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余弦定理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要害詞:山東?。桓咧姓n程改革;問題;對策
2009年秋,備受關注的高中課程改革率先在山東、廣東、海南、寧夏4省進行實驗,2009年又有江蘇省、福建省參加實驗。截止到2009年底,山東省共有862所高中,高一、高二約140萬學生參與實驗,因此可以說山東省的高中課程改革關系到全國高中新課程的實驗與推廣。為了更深入地推進高中領域的課程改革實踐,確保2009年新一輪課程改革畢業生的順利升學與就業,及時了解高中課程改革的進展與不足之處并研究適時的應對策略。教導部山東師范大學基礎教導課程中央調研組一行6人于2009年11月20日至12月10日和2009年5月12日至18日,先后兩次到臨沂、日照、青島、德州、聊城、濟寧和濟南、濰坊、濱州等地市進行了為期20多天的調查研究,調研組通過聽課、訪談和發放調查問卷等方式,共向學生和教師發放近6000份調查問卷,隨機聽課90余節,并與學校的教學治理人員、教導行政人員和一線教師分別進行了深度的面對面的交流座談。旨在能如實地獲取高中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的勝利經驗與存在的問題。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在自上而下的教導行政系統緊鑼密鼓的部署與治理下,整個高中的教導教學思想發生了深刻的轉變;課程改革引領了教導治理與教導實踐領域從課程治理、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等詳細層面的轉變,整體提升了整個高中教導階段的辦學水平。但是,在詳細的實踐領域依然存在著許多的誤區,作為課程實施主體的教師及教導系統的相關人員似乎也沒有做好預備以應對。限于篇幅,我們在此僅介紹調研中發現的問題,并提出改進的建議。
一、高中課程改革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科書的內容與結構尚不夠完善
1.部分學科教科書內容邏輯性不強,存在斷層的現象。通過座談,教師們普遍反映新教科書在內容的編排上跳躍性太大,許多內容不銜接。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模塊的教科書的內容不銜接,教材內容的安排與設計各自為營,沒有兼顧到其他模塊的教學進度。這種內容不銜接的現象突出表現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中。這幾個學科中,許多模塊的教學要求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其他學科的基礎知識,但是實際上學生在先前的模塊的學習中并沒有學習相關的知識,導致教師在詳細的教學過程中首先需要彌補學生知識層的缺口,填補模塊間的知識空隙,這就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比如數學學科,一個被教科書編寫者忽視了的問題是代數與幾何在內容上的不同步,例如將《解斜三角形》放到代數第三章第二大節后,學生要在高一第二學期期末前夕才第一次學習到《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而作為余弦定理在立體幾何中的一個應用——關于求異面直線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即推導異面直線上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時,在高一第一學期中段考后不久便用到余弦定理(見《立體幾何》教科書P44),學生第一次接觸余弦定理,根本不知道余弦定理及其內容,更不用說運用了。另一方面是特定模塊的內容邏輯性不強,內容的編排順序不符合知識的邏輯發展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的發展。例如平原一中的老師反映,物理學科中諸如力學、電學等許多模塊的設置、編排就不符合學科本身的邏輯順序,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吃力。而教科書的編制者也忽視了高中與初中階段、選修課模塊與必修課模塊之間的內容銜接,使得教師與學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感到非常困惑,許多教師不得不使用舊版本的教科書大量補充相關知識,邊教學邊調動教科書的知識點呈現順序,給教師順利教學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2.相關學科之間內容缺乏橫向邏輯聯系。即教科書內容的編寫不能照顧相關學科之間的聯系。調查發現,這種情況突出表現在數學、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科內容上。例如,物理老師們在座談中普遍反映物理學科的教學比較困難,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物理中很多內容的教學都需要運用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但是實際的數學教學中卻還沒有開始相關模塊知識的學習,學生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給教師帶來了困難,影響了正常的教學進度。許多物理教師在教學中不得不先充當“數學老師”,講授新知識之前先給學生講授一些數學基礎知識。物理教師身兼物理教師和數學教師兩職,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不但教師們感到“苦不堪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礎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感到非常困難,學習的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同樣的情況也突出表現在化學、生物等學科的教學中。
3.教科書編排不合理,部分內容偏離課程標準的要求。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而新教科書與舊教科書相比,教學內容偏多,教學內容與教學時間的矛盾非凡的突出,許多老師都反映,一個學期難以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很難實現。例如,語文老師們普遍反映語文教科書內容過多,選修課教科書教讀篇目4篇,學生自讀的有18篇,古代文言文就有10多頁,學生很難讀懂,教師又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實施補救式教學。數學新教科書在舊教科書的基礎上刪減了一部分內容,卻又增加了算法、統計、積分等內容,內容層層加碼,造成內容過多。英語學科的教科書詞匯量過大,而且教科書各章節的梯度偏大,對“聽”、“說”、“讀”、“寫”的要求過高,教師、學生感覺不適應。其次,新教科書中增加了很多實驗方面的東西,但是因條件限制,許多學校無法詳細操作。再次,新教科書中要求學生討論的內容太多,學生的實際水平無法達到教科書編制者的要求。熱鬧的討論之后,其結果往往還需要教師告知或講解。新教科書對知識點的安排不合理,有的重點、難點過于集中,有些章節專業性太強,術語太多,學生難以接受。最后,有些教科書中的例題很簡樸,但后面的習題還是老題目,難度很大,有的甚至是近幾年前的高考壓軸題,學生一時難以接受。
(二)“減負”工作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新一輪高中課程改革的出發點是欲求解放教師、解放學生,讓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但從實際實施情況來看,課程改革的愿望和高中教導現實存在較大反差。從教師和學生的反映來看,教師累了,學生苦了,而這恰恰不是課程改革所期望的,也是我們所不愿看到的。
1.教師的工作量加大,感到身心疲憊。在與教師訪談的過程中,我們聽到的最多的一個字就是“累”。當被問及“參與高中課程改革后,你的工作量與以前相比”時,有57.1%的教師回答“增加許多”,有37.5%的教師回答“增加一些”,也就是說有94.6%的教師認為參與課程改革以后工作量加大了。我們認為造成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主要是:
首先,備課、上課要求的提高超出教師的現實水平。對教師備課的要求是“既要備課本又要備學生”,因此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就既要研究與傳統教科書有了很大變化的新教科書,又要了解學生對新課程的知識預備和心理預備,并且想出應對措施;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是‘教’教科書,而要‘用’教科書”,教師就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用’,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要跑圖書館、檔案館、資料室,尋找很多課本以外的包括文字、圖片、老照片、錄像帶之類的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新課程對教學手段有新要求,教師就要學會使用多媒體、做課件,還要發明并動手制作新教具。新課程要求課堂不能總是“滿堂灌”,教師就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教學模式,包括小組討論、做游戲、演課本劇、做實驗、戶外觀察、社會調查等等。新課程要求作業也要花樣翻新,不能老是機械練習,教師就要在這上面動腦筋,設計出形式活潑、又能鞏固知識的各種作業模式。
其次,靠加班加點來應對常規的教學研究。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被調查學校的教師平均日工作時間(坐班時間)大都超過10個小時。而且所有學校一律都是每四周才休息一個星期天。就這一個星期天,學校還常常安排學生在星期五、星期六考試,由老師在星期天加班閱卷。像這樣的工作節奏,教師的身體承受能力已經達到了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