]。
參考文獻
[1]孫淑珍.從水資源角度看黑龍港區域農業種植結構優化[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4-6.
[2]孫淑珍.黑龍港類型區節水農業典型調查及效益分析[J].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4.
[3]武之新,武婷,趙鳳巖.黑龍港地區農業持續發展的新舉措[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1999.3-1.
[4]武之新.草糧輪作在環渤海低平原半干旱持續農業中的地位及前景[A].中國北方半干旱地區持續農業國際會議[C].1995.8.
[5]由懋正,等.海河低平原水土資源與農業發展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