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br id="ede8e"></wbr><bdo id="ede8e"><var id="ede8e"><optgroup id="ede8e"></optgroup></var></bdo>
    1. <sub id="ede8e"></sub>
    2. <sub id="ede8e"></sub>
    3.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2018年亚洲欧美在线v,国产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毛片一区二区,国产在线亚州精品内射,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国内少妇人妻偷人精品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第1篇

      關鍵詞:因地制宜;高標準;基本農田;主要途徑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我國土地整治改革領域中重要的組成部分[1-2]。國家高度重視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工作并頒布一系列相關文件,充分體現了基本農田建設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如:制定了建設全國高標準基本農田的相關專項規劃和總體規劃;開展農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建設,促進農田在受自然災害的影響下仍能產出高質量的糧食[3]。本文以廣東省為例,分析在政策的支持下具體地區是如何因地制宜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

      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通過土地整治的措施使農田達到集中連片、高量高質、設施配套、抗災能力強等要求,體現了運用現代化經營方式和技術的新型基本農田,是保證糧食與人均占有量相均衡的基本途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保證糧食高產量和優質量的前提,同時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糧食不可預計的損害起到較強的抵御作用,為農田的安全形成一個“保護網” [4]。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科學手段。廣東省因地勢、天氣原因每年出現洪澇災害次數較多,造成廣東省的水土流失現象嚴重。為此,多次針對水土流失問題開展了治理工作,但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是對水、村、林、路進行綜合治理,整體改進交通、水利、環保等設施,主要目標是保護農田建設,能有效抵抗災害所帶來的影響,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5-7]。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創建新型農業模式的前提,是加快新農村建設的先決條件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實行農田責任制,將農田承包給個體。這種經營方式是土地利用結構較為零散,阻礙了農田規模的壯大。隨著科技的進步,農業應該利用現代化科技和新型的管理模式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進程,建設集中連片的農田模式。

      2 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概況

      2.1 廣東省建設區劃定形式

      2.1.1 劃定原則

      廣東省針對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劃分原則是以國家土地資源部頒發的關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規范》文件為方向,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將劃定原則劃分為:集中連片、將農田進行集中化管理;重點整治土地潛力較大、取得效益較為明顯的區域;將國家及各地區基本農田示范區作為參考標準與之相銜接;以不打破行政界限為前提進行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

      2.1.2 構建指標體系

      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開展相關專家咨詢交流會。其主要內容是將廣東省的糧食生產能力、財政支持力度、基本農田的連片性、土地開發價值4個因素作為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的重要考慮范圍,并合理劃分了這些因素的在工作中具體比重。農田連片性占重點建設區劃分指標體系的40%,財力支持占25%,糧食生產能力占15%,耕地政治潛力占20%(潛力因子分為潛力一級、潛力二級、潛力三級跟別對應的量化標準是100、80、60)。

      2.1.2.1 連片性

      連片性農田進行集中管理,是我國基本農田建設的重要方面。該研究以廣東省2010年1:10000土地利用變更數據為參考,結合縣域行政界線與相鄰基本農田融合起來[8]。在融合的過程中要進行2次操作,第1次是將帶有公共邊的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再將空間距離100m范圍內的基本農田圖斑進行第2次融合,每1次的操作過程的前后都要仔細核對面積、圖斑個數等相關數據,保持數據正?;?。

      2.1.2.2 糧食生產能力

      高產量、優質量的糧食出產是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基本要求。因而,將地區糧食的生產能力考慮到劃定重點建設區重點范疇內。廣東省于2009年將其中的40個縣(市、區)評為糧食大縣。

      2.1.2.3 財政支持

      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需要重新整治土地資源,依靠現代化農業技術來發展,所以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資金投放之前要充分考慮并結合廣東省近幾年對建設高標準農田資金安排。

      2.1.2.4 耕地整治潛力

      確定耕地整治潛力級別可以直接引用廣東省頒布的整治規劃文件中的結果數據。

      2.2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

      基本農田劃定技術方法首先以土地整治的現狀對土地利用的調查信息為基礎,結合土地的實際情況,將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結果對其進行評估、核實;要對基本農田保護片邊界進行綜合確定并將其編號、記錄,提取農田保護片的地類圖斑目前存在的信息;根據農用土地的分等成果提取基本農田質量相對應的等級信息,并按照規定錄入基本農田圖斑屬性與基本農田保護片;建立有效的數據庫并落實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達到基本農田的劃定成果。通過對廣東省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舉措的具體分析,在建設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發現并解決這些問題對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有著深遠的影響。

      3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應注意的要點

      3.1 探究地貌地形、水文地質特點

      自然因素中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因素直接關系到高標準基本農田規劃方案的可行性和成效性。廣東省位于南方,其丘陵地帶與北方的平原地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一定要進行地質條件的勘察。只有在全面掌握和了解這些基本情況之后,才能更加順利的開展工作。地形地貌以及水文地質等這些條件的觀察和分析,是為農田施工建設方案制定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據的途徑。在施工前,相關設計工作人員一定要深入到施工現場,做好規劃。要在實踐中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勘察結果采用不用的施工方法,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傊?,在高基準農田建設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基礎條件的分析和研究,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影響因素,應該充分結合項目的施工特點,嚴格按照施工標準要求開展工作。

      3.2 農田建設要積極對接其他的基礎設施

      農田建設與水利工程項目建設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水利工程建設是農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礎。農田建設項目和水利工程建設的最終目標都是為農業生產和發展服務。在農田建設過程中,應該根據地方擁有的水利工程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水利工程,盡量避免對其造成不良的擾動和影響。在高基準水利建設和土地整治過程中,將“最后一公里”的任務落實到位,取得最為理想的成績。

      3.3 注重施工工程質量的監督與管理

      農田建設施工質量控制和管理非常重要。只有確保工程施工質量,才能保障施工安全。在工程質量控制中,應該做好工程驗收以及施工過程質量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與項目以及立項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系,調動全體管理以及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應該實施同步的監督與管理,將施工方與監理方的質量檢驗資料分類建檔進行管理。對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工程變更問題進行嚴格的審核。工程變更一定要堅持以工程質量為中心,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同時進行工程變更。質量控制是一項比較復雜的工作。在實踐中,一定要注重各種細節的管理,及時進行備報案等整理工作,將工程內業管理和外業管理相結合,確保工程質量的總體達標。

      參考文獻

      [1] 沈明,蘇少青,陳飛香.廣東省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20).

      [2] 沈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2012,26(7).

      [3] 鄧建中,周惠紅.基本農田保護分布圖的編繪及標志牌的制作――以廣州市花都區為例[J].地礦測繪,2012,28(3).

      [4] 張滿紅.廣東省基本農田保護工作20年回顧與展望[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1).

      [5] 吳曼喬.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制作的技術質量實現[J].科技信息,

      2013,(13)

      [6] 王增剛.GIS在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中的應用研究[D].江西農業大學,

      2013.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層次分析法;鄂西北;南漳縣

      中圖分類號:F30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5-115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05.016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QIU Li-juana,LIN Ai-wena,b,LI Hai-jianga,PENG Peia,ZOU Linga

      (Wuhan University, a.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b. Key Laboratory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Ministry of Education,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 Taking Nanzhang county in northwest of Hubei province as case, selecting factors from four aspects of natural quality, producing condition, location and ecology, an evaluation model for zoning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was established by AHP method, then an analysis of limited factors was conducted to define the construction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in Nanzhang county indicated a certain spatial pattern. To be specific, conditions in the eastern area, southern area and the northwest area were the best, worse and the worst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sults, 42 800.48 hm2 of primary farmland were zoned into the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Further, for the zoned construction area was deeply restricted by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cology, the constructions of infrastructure condit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e evaluation model can quantify influencing factors effectively, especially its try of bringing in landscape indexes in describing ec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farmland protection area radio and pollution intensity to quantify it, which provided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Key words: high-standard primary farmland; construction area; zoning; AHP; northwest of Hubei; Nanzhang county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問題一直是國內熱點,耕地資源在龐大的人口下顯得十分稀缺,改革開放以來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又使耕地資源大量流向非農利用,耕地生態環境惡化,影響國家糧食安全[1]。在人類的歷史進程中,確保人類糧食總體需求的根本途徑只有兩條,擴大糧食種植面積與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糧食的產量[2]。就當前發展形勢而言,提升耕地產能無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中之重。國家已從戰略層面明確大力推進高產穩產基本農田建設為重點的農田整治。2010-2014年中央“1號文件”多次強調高標準基本農田的建設。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兼顧了耕地數量、質量、生態管理的內涵,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基本農田承擔越來越大的生態涵養功能和景觀美化功能[3]。目前,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研究主要集中在潛力評價[4-6]、空間劃定[7-10]、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11-14]等方面。在空間劃定研究的指標體系構建中,耕地質量與基礎設施完備度的量化指標相對完善,但生態方面相對欠缺,一些學者對此進行積極地嘗試,通過判斷區域是否為重點生態保護區對生態影響進行量化[7],通過對研究區土地進行生態安全分級后對其內的基本農田賦值生態安全修正系數[8],引入田塊集聚度對生態景觀進行量化[9],用農田防護林相關指標來刻畫農田的生態良好程度[10]。但這些研究所選量化指標相對單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本研究嘗試引入景觀指數結合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及環境污染強度來定量刻畫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并在此基礎上探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方法。鄂西北地區地形條件復雜,以南漳縣為例,對其進行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研究,為鄂西北地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概況

      南漳縣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111°26′-112°09′E、31°13′-32°01′N,地處江漢平原北緣,南陽盆地南緣,荊山山脈東麓。地形復雜,西高東低,大致可分為中山地帶、低山丘陵地帶、平原崗畈地帶三級階梯。研究區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日照充足,年均溫10~16 ℃,境內水資源豐富,自北向南分布有濰水、蠻河、漳河、沮河四大河流,自西向東穿越縣境,泉眼眾多,有水庫130余座,為灌田提供了重要保障。全縣耕地總面積85 211.68 hm2,基本農田面積58 547.11 hm2。

      1.2 數據來源

      空間數據主要從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矢量數據(2011年)、南漳縣1∶1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 ― 2020年)、南漳縣農用地分等定級更新成果中提取,統計數據從南漳縣統計年鑒(2012年)和實地調研得到。

      2 研究方法

      采用層次分析法,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基于已有數據利用ArcGIS 10、Fragstats 4.2軟件獲取指標值,并對其進行標準化,根據評價模型計算各基本農田片塊的綜合得分,根據評價結果劃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

      2.1 評價單元的確定

      高標準基本農田是指在規劃時期內,通過農村土地整治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產、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15]。在以往高標準基本農田劃定研究中常以基本農田圖斑或耕地圖斑作為評價單元[8-10],這可能會導致相互連接(有公共邊)的地塊中只有部分被選中,這樣在最后的劃定結果中連片性無形中就被削弱了。高標準基本農田強調規模生產,十分注重地塊的連片性,為避免上述情況出現,同時考慮到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屬土地整治范疇,土地整治是以行政村為具體實施單位,而基本農田片塊是以村或自然地塊為單位的耕地保護區域,即以村為單位對基本農田圖斑進行融合后形成的區域,因此將基本農田保護片塊確定為評價單元。

      2.2 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高標準基本農田內涵、相關標準[15,16],結合專家意見,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方面構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評價指標體系。自然質量條件主要體現在耕地肥力、規模、坡度等因素對工程建設難度的影響;生產條件主要體現在基礎設施的完備度對建設工程量影響;區位條件體現在距道路、城鎮、村莊的遠近對農資投入效率、農產品商品化便捷度及耕作便利度的影響;生態條件的限制主要指農田防護、環境污染及農田景觀對農田生態建設的影響。另因評價對象是基本農田,規劃時已避開城鎮規劃區、有條件建設區、重點項目建設區等,故指標體系中不考慮此類政策因素。運用層次分析法結合特爾菲法確定指標因子的權重。同時為消除指標量綱影響,參照相關研究[8,17,18],采用分級給分法對指標進行標準化,由此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表1)。

      2.3 評價指標值的獲取

      自然質量等、連片性等空間指標是在ArcGIS 10的支持下,基于基本農田數據、土地利用變更數據、農用地分等數據,通過疊置分析、緩沖區分析、空間統計分析等功能獲取的。農機化水平及環境污染強度由統計數據結合實地調查得到,并通過屬性掛接的方式賦值給基本農田片塊。指標的具體參數設置:①將相隔20 m以內的基本農田視為連片。②環境污染強度主要是指耕地中殘留的化肥、農藥、地膜造成的污染,三者殘留率分別取64%、65%、42%[19,20]。③景觀脆弱度采用的是脆弱度模型V=α×AWMSI+β×F+γ×D,其中α、β、γ分別取值0.59、0.28、0.13,AWMSI、F、D分別為面積加權的平均形狀因子、分維數、分離度[21],通過Fragstats 4.2軟件求得。

      3 結果與分析

      3.1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

      對南漳縣6 152塊基本農田保護片塊進行評價,并用自然斷點法對各片塊的綜合得分進行分級:Ⅰ級(高度適宜)、Ⅱ級(中度適宜)、Ⅲ級(低度適宜)、Ⅳ級(不適宜),結果見圖1。

      Ⅰ級區面積28 724.51 hm2,所占比例為49.06%,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平原崗畈地區。該區地勢平坦,土壤熟化度高,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一般在2.0%~3.0%之間,最高可達3.9%,連片規模均在150 hm2以上,形狀規整,聚集度高,非常適宜大規模機械化生產。該地區同時也是南漳縣經濟發展的腹地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良好,石門、三道河、云臺山三大水庫加上密布的溝渠為該區的農田灌溉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發達的交通路網及集鎮為物資投放及農產品交易提供了充分的保證。

      Ⅱ級區面積14 075.97 hm2,所占比例為24.04%,主要分布在南部丘陵地區及東部平原區的邊緣地帶。交通及集鎮的發達程度雖不及平原區,但從該區穿流而過的沮河、漳河兩岸分布有較大規模的沖擊平原,土壤肥沃,質量等別高。農機化水平達到該縣的中等水平,防護林分布較多,斑塊形狀較規整,農田生態條件較好。

      Ⅲ級區基本農田面積10 679.19 hm2,所占比例為18.24%,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區。這些地區土壤質地較差,肥力低,有的基本農田片雖然具有一定的規模,高者亦可達上百公頃,但復雜度高,外形多呈枝丫狀,景觀脆弱度大,易敏感,生態條件較差。

      Ⅳ級區面積為5 067.44 hm2,所占比例僅為8.66%,集中分布在西北部山區及鄉鎮交界帶上。受地形因素影響,該地區的土類多為砂石、礫石,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低,破碎度高,坡度較大,易發生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生態安全度低。加上地處偏遠,農路基礎設施條件差,基本無灌溉水利設施。

      根據以上分析,Ⅰ級區已基本具備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Ⅱ級區需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Ⅲ、Ⅳ級條件較差,不太適宜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因此將Ⅰ、Ⅱ級區劃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2458個基本農田片塊,面積合計42 800.48 hm2,占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3.2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方向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應針對相應的限制性因素制定正確的方向,對限制因素采取科學合理有效的方式加以削弱和消除,打破低效均衡利用狀態,充分挖掘基本農田生產潛力。針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考察其限制區分布,根據各評價因素得分,劃分為三個級別:優(≥80分)、一般(60~80分)、差(

      自然質量條件限制區面積16 459.94 hm2,占劃定建設區域總面積的39.48%,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該地區主要為山地丘陵,土層薄,有機質含量一般在2%以下,坡度多為Ⅱ級,連片性一般。該區可通過實施培肥地力工程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對于坡度較大的可實行坡改梯,增加農田的保水保肥能力,西部山區應注意輔以生態護坡工程,控制水土流失。

      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3 607.12 hm2,所占比例達78.66%,除東部經濟發達區外,其余地區的生產條件均不理想。應加強水利及田間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保障灌溉用水,提高田間道路通達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農田的生產潛力得以發揮。

      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共10 064.02 hm2,所占比例為24.31%,主要分布在鄉鎮邊緣且距公路較遠的地區,尤其是九集北部和巡檢西部??赏ㄟ^完善公路網,消除交通死角,提高農業物資投放效率及農產品商品化率。

      生態條件限制區面積共39 076.12 hm2,所占比例高達90.19%,縣內均有分布。由于南漳多山地、低崗,耕地的空間形態多呈枝丫狀,形態復雜,分離度高,脆弱度大,農田防護面積比例小,多數地區基本無農田防護工程。加上長期大量使用農藥農膜容易造成土壤理化性質變化,作物生長受到抑制,農田生物多樣性降低。應大力推廣精準施肥施藥等環境友好型農業生產技術,降低農田環境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優化農田的景觀格局。

      4 小結與討論

      以基本農田為評價對象,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條件4個方面建立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模型,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區空間布局,并進一步地對劃定區域進行限制因素分析,明確其建設方向。主要結論如下:

      1)基于評價模型將南漳縣基本農田劃分為高度適宜、中度適宜、低度適宜和不適宜4個等級,面積分別為28 724.5 1、14 075.97、10 679.19、5067.44 hm2,且呈現出東部平原崗畈區較優、南部丘陵地區次之、西部山區最差的空間規律性。將基本已具備高標準基本農田條件的高度適宜區和稍加改造可建設成為高標準基本農田的中度適宜區劃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共42 800.48 hm2,占全縣基本農田總面積的73.1%。

      2)分別從自然質量、生產、區位、生態4個評價因素出發,對劃定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要素的限制區范圍及分布。其中,區位條件限制區面積最小,主要分布在鄉鎮交界處,可通過完善交通路網消除交通死角;其次為自然條件限制區,主要分布在西部及南部,應以地力提升工程為主;生產條件限制區面積較大且限制程度大,主要分布在西部及東南部,應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生態條件限制區最廣,應注重耕地生態建設,擴大耕地防護面積,推廣精準化農業,減輕農田污染負荷,實施土地平整和景觀提升工程,降低耕地脆弱度。

      3)評價模型能夠有效地量化各影響因素,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的劃定提供了科學依據,具有現實意義。在生態條件刻畫上,嘗試借助農田防護面積比例、環境污染強度、景觀脆弱度來量化耕地的生態良好程度,彌補了以往研究對耕地生態方面刻畫的不足。

      參考文獻:

      [1] 鄒 健,龍花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耕地利用與糧食生產安全格局變動研究[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8):1366-1377.

      [2] 李玉平,蔡運龍.區域耕地-人口-糧食系統動態分析與耕地壓力預測――以河北省邢臺市為例[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3(2):230-234.

      [3] 劉新衛,李景瑜,趙崔莉.建設4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3):1-5.

      [4] 郭鳳玉,馬立軍.縣域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分區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0):2287-2289.

      [5] 方勤先,嚴 飛,魏朝富,等.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條件及潛力分析――以重慶市榮昌縣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9(3):122-130.

      [6] 龍雨涵,楊朝現,程相友,等.西南丘陵區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潛力測算及模式探討[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 39(7):144-150.

      [7] 沈 明,陳飛香,蘇少青,等.省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重點區域劃定方法研究――基于廣東省的實證分析[J].中國土地科學, 2012,26(7):28-33.

      [8] 王新盼,姜廣輝,張瑞娟,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3,29(10):241-250.

      [9] 薛 劍,韓 娟,張鳳榮,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評價模型的構建及建設時序的確定[J].農業工程學報,2014,30(5):193-203.

      [10] 王 晨,汪景寬,李紅丹,等.高標準基本農田區域分布與建設潛力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S2):226-229.

      [11] 馮 銳,吳克寧,王 倩.四川省中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分區[J].農業工程學報,2012,28(22):243-251.

      [12] 韓春蘭,劉慶川,么欣欣,等.遼寧省清原縣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類型分區研究[J].土壤通報,2013,44(5):1041-1046.

      [13] 張 忠,雷國平,張 慧,等.黑龍江省八五三農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分析[J].經濟地理,2014,34(6):155-161.

      [14] 馬立軍,郭鳳玉.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時序與模式[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1):2661-2666.

      [15] TD/T1033-2012,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標準[S].

      [16] GB/T30600-2014,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S].

      [17] 郭 龍,張海濤,于 波,等.基本農田易侵占區域的劃定[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11,30(6):740-745.

      [18] 董秀茹,尤明英,王秋兵.基于土地評價的基本農田劃定方法[J].農業工程學報,2011,27(4):336-339.

      [19] 祁興芬.區域農田生態系統正、負服務價值時空變化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山東省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3,34(5):622-626.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第3篇

      5月20日,兵團土地整理中心主任馬金玉、三師國土局副局長秦愛民一行蒞臨五十三團復核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該團黨委副書記、團長曾寧江陪同檢查。

      復核驗收組首先來到該團的項目建設工地現場進行了實地查看,聽取該團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實施情況的匯報,之后對項目相關資料進行了詳細檢查。該團2013年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自2013年9月10日開始施工,于2014年8月15日竣工,項目總投資2008.79萬元。累計完成現澆渠道防滲工程23.44公里,配套建筑物235座;建設高效節水膜下滴灌面積2723畝;田間道路砂礫石硬化11公里,配套建筑物12座;建設農田防護網203.3畝。該團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的實施,一是使渠道輸水安全有了保障;二是通過田間道路硬化,方便了職工出行和田間作業;三是提高了條田標準化建設程度。該團4萬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分布在三連、六連、十七連等連隊,在方案編制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地耕地情況來確定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的布局,以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三位一體”協調發展為目標,選擇一些整治潛力大且相對集中成片的田塊。綜合運用調查、勘測、評估等各種手段,準確摸清項目區耕地質量和權屬狀況,明確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效益的分配方案,確保收益權調整與分配方案的制定公開、公平、合理、合法。

      項目完成后,將進一步提高農田的防洪抗旱能力,為實現農田增產、農業增效、職工增收奠定良好基礎。

      通過檢查,復核驗收組對五十三團高標準基本農田施工、建設情況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希望該團繼續加強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機制,科學調度用水,保證渠道的安全運行,充分發揮項目工程效益。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梯田;成效;做法;發展思路;寧夏隆德

      中圖分類號 S2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0-0280-02

      隆德縣位于寧夏南部山區,六盤山西麓,全縣國土總面積985 km2,轄13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27個行政村、18.8萬人,人口密度183人/km2。屬于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全縣海拔高程1 720~2 942 m,地勢東高西低,地形復雜,主要地貌類型為土石山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和河谷川道區,是黃河中上游水土流失較嚴重的縣之一。該縣海拔高,氣溫低,干旱少雨,人多地少,水資源短缺,礦產資源缺乏,農業生產條件差,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經濟發展緩慢,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級貧困縣。

      1 隆德縣梯田建設取得的成效

      面對隆德縣自然資源貧瘠的實際情況,當地群眾努力尋求擺脫貧窮、生存發展的出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縣委、縣政府把農田基本建設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大措施常抓不懈,開始了梯田建設的“接力賽”。截至2010年,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梯田3.014萬hm2,占全縣總耕地面積的70.3%;治理小流域32條共312 k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8 km2,治理程度達58.4%;農田灌溉面積達6 400 hm2?;拘纬闪思篮椤⒐喔取⑷诵箫嬎谝惑w的多功能水利工程體系和布局合理,流域相連的水土保持綜合防護體系,產生了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到很大改善。2005年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并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全國水土保持先進集體”、4條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1.1 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通過多年的梯田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全縣3 100條溝道得到了有效治理,年攔蓄徑流3 200萬m3,攔截泥沙113萬t,土壤侵蝕量由345萬t降低到166萬t,土壤年侵蝕模數由3 500 t/km2下降到2 200 t/km2。達到了“泥土不下山、暴雨不成災、洪水不泛濫”的目的,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效地促進了區域內經濟的發展。

      1.2 改善生產條件,拓寬人類生存環境

      圍繞“水保立縣”的新思路,堅持“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把坡改梯、造林種草、生態修復和溝道壩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設結合起來,改善生產生態條件,拓寬生存環境,自強致富之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取得了顯著成績。截至2010年,共建成?。ㄒ唬┬退畮?1座,?。ǘ┬退畮?7座,水保骨干壩38座,中小型淤地壩183座,砌護防滲渠道515條446 km,發展農田灌溉面積6 400 hm2,配套鄉村及田間道路2 750 km,興建農村人畜飲水工程39處,解決了全縣15.5萬人飲水困難和飲水不安全問題。增強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生產條件顯著改善,提高了群眾的健康水平,減輕了勞動強度,節約了勞力,促進了勞務產業的發展。

      1.3 提高了糧食產量,群眾的溫飽得以徹底解決

      通過以梯田建設為中心的綜合治理,昔日的“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有效地攔蓄了降雨,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明顯提高了土地產出率。據調查測算,水平梯田較坡耕地產量增加750~1 500 kg/hm2,即使遭遇大旱,產量也仍能達到2 292 kg/hm2,在抗旱減災中發揮出巨大作用。1990年實施退耕還林以來,雖然糧食播種面積有所減少,但總產量卻增長了35.9%。由此表明:隆德縣的梯田建設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供需平衡。

      1.4 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步伐

      全縣基本農田面積的增加,為產業結構特別是現代優勢農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舞臺,實現了由種糧型向糧經飼結合型、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由傳統自給自足型向現代商品型的轉變,加快了現代農業產業化步伐。通過退耕還林、實施林藥及林草間作,為中藥材、草畜等后續產業的培育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農業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土地產出率得以提高,走出了一條“梯田安家、產業帶動、勞務增收”農村經濟發展新路子,為建設和諧、富裕的新隆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2]。

      2 隆德縣梯田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在梯田建設上,隆德縣堅持從縣情出發,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梯田建設。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結束了隆德人民長期不能溫飽的歷史,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實現秀美山川營造了美好的前景。

      2.1 堅持以基本農田建設為抓手

      縣委、縣政府把農田建設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治理水土流失,夯實農業基礎,發展農村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的突破口來抓,堅持“人修”和“機修”相結合的辦法。把每年的10、11月作為農田建設月,在全縣范圍內開展以鄉鎮為單位的農田建設大會戰,由于組織到位,認識到位,截至2010年,全縣累計建成高標準梯田3.014萬hm2。

      2.2 加強組織領導,措施得力

      縣委、縣政府把梯田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民心工程”來抓,高度重視。一是成立了以政府縣長為組長的梯田建設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工程實施;二是領導小組每年都同成員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建設任務、完成時間,并提出了要求;三是把梯田建設工作納入成員單位的年度目標考核中,實行獎罰兌現;四是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分工協作,互相配合;五是縣委、人大、政府、政協等部門領導經常深入一線,監督指導。做到了“五個有”,即有安排、有落實、有督查、有考核、有獎罰。

      2.3 統一思想,堅持大搞農田建設不動搖

      隆德縣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干旱少雨,農業基礎條件差,“靠天吃飯”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低而不穩,農民收入渠道少,收入低下是該縣的基本縣情。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在多年的抗旱抗災斗爭中充分認識到只有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立足于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山區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條件,才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增加土地產出率和農民收入??h委、縣政府借“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的東風,在全縣廣泛宣傳動員,使廣大干部群眾對基本農田建設由“感性認識”躍升到“理性認識”,使全縣大搞梯田建設,改變山區面貌的新熱潮[3]。

      2.4 統籌規劃,注重質量

      隆德縣在梯田建設規劃過程中,將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效益,長遠效益與眼前效益并重,堅持以梯田建設為突破口,小流域綜合治理為單元,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工程、生物、封育保護措施相結合,按照“山頂戴帽子,山坡系帶子,山腰修臺子,溝底穿靴子”的模式,合理布局,綜合治理,實現了農田基本建設由進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

      2.5 綜合開發,提高綜合效益

      隆德縣將農田基本建設作為扶貧開發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一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基礎配套工程建設結合起來;二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支柱產業結合起來;三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扶貧開發結合起來;四是把興修水平梯田與推廣運用科技,挖掘梯田潛力結合起來;五是把興修梯田與小流域治理結合起來[4]。

      3 發展思路及建議

      梯田模范縣的建成,實現了隆德縣梯田建設的第一次創業,為全縣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隆德縣應以此為動力,立足實情,精心策劃,以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增產、增收為核心,以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主線,以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為目標,爭取將隆德縣建成環境優美,社會安定、人民富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隆德。

      3.1 構建生態經濟區,促進農業綜合開發

      在大幅提高梯田利用率的基礎上,結合隆德縣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在全縣建成四大不同生態類型的高效生態經濟區:一是利用六盤山高寒陰濕的有利條件,發展道地中藥材和球宿根花卉;二是在河谷川道區,充分發揮區域的水、日、光等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三是在黃土丘陵溝壑區建成以草畜為主導、農牧結合的生態農業區;四是在城鎮第二、三產業區,培育壯大以農副產品加工業為主的龍頭企業和以農副產品、小百貨、建材為主的產業開發區[5]。

      3.2 培育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發展現代特色優勢農業如中藥材、花卉等,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梯田。培育壯大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達到總產穩定、收入增加的目的。

      3.3 加強綜合治理,促進梯田建設步伐

      一是堅持以小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不動搖,以小流域為單元實施綜合治理和產業開發;二是抓好退耕還林、補植補造項目建設,解決生態環境脆弱、生產條件差的問題;三是充分利用陜甘寧坡改梯、退耕還林口糧田項目繼續加大梯田基本建設力度,徹底改造低標準梯田。

      4 參考文獻

      [1] 魯嘉林,趙永光.秦州區梯田建設的成效及經驗[J].中國水土保持,2011(5):25-26.

      [2] 趙永強.甘肅省500萬畝梯田建設工程的實踐與思考[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11,47(11):30-31.

      [3] 師桂琴.原州區后期扶持移民黃堡村水平梯田建設技術要求[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1(5):39-40,46.

      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范文第5篇

      一、糧食高產創建示范

      規范化旱地改制面積200畝。其中:20__年大春:玉米種400公斤,肥料10000公斤,地蟲清600公斤,薄膜400公斤,大豆種500公斤,防治藥劑一批,覆膜栽培,投入資金74000元;20__年小春:小麥種1400公斤,肥料7000公斤,地蟲清600公斤,防治藥劑一批,機械化半精量播種,投入資金64000元。

      二、現代農業玉米項目

      1、新建蓄水池3口,完善提灌設施,投資100000元。

      2、新建溝渠903米,田間作業道797.5米,機耕道603米,投資445110元。

      3、擬建溝渠525米,田間作業道1313米,土地整形3080平方米,投資313141元。

      三、農村能源建設

      20__年市財政拔款總投資380萬元,在__鎮建設沼氣池1200口;市財政拔款3.5萬元建設沼氣綜合利用1處;縣財政拔款60萬元,建設大中型沼氣池(集中養殖場)9處,近20__立方米。

      四、農業結構調整

      1、引進業主。引進業主唐基述等3人在響灘村1、3社承包土地110余畝種植無公害蔬菜,帶動該村1、2、3、4社500余畝無公害蔬菜的發展。

      2、秋菜示范。在__鎮響灘村1、2、7、8社利用早玉米收獲后的稿稈作支架進行秋菜豆示范,無償提供價值120__元的優良四季豆種子。示范180余畝,總產103.5噸,總收入29.33萬元,示范區農民人均增收360余元。

      3、規劃溝渠。幫助業主規劃蔬菜種植區田間溝渠、道路及土地整治,并提出了具體實施方案報縣新農村建設辦公室。

      4、發展煙葉。在響灘村新發展煙葉50畝。

      五、農田基本建設

      (一)、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項目

      1、建設規模

      建設高標準糧田20__0畝(其中水田9490畝,旱地10510畝),其中:__鎮13060畝,元興鄉6940畝,項目安排在__鎮、元興鄉兩個項目區的17個村(__鎮的海棠村、踏水橋村、三江村、人和寨村、三合碑村、望鄉村、倒碑埡村、華實村、響灘子村、園山村和偏偏店村;元興鄉的雷勝村、石鴨村、跳蹬村、蒲溪村、里溝村和火花村。)集中連片實施,主要進行農田水利工程、田間道路、土地平整和地力建設。

      2、建設內容

      農田水利工程:新建灌渠7.79公里,整治排渠15.88公里,渠系建筑物300處,新建蓄水池17口,整治山坪塘24口。

      地力建設:測土配方施肥3265畝,秸稈還田13060畝,優質良種高產栽培技術示范2030畝。

      土地平整:田形調整700畝,坡耕地平整300畝。

      田間道路建設:整治機耕道2.48公里,整治田間作業便道2.90公里。

      (二)、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建設:在永太鎮、杰興鎮、廣福鎮和__鎮建立4個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選8個地勢條件好地塊作為監測小區,配置化驗室儀器設備和信息采集與處理設備4臺/套。

      項目總投資:項目建設總投資1076萬元,其中中央投資86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216萬元。

      田間工程建設:田間工程建設總投資920萬元,其中:農田水利工程投資662.6萬元,田間道路建設工程投資78.4萬元,土地平整工程投資104萬元,地力建設工程投資75萬元。

      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耕地質量監測區域站建設投資72萬元,其中耕地質量監測點建設投資48萬元,化驗室儀器設備投資21萬元,信息采集與處理設備投資3萬元;

      (三)、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示范工程

      該項目分為水利措施、農業農機措施、林業措施和科技推廣四個方面,我局主要參與農業措施和科技推廣實施,20__-20__年投資579萬元,其中:農業措施387萬元,科技推廣192萬元。

      1、20__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示范工程

      建設地點:項目區涉及__鎮響灘村、偏偏店村、材源村、踏水橋村、馬家灣村、龍懷村、倒碑村共7個村。

      建設內容及投資:項目總投資294萬元(其中財政投資276萬元),其中農業措施198萬元,科技推廣96萬元。

      2、20__年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示范工程

      建設地點:該項目在元興鄉跳蹬村、蒲溪村、火花村、里溝村、石鴨村、西泉村、廟溝村和五合村共8個村實施

      建設內容及投資:項目總投資285萬元(其中財政投資274萬元),其中農業措施189萬元,科技推廣96萬元。

      (四)、__縣20__年農技推廣與體系建設旱作節水項目

      1、主要建設內容及規模

      項目建設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6660畝,以__縣__鎮響灘子村為重點向偏偏店村、倒碑埡村、三江村和踏水橋村輻射,主要開展坡耕地綜合整治和土埂種植生物籬及等高種植農作物技術集成兩大建設內容。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生產便民路500米,人工砌筑地埂3000米。

      經濟植物籬種植:種植花用苗216000株、黃花苗180000株。

      緩坡地等高種植:推廣緩坡地等高種植模式4000畝。

      項目總投資:項目總投資40萬元,全部為中央財政資金,其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8萬元,經濟植物籬種植30萬元,緩坡地等高種植2萬元。

      六、20__年工作打算

      1、盡量滿足__鎮新農村示范點范圍內的農戶建設沼氣池;

      2、爭取在集約化養殖場建設1處沼氣發電裝置項目。

      3、糧菜間套示范。在__人和寨村—元興跳蹬村一線示范小麥/辣椒/青菜間套作1000畝,并引進蔬菜加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美女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午夜国产精品福利一二| 天堂www在线中文|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 亚洲色欲色欱WWW在线|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91高清免费国产自产拍|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婷| 免费无码黄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在线免费播放av观看| 九九热在线观看视频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二页| 色熟妇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寡妇xxxx黑人猛交| 美腿丝袜亚洲综合第一页| 精品视频不卡免费观看| julia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91蜜臀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久久99热只有频精品8| 熟女少妇精品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都可以| 国产美女自卫慰黄网站| 中国性欧美videofree精品|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福利| 在线中文字幕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AV福利动漫 | 久久精品视频一二三四区|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熟妇五十中出| 国产另类ts人妖一区二区|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老熟妇| 极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色综合 图片区 小说区| 国产精品久久中文字幕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入口| 国产成人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精品第一页|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