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縣域治理制度層次中,每一個層次的具體操作功能與地位均存在著相應的差異?;谥贫冉洕鷮W的視角來看,以縱向層次劃分,縣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為制度的策劃與制度的實施環境。制度的實施環境是外在影響因素,而制度的策劃則是其內在影響條件。針對區域經濟發展與治理而言,較高層的制度體系為國家層次的宏觀法律規定,中等層次的制度層面則包括省級、縣級的規則標準,這些較為宏觀層面的制度層次在廣義上將其定義為制度環境。在縣域治理的范疇中,其中組織內部設置的規則、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則是屬于制度策劃的內容。外在的制度環境從宏觀上確定了縣域經濟活動治理的方向與范圍,其結構體系則決定了其實施結構,它為縣域治理的活動提供了規則制約基礎。制度環境是決定其縣域治理結構實施的可靠性與效率的關鍵。
二、縣域經濟發展的制度動力因素分析
人的實際工作動力,行為準備均與制度有著緊密的聯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激勵與約束效果,影響著人的行為活動。就縣域治理而言,縣域內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安排、個人的消費規劃等活動按照具體制度執行是決定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整個社會市場內部人們的活動行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規則的標準,對制度是否存在價值認同感,是創造縣域內部良好制度規范的基礎。一個良好的制度導向是決定廣泛社會群體生產、生活具體價值的關鍵。若社會組成的廣泛民眾能夠對制度產生依賴,預見遵照及維護制度秩序的光明未來,便能與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將個人行為活動的作用擴大到社會層面,便能夠成為縣域內部經濟發展的有效動力。因此,制度是實現個人進步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媒介。另外,縣域內部制度的制定還必須與其實際情況做到和諧統一,與其具體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達到整體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對的實效性,然而社會是處于不斷變化與發展的過程中,若相關的社會制度不能滿足其發展的需要,則必然會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阻礙。因此,必須深化對制度的創新與改革。基于新制度主義的角度來說,制度的創新與變革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假定各縣域內部的資源量是一定的,其經濟發展的動力則主要是決定于其社會制度的更新及其區域內部整體結構系統的調整。然而制度的創新的動力主要來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社會群體,社會群眾具有強大的創造性。將其與結構治理動力比較而言,制度創新的動力是一種較為高效的動力,是城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制度的改革與創新能夠刺激縣域內部的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其經濟的發展,是其強大的動力。從我國制度創新的具體實踐而言,現已有部分地區在制度更新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其價值觀念的更新、規則章程的變革安排、整體操作機制的調整與創新等。制度的能夠為縣域內部經濟的發展創造有效的制度媒介,為社會市場上廣泛的競爭主體與人員活動提供相應的限制及激勵條例,能夠優化縣域資源的配置,進而提高其競爭能力,推動經濟的發展。然而,針對當前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的狀況而言,目前的制度環境雖然出現了較大的改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已深入確立,然而傳統的計劃經濟理念依然對其制度的規劃產生著根深蒂固的影響。人們并沒有意識到新的制度環境下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從而導致傳統的制度體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制度的動力層次包括三個因素,其中價值觀念是其核心影響因素,它是影響整個制度體系制定與落實的關鍵。因此,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必須轉變傳統計劃經濟的觀念體系,將當前經濟發展的體制及其他機制的革新與變化作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據。跟隨市場經濟發展的步伐,重視發揮市場內部經濟主體的競爭積極性,促成系統內部的資源整合,對管理體制實施整治與更新,關注其服務作用,從而有效發揮制度創新的動力作用,推動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結束語
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結合我縣實際,就是要按照“科學發展、創業振興”的總要求,正確把握好三個關系:
一是“好”與“快”的關系。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發展首要的是經濟發展,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盡管現在影響經濟發展的因素很多,如資源要素的制約、深層次的利益調整、轉型發展時期矛盾多壓力大等,但是作為國貧縣,既要講快,更要講好。要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要素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著力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
二是發展與民生的關系??茖W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民生的改善要靠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來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更要靠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要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重視優先發展教育,更加重視以創業帶動就業,更加重視社會保障,更加重視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更加重視生態文明和改善城鄉人居環境,更加重視社會穩定,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相協調。:
三是硬實力與軟實力的關系??茖W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硬實力建設和軟實力提升互促互進,是增強縣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所在。資源要素、經濟財力等是硬實力,文化、制度、體制機制等是軟實力。制度創新包括體制、機制創新,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動力。貧困地區要實現發展,“軟實力”顯得更為重要,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大力推進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不斷增強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動力活力。
5小時路程
兩個經濟版塊緊相連
今年5月,連接“林城”貴陽和“花城”廣州的高速公路(廈蓉高速貴陽至水口段)、快速鐵路(貴廣快速鐵路)項目建議書先后得到國家發改委的批準。這“兩高”路的建設,意味著目前兩地間20多小時的漫長路途將縮短為公路8小時、鐵路5小時。作為南方最大的能源輸出基地,貴州將為珠三角源源不斷地輸送不竭資源和動力,并成為客商投資、商旅、休閑的新的樂土,而珠三角,乃至港、澳地區也必將為“欠發達、欠開發”的貴州省經濟增長提供強大動力。
據了解,廈蓉高速公路貴陽至水口段將分為兩段建設,其中水口至都勻段全長207公里,投資187億元,由中央專項資金和貴州省共同籌資建設;都勻至貴陽段全長約78公里,比現有的從貴陽經麻江到都勻高速公路縮短55公里,項目投資約70億元,這段路在貴州高速公路建設史上第一次通過公開招商的方式由企業投資建設。貴廣快速鐵路根據鐵道部與黔、桂、粵三省區協商的結果,將成立“貴廣鐵路公司”負責項目建設和管理經營,5月28日,鐵道部已責成成都鐵路局、柳州鐵路局和廣州鐵路(集團)公司共同抽調人員組成“貴廣鐵路公司籌備組”,負責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和公司組建工作。
萬山聳峙的高原
從此通途向大海
以“兩高”為主的交通建設為何成為當前貴州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貴州省發改委主任劉遠坤說,交通和能源是促進貴州固定資產投資穩定增長的兩大支撐?!皟筛摺苯ǔ珊螅葹橘F州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更將從根本上化解長期困擾貴州經濟發展的“找準出??凇焙汀熬芙^邊緣化”兩大困局。
作為一個“三不沿”的內陸省份,貴州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出海口。貴州把出海口選在上海,但上海和貴陽之間直線距離就有1500多公里,使貴州面向上海的發展關山阻隔。西部大開發中,貴州在區域經濟合作中曾被列入成渝經濟區、“南貴昆”經濟區等,但由于天然的地理條件和內在動力不足,這些區域戰略最終只能使貴州跟在西部其他地區后面,亦步亦趨,成為西部的“西部”。
更為嚴峻的形勢是,雖然貴州地處西南腹地和交通樞紐,若不超前布局交通規劃,貴州將立即面對被無情邊緣化的嚴峻形勢。最近我國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而且,按照提速方案,原來由成都、重慶開往華東、廣東方向的12趟列車將不再走川黔線,而是經由通行速度更快、線路更短的渝懷鐵路,“甩開”了貴州幾個主要城市。原來貴陽曾是西南地區的鐵路樞紐,但現在渝懷鐵路標準比川黔鐵路高,從成都、重慶等地連接中、東部的較為快速的通道又把貴陽甩在一邊,貴州正在被邊緣化,結果將是人流、物流越來越難流通。
渴望跨越的貴州
從此插上騰飛的翅膀
云南省多民族省份,各民族獨特的文化與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共同構成了云南豐富的文化底蘊。文化是推動市場改革和發展的內在動力,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云南豐富的民俗和歷史文化極大的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在我國服務業一般被視為第三產業,服務業在云南省的產業結構比重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也是不可小視的。工業在促進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個欠發達的省份,“工業強省”成為了云南省經濟發展的戰略決策,近幾年,全省的工業發展趨勢保持較好的水平,從而有效的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不可否認,云南省經濟主要是靠要素來拉動的粗放式的經濟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在長遠的發展中不具備優勢,在現有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基礎上,云南省經濟增長還需要挖掘新的動力源。良好的環境是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礎。在云南省經濟發展的有利環境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橋頭堡戰略和一路一帶一廊建設的提出,這些戰略規劃為云南省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主要體現在云南省加強了與周邊地區和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國家鞏固和諧穩定的措施為云南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周邊環境;“橋頭堡”戰略地位的確定,為云南省在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條件。除此之外,這些戰略的實施建設,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云南省基礎設施的完善。例如:國際大通道的建設,使得在云南省內形成了完善的交通體系,從而帶動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云南省經濟發展環境有其有利的一面,但是也存在著一些不利因素。雖然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聯系更加緊密,交流與合作也愈加頻繁,然而相較于其他省份云南省外貿實力相對薄弱,沒有有效利用環境優勢形成明顯的戰略優勢。在此背景下,云南省如何利用好有利環境,破解發展中的桎梏成為云南省經濟增長和發展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二、云南省經濟增長潛在因素及有效利用環境優勢策略探析
經濟良性發展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階段特征,審時度勢,在原經濟增長動力源繼續發揮推動作用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新的動力源。從目前的主要增長動力源可以看出,技術和創新在促進經濟增長中處于劣勢地位。因此,發揮技術和創新的作用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關鍵點。結合云南省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經濟要發展需要解決好小微企業的發展問題。小微企業現階段發展存在的最大困難就是融資問題,則可以采取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模式。政府為中小企業搭建科技金融平臺,促成銀行和企業的有效對接,并建立高效多層次的投融資機制和監管制度。利用金融和科技相結合的創新形式切實解決好中小企業發展存在的問題,使其發揮自身優勢,為經濟增長和發展服務。在“橋頭堡”戰略的背景下,云南省正集中精力發展工業,發展過程中工業集聚帶來的成果有利于推動了經濟的增長。云南省具有豐富的資源,各個地區都具有自己發展的“特色”資源,因此形成了區域性的產業集聚,這為云南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助推力,當然如何解決產業集聚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也十分緊迫。云南省產業集聚主要面臨的問題就是集聚水平較低,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三個產業發展不平衡以及關聯性不強,第二是產業集聚結構雷同,缺乏“特點”。針對云南省產業集聚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的地區,結合地區的區位特點、資源優勢,重點培育和發展中小企業,擴大產業集聚的規模,從而帶動相關產業的壯大和集聚,發揮多個產業集聚效應,抓住“橋頭堡”發展機遇,深化和完善大中型企業改革,使其成為集聚的核心力量。大中小企業共同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優勢,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
三、結語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株洲;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1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0-0179-02
“十一五”時期,株洲市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三次產業呈現相互促進、互為支撐的良好態勢。株洲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3∶50.5∶36.5調整為2009年的10.5∶54.7∶34.8。服務業對經濟的支撐作用增強,生產業實現增加值143.3億元,年均增長16%,快于GDP增幅2.2個百分點,占GDP比重為14%,年均提高0.5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0%;文化產業發展加快,增加值由2005年的21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48億元,占GDP比重由4%上升到4.7%。2009年工業對株洲市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5.3%,拉動株洲市經濟增長7.85個百分點但工業高增長背后的高投入和高消耗,將給株洲經濟下一步的持續健康發展帶來很大壓力。在當今和未來世界經濟中,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行業,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化水平,主要取決于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尤其是現代服務業的比重。
一、現代服務業的內涵界定
“現代服務業”是中國所特有的提法,在國外,現代服務業的提法多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美國學者傾向于使用“知識服務產業”來描述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將其定義為以提供技術知識或專利為主并支援制造業發展的服務業,或具有技術背景的服務業。該定義偏重以技術服務為特征的硬知識服務。歐洲學者傾向使用“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并嘗試給予描述性的定義。穆勒等人廣義地將其定義為主要為其他公司提供有高知識附加值的服務公司。這種一般性定義難以反映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形式和活動的多樣性。邁爾斯等人認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是指那些顯著依賴于專門領域的專業性知識,向社會和用戶提供以知識為基礎的中間產品或服務的公司和組織。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包括兩大類:面向新技術集中使用者的傳統專業服務如促銷廣告、金融服務、會計和法律服務等以新技術為基礎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如軟件設計和其他計算機相關活動。
雖然目前關于現代服務業的專著、論文和課題日益增多,現代服務的內涵目前尚沒有一個明確的統一界定。在中國現行的統計制度和對服務業的分類中,并沒有“現代服務業”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具體分類條目,對于現代服務業的內涵和界定一直以來都存在爭議。對于現代服務業的含義和分類,我們綜合國內外的相關研究以及服務業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后認為,“現代服務業”是指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形成的以知識技術為支撐的新興服務業和隨著現代經營理念、社會需求變化,在傳統服務業的基礎上不斷變革和升級的新型服務業的總稱。現代服務業一般具有以下五個基本特性:高技術性、知識性、高增加值性、從業人員高素質性和動態性,主要包括以下四大類:(1)基礎服務業,主要包括通信服務和信息服務、交通等;(2)生產和市場服務業,包括金融、物流、批發、電子商務、農業支撐服務以及中介和咨詢等專業服務;(3)個人消費服務業,包括教育、醫療保健、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房地產、商品零售等;(4)公共服務業,這類服務主要是由政府提供的,是免費提供或收取最低費用的服務,包括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義務教育、公共衛生、醫療以及公益性信息服務等。這些現代服務業用現代化的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服務方式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創造需求,引導消費,向社會提供高附加值、高層次、知識型的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它具有現代與傳統的交融性、要素的智力密集性、產出的高增值、供給的多層次性和服務的強輻射性等特點?,F代服務業廣泛滲透在服務業各主要行業和領域,不斷服務著社會,方便著生產、豐富著生活,成為城市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株洲產業結構優化的意義
產業經濟理論和國際經驗表明,現代服務業加速發展期一般發生在一個國家的整體經濟由低收入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轉化的時期。在該時期,逐步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可以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供良好的創業氛圍,并與現代制造業形成互動機制,從而強力拉動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在兩型社會建設下,株洲迫切需要加快現代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一)是“兩型社會”建設和株洲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需要
現代服務業具有能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等特點,有利于突破資源約束瓶頸,減輕環境壓力,是株洲實踐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必須大力發展的產業之一。株洲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發達的現代服務業基礎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而實現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發展道路。由此可見,現代服務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具有突出的重要地位。沒有現代服務業的支撐,工業化只能停留在比較初級的階段。這是由于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在工業產品的附加值構成中,純粹制造環節所占的比重越來越低,而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中物流與營銷、研發、人力資源開發、軟件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會計審計、律師等專業化生產服務和中介服務所占的比重越來越高,并逐漸成為企業提高競爭效益的主導因素。另外,隨著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為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條件和支撐,科學技術不僅直接推動了服務經營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轉變,而且推動和影響了市場機制和政府監督方式的完善。加快現代信息技術成果在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應用,可以促進產業技術進步和創新,更好地實現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目前,株洲正處在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第二產業仍是株洲發展的主要動力,但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逐漸增強,現代服務業在產業結構升級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第二產業的發展也需要現代服務業來推動和。因此,借鑒先進地區發展的經驗,在大力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努力發展面向生產的現代服務業,可以為新型工業化提供高水平的生產中間投入,占領經濟價值鏈的中高端環節,不斷挖掘經濟效率提高的源泉,從而加快株洲工業化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二)是提高株洲城市服務功能的需要
城市發展以產業為支撐,城市伴隨著工業化、國際化進程而發展壯大。當前,株洲正處在工業化和快速城市化階段,隨著區域一體化和市場化進程的加快,株洲城市經濟總量在整個國家、地區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大都市必然產生大服務。株洲是湖南省“一點一線”區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經濟最發達的長、株、潭“金三角”一隅,擔負著為都市圈內其他城市提供生產服務和發展機會、帶動都市圈整合發展的任務,擔負著吸引外部經濟要素、對外輻射經濟功能的窗口和樞紐職能。株洲本身要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和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推進城市現代化發展,同樣離不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
(三)是株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需要
由于株洲二產業中重工業比重偏大,實現節能減排目標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從資源消耗來看,“十一五”前三年株洲市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1.8%,完成“十一五”節能總目標(21%)的64.9%。2008年單位GDP能耗為1.39噸標準煤/萬元,絕對量高于全國0.288噸標準煤/萬元,高于全省0.165噸標準煤/萬元。從污染排放來看,“十一五”期間二氧化硫總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5.2%,化學需氧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2.4%。至2008年底,這兩項指標分別完成“十一五”減排目標的87.7%和14.8%。目前株洲市重化工化趨勢短期難以扭轉,現有產業結構與發展模式下,“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三高”問題仍然比較突出。現代服務業是消耗資源最小的產業,也是排放污染物最少的產業。從能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來看,與第二產業相比較,現代服務業單位產值能耗很小。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是加快株洲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是有效緩解能源資源日益短缺、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迫切需要。
(四)是株洲緩解就業壓力的需要
現代服務業的就業增長彈性大,勞動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并存,在吸納勞動力方面有獨特優勢,是擴大就業的主攻方向。加快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既是株洲優化經濟結構的戰略要求,也是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質量的最現實的選擇。調查顯示,對第三產業投資1萬元,可以解決7~8個人就業,而同樣的投入,在第一產業中只可以解決1個人就業,在第二產業中可以解決1.7個人就業。第三產業產值和就業超過第二產業是完成工業化的一個顯著標志,加快新型工業化的發展為第三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就業空間。2004―2009年末,株洲在第三產業吸納就業人員由64.8萬人發展到72萬人,解決了大批從第一、二產業轉移出來的富余勞動力。從2005年起,服務業的就業人數開始超過第二產業的就業人數,其中發展較快的有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近年來,隨著株洲國有企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以及因高校擴招而延緩至今的就業高峰問題,株洲同樣面臨著沉重的就業壓力。立足株洲實際,加快發展具有株洲特色的現代服務業,必將為緩解就業壓力提供重要幫助。
現代服務業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強大動力。信息傳輸業協調生產與消費的關系,使產業結構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而升級??萍?、計算機服務、軟件業等生產服務業為三次產業提供服務形式的生產資料,提高產業效率,推動產業升級。教育、物流、金融業為三次產業提供高素質人力、充足的物力和強大的財力,推動產業效率提高。商務服務業提高資源配置的綜合效率,促進產業優化。投資環境改善,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生產效率提高,信息化、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的提高,產業競爭力的加強,都離不開現代服務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黃華.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與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J].廣東經濟,2008,(12).
[2]申樸,孔令丞.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產業結構優化路徑的選擇[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