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護理基礎知識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接觸器故障;制動器;斷路;自鎖
Abstract: “Brake contactor latching ", is the cran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prevent the motor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between appear transiently will be commonly used design method. But this design has great deficiencies, prone to heavy free fall, causing a serious acciden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esign of line defects and put forward the solution, for the rational design of crane circuit provides reference.
Key words: Contactor fault; Brake; Circuit breaker; Self locking
中圖分類號:U226.8+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GB/T3811-2007《起重機設計規范》7.4.6 規定:起重機構電動機應設置定子異常失電保護功能,當調速裝置或正反向接觸器故障導致電動機失控時,制動器應立即上閘。對這一規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做法。筆者談談自己對這一條規定的理解,和全國起重機行業的廣大技術人員探討。
這一條規定主要是針對某企業重大事故的起重機控制屏(PQR6402)設計上有“重大事故隱患” 做出的。該企業事故的起重機控制屏的“重大事故隱患”為“起升機構的制動器接觸器自鎖”。“制動器接觸器的自鎖”,是起重機制造行業上防止電動機運行方式之間轉換時出現瞬間搶閘的常用的設計方法。但這種設計方法有一個致命的缺陷,當部分檔位在切換時,正在運行的電動機的方向接觸器斷路,電動機的動力電源會失電,此時一旦有電氣故障發生,制動器就不能制動,發生重物自由墜落。具體過程如下:
①起重機啟動運行后,上升或下降運行的方向驅動接觸器控制線圈的控制回路斷電時:
a.上升方向1~6擋:上升方向運行時, 上升方向接觸器斷電時,電動機失電,制動器不能下閘;
b.下降方向2~3擋:反接制動擋,下降方向運行時,上升方向接觸器斷電,電動機失電時,制動器不能自動制動;
c.下降方向4~6擋:下降方向運行時,下降方向接觸器斷電,電動機失電時,制動器不能自動制動。
②起重機停止在空中后,重物下降方向接觸器線圈斷路,上升方向接觸器完好,往下降方向(下降4、5、6擋)啟動運行時,經過下降2、3擋開閘后,轉為下降4、5、6擋,下降方向接觸器斷路,電動機不能得電,制動器不能下閘,重物發生自由墜落。
出事故的起重機控制屏,采用圖1的控制線路。下降方向接觸器FC控制線圈的控制回路斷路,起重機停止在空中后,直接打下降方向第6擋,經過下降2、3擋開閘后,轉為下降6擋,下降方向接觸器控制線圈的控制回路斷路,電動機動力回路不能得電,制動器不能下閘,重物發生自由墜落。為了避免同類事故的再發生,標準中就出現了“起重機構電動機應設置定子異常失電保護功能,當調速裝置或正反向接觸器故障導致電動機失控時,制動器應立即上閘”的要求。
圖1“起升機構的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某企業出事故的起重機控制屏的電氣控制原理圖
然而,單從字面上分析,筆者認為此條規定還是有不全面的地方,因為在起重機的實際應用中,還有一些其它的電路故障同樣也會引起起重機不能及時抱閘,造成事故的發生。因此我們在起重機的電路設計時,還應做到更深入的考慮。下面來分析一下規定不完善的地方:
1.規定只提到了“電動機定子電源的“每個驅動接觸器”和“制動器接觸器”之間的控制關系,沒提到它們之間的保護關系
這一條規定是規定“接通電動機定子電源(三相交流、能耗制動的直流電源、單相制動等)的“每個驅動接觸器”和接通制動器開閘電源的“制動器接觸器”兩者之間的控制關系”,不存在“正反向接觸器”的“故障保護”功能,即不存在“正反向接觸器”保護“制動器接觸器”的問題,不是“故障保護”關系。也不是“正反向接觸器”之間的“故障保護”功能,而是電動機的“每個驅動接觸器”和“制動器接觸器”兩者之間的“開閘、下閘”控制關系。這個控制關系是:驅動接觸器得電,制動器接觸器同時得電,制動器“開閘”;驅動接觸器失電,制動器接觸器同時失電,制動器“下閘”。而事故起重機正是因為“起升控制屏的制動器接觸器自鎖”導致驅動接觸器失電,而制動器接觸器不能同時失電,而這兩者之間又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因此導致制動器不能“下閘”,重物墜落,造成事故。因此在設計時還應該考慮“每個驅動接觸器”和“制動器接觸器”之間的保護關系。
2.只規定“調速裝置或正反向接觸器故障”,未規定“調速裝置或正反向接觸器線圈的控制電源回路故障”是不全面的
在起重機的使用過程中,控制回路故障是很常見的,原因也是比較多的。這些故障同樣也會導致類似事故的發生。因此我們必須把控制回路的故障考慮在內。下面我們分析一下控制回路的故障形式:
1)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有不能得電,或得電后失電兩種情況;其原因有:①電動機的驅動接觸器的本身故障;②電動機的驅動接觸器的本身沒有故障,驅動接觸器的線圈回路控制電源故障斷路。③電動機動力回路或繞組斷相。
2)“電動機的驅動接觸器” 的本身故障有:①得電后,銜鐵故障不吸合;②得電后,銜鐵吸合,傳動系統故障,如卡住,常閉觸點不斷開,常開觸點不閉合。③失電后,常閉觸點不閉合,常開觸點不斷開。④ 控制線圈繞組斷路;
3)接觸器線圈控制電源回路故障造成斷路,使接觸器不能得電或失電的原因有:①控制回路電源的導線折斷;②接線端子的接頭松脫掉落;③回路中的其他接觸器(或自己)的觸點,因燒蝕、變形等原因,造成常閉觸點斷開。線圈控制電源回路故障造成接觸器失電的還有:導線對地短路;
上述這些故障都有可能使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不能得電,或得電后失電);我們以圖1為例來分析。①如上升運行1-6或下降2、3檔運行時,ZC線圈回路斷路,ZC失電,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② 正在運行時,突然轉換到上升或下降或調速的驅動接觸器線圈控制回路斷路的檔位上,造成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如FC線圈回路斷路,上升運行1-6或下降2、3檔運行時,突然轉換到下降4、5、6檔運行時, FC不能得電,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③如停在空中,FC線圈回路斷路,突然由零位轉換到下降4、5、6檔運行時, FC不能得電,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上述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都會發生重物的自由墜落事故。
3.這一規定不包括“電動機動力回路或繞組斷相”,造成的電動機“定子異常失電”
當電動機的定子動力導線折斷,接點松脫等,或者電動機繞組斷路時,就會導致“電動機動力回路或繞組斷相”。這種情況也同樣會導致事故的發生,也應考慮在內。然而這種情況是很好處理的,在電動機另設缺斷相保護就可以了。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以圖一的電路圖為基礎,結合考慮到的各種情況,對電路圖做了相應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的實現“起重機構電動機應設置定子異常失電保護功能,當調速裝置或正反向接觸器故障導致電動機失控時,制動器應立即上閘”。以下是三種經過修改的電路:
⑴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
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同時還要保留防止瞬間搶閘的控制環節。見圖2。
圖2制動器接觸器自鎖,保留防止瞬間搶閘的控制環節
⑵ 不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保留防止瞬間搶閘的控制環節),另外設置所有方向接觸器全部斷電時,強迫制動器制動的控制環節,同時也要保留防止瞬間搶閘的控制環節。見圖3。
圖3 不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保留防止瞬間搶閘,另外設置所有方向接觸器全部斷電時,強迫制動器制動的控制環節
⑶不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保留防止瞬間搶閘的控制環節),另外設置所有方向接觸器全部斷電時,強迫解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見圖4。
圖4 不刪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保留防止瞬間搶閘,另外設置所有方向接觸器全部斷電時,強迫解除制動器接觸器自鎖的控制環節
上述重物自由墜落事故預防環節,采用了時間繼電器,故障停車會出現滯后下閘的現象,滯后時間大約是時間繼電器的延時時間,故障停車出現滯后下閘的現象是允許的。但正常停車(回零位停車)出現滯后下閘(不包括制動距離)的現象是不允許的,因此,回零位停車時不得經過時間繼電器延時切斷“制動器接觸器”,一般應由控制器的觸點直接切斷“制動器接觸器”。
高職護理專業基本上都是在原有中職護理專業的基礎上開設的。四年制的中職護理向三年制的高職護理轉變必然面臨著課程建設的改革。目前的現狀主要為以下幾點。
1.1教學理念
教師基本上都是畢業于醫學專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多,聯系護理職業能力少,導致學生對本職工作認識的較晚。
1.2教材編寫
盡管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的教材進行了多次改編,但在內容上仍保留的是本科的“壓縮版”,大量的理論知識使學生望而生畏。
1.3教學方法
沒有徹底脫離局限在本學科知識范圍內的“平面式”教學;學時少不具備分組式討論;把抽象性的內容采用單純的知識堆砌,致使學生不能對理論知識深刻理解和掌握。以上問題顯示: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知識的傳授。
2“平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自2006年國家大量投資支持職業院校的建設以來,我國高職護理的生源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高職護理專業的醫學基礎課均采取超百人以上的大班授課方式;其次是學生層次差別大,文、理科學生基礎知識不同;再其次是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大。由于我國高職護理專業醫學基礎課受教學條件的限制,某些國外的教學新模式不易在大班采用。為達到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同時得到提高的目的,針對護理專業學生的形象性思維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打破原有的學科界限采用以崗位需要為目的實現多學科知識同時傳授,把原有的本學科系統轉為跨學科系統,真正的突出了知識的實用性。“平行式”模式:教學內容是將本學科的理論知識按護理崗位需求進行篩選后與多學科的知識優化重組,教學方法是探究性和驅動性的知識傳授。是實現對護生的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教育的教學模式。
2.1教學理念
是把醫學基礎課中的理論知識學習與護生職業素養相結合[1]。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強調本學科重點還要強調護理相關的考綱;不僅強調本學科的系統性還要強調本學科與護理知識的相關性。如:在首次開課時用大量的事實宣傳護理職業是神圣的職業,使學生熱愛護理工作;每次授課時展示護士資格考試要求、護士應會技術等內容。
2.2教學內容
是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未來的護士職業能力要求相結合。單純的記憶生理學內容不僅非常枯燥而且不能引起重視。為解決這一困惑,備課時依據護理執業考綱要求把生理學的重點和難點與其他學科優化組合。以生理學為主線同時增加以下內容。
2.2.1理論內容:介紹相關的解剖學、臨床知識、護理知識、保健知識[2]。
2.2.2視頻內容:相關的護理操作視頻(每次課約5min);如:講解肺通氣時播放護理崗位的人工呼吸法。
2.2.3課件內容:臨床應用,如:講授血清與血漿的區別時還展示臨床上二者應用的區別。
2.2.4教學圖片:護理崗位的器械,如:胃管、導尿管、吸痰器等。
2.3教學方法
是把醫學基礎理論知識與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
2.3.1訓練學生自學能力:針對學生不會看醫學書的特點,每次授課后給學生指出下次課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特點,提供上網要查找的相關護理知識[3]。
2.3.2訓練學生思維能力:針對學生習慣被動聽課的特點,授課過程中對重點、難點一定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4]。
2.3.3訓練學生歸納能力:針對學生對醫學知識歸納能力欠缺的特點,授課結束時把課上重點再次歸納后展示給學生。
2.3.4訓練學生溝通能力:針對學生對醫學知識提出疑問較困難的特點,采取書面反饋(選擇、判斷、問答);當面交流;網上交流。
2.3.5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學生缺乏實踐經驗的特點,授課中增加護理工作相關問題的討論[5],如:講解體溫測量時討論體溫計掉在地上如何處理?
3“平行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結果
3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醫學基礎課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護理職業要求相結合的“平行式教學模式”符合職業教育的教學規律。
3.1教學目標
實現了研究型人才向應用型人才的轉變。醫學基礎知識與護理崗位能力相結合,可以使學生在早期學習中即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又對自己未來的職業有了充分的認識。對學生職業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是非常有益的。
3.2教學內容
實現了單純理論傳授向實用知識傳授的轉變。結合未來工作崗位講解基礎理論知識不僅生動、形象,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學生對未來崗位必須學習的知識可以重點掌握。
一、案例教學的概念與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學主要是結合課程主題,采用相關的臨床案例,通過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完成問題,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處理問題的能力。總之,案例教學法就是通過對一個實際的案例情景進行描述分析,引導學生在特殊的情景中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案例教學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學應用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可使學生通過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論知識的應用,使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臨床相結合,為以后打好基礎。第二,教師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使課堂討論形成的不同觀點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躍學生的思維,提升思辨和表達能力,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加強師生的雙向交流,從而大大提高基礎護理課堂質量。第三,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處理問題能力。學生可以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對案例進行聯系、分析與思考,采用案例教學的方法對理論知識進行深入了解與拓展,開展一系列的創造性活動,充分體現出學生在學校的主體地位。總之,傳統案例教學的方法定期對學生進行考核,充分強調對基礎知識的考察,在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處理問題及實踐能力。
二、案例教學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應用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要充分發揮其作用,通過案例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與實踐能力。使案例教學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充分發揮作用的具體方法如下。
(一)提出問題
教師要根據知識的特點選擇典型病理,其關于基礎護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滿足教學環境的需求,使學生充分了解該基礎護理課堂中的重點知識。教師可以利用課堂開始的幾分鐘時間,通過聲音與文字的方式將重點知識充分呈現出來,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得到一定的鞏固。比如:患者為張某,患有支氣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較困難,病人非常焦慮。針對該案例,可以對學生提出一些問題:作為護士,應該如何采用相關措施來解救患者?采取臥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實際案例
在基礎護理教學過程中,案例教學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處理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提出案例問題之后,要引導學生,使學生通過語言和動作來表現,同時還要糾正學生在表現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動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可扮演護士,教師可扮演患者。在此過程中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比如護士問病人:“您這樣躺著舒服嗎?”病人:“挺好的。”讓學生知道怎樣表達自己。
(三)討論案例
學生在學習護理的過程中,教師不斷要求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組織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和同學及時溝通與討論自己的意見。另外,每個小組在代表發言的時候都可以結合相關案例,取其精華,并提出自己的見解,相互談論。
(四)總結案例
1結果與分析
護士普遍對藥學知識掌握不全面:由表1可知,護士對藥學知識掌握不好,總分的最小值僅為44分,平均值為60.42分,其中,藥物名稱、規格劑量、不良反應三項是臨床經常接觸的藥學知識,護士掌握較好,均值在7以上;理化性質、藥理作用項目是較深層次的藥理學知識掌握不好,均值在4以下。個別低年資護士對一些簡單的如藥物名稱也不能舉一反三,只知曉商品名,不知道化學名稱,相同的藥物換一個廠家就不知道其藥理作用特點。與國內相關研究結果一致[2]。高學歷護士比低學歷護士對藥學知識掌握得全面一些:由表2可知,本科護士對藥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較高;專科護士比本科護士掌握藥學知識的程度要低;對藥學知識掌握程度最低的是中專學歷護士。隨著學歷的升高,對藥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也提高,中專和專科院校應加強對學生藥學知識的培養。職稱較高的護士比職稱低的護士對藥學知識掌握得好:由表3可知,主管護師比護師和護士的藥學知識綜合掌握程度高一些,說明藥學知識可在臨床護理實踐中慢慢積累。作為臨床一線的護士應在平時的工作中重視對藥學知識的積累,增加與患者溝通交流的知識儲備,提高患者的滿意度,減少護患糾紛。
2對策與建議
學校及醫院對護士藥學知識的培訓不夠重視:目前,各級護理院校的課程安排重點以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基礎護理等為主,藥理學在護理專業的課程中多為邊緣學科,學習時間短,內容少,學生主要掌握了藥名、劑量、使用方法、不良反應,而對藥理作用、理化性質等知識掌握較少。大多醫院對護士藥學知識的培訓還不夠重視,培訓力度不夠,臨床護士對藥學知識掌握不全,影響了護理質量及護理服務水平,必須加強臨床護理人員藥學知識的繼續教育[3],對護士進行藥學知識培訓,可以提高護士的藥理基礎知識及實際運用能力,保護患者用藥安全有效,減少護患糾紛的發生,提高患者滿意度[4]。護士對藥學知識的主動學習意識不強:有研究顯示,臨床護士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強[5]。臨床護理工作繁瑣,護士也比較辛苦,護士對藥物知識掌握不夠,用法用量向患者交待不清楚,導致患者依從性差,用藥療效降低,有時因護士藥學知識欠缺,導致病區藥物使用、保管不當(低溫/效期/避光),致使藥物分解、降解,甚至發生化學反應,影響到藥物療效,導致用藥糾紛。有時本身是藥物臨床正常的不良反應,因護士不能充分運用藥學知識為患者解惑釋疑,導致患者誤解,加深了醫患矛盾。因此,在目前基層醫院臨床藥師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護理隊伍中開展藥學基礎知識的普及勢在必行[6]。護士對藥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直接影響藥物治療效果:藥物的應用方法及時間正確與否,可直接影響藥物療效,甚至是成敗的關鍵[7]。護理人員藥學繼續教育應根據護理專業的特點,圍繞護理工作的實際需要,學習的知識由點到面,有目的、有選擇、有重點地進行,對于全院護士都存在的知識欠缺內容,如藥物的藥理作用、理化性質等,可以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同時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專科藥學知識培訓,如腫瘤科護士培訓職業接觸危險性藥物的防護對策,內分泌科培訓糖尿病藥物的特點、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產科護士培訓藥物對哺乳期婦女的影響等。培訓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授課形式,也可請藥學人員到科室現場輔導,還可利用早交班時間,結合病例學習藥品使用說明書,并隨機提問,及時總結、分析,使護士熟悉新藥,復習常用藥,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療。只有護理人員內涵知識提高了,才能提高與患者的溝通能力,提高護理質量,真正體現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患者提供優質護理服務。
本文作者:蔡蓉劉曉蓉晏青姜燕荀洪景工作單位:武警重慶總隊醫院
1醫院結構與護理人員現狀
1.1我院是1所2級甲等中醫醫院,收治的以老年病、常見病及需長期治療護理的患者居多,中醫護理技術的開展對此類患者有著積極的作用,尤其是在非藥物療法如針灸、推拿、熏洗、貼敷和拔罐等方面,這些療法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簡單,使用范圍廣和見效快的特點[1]。護士直接參與開展的中醫護理技術有8項,包括拔罐、刮痧、肛滴、耳穴,電針,熏洗,帖敷和磁療[2]。
1.2我院護理人員中,中醫護理專業的大中專院校畢業的護士8名,只占全院護士的5.7%。
2中醫基礎知識與中醫護理技能的開展情況
2.1我院的護理人員大部分是西醫院校畢業,在思想上深刻接受了西醫理論體系,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相比之下中醫理論抽象、模糊,使護理人員倍感晦澀難懂[3],從而使護士缺乏學習中醫護理技術的主動性,中醫理論基礎較差。
2.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機會少,護士工作性質約束了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應用。護士要進行中醫護理操作,必須在有醫囑的情況下進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編寫出版的《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范》一書要求操作均需先核對醫囑)[4]。從醫院的調研中發現,醫師很少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醫囑,從而使護士應用中醫護理技術操作受到約束,醫囑少、實踐機會少也直接影響護士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準確程度、熟練程度,從而影響中醫護理技能培訓效果。
3培訓方法
3.1理論培訓
3.1.1護理部每個月組織2次中醫護理基礎理論講座,請院內中醫醫師或中醫護理專業畢業的高年制護師擔任主講,其內容為中醫基礎理論、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證分型、中醫健康指導等內容,課后對重點內容進行考核,要求人人過關。
3.1.2科室每周2次晨間提問中醫基礎知識,每個月組織1次中醫專科專病護理內容業務學習,強化護理人員的中醫護理基礎知識。
3.1.3實行護理查房中西醫交替,每個月1次中醫護理示范查房,由護士長或中級以上護師擔任,內容涉及中醫辨證護理、中醫飲食和用藥指導等。
3.1.4凡西醫院校畢業的護理人員進院2年內分批次送入中醫藥大學參加100學時中醫理論基礎知識培訓,保證醫院西醫護士有扎實中醫理論基礎知識。
3.2操作技能培訓
3.2.1根據2級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檢查評估細則,并結合本院實際工作情況選定了穴位按摩、中藥熏洗、刮痧、耳穴壓豆和艾條灸等共8項中醫傳統技術操作作為培訓內容。
3.2.2護理部依據《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范》制訂中醫護理操作規程,操作考核標準。
3.2.3選擇中醫護理專科以上學歷、責任心強,具有嫻熟的護理技術、有一定的組織能力及教學能力的護師或主管護師擔任操作示范老師。
3.2.4每個月組織1次集中操作授課的培訓方式,由專職操作帶教老師演示護理操作過程,講解操作要領,適應證、注意事項等內容,培訓對象為各科操作帶教老師和護士長。培訓結束后,考核組按照考核標準對每位培訓對象進行考核,直至合格方可在科室傳授。
3.2.5制作8項中醫操作視頻作為學習教材供科室帶教老師傳授輔導。
3.2.6每季度組織召開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體會交流,探討運用技巧,進一步提高中醫護理技能培訓效果。
4臨床實踐
4.1學以致用,醫護加強溝通,醫師根據患者病情積極主動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醫囑,增加中醫護理技術臨床運用,使護理人員有更多的實踐機會。
4.2護士長對科內西醫護士中醫護理技術開展情況進行統計,每個月發放調查表,征求患者意見,匯總反饋至護理部,護理部對影響中醫護理技術開展的非護理因素進行分析,定期總結培訓效果,及時調整培訓方案,滿足臨床所需。
4.3培訓計劃實施8個月后由護理部對西醫院校畢業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考核內容為中醫基礎理論及中醫護理技術,理論以筆試為主,操作由院內操作考核小組按評分標準隨機抽考8項中醫護理操作中的1項。并分別對培訓前后的理論與操作平均成績進行比較。
5效果
我院西醫護士培訓前中醫基礎知識平均分為56分,培訓后平均為78分;培訓前中醫護理操作平均分為68分,培訓后平均分為92分;前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6討論
6.1國家目前針對中醫護理人員培養、專業技能的繼續教育機構較少,西醫院校畢業護理人員在中醫理論與中醫技能操作上非常欠缺,且中醫傳統技術臨床應用少,制約了中醫護理技能的培訓實施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