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學的好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學習近代歐美民主思想與實踐這一專題時,不可避免的學生、老師會對中美政體進行比較,輕率進行中美對比,容易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混亂。要么有些老師就牽強附會,唱高調,這樣不僅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相反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處理歷史與現實的關系呢?
歷史不僅是指過去發生的事情,實際上它還包含了人們對過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不斷變化著的。教學中必須充分利用歷史教學資源,真正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
歷史與現實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歷史是過去了的現實,現實是歷史演變的結果。從歷史教學的角度上講,要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確實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將歷史與現實進行聯系,引導學生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
在教學中處理好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要歷史的看問題。歷史畢竟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某一歷史事件成功抑或失敗,在現代來說是不可復制的。我們學習歷史不能犯“刻舟求劍”的錯誤。時代不同,國情不同,條件不同,相同的事情結果就不同。所以我們要學會歷史的看問題
2、全面的辯證的看問題。每一個歷史問題所體現的經驗教訓不同,美國的政體再完美也有他的缺陷,也未必適合中國的國情,也不能解決我們中國的問題。
3.學習的是歷史的規律,歷史的智慧。認識歷史的過程,運用歷史的思維,汲取歷史的智慧,并不是讓學生機械地、簡單地記住某些現成的結論。
一、處理好“詳”與“略”的關系
職業中學的學生數學基礎普遍比較差,而學習專業課必須具備相應的數學知識,所以必須加強數學教學。職業中學數學教學不同于普通中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考慮數學本身的系統性,而且要考慮自己所教班級專業課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要避免職教數學普教化,走應試教育的路子,從而使數學更好地為學習專業課服務,這就要求數學教師在處理數學教學內容時要做到詳略得當。在不影響教學體系的前提下,對那些與專業結合緊密,學不好就會影響學生專業課學習的內容要詳細講解,反復練習,融會貫通,而對那些與專業課關系不大的內容可略講,這樣可以用比較少的時間,收到比較好的效果。
例如,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的學生要學《建筑預算》、《建筑力學》、《建筑制圖》等課程,為保證這些專業課的學習,就應加強立體幾何內容的教學,對直觀圖、多面體與旋轉體的體積等內容就要詳細講解。三角函數是學習《建筑測量》、《應用電工》的基礎,在教學中也要重視,要使學生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師要舍得花時間。但對財會專業的學生來說,這部分立體幾何內容與專業課聯系不大,就應少用些時間,略講。處理好數學教學中的詳與略的關系,可以使數學教學目標更明確,減少盲目性。再者,經過詳略處理,節省了教學時間,簡化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覺得數學學習很實用,也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處理好“增”與“減”的關系
現在的職業高中數學教材并不能夠完全滿足所有專業教學的需要,所以數學教師要根據所教專業課程的需要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作適當的調整,增加一些與專業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刪除那些與專業無關的教學內容。例如,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學生不論是在校學習過程中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后,經常會遇到大量的繁雜計算,所以增加電子計算器使用的教學內容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就要教學生計算器的使用方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就能用電子計算器進行常規計算,在以后教學中如遇到與計算器有關的內容就穿插介紹使用方法。如講三角函數與反三角函數時,介紹用計算器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數或反三角函數值,這樣就會很容易解決專業課中的繁雜計算問題。
對那些與本專業無關,且不影響教學體系的章節教師可刪去不講。如《向量》這一章節在時間不允許的情況下對財會專業的學生可不講。
正確地處理好學習內容的增與減,可以有效地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從而節省更多的時間使學生投入到專業課學習中去。強化專業課的數學教學,更有利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掌握專業技能。
三、處理好“近”與“遠”的關系
職業中學的數學教師不但要掌握教材,而且要了解自己所教班級的專業課的安排順序,以及每門專業課所需要的數學知識。所謂“近”是指現在,現在專業課急需的數學知識先講,為學習專業課掃清障礙。例如,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在開學的第一學期就開設《建筑制圖》、《建筑測量》兩門課,教師就應將急需的立體幾何知識、三角函數知識調前學習,把不急需的內容放在后面講,為學習專業課奠定基礎。所謂“遠”就是著眼將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新知識、新技術需要學生畢業后去學習。故教師不但要看到現在專業課急需的學習內容,而且要考慮到今后學生學習高等數學的需要。如平面解析幾何中的參數方程、極坐標方程,代數中的數列與極限都是選學內容,但這些內容都是學習高等數學的基礎,故教學中也要教好,為今后學習鋪平道路。
四、處理好“新”與“舊”的關系
數學新知識的學習是建立在已學知識基礎之上的,相當一部分初中數學沒有過關的學生進入中等專業學校后,給數學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根據學生這一特殊情況和職業學校數學學科的教學實際,教師除了要變教新知識還要有針對性地復習舊知識,堅持查漏補缺,使復習的內容為新授課服務。課前教師要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差異,做到學生差什么就補什么。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才能不掉隊,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這就對職校的數學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備新授課的時候不僅要鉆研教材,而且要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水平,更要考慮專業特點和需要。很多時候,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的困難并不在于這些新知識有多難理解、掌握與運用,而在于他們不知道如何把新知識與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如何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思考、探索新的知識與方法。這樣,老師的作用也就不僅僅在于向學生傳授新的知識,更重要的在于幫助學生在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間搭起聯系的橋梁,使學生真正學會思考、學會探索、學會學習。當然,要正確處理“新”與“舊”的關系,教師還要正確安排好教學時間的分配,既不能把舊知識的復習過于簡單化,面向一部分的學生,蜻蜓點水,一筆帶過,又不能占用過多的時間,影響新知識的學習。
五、處理好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的關系
從老師角度來看我想有以下幾點吧:
一、看看問題主觀,未從學生實際出發。
我們都是大學畢業生,而且都是遵規守紀的學生,不了解成績差、不守紀律的學生是如何想的。我們不能容忍學生上課說話,但他們可能認為說一句話沒什么。老師從自己心理上根本沒把自己當老師、把學生當學生。
二、擺正自己的位置,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英國著名劇作家肖伯納在莫斯科旅游時,與一個小女孩十分投緣。分別時,肖伯納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在街上和世界名人肖伯納聊了很久。”不料小姑娘也學著他的樣子說:“回去告訴你媽媽,今天你在街上和漂亮的蘇聯小姑娘安娜聊了很久。”肖伯納很吃驚,深有感觸,一個人不管有多大的成就或地位,都不能自負和驕傲,而應平等待人,保持謙虛,別太把自己當回事。
三、別把教育當成較勁。
比如課堂上我們批評學生時學生會小聲嘟囔,說“你剛才說什么”、“你再說一遍”、“有你沒我,有我沒你”,接著就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地去教育學生。如果碰到個別有個性的學生會頂撞老師,于是一場戰爭就展開了,結果這個學生就可能產生抵觸情緒,而課上的時間也就浪費了。但課堂上如何處理?可根據課堂教學任務完成的效果來定:如果影響不大,可單獨提醒,用目光示意,敲敲他的桌子,可以課下處理;但若是影響到一部分人時,就要針對這一問題的危害,很嚴厲地教育學生。
學生這么難管,那我們老師怎么辦呢?
我有幾個想法,拿出來和大家探討一下:
首先要愛學生,從心理上真正地愛學生,并且讓學生懂得老師的愛,要讓學生學會傳遞愛,這樣,我們工作就會有不同效果。
當然,在處理與學生的關系時,我們真得很愛學生,但我們為什么總會感覺學生不體諒自己?其實,我們可以想想,我們的愛他體會到沒有?也就是說,只有愛心并不行,還要有技巧讓學生體會到我們的愛。我管理學生的原則是接納、改變,即接納每一名學生,包括接納每一名學生的情緒、錯誤。
具體做法如下:
1.可以先從記住每一個學生的名字開始。這件事看似不大,但當學生犯錯時,你若能點出他的名字,他會認為老師認識我,就會有所忌諱,并且還認為老師重視我,別讓老師告訴班主任。那有的老師教的班多怎么辦?可以先從易犯錯的孩子入手。
關鍵詞:新課程背景下 語文教學 方法措施
自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各學科課程改革生機盎然,語文課堂教學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對語文本質認識的加深以及對語文教學實踐能力大大增強。但實事求是的說,現實語文課堂教學確實存在著許多的弊端,如“觀念僵化,思維狹隘,策略不當,態度與動機摻假”等。這是因為我們有的教師沒有處理好語文教學中的若干重要關系所造成的。實際上,如果處理好這些關系,就會使語文教學步入專業化、科學化的軌道,就會使語文課程改革真正彰顯它的風采。
一、正確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是語文教學最核心理念(語文本質),現在的一些語文教學工作常出現僵化、狹隘的錯誤。具體表現在一些老師是“工具派”,認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工具性”;一些老師是“人文派”,認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還有一些老師是“文學派”,認為語文的本質屬性是“審美”等。這些偏執一端的做法,顯然犯了思想膚淺、思維狹隘的錯誤。而正由于這種膚淺、狹隘,導致語文核心概念不明,學理不清,以致一些教研不僅淺薄,而且與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南轅北轍。因此,搞好語文教學工作首先必須處理好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語文課程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本質關系”在于語文的基本性質是“言語形式的工具性”,而這種“工具性”又是附帶“人文”的工具性。換句話說,“語文課程的本質,是言語形式的工具眭,語文課的人文性和科學性特征,都基于工具眭,均是工具性的派生功能”。這很重要,因為一方面它是語文課程區別與其他課程的標志,另一方面確立了此屬性就會派生出一系列關于語文課程和教學的正確理念,像“語文教學是附帶人文性的言語教學”“語文教學要加強雙基訓練”“語文課程應立足于言語形式”,等等。不然,語文教學就會輕視“言語形式”“言語應用”,過分強調“言語內容的人文性”。但這里要明確的是:語文教學強調語文言語形式的工具性,但絕不排斥語文“言語內容的人文性”。語文教學是既強調“工具性”又強調“人文性”。因為語文里畢竟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輕視“人文性”是不現實的。
二、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當今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點就是“討論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因為這牽涉到“傳統教學的弊端”和“現代教學和傳統教學如何結合才能產生優長”的問題。在這對關系上,現在的一些語文教學也常出現偏執一端的錯誤,即認為“預設的就是傳統的,傳統的就是不好的”,或認為“生成的就是現代的,現代的就是好的”。這就忽視了一個事實:傳統預設有優點而現代生成也有缺點。只看到了“生成”發揮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好處,沒有看到“預設”規范學生學習行為、夯實學生知識與理論基礎的好處;只看到現代課堂有“生成”,沒看到傳統的預設課堂實際上也有生成。
事實上,無論在傳統教學還是在現代教學中,在很多情形下,預設都是不可少的,甚至是主要的。因為任何人在學習中都有“生成不了”的時候,這時就需要教師指點,而這“指點”就可能是早就預設好了的。因此,對文化素養、語文水平處于發展中的學生來說,科學預設不僅是需要的,而且是應該多于即時生成的。不然,教師的“主體性”和“主導作用”如何發揮?教師完全不預設指導,讓學生“低水平生成”,實際上是“忘記了教師的職責”而使學生處于“放養”狀態。但是,在這里,我們強調“預設”一點也沒有忽視“生成”的意思,相反認為語文教學中要盡可能多地鼓勵生成,因為“生成”畢竟是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好的學習方式。
三、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這是一個關系到語文課程范疇本質的問題。在這對關系上,現在的一些語文教學也常各執一詞,爭論激烈。一種看法是“語文課就是和語言文字打交道,只要仔細研讀文本就行”;另一種觀點是“生活處處有語文,應走向社會學語文”。前者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課文”’,后者是“如果學語文,工夫在文外”。顯然這種各執一端的做法是有違語文課程范疇的本質與規律的。
關于這對關系,爭論的實質主要在兩方面:一是我國基礎教育中的語文到底是“大語文”還是“小語文”?二是語文教學中應怎樣施行“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要正確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就必須回答這兩個問題。
目前就這兩個問題主要有兩種回答。“有限開放的語文觀”的回答是:學校語文是“小語文”,語文教學要立足課內文本,有限聯系課外,但實際上就語文基礎教育而言,他們也是認同“小語文”的。“無限開放的語文觀”的回答是:學校語文是“大語文”,要立足課外,大量利用課外語文資源來學語文,對課內文本可以簡便處理,因為“課內文本只是大干世界萬千例子中的一個”,大千世界到處可學語文。因此,在具體實施“課內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的時候,“小語文”論者主張要把握課內文本的言語形式,精析課內文本涵容,只是在有必要聯想佐證時才適當延伸課外;而“大語文論者”則簡化處理課內文本,或日只做“蜻蜓點水”般的處理,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延伸拓展”上。這樣的例子在課改背景下的公開課和示范課上是很多的。為此,語文教學者要關注各種關于“語文范疇”的觀點,品評不同語文范疇觀的優劣,明確基礎教育語文課程“小語文”的性質,進而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
四、處理好吸納與創新的關系
這是語文教學的行為策略問題,是關涉到語文教學是價值小還是價值大、是在低水平重復還是有創見的問題。然而,當前的一些語文教學沒有處理好這對關系,要么只吸納不“創新”,慣用“搬運之術”,使研究在低水平上重復;要么只“創新”不吸納,憑空杜撰,使研究縹緲如海市蜃樓。顯然,這都不是明智的教研行為。
語文教學中對待這對關系正確的策略應該是什么呢?那就是:既大膽吸納,又勇于創新;在吸納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基礎上再吸納。創新要以中外有益的教育經驗為基礎,避免“憑空捏造”,使創新喪失根基;吸納要以創新為目標,避免照抄照搬,“炒剩飯”,以致阻礙語文教育的進步與發展。也就是說,吸納與創新的本質關系是:吸納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吸納是為了繼承與創新,創新是為了在吸納中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一言以蔽之,發揚本國母語教育的優良傳統,吸納外國母語教育先進理念的目的是“在繼承吸納中促進母語教育的發展創新”。
要注意的是:改革創新不是除舊布新,另起爐灶;改革創新是從舊中立新,在繼承吸納中發展。語文課程改革固然要有“新”東西,但不能丟棄我國語文教育的優良傳統來創新;不要以為“講授”就是“滿堂灌”,“滿堂灌”就是不好的;不要以為改革都是新的,實際上許多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傳統中都可以找到蹤跡。
工科研究生“產”與“學”
關系中存在的問題
工科即工程學科,是一種最具綜合性和實踐性特征的學科。在工科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特別是現階段),必須加強學生的工程實踐,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在此過程中,就必然涉及到導師的生產科研項目――“產”,學生的論文選題與課程學習――“學”。“產”是指我國現有工科研究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參加導師的生產科研項目,“學”是指工科研究生為完成學位論文而進行的課程的學習。目前,我國工科研究生在處理“產”與“學”關系中的突出問題是“產”與“學”關系的脫節,片面強調了“產”或“學”的一個方面。
1.片面強調“產”。作為工科,其直接服務對象就是生產,那么大多數學生選題的來源主要來自生產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于是導師在學生學完基礎課程后就讓學生參加自己的生產與科研項目并從中發現問題。對于碩士研究生而言,主要參加生產性項目(橫向課題),并從中發現處理工程問題中不足的一個點作為碩士論文研究的關鍵創新內容,由此內容而展開論文工作。這在我國目前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在我國目前基礎設施及各項工業大規模發展時期,有一部分導師的生產性課題很多,為了在短時間內完成自己的科研項目,導師過多地強調學生為其完成多項科研課題,而缺乏引導學生從其完成的一項課題中去發現問題并選定論文題目。這對碩士研究生(特別是我國目前部分高校已經采用兩年制培養的碩士研究生)來說,很難把其論文的質量在短時間內提高。
2.片面強調“學”。在導師群體中,有一部分導師幾乎沒有生產性項目,那么他們招收的研究生很大一部分缺乏工程實踐的訓練,而強調他們做一些理論性很強的研究型課題,比如說方法研究,這需要長時間的基礎知識積累,才能在方法上提出創新并提出可行的理論。于是這部分學生就不斷地學習基礎理論知識,而沒有參與具體的生產性項目,這樣就不能接受工程實踐的訓練,這與工科研究生的培養宗旨是相悖的,同時,即使是做理論性很強的研究,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是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因為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理論性很強的研究是不可能。
工科碩士研究生處理好“產”與“學”
關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根據我國目前碩士研究生培養年限從3年逐漸過渡到2年的現實,大部分工科碩士研究生能否處理好“產”
與“學”的關系,直接關系到我國工科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工科研究生在進行半年的基礎課學習后,就必須參加導師的生產項目并于第二個半年將自己在完成生產項目的課題中所提煉出來的關鍵創新內容,并根據導師的意見進行論文的選題,在第三個半年學生根據所選的論文題目進行資料的搜索和核心內容的完成,最后半年進行論文的寫作和論文的答辯。倘若第一個半年的內容沒有順利完成,那么學生就不能按時完成學位課程的學習,必將順延到第二個半年;如果第二個半年的內容沒有順利完成,將不能完成工科研究生的工程實踐訓練;如果第三個半年的內容沒有順利完成,將不能完成學位論文,這意味著學生不能按時畢業。所以,上面的四個半年中的前三個半年任何一個出問題,都將影響學生論文的順利完成。因此,如果工科碩士研究生能夠處理好“產”與“學”的關系,使“產”與“學”有機地結合,不但能達到國家對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目的,而且對工科研究生也是很好的鍛煉。
對處理好“產”與“學”
關系的建議
根據上述關于工科研究生在處理“產與學”關系中存在的問題現狀及處理好二者關系必要性的敘述,就目前我國工科研究生的培養現狀和工科研究生的畢業去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導師之間應加強合作,解決“產”的問題。主要要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使得生產及科研項目多的導師及沒有生產及科研項目的導師所帶的碩士生都能得到一定數量的工程實踐訓練。這有利于培養研究生的處理實踐工程問題的能力,也是為畢業后到企業就業的學生提供良好的上崗前的鍛煉。
2.研究生應積極努力和導師加強聯系與溝通,使得其在培養階段的“產”環節和“學”環節能有效地結合和銜接,以使其論文能順利完成,并使自己處理實際工程問題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時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