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暴力處理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心理干預;校園暴力;心理問題
校園暴力是近些年校園管理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心理干預在校園暴力的管理和預防上能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洞察校園暴力學生的心理,從心理上建立校園暴力防范的長效機制,尋找預防的根本措施。
一、校園暴力的內涵
校園暴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校園暴力是指發生在校園中的,本校學生或者是校外人員對學生進行人身、財產或精神侵害;廣義的校園暴力指在校園內發生的,由校內學生、校外人員、教師對學生進行人身、財產、精神侵害的行為。校園暴力是影響校園安全的重要問題,要想保證校園安全,就必須遏制校園暴力的發生。發生校園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施暴者的心理長期受到壓抑和扭曲,心中壓力積怨已久,以這種暴力的方式尋求發泄,或尋求刺激。所以,對有暴力傾向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是預防校園暴力發生的重要方法。
二、校園暴力的心理原因
1.生活和學習中的挫折感導致暴力
據筆者了解,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一般是學習成績不理想或家庭成員構成比較特殊(單親家庭、重組家庭、父母常年在外的家庭)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他們沒有父母的指導和關心,生活中遇到問題之后沒有傾訴對象,導致問題越積越多。有很多學生的家長對成績要求較高,但是這些學生由于受自身學習能力水平的限制,學習成績并不理想,所以在學校被老師批評,在家中又被父母批評,學習上的挫折感讓他們感到壓抑和自卑,感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對學習喪失信心和興趣,無處宣泄的他們轉向外在暴力的實施來釋放壓抑,尋找心理。客觀上來說,由于學習的時間少了,花在其他事情上的時間就多了,有的學生沉迷于網絡、早戀,有的則開始拉幫結派,打架斗毆。校園暴力中一個重要的方式就是勒索敲詐,這種行為的出現與學生家庭經濟原因有直接的關系。總之,這些生活和學習上的種種壓力是學生參與校園暴力的一個重要動因。
2.盲目崇拜與模仿引發暴力
近年來,隨著網絡影視的發展,不少暴力的、不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影視作品等進入了學生的視野。通過報刊、圖書、網絡等媒體,青少年很容易接觸到暴力場面。多年前的《古惑仔》給青少年和社會造成的影響之廣泛、之可怕,可以想見。現今網絡上流行的各種暴力視頻,這些畫面,大人看著都覺得觸目驚心,更何況是青少年,如果他們也效仿視頻中學生的行為,那后果將不堪設想。筆者所在的學校中也發生過不少校園暴力事件。這些學生都普遍地受到暴力文化的侵染,都對暴力文化有一種盲目的崇拜感,認為暴力可以讓他們“強大”,讓人們都怕他們,因而盲目地進行模仿。
3.以暴制暴的攻擊性本能觸發
筆者在調查了解中發現,不少參與校園暴力的學生本來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他們因為不堪忍受暴力學生對他們長期的折磨與傷害,因此,有的學生自己拿著刀子進行“自衛”,有的則也拉起“幫派”進行反擊而不是選擇向老師和家長尋求幫助,有的則加入到施暴者隊伍中去了。這些學生的心理中普遍都有“以暴制暴”的思想,這也是校園暴力心理的一種。
三、校園暴力心理干預方法
1.開展心理疏導
開展校園心理教育活動是及時發現和治療學生心理問題的良好方法。一般情況下,對于那些有可能產生暴力行為實行的學生,教師要對其進行定期的談心,了解學生最近的生活、交友、學習情況,如果發現問題,則要及時幫助其解決,幫助他們搞好人際關系。同時,要建立起相應的心理檔案,方便為其制定比較完備的疏導方案。通過心理訪談等方式,可以及早地發現一些危險信號,從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心理干預過程中,學校、家庭、學生要相互合作和溝通,在每一個環節上都要排除危險產生的可能。
重視學生的價值觀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在重視學習的同時,也要注重德育教育,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多活動,讓學生在集體的關懷和合作中去鍛煉與人相處的能力。加強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避免學生因為小事而發生校園暴力。
2.對校園暴力進行心理防范
學校在處理校園暴力問題時,要注意方式方法,要以化解矛盾為目的,不要因為處理方式過當而激化了矛盾。要重視校園暴力防范教育,先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校園暴力,了解校園暴力的危害,并以書面形式進行警示教育,要讓學生自己判斷出校園暴力的危害。同時,要教會學生在遭遇校園暴力時以何種方式進行處理,是以暴制暴,還是忍氣吞聲,亦或是向老師、家長、警察尋求幫助。要教會他們應對技巧,在面對暴力時,保持冷靜和機智,避免硬碰硬,要先設法躲過,然后再向家長、學校或警察報告,尋求幫助。
校園暴力的心理干預機制是預防和制止校園暴力的重要措施,學校教師和管理人員要重視以心理角度為突破點,減少校園暴力事件,提高校園安全。
參考文獻:
[1]梅志罡,湯志超.中學校園暴力:社會化視角的透析[J].青年探索,2007(4):20-21.
【關鍵詞】 暴力;事故傾向;流行病學研究;學生;農村人口
【中圖分類號】 R 179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052-03
校園暴力傾向事件在國內外日漸增長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1],不但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壞教學秩序,使學生和家長對學校產生不信任感。校園暴力傾向問題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目前,國內中小學校園暴力傾向問題尚未引起廣泛重視,也缺乏綜合有效的干預措施。為了解廣東省農村地區中小學生校園暴力傾向發生情況,筆者于2006年對廣東省連平縣農村中小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選擇廣東省連平縣元善鎮小學三~六年級、初中一~二年級、高中一~二年級全體學生9 732名作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4 954名,女生4 742名,性別不詳36名;小學生4 504名,初中生2 295名,高中生2 933名。
1.2 方法 參考國內外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由流行病學專家審閱,并進行預試驗驗證。問卷內容包括基本人口學特征、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狀況、暴力傾向發生地點、時間以及暴力傾向事件的應對方式和精神影響等。調查前對全部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調查對象在調查員指導下自行填寫問卷,所有問卷均經過調查員審核。
1.3 定義 采用WHO關于暴力的定義:蓄意地運用軀體的力量或權利, 對自身、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威脅或傷害, 造成或極有可能造成損傷、死亡、精神傷害、發育障礙或權益的剝奪。校園暴力傾向包括發生在校內、上下學途中,學校組織的活動及其他所有與校園環境相關的暴力傾向行為[2]。
1.4 統計學分析 用EpiInfo 2002建立數據庫,經雙錄入比對改錯,用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用χ2檢驗比較率或構成比,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對暴力傾向發生率與社會經濟狀況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過去1 a內4 831名中小學生報告發生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率為50.2%,小學、初中、高中生暴力傾向發生率分別為57.5%,55.8%和34.6%,有逐步下降的趨勢 (χ2趨=191.14,P<0.01)。男生發生率為56.0%,高于女生(4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34.83,P<0.01);男生遭受肢體暴力、言語性暴力、強索性暴力、排擠性暴力和性暴力傾向的發生率分別為35.9%,42.5%,9.6%,14.6%和17.0%,女生分別為26.8%,33.6%,4.3%,11.7%和9.8%,男生在不同學習階段各種類型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率均高于女生。見表1。
2.2 中小學生校園暴力傾向流行病學特征
2.2.1 施加暴力者分布 最常見的施加暴力者是同班同學(33.4%),其次是同級同學(19.7%)、社會青年/流氓(14.9%)和高年級同學(13.7%)、其他人(10.3%)、低年級同學(4.4%)和教師(3.8%)。男、女生主要施加暴力者分別是同班學生(分別為28.4%和31.6%),其次是社會青年/流氓;男生比例(23.9%)高于女生(2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53,P<0.01)。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施暴者為社會青年/流氓的比例分別為16.8%,24.5%和32.3%,有逐漸增加的趨勢(χ2趨=184.47,P<0.01)。
2.2.2 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的地點 51.5%的校園暴力傾向發生在校內,21.7%發生在學校附近,26.8%發生在校外其他地方。男生(31.0%)暴力傾向發生在學校附近的比例明顯高于女生(19.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79.37,P<0.01)。
2.2.3 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的時間 大部分校園暴力傾向發生在課間休息(35.7%),其他依次為上放學路上(22.9%)、其他時間(15.9%)、節假日(13.7%)、上課時間(6.9%)和午餐時間(5.0%)。暴力傾向發生在課間休息的比例初中生(62.3%)最高,其次是小學生(49.5%)和高中生(44.2%)。 暴力傾向發生在上、放學路上的比例也是初中(38.8%)最高。男、女生暴力傾向發生時間構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2.2.4 發生校園暴力傾向時學生采取的處理方式 遭受校園暴力傾向后,47.0%的學生選擇報告老師,18.4%的學生會告訴朋友,19.5%的學生會告訴家長,27.4%要求對方停止,選擇默默忍受、認為無所謂、趕快逃走和選擇其他方式的比例分別是18.2%,9.8%,10.2%和11.5%。從小學到高中選擇報告老師的比例明顯下降,分別為56.6%,43.1%和27.0%(χ2趨=253.95,P<0.01),選擇告訴朋友呈上升趨勢,分別為11.3%,26.2%和26.8%(χ2趨=180.05,P<0.01),要求對方停止的也呈上升趨勢,分別為20.9%,34.8%和35.0%(χ2趨=116.05,P<0.01)。
2.3 校園暴力傾向對學生的影響 在遭受校園暴力傾向的學生中,82.6%報告會產生低落情緒,33.2%身體受傷,15.2%害怕上學,42.8%變得沉默,33.9%會以暴力解決問題,44.7%認為社會不公平,46.6%對同學不信任。隨著學習階段的上升,遭受暴力傾向后出現軀體傷害的比例逐漸下降,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分別為38.1%,32.4%和21.2%(χ2趨=80.01,P<0.01);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比例也逐漸下降,分別為39.0%,29.6%和26.2%(χ2趨=60.02,P<0.01);自我報告社會不公(χ2=77.80,P<0.01)和對同學不信任(χ2=47.19,P<0.01)在不同學習階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認為社會不公(分別為38.0%,49.3%和56.8%)和對同學不信任(分別為41.6%,48.4%和57.7%)的比例均隨學習階段上升而增加。 遭受暴力傾向后,男生(39.1%)出現肢體傷害的比例高于女生(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41,P<0.01);認為會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比例男生(40.4%)也明顯高于女生(25.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51,P<0.01)。
2.4 校園暴力傾向的影響因素分析 見表2。
以“是否發生暴力”作為因變量,以“性格偏向”、“與同學相處”、“家庭關系”、“父親文化”、“母親文化”、“家庭經濟”作為自變量,運用前進法進行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分析社會經濟狀況對暴力傾向發生的影響。結果“與同學相處”和“家庭成員關系”進入回歸方程,表明與同學相處越困難,發生暴力傾向的危險度越高,與同學相處有時有困難(OR=1.42)和經常有困難(OR=2.14)是暴力傾向發生的高危因素,家庭關系一般(OR=1.37)和常有矛盾(OR=2.47)也是暴力傾向發生的高危因素。
3 討論
據WHO對48個國家資料的統計,各種形式校園暴力傾向的年發生率高達60%[3]。我國的校園暴力傾向事件雖然嚴重程度明顯較輕,但發生率較高,中小學生軀體暴力傾向事件的年受害率波動在35%左右,屬世界中等水平。校園暴力傾向是嚴重危害師生身心健康的傷害,校園暴力傾向最顯而易見的后果是不同程度的軀體損傷和殘疾,然而,更嚴重的暴力傷害往往表現為心理上的“創傷后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表現為不安全感、學習興趣和人際交流變化、產生自殺意念和行為、用暴力手段報復對方或者社會等[4]。有資料顯示,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占全國刑事犯罪的比例呈上升趨勢。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地區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率較高,言語性暴力傾向最為常見,其次是肢體暴力傾向。廣東省現有中小學生1 200萬人,如果按照本次調查的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率估計,該省每年遭受各種類型校園暴力傾向的學生人數達到601.92萬,且呈現學習階段越低、校園暴力傾向發生率越高的現象。不同類型暴力傾向發生率男生均高于女生,這與國內文獻報道[5-6]一致,這可能與年紀小的學生心智不成熟,易沖動,自制能力差有關;其次,與女生相比,男生更調皮好動,打鬧嬉戲時更容易發生肢體和言語沖突,因此暴力傾向經常發生在男生之間,這提示學校要及早預防學生出現暴力傾向,從小學就開始進行校園安全教育,特別要加強對男生的道德和禮儀教育,提倡文明用語,積極營造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氛圍。調查發現施暴者主要是校內學生(71.1%),其次是社會青年/流氓,且學習階段越高,來自社會青年/流氓的暴力發生比例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生活圈子越來越大,容易受到社會非法團伙、不良青年的勒索或拉攏,且初中生、高中生容易受影視中“幫派”“行會”影響,在校園中拉幫結派、斗毆打群架。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必須凈化社會環境,嚴厲打擊危害學生成長的非法組織,學校必須轉變“智育至上”的傳統教育觀念,加強道德教育[7],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提供和組織各類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凈化校園環境,使學生遠離各種精神污染,健康成長。
遭受暴力傾向后,大部分學生選擇報告教師,但隨著學習階段的提高,報告老師的比例越來越低,而選擇告訴朋友的比例有所提高,要求對方停止的比例也逐漸升高。校園暴力傾向對學生造成即時或深遠的影響,80%以上學生遭受暴力后會產生低落的情緒,從小學到高中,暴力傾向使他們認為社會不公和對同學不信任的比例也呈升高趨勢,33.2%遭受暴力者有不同程度的身體損傷。令人擔憂的是,由于青少年自主判斷能力差、獨立意識強、有強烈的伙伴集團傾向等特點,接近34%的學生報告有以暴力解決問題的想法,且男生比例遠高于女生,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極易造成校園暴力惡性膨脹及蔓延的不良后果。有研究顯示,遭受暴力者與施暴者存在關聯,學生遭受暴力后若采取不正確手段保護自己,易從受害者轉變為施暴者[5]。因此,教師應該及時對遭受暴力的學生進行疏導,幫助其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學校應該建立干預小組,并和家長充分溝通,對高危青少年進行心理矯治,提供指向性干預[8-9]。
通過Logistic回歸分析社會經濟狀況對暴力傾向發生的影響發現,和同學相處困難和家庭成員關系不和睦是發生校園暴力傾向的危險因素,和相關文獻報道[10]一致。不受教師重視、和同學相處困難的“差生”,經常受到同學、教師的冷言冷語,排擠性暴力發生率較高,家庭不和睦易導致親子關系疏離,父母和孩子缺乏溝通,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這部分學生往往承受著心靈創傷,產生偏執、冷漠、好斗心態,反過來成為引發許多校園暴力傾向行為的根源。因此,防制校園暴力傾向的發生不僅是社會問題,而且還是家庭和個人問題,應把建立學校-家庭-社區三聯屏障作為干預的核心[11]。學校和家庭應該給予暴力高危人群更多的關注和疏導,加強溝通,采用“鼓勵式”教育,挖掘閃光點,使其增強自信心,社區應該創建平等寬容的人文環境,使這部分人群逐漸融入到社區中。
4 參考文獻
[1] 王聲.校園安全與中小學生傷害現況.中國學校衛生,2006,27(2):96-98.
[2] WHO. Informat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Violence prevention: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a health promoting school.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8.
[3] KRUG EG, DAHLBERG LL, MERCYIA, et al. World report on violence and health.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2.
[4] 荊春霞,王聲,陳青山,等.中學生對校園暴力的認知狀況調查.中國公共衛生,2005,26(9):1 042-1 043.
[5] 池桂波,陳海珍,王聲,等.中學校園暴力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影響因素分析.疾病控制雜志,2007,11 (3):250-252.
[6] 蔡德輝,楊士隆.學生暴力行為之分析與防治對策.教師天地,1996,82:99-111.
[7] 翁里,吳海霞.校園暴力犯罪的偵防策略研究.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5:589-591.
[8] FONAGY P. The violence in our schools: What can a psychoanalytically informed approach contribute. J Appl Psych Stud, 2003,5(2):223-238.
[9] GUERRA NG. 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 by promoting wellness. J Appl Psych Stud, 2003,5(2):139-154.
[10]雷衡生.校園暴力的成因分析與預防.當代教育論壇,2002,12(4):60-61.
關鍵詞: 校園欺凌 教育策略 學校管理
1.校園欺凌的教育問題
什么是校園欺凌?就是指一個人或者多人持續多次對某個人或者多個人進行肉體上的攻擊,還有就是用語言和行為進行心理上的迫害,比如威脅、騷擾、將其孤立、無視其存在,從而給其帶來痛苦[1]。這兩種定義的不同在于前者站在受害者一方,即只要受害者“感覺到痛苦”,該行為即為“校園欺凌行為”。而后者則站在加害者一方,著重于“給別人帶來痛苦”。
2012年開展的一項校園欺凌在線問卷調查顯示,對15個省市中小學的抽樣調查,在接受采訪的中小學生中,有68%的學生表示存在校園欺凌現象,8成以上的學生對此“心生恐懼”,然而,大部分學生遇到校園欺凌,多采取回避或忍受的態度。據了解,校園欺凌事件主要發生在校內的廁所等不易被老師發現的地方。7成以上學生稱,學校附近的胡同、小區等偏僻的地方也不安全。
2.校園欺凌問題的根源
2.1個人因素
校園欺凌并不是偶然發生的,只是有時是一個人欺負一個人;有時多人欺負一個人。通常欺負者不覺得自己不對,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發欺凌者。孩子有欺凌行為,這些都和他的成長經歷、家庭氛圍等是分不開的[2]。往往受這幾個方面的心理特征影響:①孩子因為從小生活在缺少關愛的環境中,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②家庭教育不當,有的是父母離異或關系不和影響到孩子,有的是家長不懂孩子的心理特點,不注重教育方式,導致孩子的偏執性格;③因為從小被家庭溺愛,所以形成了自我中心,霸道和沖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④欺負別人,是因為過去有受欺負的成長經歷使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敵意。這種感受和沖動促使他們從傷害他人的過程中獲得畸形滿足感;這種孩子所占比率較高,因此他們的存在亦不容忽視,進而導致更為嚴重的欺凌行為發生。
2.2社會因素
遼寧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張思寧認為,造成孩子語言成人化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多,缺少玩伴,與電視、游戲為伍,無形之中就會融入成人的世界。媒體的作用也是不可輕視的因素,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大,雖然各類媒體具有報道的自由和語言表達的自由,但是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養,希望媒體注意其報道的內容和方式是否妥當。在電視節目這方面,有很多節目是通過欺負、嘲笑他人的方式取悅觀眾的。青少年觀眾通過觀看此類節目,會錯誤地認為自己也可以采取此類行為獲得,通過欺凌他人獲取,這些節目會給那些欺負別人的孩子提供一些負面暗示[3],這樣青少年就會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中國人民大學危機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鈞認為,目前對于校園欺凌的社會風險評估等級落后。據唐鈞介紹,長期以來,校園欺凌事件的風險等級偏低,造成對此類事件重視不夠,從而忽略管理,這也是校園欺凌得不到有效管理的原因之一。
3.校園欺凌的對策
對于越來越多發的校園欺凌,求解之路,絕不僅限于對個案、孤例的調查、處理和善后,而應思考緩解和根治的辦法。加強預防和懲戒,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形成合力,多方面出“硬招”,進行系統性求解,這才是根治之道。
3.1家庭
校園欺凌產生的原因部分已經闡述過,欺凌問題與家庭教育有密切關聯。每個家庭都能經常對孩子的生活態度予以關注,在平時的生活當中教育,并使其掌握判斷善惡和關懷他人的能力。想要做到這點,便需要以濃厚的親情和相互信賴的關系作為基礎。被欺凌的青少年,家庭必須成為能使其放松下來的心靈的歸宿。特別是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往往本身就不愿與父母溝通交流,也不想讓父母擔心而羞于承認和坦白被欺負的事實。對此,希望父母及監護人能夠真正理解并接納孩子,多給孩子一些關愛與包容。
在被訪學生中,“假如你被同學欺負,你會告訴誰?”,45%的初中男生和55%的小學男生選擇“告訴老師”,而只有2成左右選擇“告訴父母”。初一男生稱,出于自尊心,誰都不愿承認自己受過欺負,更不想讓爸爸媽媽知道,“我想自己處理,不想讓父母為自己擔心,畢竟被別人欺負挺丟人的”。而四年級男生劉濤表示:“如果被欺負就向老師告狀,會被同學鄙視,更沒人理我了。”
3.2學校
新形勢下,針對少年兒童成長的特點,學校教育應樹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理念。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偏重分數、輕視素養”、“管控有余、教育不足”等問題,審視“培養什么人”和“怎么培養人”兩個概念[4]。對于學生來說,學校應該是一個可以愉快學習、活動的場所,更應該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存在感和自我實現的喜悅。但是在升學競爭白熱化的現今學校中,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被教師、班集體忽略,這都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不再花更多精力在學習上。校方要以身作則,教育學生知道、理解除了學習成績,還有很多評價人的方式。因此,對于在體育、音樂、美術、書法等方面有特長的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志愿者活動的學生,校方要積極予以獎勵。通過這種獎勵制度,使擁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學生擁有自信。
對于處理校園欺凌問題,學校有責任預防和解決。學校方面要堅持“絕不允許欺凌現象的存在,也絕不允許鼓動、無視欺凌行為”的態度,而且如果有類似事件發生,則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并讓學生知道,根據情況校方會采取開除學籍等嚴肅的處理方式。通過強化道德教育培養學生對人性的尊重、正義感及對他人關懷的心靈,通過搭建平臺、開展主題活動、培育建設性人際關系等途徑,努力使青少年學生中的校園欺凌行為越來越少,這些又恰恰是人生中最為重要的素質。
3.3社會
當前,引發校園欺凌的都是一些很瑣碎的小事,甚至壓根是沒事找茬尋刺激。一些在成年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引發一起校園欺凌事件。目前的校園欺凌現象呈現出三大特征:①參與人群女性化。媒體統計表明,女生之間的暴力行為在今年所有暴力事件中的占比達到了32.5%,且多表現為脅迫性、侮辱性等對被害者心理產生影響的行為;②施暴手段殘忍化。回顧近幾年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施暴者的行為正變得“花樣頻出”,性質愈發惡劣;③事件傳播網絡化。縱觀一系列校園暴力事件,幾乎所有的施暴過程都拍有視頻或圖片,并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上快速傳播,從而極易引起廣泛關注,而施暴者拍攝視頻的動機,據調查絕大多數是出于“炫耀”。
學校作為社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廣大企事業單位能夠為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予以盡可能的幫助,并且能夠多多關注此類問題。例如,可以采取公益廣告的形式提倡解決校園欺凌問題;也可以贊助各類媒體共同創造和諧環境遏制欺凌現象的發生。在信息化的社會,各類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尤為重大。雖然各類媒體具有報道的自由和語言表達的自由,但是為了青少年的人性的培養,希望媒體注意其報道的內容和方式。另外一點是對于欺凌現象本身的認識,欺凌現象,也存在于成年人的社會當中,想要徹底根絕,是極其困難的。但是不管出于什么樣的理由,欺凌弱者這一卑劣的行為都絕不能被正當化。因此,必須在全社會范圍內確立一種“決不允許欺凌行為出現”的明確規則,并用堅決的態度正視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張杰.淺談日本的校園欺凌問題[J].中國電力教育,2008.
關鍵詞:心理健康;體育院校;大學生;途徑
一、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析
1.自身性格方面
體育院校的學生基本上都是性格外向,做事比較直接,能夠在枯燥的體育鍛煉中獲得成長。但是他們在生活中缺乏必要的耐心,遇事急躁并且自控能力相對較差,加上他們長期從事體育鍛煉,缺乏必備和完善的文化課程學習,對于客觀事物的處理層面的認知程度低于其他專業的學生,處理事情的能力也就相對較差。
2.個人心理方面
體育院校的學生長期開展的體育鍛煉鍛就了他們爭強好勝的精神,這也是體育運動競爭性因素使然。個體差異使得他們對待同一事情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處理方式,有些學生能夠自我調節處理,但是大部分學生則會出現心理障礙,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重視心理因素。
3.學業競爭壓力方面
體育院校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運動能力,還需要學習好相應的文化課,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夠完成相應的學業。當前很多教師并沒有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缺乏引導,使得體育院校的學生一旦出現學業不達標的情況就產生不良心理問題,無法保證其心理健康。
4.社會輿論方面
社會對體育院校的學生存有偏見,認為“頭腦簡單和四肢發達”,認為他們文化素質偏低,性格沖動,缺乏遇事冷靜思考的能力而體育院校的畢業生也在社會中的認可度相對較低,這些因素都會給體育院校的學生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誘發心理障礙。
5.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家庭教育的溺愛養成膽小和懦弱的性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學使得大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相對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應對能力也就相對較差,其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二、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的原因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復雜性
當前我國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身的復雜性有很大的關系,心理健康問題本身就是一個需要長期性觀察的問題,對于心理健康問題也只能夠通過心理健康檢驗來發現,但是檢驗過程和結果極為依賴于個體的心理表現,使得檢驗結果的客觀性大打折扣。心理健康教育依賴于心理溝通和交流,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多不可控因素,并且學生的心理只有表現出某一個特定行為時才能夠被發現。這些因素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復雜,這也是體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顯著的重要因素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不科學
我國高等院校的教材缺乏學生特色,大部分專業都是采用通用教材, 對于體育院校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本 身就具有特殊性,如果采用其他專業 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教學效果 也相對不顯著。日常教學工作也多集中在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教育也多采用糾正型的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前瞻性。
3.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我國很多體育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歸屬于學生處來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大多是由輔導員來完成,缺乏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由于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視程度較低,使得很多心理學專業的畢業生也不愿意就職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地位,這些因素都會制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發展。
4.學生個人因素
雖然體育院校的學生已經是成年人,但是他們的自我認知能力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他們對自身的心理問題認識不到位,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否存在心理問題,也沒有培養健康心理的意愿。雖然高校正在著力于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但由于學生自身的不重視,也就無法采用科學的方式來處理其心理問題。
三、體育院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體育院校內部建立科學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當前體育院校中的很多學生基本上都是不會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當中,可以在學校內部建立以校、系、班為主體結構的教育體系,使得更多的人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當中。由于學生的內心真實想法不會輕易向他人透露,可以通過與他們關系最密切和最了解他們的人來了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并且每個體育院校都應成立專業的心理輔導機構,安排專業的心理輔導老師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吸引更多學生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當中,使學生多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重要性,這樣才能夠有助于解決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2.建立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
任何教學工作都是需要高質量的師資隊伍。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環節是做好課堂教學,積極健康的教學環境是學生學習的基礎,學生也能夠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就是讓學生具備優良的心理素質,尊重和理解學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體育院校可以定期派送心理學教師參與到各種心理教育培訓中,切實提升他們的教學水平。要想提升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學效果,提升師資力量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這也是教育學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3.舉辦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體育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在所有高校中最為突出,問題也是最嚴重,這樣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體育院校的心理教育。學校在本校師資力量和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多邀請心理專家采用專家講座的方式傳授心理學知識,或者聘請他們為客座教授,講座的內容必須是結合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來安排,主要集中在挫折應對、壓力釋放、緊急問題處理等方面。校園內部可以采用宣傳欄的方式進行宣傳,使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心理學知識,通過心理學知識發現自身的問題,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4.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開展心理健康輔導
網絡技術的發展給教育提供新的平臺,網絡平臺能夠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平臺和輕松的學習環境,學校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體育院校的一部學生由于參加一些比賽而無法進行課堂學習,網絡平臺能夠為他們提供溝通交流機會。還可以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室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傳授心理學知識,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和及時的心理健康咨詢。
四、結語
體育院校的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專業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必須有效分析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結合體育院校學生的特點,采取相應的教學方式,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確保他們以一種健康的心理應對各種社會挑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