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制藥行業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上市銀行;特許權價值;托賓Q;面板數據;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07)03-0021-05
一、引言
商業銀行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業,擁有特許經營權,基于銀行內在特殊功能和外在市場優勢,其具有獲取超額收益的能力,因而銀行牌照是有價值的,學術界稱為特許權價值,國外已經對其進行了成熟的研究,而我國尚未引起足夠重視。Buser、Chen、Kane(1981)和Marcus(1984)等人把特許權價值看作是一種銀行牌照的價值。[1][2]由于銀行業有其特殊性的要求,銀行市場上實行許可制度,使得銀行牌照的供給是有限的,因而牌照是一種不可轉讓的資產。這種市場準入價值與銀行的管制程度成正比,管制越嚴價值越高。Lindley,Marchand和Mounts(2004)認為銀行的牌照賦予銀行獲取租金的權力,并將特許權價值看成是貸款權期望價值的折現值。[3]Morrisonn(2004)認為,特許權價值是銀行牌照持有人所擁有的租金,當這種價值很高時,銀行所有者就傾向于謹慎經營以維持其特許權。[4]本文認為銀行特許權價值是基于銀行特殊的產業屬性和功能特點賦予的一種獲取未來租金收益的權力價值,簡言之是銀行與市場交易主體和政府監管主體之間的不完備合約最終產生的價值。
我國銀行業目前處于轉軌時期,發揮特許權價值的自律效應有利于我國銀行發展的安全和改革的平穩過渡,然而隨著我國加入WTO以來,對外開放的步伐越來越大,外資銀行爭相搶灘我國市場,加劇了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從而勢必會引起特許權價值的變化。本文的目的在于考察我國商業銀行的特許權價值變化以及其影響因素,基于測算方法托賓Q的特殊性,選取的樣本范圍為我國5家上市商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和深圳發展銀行,數據范圍是1999-2006年之間。
二、特許權價值的形成要素分析
特許權價值的來源主要是銀行外部環境和內部機制共同作用的結果,即一方面是由銀行管制限制競爭而產生的,另一方面是由銀行本身的特殊性決定。正如Demsetz,Saidenberg和Strahan(1996)指出的那樣,銀行的特許權價值主要有兩個來源:市場相關和銀行相關。[5]
1.市場相關
幾乎在所有的國家,銀行業都是高管制的,進入銀行業必須獲得權威機構發放的特許經營牌照,其大小由市場上銀行的數目決定,因而進入壁壘有利于銀行獲得市場壟斷力,但需要很高的進入成本。市場準入限制、地域擴張限制和業務許可使得市場呈現非完全競爭狀態,有利于銀行獲取市場特權和壟斷租金。這種租金最終來源于銀行對資金的“低借高貸”能力和中間業務的專屬權力。
2.銀行相關
在同一個受到保護的市場上,不同的銀行會有不同的特許權價值,它取決于銀行的管理效率、聲譽以及和客戶的關系。銀行的人力資本、管理手段、聲譽以及客戶信息都組成了其自身特質,這種特質往往具有交易成本的優勢,促使銀行獲取一流競爭力。通過人力資本的最優化、聲譽的無形化和信息的集聚化,使得銀行能在市場份額既定的情況下,擠占弱勢競爭者的市場地位,從而獲取更多的特許權價值。同時知識的積累、技術的創新和資產的專用性都將賦予銀行競爭優勢。在既定的市場壓力下,銀行效率的提升能提高特許權價值。
從產生的本質來看,特許權價值是銀行具有的各種優勢的超額收益,優勢具體包括壟斷優勢、信息優勢、交易成本優勢和聲譽優勢。第一,壟斷優勢是銀行特許權價值的基礎,壟斷的形成又是通過價格的控制、業務限定和區域劃分等實現的,這是形成特許權價值的硬要素,而其他屬于軟要素。第二,信息優勢來源于銀行的中介功能,通過長期與客戶保持經營關系,集聚一定的信息,從而獲得超額利潤。第三,交易成本優勢是銀行持續經營的動力,銀行作為資金的融通者,聯接著市場的供求雙方,從而完成一系列合約的交易,這是單個企業“黑箱”所不具有的能力,其交易成本始終小于各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之和,否則銀行沒有存在的意義,基于銀行的交易成本優勢,其具有超額收益。第四,銀行是一種聲譽組織,聲譽是其立業之基,同時銀行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具有經營的長期性、雄厚的資金實力和獨特的品牌效應等,這些組成了銀行的市場公信力,使銀行具備了不斷增值的必要條件。以上四種優勢是銀行所特有的生產性元素,是形成其特許權價值的基礎條件。
圖1特許權價值的形成要素
三、特許權價值的度量及其分析
1.度量方法:托賓Q
國外的研究都是用托賓Q來衡量銀行的特許權價值,Tobin(1969)在提出股票價格的波動影響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中,設定一個Q值來表示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公司的資本重置成本之比。Linderberg和Ross(1981)將托賓Q定義為資產的市場價值超過其重置成本的比例,估算非銀行業的壟斷租金。[6]由于特許權價值可以被描繪為市場價值超過重置成本的份額,托賓Q被廣泛應用于度量銀行的成長機會,成長機會是銀行特許權價值的組成,因而并不妨礙其代表特許權價值。
在現有的文獻中,主要有兩種計算銀行特許權價值的托賓Q算法:(1)使用銀行資產的市場價值和賬面價值之比(market to book value of bank assets)來計算,代表有:Keeley(1990)、Saunders和Wilson(1994)、Demsetz、Saindenberg和Strahan(1996)、Gropp和Vesala(2004)以及Stéphanie Stolz(2005)等人。(2)用股東權益或資產凈值的市場價值和賬面價值(market to book value of equity)來計算,代表有:Saunders和Wilson(1997),Gallowey、Lee和Roden(1997),Brewer、Mondschean和Strahan(1997)以及Furlong和Kwan(2006)。
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由于資產市值不易獲得,通常使用銀行的股權資本市值(market value of banks' equity capital,簡寫為ME)和負債的賬面值(book value of banks' liabilities,簡寫為BL)來代表。同時資產的重置成本也不易獲得,使用資產的賬面價值(book value of assets,簡寫為BA)來表示。用FV來代表特許權價值,公式如下:
FV=ME+BL-BA (1)
等式兩邊同時除以資產規模BA,然后加1,等式左邊就是托賓Q的表達式,即
這一假定是特許權價值資本化為股權的市場價值而非資產的賬面價值,因而,特許權價值越高,Q值就越大。由于Q值反映市場壟斷力,所以其是衡量特許權價值的理想工具。在一個壟斷市場上,Q值大于1,在完全競爭市場上,均衡Q值等于1。
2.計算結果
對于我國而言,銀行的賬面負債和賬面資產都比較方便獲得,然而銀行市值在我國不易精確計算,由于銀行股票分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陳志武(2002)認為中國的非流動股可以按照0.7-0.8的比例折算。[7]本文認為特許權價值的高估不會影響其因素分析,因而直接以股票價格乘以銀行股票總額來表示銀行市值。
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特許權價值最大為1.54,最小為1.02,平均值為1.12。從行別的平均值來看,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為1.16,民生銀行為1.11,深圳發展銀行為1.14,招商銀行為1.08,華夏銀行為1.04,下降額度最大的是深圳發展銀行為0.50,最小的是華夏銀行為0.05;從時間上來看特許權價值逐年下降,尤其在2000-2002年間下降幅度比較大,而在從2003年開始下降幅度開始減慢,近兩年內更是趨于穩定發展狀態。
四、銀行特許權價值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1.影響因素變量的確定
對于特許權價值的決定變量的選取,我們按照其來源來劃分。(1)市場相關變量:銀行數量INS,利率差SPR,銀行開放度COM。(2)銀行相關變量:盈利能力ROE,資本充足率CAR,銀行效率變量如CIR和EFF,清算價值LQD,流動性LIQ,資產規模ASS,杠桿性LEV和CDR,貸款集中度TOP,具體說明如表1。
表1變量的匯總說明表
2.數據說明和描述
本文的數據包括股票價格、股票市值和帳面負債來自于CSMAR數據庫,其它數據來源于深圳證券交易所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及5家上市商業銀行的定期公告。由于本文的樣本銀行上市時間有限,為擴大樣本容量,本文主要以季度數據分析,各變量的描述如表2。
表2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分析表
3.模型的建立和方法說明
本文以Q為因變量,選擇以上介紹的13種變量作為因變量,構造面板數據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以5家上市商業銀行為樣本,考察銀行特許權價值的影響因素,假定參數值都不隨時間變化,模型可以簡化為:
Qi,t代表銀行i在t時期的特許權價值,Xi,t是銀行i在t時期內的影響特許權價值的自變量,包括與市場相關和與銀行相關兩類,在計算時分別代入模型,α0,j是各銀行的截距項,α1,j分別是不同自變量j的回歸系數,錯誤項μi,t包含銀行個體差異因素ηi和白噪聲εi,t,即μi,t=ηi+εi,t,其中ηi~(0,σ2η),εi,t~N(0,σ2ε),兩者相互獨立。根據影響因素可以分成市場相關和銀行相關,而銀行相關因素又可以分成兩類指標,因而本文分別將其納入方程進行回歸分析。同時在使用Eviews5.0軟件時,對該模型使用廣義最小二乘法(GLS)來估計,這樣可以免去對原模型進行異方差檢驗和序列相關檢驗。同時假設出現截面異方差,在方程估計中使用(Cross-section weights)權重。
4.回歸結果分析
(1)市場相關因素。銀行的特許權價值來源于市場是無可爭議的,因為銀行市場總是非完全競爭的,而競爭會弱化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如表3,從COM和INS指標來看,二者對于銀行特許權價值具有負效應。COM是外資銀行在華的資產占比,代表的是外資的參與程度,隨著WTO后我國銀行業的日益開放,世界一流的國際大銀行都爭相搶灘中國,在我國銀行市場占據了一定的份額,其效率和收益率遠高于處于改革中的中國銀行業,因而對我國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雖然效應不是很大,然而隨著全面開放的到來,外資銀行的“摘櫻桃”效應將更加明顯,我國銀行業的學習效應能否提升自身效率從而彌補擠出效應,將直接決定著銀行業的安全。雖然銀行機構的擴張能強化自身特許權價值,然而一方面樣本銀行的總體上升在我國所有金融機構中相對有限,另一方面銀行機構的上升說明銀行間競爭的加劇,而且根據經驗,樣本銀行的擴張主要是集中在發達地區,區域集聚式的競爭會造成重復成本,浪費社會資源,發生“租金消散”現象,從而弱化特許權價值。[8]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受到SPR的影響為負,且顯著性未通過檢驗。一方面可能是我國實行的是利率管制政策,銀行存貸利差變動幅度不大;另一方面考察的銀行所處制度環境都是一樣的,無法進行差異性對比,因而無法進行有效驗證。從整體上看,固定效應的R2、調整后的R2、D.W.等統計指標均優于隨機效應。
表3 與市場相關影響因素的回歸結果
注:表中括號內是估計值的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表示顯著性水平為5%,加粗項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2)銀行相關因素。我們把與銀行相關的影響因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銀行的保護手段,盈利能力(ROE)、操作效率(CIR和EFF)和御險措施(CAR、LQD和LIQ)以及資產規模(ASS)等,第二類是銀行的經營手段,如資產負債率(LEV)和存貸比(CDR)和貸款集中度(TOP)。前者具有防御性質,其對于銀行特許權價值具有保護和強化功能,可以假設成正相關;而后者則是冒險型的工具,對于銀行特許權價值具有弱化的作用,可以假設成負相關。基于數據的有限,在此只對模型作固定效應的分析。
從表4中可以看出,與銀行相關的第一類指標對特許權價值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CAR和ASS與之成負相關,其余都為正相關,同時擬合優度很高,接近于1。正如Hellmann,Murdock和Stigilitz(2000)理論研究認為,增加高成本資本會降低銀行利潤,從而銀行會失去特許權價值。[9]我國的實證也吻合這種觀點,資本充足率越高會弱化特許權價值,然而其影響畢竟有限,僅為-0.0010,而且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表4與銀行相關的第一類指標的影響
注:表中括號內是估計值的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加粗項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資產規模與特許權價值成負相關,顯著性水平為1%,說明樣本銀行的特許權價值并非依賴市場規模。這與Boyd和Runkle(1993)和Gianni De Nicoloé(2000)的實證結論相似,同時與樣本銀行的實際也是相互吻合的。[10][11]從銀行效率指標和盈利指標來看,都對銀行特許權價值具有促進作用,盈利能力的提升是特許權價值的核心特征,ROE對于其具有正相關性,只是效果不是那么明顯,原因可能是:第一,樣本單位不足;第二,由于樣本年限不足,為了擴充觀測值,數據選取季度的,而第一季度和第四季度具有明顯的差異;第三,股市對市值的影響可能會掩蓋盈利能力的作用。而銀行的效率是特許權價值的重要來源,CIR的作用相對于EFF更為明顯,其每上升1%,對于銀行特許權價值的貢獻達0.296%,且CIR的顯著性為1%。LIQ和LQD對于銀行來說是防范風險的措施,從數據可以看出,其對于銀行特許權價值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尤其是LQD的作用明顯,顯著性較好。
表5 與銀行相關的第二類指標的影響
注:表中括號內是估計值的標準差,*表示顯著性水平為1%,加粗項是未通過顯著性檢驗。
而從第二類指標可以看出,銀行的操作工具對于特許權價值具有負相關關系,其中資產負債率LEV的作用最為明顯,且顯著性水平很好,整個方程的擬合優度也很高。由于杠桿率包括資產負債率LEV和存貸比CDR越大,說明其市場開拓能力越強,然而伴隨的風險也不小,而且高的貸款集中程度TOP會弱化銀行的風險分散能力,從而整體上會降低銀行特許權價值。
五、結語
通過對我國5家上市商業銀行的特許權價值的度量,我們可以知道:隨著金融市場開放度的加強,外資銀行參與度提高,銀行市場競爭加大,價格規制的作用不是很明顯,銀行特許權價值一直都是下降的,而近兩年內呈現平穩的發展態勢。經過實證分析可以得知,銀行特許權價值的外生性因素正在逐漸減弱,過渡到以銀行內生性因素為主,而銀行的內在效率具有長期性,因而決定了上市銀行特許權價值的穩定性。通過進一步的分析證明,效率高的銀行越注重防御風險,自我保護價值越高,對于特許權價值越有利,從而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冒險型的工具雖然能帶來高額收益,但最終會腐蝕特許權價值,由此也可以佐證特許權價值的風險約束功能,其與穩健經營是相互共生的。
隨著金融一體化和全球化趨勢的加劇,銀行業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我國銀行業的市場壟斷優勢將逐漸消失,特許權價值會遭到腐蝕,銀行經營風險將更大,如何保護銀行特許權價值,促進銀行謹慎經營,將是一個關系我國金融安全的關鍵問題,因而,提升銀行內在效率,加強銀行競爭力,將是提升銀行特許權價值的唯一途徑,這也是我國后過渡時期銀行改革的最終方向。
參考文獻:
[1] Buser,S,A.Chen and E.Kane.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regulatory policy and optimal bank capital. Journal of Finance 36,1981.
[2] Marcus,A.J.Deregulation and bank financial policy.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81,1984.
[3] James T. Lindley,James R. Marchand,WM. Stewart Mounts JR.Aligning Charter Value To Default Risk Lending Rights And the Pricing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2004. http://papers.省略.
[4] Alan D. Morrison.Banking Licences Bailouts and Regulator Ability.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1,2004.
[5] Demsetz, R.S., Saidenberg, M.R.,and Strahan,P.E.Banks with something to lose The disciplinary role of franchise value,FRBNY Economic Policy Review,1996.
[6] Linderberg, E.B., and Ross, S.A. Tobin's Q ratio and industrial organis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54,1981.
[7] Chen,Zhiwu,and Xiong,Peng.The Illiquidity Discount in China.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Financial Research Yale University. 2002.
[8] 張五常.經濟解釋-張五常經濟論文選[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9] Hellmann,T.,K. Murdock,and J. Stiglitz.Liberalization Moral Hazard in Banking and Prudential Regulation Are Capital Requirements Enoug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2000.
[10] Boyd J.H and Runkle,D.Size and Performance of Banking Firm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1,1993.
[11] Gianni De Nicoloé.SizeCharter Value and Risk in banking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2000.bog.frb. fed.us.
Cas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that Form Charted Right of Commercial Bank
XU Guo-xin1;SHI Qin2
(1.College of Finance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410079China;2.College of Finance South 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ial and Economical Chengdu 610072 China)
關鍵詞:化學 化學制藥 特點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 A
化學制藥在國內比較普遍,不僅是一些西藥的生產是由化學工業而來,即使是中藥的研制與開發也離不開化學制藥工程。 化學制藥過程中有關有機化學,藥物化學,化工原理,分析化學等一系列化學知識,這是知識的普遍應用性。化學制藥與化學知識息息相關,實際上也就是一種種化學反應的產物可以對人體產生幫助。通過學習化學,會對化學制藥有一定了解,但是還遠遠不夠。化學制藥過程中具有很多特點要注意,這是對人類安全和藥物安全的必要保證。化學制藥工程是現代化的高新科技,與化學工業有很大的聯系,也可以說化學制藥工業是化學工業的一個分支。但是化學制藥工業又有著他自己獨特的特點。
一、高技術性
化學制藥并不是簡單地一種化學物品就可以當做藥,而是經過多個化學分子經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制劑,到人體內會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對從而對身體器官產生作用。在化學制藥過程中,要采用高科技術,而且在化學藥物生產中都需要用到新技術,新的合成技術,新的化學實驗設計,電子設備的應用在化學制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對于這些新的應用,都不是簡單隨意,都有著很高的技術要求,還有在藥物的篩選,制藥的過程都是需要技術性的,因此化學制藥工業招收的員工都是技術人員,以防發生不必要的化學危險,危害員工甚至人類的健康。所以只有使用科技系統,使用現代高科技設備,能夠使生產更合理,減少和避免事故的發生,促進生產的發展。
二、高風險
制藥的風險包括生產時的化學反應風險和產生的藥物健康水平的風險。化學制藥是由化學反應而產生,在不確定會發生什么反映的情況下,具有很大的風險,化學反映會產生一系列的有害氣體,危害自然環境和工作人員的健康。生產藥物后還需要再進行試藥過程,只是根據理論是不太確定的,只有看到了實踐成果才可以放心的供藥。化學制藥的風險存在性很高,還需要再化學制藥過程中注意安全使用與風險消除。
三、高質量要求 。
藥物生成后,藥品質量監督局會對其進行檢測,以保證吃藥的人的健康。藥品質量的好壞會對人們造成很大的影響。不是有句話說是藥三分毒,如果說正確用藥除了可以治病以外還有毒的話,那么錯誤的使用藥物則就是直接食毒。藥物的質量標準是衡量一個國家一眼水平好壞的標志,因此,每個藥品的生產都要按照《藥品質量管理規范》嚴格比對生產,生產藥物的環境也要非常注意,化學物品有些就可以揮發反映,要注意不要造成不必要的麻煩。生產藥品的材料也不能貪圖便宜買次品,在購進原材料時一定要注意材料質量,材料的包裝也要能長時間保護材料不被破壞。高質量要求是為了制藥廠家的信譽和人們的健康,生產的藥物要有高質量保證,符合每一項制藥安全監測水平。
四、品種多、更新快 。
我國在制藥行業的發展迅速,,各項條例嚴格遵守,也已經去的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藥品產生的不敏感性也加強,由此,還需求品種和療效大的藥物加以代替,為了滿足醫療的要求,需要有更多的好的藥物。1、不同的患者依據自身體質的不同華對藥物產生不吸收或過敏反應,同一位病人也會對不同的藥物具有不同的敏感性,當出現過敏反應時就需要更換藥物。2、一些藥物長期服藥會產生耐藥性,比如普通的流行性感冒,經常吃藥后,就是再吃也沒有什么好轉,因此這些藥物也就沒有再繼續吃的必要,需要更換另一種藥。3、即使同一種藥理的藥物也會根據藥量的不同有不同的效果。4、根據人體的反應,治一種病的一定就是會發生同一種反應現象,因此可以調理藥量來達到不同的效果。很多藥物因為反應不強烈,治病效果不明顯就會被淘汰,還需要更多更好的藥物代替他們。藥品的更新實際上也是科技水平的更新,在這個人口多,環境差,病毒經常入侵人體的時代,藥品的時常更新必不可少。
五、高的安全、環保要求 。
在制藥行業,需要更多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還有各種各樣的易燃、易爆、有毒等刺激和腐蝕性物質。藥物的化學結構相對比較復雜,需要更多的不僅是單單一步的化學反應的產生,而且,每種藥物的生產需要各種各樣的原材料和輔助材料,在選擇藥物合成路線上應該不僅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的考慮,也要考慮的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的路線,以此達成安全合理、綠色的生產。合理的合成路線中材料的穩定性和輔助材料的毒性及其根據醫理治療后產生的效果的綜合比較下,應該首先考慮采取沒有或很少使用會發生易燃、易爆和有毒原材料和輔助材料,同時也應該考慮產生的產品和副產品具有無毒的問題。還有如果藥物的生產必須要使用有毒的物質,應先考慮安全技術措施,產生廢氣,廢水,廢渣應該如何處理會對環境工作人員和藥物產生最小的影響。因此,國家藥品生產過程中企業防火、防爆、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操作方法、工藝流程和設備等問題要對其進行詳細分析徹底明白,特殊的對待。制藥企業必須認真貫徹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和環境保護政策和法規。
六、高投入、高利潤。
現代制藥企業建立的基礎上自主研發的新藥物,和所有的新藥研究和開發市場形成對象關系,基本目的就是利潤。新藥開發需要周期長、投資大,除了國防科學研究這一領域以外,基本投資在一些發達國家,這些發達國家的藥物投資還在其他類型的民用工業前面。高資本投資帶來高的利潤。它巨大的利潤主要來自自主要發受專利保護的具有創新意識的藥物。廣闊的市場,巨大的利潤,取決于開發投資和年復一年都新上市的藥的數量和質量,這是代表現代制藥企業實力的重要標志。
生物制藥是現代生物技術研發投入最多、發展最快的領域,也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Charles和Brennan[1]研究表明,改善生物制藥供應鏈運行模式可以大規模降低其成本,并指出全球的生物制藥產業處于一個分散、復雜的經營環境之中,大大影響了生物制藥產業的經營績效,使得構建生物制藥供應鏈體系變得非常重要。Grabowski[2]和Lerwent[3]主要圍繞醫藥流通領域對生物制藥流通渠道的開發管理進行了研究,包括大型分銷中心、二級配送節點的設計、選址,生物制藥物流規劃和運行等。Pamela和Pietro[4]集中研究了協同計劃、預測、補貨(CPFR)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并討論了該方法在藥品、汽車、機械三個行業的應用。Gatica等[5]對生物制藥供應鏈的生產計劃和排程進行了研究,主要根據區域內品種需求分布狀態來確定藥品生產企業的物理位置布局。Shah等[6]利用各種數學建模方法對實際運行的生物制藥供應鏈進行動態模擬。Denis[7]的研究表明:通過內部整合能降低15%的生物制藥供應鏈成本,并且實現基本業績4%的提升。Selcuk等[8]研究表明:構建一個完善的、各個節點企業共享的醫藥供應鏈信息平臺對提高企業競爭力是很重要的。楊舒杰[9]基于供應鏈管理模式在醫藥行業的可行性,對我國醫藥行業實施供應鏈一體化進行了探討。綜上所述,國內學者只是對生物制藥供應鏈作了初步的探討,還沒有進行全面和系統的研究;國外關于生物制藥供應鏈的研究主要內容集中于生物制藥供應鏈的改善能多大程度降低成本及其供應鏈上的信息共享問題。但目前國內外完整分析和構建生物制藥供應鏈公共物流平臺的文獻幾乎尚無。本文將從國內的實際情況出發,研究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運營模式。
2我國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的現狀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是為了滿足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藥品需求預測、訂單處理、客戶服務、分銷配送、物料采購、存貨控制、運輸、倉庫管理、工業包裝、物資搬運、工廠和配送中心選址、技術服務支持、退貨處理、廢棄物和廢棄藥品回收處理等一系列需求為目的的內在系統。為了開發出適合我國國情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運營模式,必須在分析我國生物制藥物流現狀的基礎上找出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消費者對生物醫藥的需求也大量增加,作為醫藥市場重要部分的生物制藥物流市場也相當巨大。然而我國生物制藥物流現狀卻呈現出如下特征:首先,生物制藥物流作為專業化和特殊化的供應鏈環節,其對生物制藥企業的軟硬件要求極高。而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缺乏公共的物流信息平臺,造成了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從而推高物流成本,降低整個生物制藥供應鏈的績效。其次,我國生物制藥現代物流起步較晚,主要是倉儲、配送等傳統職能。近年來,各地自籌資金興建的物流中心也在快速增加,如成都有五大醫藥物流中心,重慶有三大醫藥物流中心。但是與巨大的市場需求相比,我國醫藥物流發展水平卻相當滯后,缺乏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據研究顯示,我國醫藥流通領域的平均物流成本占銷售額的比重達10%以上,而在美國該項指標僅為2.6%。第三,為了保證藥品安全,國家對藥品流通有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GSP)的規定。生物制藥公司的物流運作必須符合GSP的規定。然而,我國部分生物制藥企業物流條件達不到GSP要求。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存在兩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生物制藥企業不注重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不采用專業化的第三方生物制藥物流模式,這將大大增加整個生物醫藥行業的流通成本。(2)藥品在流通環節出現藥品安全責任問題,消費者將會對其施加安全壓力(表現為抵制購買),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生物制藥供應鏈的績效。因此,開發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運營模式,提高生物制藥物流運作效率,降低生物制藥物流成本,確保藥品在流通環節的安全性能,是我國生物制藥企業增強市場競爭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3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的運營模式生物制藥物流和其他行業的物流相比,在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生物制藥物流品類劃分、藥品運輸管理、藥品配送、藥品倉儲及藥品包裝等方面具有較大特殊性[10]。針對生物制藥物流的特殊性,要降低物流成本和確保藥品安全性能,可主要從藥品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建設、采用專業化的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模式和建立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藥品安全責任防控協調體系入手,開發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運營模式。
3.1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由于生物制藥行業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其藥品物流的高效、準確安全地運作離不開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基Internet/Intra-net的集成信息系統網絡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核心企業藥品生產商擁有自己的企業內部網絡(Intranet),通過一個接口與Internet連接,從而實現電子商務、信息、同步作業和資源共享。在此基礎上,才能設計出高效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系統架構。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藥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提供生物制藥技術、生物制藥物流信息、生物制藥設備等資源共享服務的信息平臺。具有整合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環節物流信息、生物制藥物流監管、生物制藥物流技術和設備等資源,面向社會用戶提供生物制藥信息服務、生物制藥管理服務、生物制藥技術服務和藥品交易服務的基本特征。設計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目的是改進生物制藥組織間協調機制,提高物流運作效率。而我國生物制藥行業缺乏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公共的物流信息平臺,造成了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之間的信息不能及時共享。為了使得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物流信息快速流通、彼此共享,達到保障藥品物流安全和減低物流成本的目的。本文設計了如圖2所示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系統架構。該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具備數據交換、信息、在線交易、貨物跟蹤、決策支持、金融服務、綜合服務、系統管理等功能。由圖2可知,該生物制藥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具有以下主要特點:(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生物制藥供應鏈信息系統網絡”技術的加入,使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信息傳遞將會更快捷、信息共享更高效、物流管理過程將更“智能”。(2)專業化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加入使得物流企業的貨源信息、車源信息將最大化地保持真實性和有效性。(3)政府參與使得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政務信息更具備公信力,確保了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所的信息具有權威性。(4)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集成生物制藥物流企業管理系統,便于生物制藥物流企業更好地系統管理和信息共享。(5)該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更快的共享速度、科學的資源整合將使生物制藥物流企業更具備效率。(6)“云計算”技術融入到該生物制藥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之中,具有虛擬化、超大規模、可靠等特征。
3.2基于供應鏈管理的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是一種專業化的物流體系,其模式是為生物制藥流通領域中供需雙方提供物流外包服務。這種物流外包模式有利于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降低成本、保證藥品的安全性,從而增強生物制藥供應鏈各節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目前,我國大量的中小生物制藥企業自身不具備承擔藥品物流的能力。同時在生物制藥產品安全責任方面,眾多的生物制藥企業自身的物流系統,既不能滿足國家新出臺的法規,又不能滿足客戶的要求,從而造成既不能保障藥品的安全性,又難以提升企業績效的困局。盡管生物制藥物流市場被一些大型的物流企業(如邦達物流、中郵物流等)看好,但專業化的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企業沒有形成規模,更缺乏大型的專業化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企業。作為完整的生物制藥供應鏈,“采購-生產-銷售-使用”是一個整體。但目前我國生物制藥物流并沒有實現基于供應鏈的物流管理。此外,各生物制藥企業之間幾乎沒有物流合作,從而達不到整合資源、增效降本的目的。因此,要建立高效的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有必要開發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專業化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運營模式,如圖3所示。從圖3可知,基于供應鏈管理的專業化的生物制藥物流外包模式采用雙向(正、逆)物流和雙向(供、需)信息流,且可供選擇的是基于政府部門監管生物制藥第三方物流企業,從而可以有效地整合生物制藥供應鏈的資源,以及實現信息共享,達到降低生物制藥企業物流成本和確保藥品安全性能的雙重目標。應該指出,為確保生物制藥供應鏈運作的穩定性和藥品物流的安全性,生物制藥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生產商)可以協調各節點企業選擇同一家第三方物流企業,負責供應鏈一體化的物流服務。這樣有利于降低成本、保證藥品的安全性、減少運輸壞損率、方便信息流通。
3.3生物制藥供應鏈公共物流平臺藥品安全責任防控與協調因此,基于供應鏈管理的思想,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出發,對生物制藥公共物流平臺的藥品安全責任進行防控與協調,對于生物制藥行業保證生物制藥產品安全、提升生物制藥企業的績效,加強對生物制藥產品安全的監管、提升政府監管部門的服務水平都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對于生物制藥供應鏈高效運營決策同樣具有指導意義和實踐價值。
生物制藥領域備受青睞
生物技術是全球發展最快的高技術之一。各種新興的生物技術已被廣泛地應用于醫療、農業、生物加工、資源開發利用,并對制藥等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生物制藥業是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生產生物藥品的行業。生物制藥行業是一個高盈利高增長的行業。2009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規模達到850.00億元,同比增長24.6%。并且隨著越來越多的生物藥品進入醫保目錄,以及國家加快創新藥品研發的步伐,可以預計未來生物制藥業的工業總產值將持續上漲。隨著生物制藥領域在全世界的蓬勃發展,使越來越多的跨國制藥公司將目光和精力投入到了這個領域,并開始進一步發掘中國生物制藥市場的巨大潛力。
生物制藥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新產品的開發存在較大的不確定因素,但是一個成功的產品往往能給投資者帶來巨額的利潤。生物制藥企業在創業階段以創業投資資本為主,隨著企業的發展成熟,普通權益性資本開始增加,達到生產銷售的規模經濟以后,開始吸收債務性資金如企業債券和銀行貸款。生物醫藥企業融資渠道主要包括:1)股權融資;2)利潤再投資;3)銀行貸款;4)商業信用;5)風險投資;6)政府資助。
中國醫藥流通行業大洗牌
醫藥流通行業是連接上游醫藥生產企業和下游零售終端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醫藥流通企業從上游醫藥生產企業采購藥品,然后再批發給下游的醫藥分銷企業、醫院、藥店等,通過交易差價及提供增值服務獲取利潤。醫藥流通企業是整個醫藥行業中的重要一環,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未來10年我國醫藥流通市場將步入快速的整合階段,市場集中度將顯著提升。我國醫藥流通行業目前處于較為分散的市場態勢,截至2008年底,我國具備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認證的醫藥流通企業13.000余家。
近年來,大型醫藥流通企業受惠于行業整合,市場份額已呈現上升趨勢,市場集中度也不在不斷提升。根據中國醫藥商業協會的統計資料,2003―2008年,我國三大醫藥流通企業,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上海市醫藥有限公司和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合并市場份額由12.7%增至20.0%;前十大醫藥流通企業的總市場份額由26.1%增至34.6%,行業集中度已大幅提升。我國超過50.00億的企業個數也由6個增至11個;超過20.00億的企業個數由17增至42個,行業規模化也在逐步形成。
醫藥外包領域的并購之路迅速崛起的CRO
醫藥外包(CRO合同研究組織)始于歐美,指大型制藥企業將一些非核心的研發環節外包,在提高效率的同時,節省30.0%一50.0%的成本。專業的醫藥研發外包機構由此應運而生,并逐漸形成可觀的市場規模。2009年,世界領先的醫藥研發外包公司如昆泰、科文斯、PPD等,各自的年營收均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的CRO行業則相對年輕,若以2000年藥明康德成立為行業元年,則本土CRO企業至今不過10年歷史。在國際CRO企業的帶動下和中國鼓勵新藥研發政策的大環境下,中國CRO行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在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內,中國已涌現出了100多家從事CRO的企業,從事在化合物研究外包、原料藥研究外包、制劑臨床前研究外包和臨床研究外包等細分領域的研發外包工作。由南方所的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醫藥研發外包市場已經上升到約2.60億美元,較之2005年足足增長了10余倍,預計到2010年可增長至4.30億美元。不難看出,制藥工業正在加速減少傳統的內部研發力量,增加研發外包的比例。 (見圖)
CRO這個年輕的行業在中國發展勢頭非常迅猛,獲得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北京亦莊、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已形成CRO產業集群。其更以“高附加值、高利潤率”的行業特征吸引了創投資本的青睞。啟明創投投資了臨床試驗CRO泰格;華平,泛大西洋資本、富達亞洲、大華投資、天地基金和富達生物先后投資了藥明康德。2007年,藥明康德在紐交所的成功上市點亮了整個行業的前途。
CRO:兼并提高價值
近年來,中國醫藥行業的收入保持著20%左右的增長。從已公布的2005年年報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實現凈利潤的均值為4700余萬元,凈資產收益率均值為6.84%,每股收益均值為0.29元,盈利能力指標依然在制造業企業中位居前列。但從收入和利潤結構上看,醫藥業上市公司產品結構單一、新藥開發和商品化能力薄弱的積弊沒有大的改變,這也是中國醫藥企業在未來5-10年內面臨的重大瓶頸。
醫藥行業兼有傳統制造業和高技術行業的特征。從業務鏈條上看,從藥理研究到新藥開發,再到病理實驗和臨床研究,構成了醫藥工業的前端。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承擔著巨大的開發風險,這不僅僅源于反復試錯的成本,更有新藥在臨床階段出現的不適應癥以及其他更嚴重的后果;新藥經過臨床階段后,拿到新藥證書,就進入到規模化生產階段。制藥業的規模化效應非常明顯,一是因為制藥的邊際成本往往非常低;二是因為顧客對產品的忠誠度遠較一般消費品高得多。醫藥業最后一個業務環節是市場推廣,即新藥的商品化階段,這個階段要消化研發階段和生產階段的大量投入,畢竟規模經濟效應要靠出貨量來實現。從各個環節的重要性和獲利能力看,醫藥行業的價值分布呈“微笑曲線”:研發和流通環節的業務附加值高于制造環節的附加值。
中國醫藥企業的工業能力主要位于附加值較低的制造環節,而在研發和市場推廣方面建樹寥寥。世界級醫藥企業,如默克、輝瑞等,其商業模式與影視劇制片公司有相似之處。制片商要靠不斷推出大片來維系和開拓生存空間,而一部成功的影片不但能夠補償先前票房業績不佳的影視作品投入,同時也使公司具備了吸引優秀導演、演員乃至觀眾的號召力,是謂“大片模型”。
反觀中國醫藥企業,雖然在青霉素工業鹽、維生素以及解熱鎮痛類原料藥的生產方面位居世界前列,但鮮有叫好又叫座的“大片”級新藥問世。我國化學制藥業基本上走的是一條仿制的道路。建國以來,我國生產3000多種西藥有99%是仿制的;近年來生產的837種西藥中,97.4%是仿制的。加入WTO后,仿制的成本將大大提高;另外,進口關稅的進一步降低將導致更多的進口西藥進入國內市場,給我國的化學制藥工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僅有的自有品牌類新藥幾乎全部集中在漢方藥領域。而從世界范圍看,日本和韓國的漢方藥占據著全球市場90%的份額,中國作為漢方藥的發祥國,并無競爭優勢可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從長遠看,新藥開發和商品化能力關系到企業能否在醫藥工業中生存下去。國際制藥企業開發一個新藥,一般花費1.5億-10億美元,歷時10年左右,且合成的單體能夠成功進入市場的機率只有1/10000-1/5000。那么,中國制藥企業可用于新藥開發的資本有多少呢?我們來看一下2004年醫藥類上市公司長期資本凈值的分布情況:
長期資本凈值等于凈資產與長期負債的和,減去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的和。長期資本凈值越高,意味著企業用于長線投資的財務能力越強;長期資本為負,則意味著企業在用“短融長投”的方式支撐目前的主業,有周轉不靈之虞。這個指標對中國藥業上市公司的意義在于,決定企業能拿出多少錢來用在新藥開發和商品化上。圖1給出三條重要信息。
2005年年末,我國醫藥類上市公司的長期資本凈值在正負10億元之間,比照世界級醫藥企業動輒10億元以上的新藥開發投資,中國醫藥企業目前顯然不具備大規模上馬包括開發、產品化和商品化在內新藥工業體系的能力。
資產規模居前的制藥企業往往背負著巨大的長期資本赤字,如排名第一的華北制藥,排名第三的太極集團。而這些企業長期資本赤字,一般都是在擴充生產能力的過程中形成的。
資本規模位居前10位的A股藥業公司的長期資本凈值之和不足6億元,也就是說,合中國前10大藥業上市公司之力,在上馬新藥工業體系方面仍顯得捉襟見肘。因此,制藥企業之間的橫向合并不見得能帶來規模效益,反而有可能陷入周轉陷阱。
正是因為長期資本積累遠不足以支持企業發展新藥工業體系,中國藥業公司往往選擇將盈余投到生產環節或非相關多元化領域。前者必然導致中國藥業生產能力過剩,加劇企業間同質化的惡性競爭,而后者將進一步侵蝕企業面向新藥工業體系的投資能力。由此,中國醫藥企業面臨著長期投資能力不足與短期投資管理不善的悖論。
這幾年來,華源集團通過并購,在紡織和醫藥兩大產業高速擴張。特別是在拿下上藥和北藥這南北兩大醫藥集團之后,華源集團一舉成為中國最大的醫藥企業集團。目前,華源集團旗下有7家上市公司從事醫藥制造和分配。但是,華源集團在醫藥行業的規模擴張顯然無補于面向主業的投資能力。相反,高負債并購模式迫使其走上了賣身自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