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減少農藥污染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農藥危害;發展;控制
1.農藥的發展概況
農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藥物時代(約19世紀70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藥時代(約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40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藥時代。
2.我國化學農藥污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農藥直接滲透到環境中,對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并進一步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在我國殺蟲劑化學農藥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殺蟲劑有機磷又占70%以上。
3.農藥的危害
3.1 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害人體的健康。
3.2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1)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2)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
(3)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
4.農藥污染的特點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5.實施持續植保,控制農藥污染
盡管我國實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任務仍相當艱巨,我們必需實施持續植保,針對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種群動態和相關聯的環境,采用盡可能相互協調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發揮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到最低限度,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生物防治是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通過生物防治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傳統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抗病、蟲品種植物檢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學防治等措施。
5.2 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
植物源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優點,在克服害蟲的抗約性及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植物源農藥具有獨特的優勢。
5.3 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為適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預測、預報應對有害生物的消長變化作出科學的判斷,也就是要對有害生物消長動態實施數年乃至十年的超長期預測。要在更人的時空尺度內進行,其理論依據不單單只是與有害生物種群消長密切相關的氣候因子,亦包括種植結構、環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國家為實現農業生產持久穩定發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長期性和反復性思想
自有人類栽培農作物歷史以來,植物病、蟲、草害無時無刻不制約著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品種抗病性的喪失、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有害生物演替規律難以預料,以及病蟲防治要求作物遺傳多樣化和生產栽培、商貿要求的品種單一化的矛盾等技術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同時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環境條件改變后又會回升。交替變化的趨勢說明了植物病、蟲、草害防治具有長期性和反復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適應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環保要求等的改變而變化,要樹立持續的思想,在新形勢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時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與持續農業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植保技術支持體系和穩定的植保科技隊伍,為在更高水平上保證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家環保總局.我國農藥污染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
農藥是農業生產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又是具有毒物屬性的有害化學物質,不合理使用將導致對人體鍵康和生態環境的危害。隨著新世紀的到來,人們對環境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當前的農藥污染狀況不容樂觀,某些地方還相當嚴重。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防治農藥污染越來越重要。
1.農藥的發展概況
農藥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歷史階段,即天然藥物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以前)、無機合成農藥時代(約19世紀7O年代至2O世紀4O年代中期)和有機合成農藥時代。
2. 我國化學農藥污染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藥使用品種多、用量人,其中70%~80%的農藥直接滲透到環境中,對十壤、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并進一步進入生物鏈,對所有環境生物和人類健康都具有嚴重的、長期的和潛在的危害性。
我國“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確立以來,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水平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化學農藥用量過大,一些地區單純依賴化學農藥治蟲防病等突出問題。我國白1983年始限制了有機氯的生產和使用,有機氯對環境的污染狀況有了極大的改善,但在原有機氯重污染區,還將出現局部的、間歇性污染。
我國化學農藥生產企業的規模、設備和技術力量比較落后,化學農藥品質還不能令人滿意。近十兒年來,化學農約品種雖然發生了較火的變化,開發了不少新品種,但整體上還是以老的傳統品種為主體,各類化學農藥品種比例不合理、產品顯老化、劑型單調。
在我國,殺蟲劑1 化學農藥的70%以上,而其中高毒害殺蟲劑有機磷又占70%以上;原約產量達萬噸以上的品種有l2個,其中殺蟲劑l1個,除草劑1個。農約劑 的開發與國外相比尚有很人的差距,在美國,原約與制劑之比為1:36,也就是說一種農藥往往有36種制劑,日本為l:30,而我國僅為l:5,開發的余地很大。
3.農藥的危害
3.1 農藥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農藥既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又是對生物體有害作用的化學物質,即具有毒物的屬性。農藥可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三條途徑進入人體而引起中毒,其中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等。由于人們的生活方式不同,有誤服、誤食、食用不衛生的水果,蔬菜和不注重個人的清潔衛生的情況而引起藥物性中毒,而有些農藥能溶解在人體的脂肪和汗液中,特別是有機磷農藥,可以通過皮膚進入人體,危_害人體的健康。
急性中毒多發生于高效農藥,尤其是高毒有機磷農藥和氨基甲酸農藥。這兩種農藥急性中毒都引起頭暈頭痛、惡心、嘔吐、多汗且無力等:嚴重則昏迷、抽搐、吐沫、肺水腫、呼吸極度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死亡。慢性中毒是經常連續、吸入或皮膚接觸較小量農藥;使毒物進入人體后逐漸發生病變和中毒癥狀。此過程一般發病緩慢,病程較長,癥狀難于鑒別,也往往被人們忽略。我國除農藥研制,生產人員外,因運輸、貯藏和使用接觸農藥的人數達幾百萬之多,是一個相當龐大的群體。又因農藥使用人員的自我保護設施和自我保護意識較差等原因,引起藥物中毒,危害生命。
3.2 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在科學發展的今天,農藥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尤為嚴重。這是為什么呢?其中就包括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可從本底值標準和農藥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兩方面來理解農藥污染。如果污染物的含量超過本底值,并達到一定數值就稱為污染。污染物濃度超過衛生標準或生物標準,一般稱之為污染或嚴重污染。這些都危害著人體健康,危害著生物和環境。
3.2 .1農藥對水環境的污染
3.2.1.1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途徑
水體中農藥的來源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向水體直接施用農藥;含農藥的雨水落入水體;植物或土壤粘附的農藥,經水沖刷或溶解進入水體;生產農藥的工業廢水或含有農藥的生活污水等都時刻危害著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質,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甚至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平衡。
3.2.1.2 農藥污染對水環境的危害
在有機農藥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河、萊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檢測到嚴重超標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時為防治蚊子幼蟲施敵敵畏,敵百蟲和其他殺蟲劑于水面;為消滅渠道、水庫和湖泊中的雜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劑等造成水中的農藥濃度過高,大量的魚和蝦類的水生動物死亡。還在一些農藥藥夜配制點有不少藥瓶和其他包裝物,降雨后會產生徑流污染,施藥工具的隨意清潔也造成水質污染。
3.2.2 農藥對土壤的污染
3.2.2.1 土壤中農藥的來源途徑
農藥進入土壤的途徑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農藥直接進入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劑,防治地下害蟲的殺蟲劑和拌種劑,后者為了防治線蟲和苗期病害與種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徑這些農藥基本上全部進入土壤;第二種是防治病蟲害噴撒農田的各類農藥。它們的直接目標是蟲、草,目的是保護作物,但有相當部分農藥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間接進入土壤。第三種是隨著大氣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殘體。
3.2.2.2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和土壤生物的影響
土壤農藥對農作物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和農作物從土壤中吸收農藥而降低農產品質量。農作物吸收土壤農藥主要看農藥的種類,一般水溶性的農藥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強烈吸附的農藥植物不易吸收。
在前蘇聯的實驗資料中顯示水溶性農藥樂果很易被萵苣,燕麥和蘿f、等作物吸收,作物與土壤中農藥濃度之比為5.3—4.8。植物對樂果的吸收系數是很高的農作物還易從砂質土中吸收農藥,而從粘土和有機質中吸收比較困難。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無脊椎動物,它對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和提高土壤肥力有著重要意義。但有些高毒農藥,比如毒石畏、對硫磷、地蟲磷等能在短時期內殺死它。
除此之外,農藥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是人們關心的又一個農藥對微生物總數的影響,對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影響。而對土壤微生物影響較大的是殺菌劑,它們不僅殺滅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時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如硝化細菌和氨化細菌。隨著單位耕地面積農藥用量的減少,除草劑和殺蟲劑對土壤微生物的影響進一步地消弱,而殺菌劑對土壤微生物的負面作用將會更加地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
3.2.3 農藥對大氣的污染
由于農藥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間距離的不同,空氣中農藥的量分布為三個帶。第一帶是導致農藥進入空氣的藥源帶。在這一帶的空氣中農藥的濃度最高,之后由于空氣流動,使空氣中農藥逐漸發生擴散和稀釋,并遷離使用帶。此外,由于蒸發和揮發作用被處理目標上的和土壤中的農藥向空氣中擴散。由于這些作用,在與農藥施用區相鄰的地區形成了第二個空氣污染帶。在此帶中,因擴散作用和空氣對流,農藥濃度一般低于第一帶。但是,在一定氣象條件下,氣團不能完全混合時局部地區空氣中農藥濃度亦可偏高。第三帶是大氣中農藥遷移最寬和農藥濃度最低的地帶。因氣象條件和施藥方式的不同,此帶距離可擴散到離藥源數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遠。
農藥對大氣污染的程度還與農藥品種、農藥劑型和氣象條件等因素有關。易揮發性農藥,氣霧劑和粉劑污染相當嚴重,長殘留農藥在大氣中的持續時間長。在其他條件相同時,風速起著重大作用,高風速增加農藥擴散帶的距離和進入其中的農藥量。
化學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氣和水資源的污染,同時,在動、植物體產生了化學農藥的殘留、富集和致死效應,已經成為破壞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農業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問題,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筆者認為,在農業生產中,應該充分發揮農田生態系統中業已存在的害蟲自然控制機制,綜合運用農業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態防治手段,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4.農藥污染的特點
化學農藥對環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氣、水系和土壤,造成對自然的污染,影響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 引起生物相的改變,敏感種的減少與消失,污染種的增多與加強。
4.1 化學農藥對生物的直接毒害
化學農藥人致分為三類,即殺蟲劑、殺菌劑和除草劑。殺蟲劑是非特效毒藥,不是只對一種目標害蟲,而是對所有的生命都有毒性,對人類的危害最大。現在全世界每年岡殺蟲劑中毒者近百萬人、死亡者數萬人。有一些化學農藥雖然急性毒性較低,但在施用后對環境具有嚴重的潛在危害,有較高的慢性或“三致”毒性, 即最終可能導致動物的致畸、致癌,甚至還可能損害生物體的遺傳機制,引起基岡突變。
4.2 化學農藥的“3R”問題
一是農藥的不斷使用,導致害蟲抗藥性增強,化學農藥的使用逐漸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從而只有通過不斷加大農藥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數來達到除害的目的,這就加劇了化學農藥對環境的影響: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殺蟲劑,大多數還缺乏選擇性,在殺死害蟲的同時往往也將它們的天敵殺死或殺傷,因而造成害蟲再猖獗為害及次要害蟲上升為害;三是化學農藥使用后會以各種形式殘留在農作物和其它環境要素(土壤、農產品、地下水等)中,有了殘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問題。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鏈傳遞,積少成多,積低毒成高毒,從而對人體健康造成極大的潛在威脅。
5 . 實施持續植保,控制農藥污染
盡管我國實施“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以來,在病蟲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學農藥對環境污染的任務仍相當艱巨,我們必需實施持續植保,使植保 作的功能兼顧持續增產、人畜安全、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等多方面的要求,針對整個農田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種群動態和相關聯的環境,采 L}j盡可能相互協調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發揮白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將有害生物種群控制在經濟損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對農田生態系統的不良影響減少劍最低限度,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flI社會效益。
5.1 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體系
生物防治是綜合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用物(天敵昆蟲和昆蟲病原微生物)來調節有害生物的種群密度,通過生物防治維持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 以生物多樣性來保護生物,使蟲口密度能持續地保持在經濟所允許的受害水平以下。傳統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過抗病、蟲品種植物檢疫,耕作栽培制度以及物理化學防治等措施。
從持續農業觀念看,有害生物防治應在更高一級水平上實現,其中包括轉抗病、蟲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蟲、草害生態控制,生物抗藥性的利用等。將克隆到的抗病、蟲基因通過生物 [程手段轉移至優良品種基因組內以獲得高抗病、蟲優良新品種的_J:作是近二十年來各國學者抗病、蟲育種的熱點,目前已取得重大突破。如通過轉移蘇云金芽孢桿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獲得高效抗蟲棉,抗蟲水稻和抗蟲大白菜,其中抗蟲棉已在生產上推陳出新廣泛應用。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將Bt基因轉移至楊樹中,獲得的抗蟲楊樹已進入大田試驗階段。農作物、有害生物和環境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競爭的統一體,通過改善生態環境,比如輪作休閑、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以調=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控制有害生物發生危害。近幾年來,轉抗除草劑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為育種和植保作的重點之一,目前已獲得抗草甘膦、草胺膦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膦煙草 1水稻等多種抗除草劑作物,使得一些選擇性不高的除草劑得以廣泛使用,有效地控制雜草群落的演替。
5.2 大力發展植物源農藥
. 植物源農藥具有在環境中生物降解快,對人畜及非靶標生物毒性低,蟲害不易產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優點,尤其是熱帶植物中含有極具應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蟲防治劑活性成分尚待開發,現已發現楝科中至少有l0個屬的植物對 蟲有殺滅活性,因此是潛在的化學合成農藥的替代物。在克服害蟲的抗約性及減少環境污染方面,植物源農藥具有獨特的優勢,近幾年來國內植物性農藥產品的開發發展很快,先后有魚藤精、硫酸煙堿、油酸煙堿、苦參素、川I楝制劑等小規模工業化生產。
5.3 研究開發有害生物監測新技術
要在植物病原體常規監測方法中的孢子捕捉、誘餌植株利用、血清學鑒定基礎上開展病原物分子監測技術的研究,采用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監測病原物的種、小種的遺傳組成的消長變化規律,為病害長期、超長期預測提供基礎資料。對害蟲的監測也可利用現代遺傳標記技術(RFLP’RAPD等)監測害蟲種群遷移規律。對于雜草應充分考慮到雜草群落演替規律,分析農作物—— 雜草、雜草——雜草間的競爭關系,另外還應考慮使用選擇性除草劑給雜草群落造成的影響,對雜草的生態控制進行研究。
5.4 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長期預測和宏觀控制
為適應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預測、預報應對有害生物的消長變化作出科學的判斷,也就是要對有害生物消長動態實施數年乃至十年的超長期預測。要在更人的時空尺度內進行,其理論依據不單單只是與有害生物種群消長密切相關的氣候因子,亦包括種植結構、環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國家為實現農業生產持久穩定發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
5.5 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長期性和反復性思想
自有人類栽培農作物歷史以來,植物病、蟲、草害無時無刻不制約著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而品種抗病性的喪失、有害生物抗藥性的產生、有害生物演替規律難以預料, 以及病蟲防治要求作物遺傳多樣化和生產栽培、商貿加 要求的品種單一化的矛盾等技術問題一直未能解決,同時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環境條件改變后又會回升,如大豆灰斑病從20世紀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積發生的小麥腥黑穗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時的草地螟,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發生。交替變化的趨勢的事實都說明了植物病、蟲、草害防治:[作的長期性和反復性,因此植保工作要適應農業生產條件、生態環境、環保要求等的改變而變化,要樹立持續的思想,在新形勢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時逐步建立科學完善的與持續農業發展方向相適應的植保技術支持體系和穩定的植保科技隊伍,為在更高水平上保證農業生產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做貢獻。
參考文獻
[1] 劉長江,門萬杰,劉彥軍,等.農藥對土壤的污染及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復
[2] 國家環保總局.我國農藥污染現狀、存在問題及建議
[3] 何文初.加強中國農藥污染環境法治思考.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4] 陳曙陽,王鴻飛.1992~1996年我國農村農藥中毒報告發病情況
我國在保護農業生態、控制污染方面已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時也存在著大量問題。如人多地少,土地負載沉重,農業生態系統的破壞較為嚴重,年均工業排污300多億噸,廢氣4億多立方米,廢渣5億噸,80%的廢水未經處理就進入農田生態環境。受農藥污染的農田面積約1億畝,受劣質化肥污染的農田面積約2.5億畝。許多糧食產區已成為農藥污染田的高量區。據抽樣調查表明:農藥使用量由1998年平均每畝0.31公斤上升到2004年的每畝l.058公斤,增長了3倍左右,平均年遞增41.8%,污染已經造成農副產品品質的嚴重下降。據資料記載,福建、廣東等省出口到馬來西亞的茶葉,曾被發現農藥含量高,只得暫停供貨合同。據衛生防疫部門調查統計,市售蔬菜農藥污染率高達50-80%,其中絕大部分為甲胺磷,化肥的使用量呈逐年遞增之勢,其有效利用率也僅50%左右。化肥隨之流入江河湖海,是造成水體污染的重要原因。
化肥產生的二氧化氮、氨氣、亞硝酸及有害雜質(如鎘)對人體健康皆有毒害作用。過多的氮磷進入水體引起藻類過量繁殖,導致魚類缺氧而死。化肥使用過多,還會使土壤酸化、板結、耕作層變淺,甚至對植物根系直接造成傷害。農田生態系是動態系統,本身也有一定的自凈和抗干擾能力,它需要一定的投入來達到最高產出,只是這種外界干擾要有一定限度,超出這個限度,必然會使平衡失調,物質循環和能量循環受到阻礙,導致系統生物量減少,生產力衰退。農藥、化肥的污染是完全有可能控制的。之所以在使用過程出現一系列問題,決不能單單歸咎于農藥、化肥本身,關鍵是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它們。當今世界,生態危機日益嚴重,促使人們產生了回歸自然的綠色意識,人們愈來愈關心食品中的有害物殘留,農藥殘留已成為食品出口貿易的一項重要指標。1993年舉行的23屆農藥殘留法典委員會,決定撤消DDT在蔬菜、水果上的法典最高殘留限量,另有36種農藥也取消了最高殘留限量和日允許攝入量。東歐、美國、日本、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也紛紛制定一系列有關農藥殘留的指標,這就加大了我國出口農副產品的壓力。
綜上所述,從社會、生態經濟三方面的利益出發,都必須發展無公害農業,就是在保障豐收的同時,把化肥、農藥對農田生態系的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維護生態平衡,生產出安全、無污染的綠色食品。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控制農藥污染方面還比較落后,在政府管理與農民實際應用之間存在著不小的“管理真空”。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的積淀又有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矛盾,是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矛盾的外在體現。
其表現是:①是“產品高價、資源低價、環境無價”的舊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政企不分的干擾,使得政府在實踐中很難正確處理長遠環境利益和局部經濟利益的關系。在衡量管理干部政績時,就很少體現環境效益的指標。農業生態破壞有一定的漸進性,一旦牽涉到經濟利益,便容易把生態效益拋在腦后,從政府部門到普通農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種短視行為。②是我國在保護農業生態,控制污染方面的管理體制仍不健全,雖然各地區都制定了相關規定和管理措施,但這些都不具備法律的約束力,食品上市缺乏監測機制,現有檢測手段因其成本高、操作難度大,不適合市場經濟的需求。③是農業科技推廣部門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推廣機制缺乏內在活力,難以適應改革形勢下出現的新問題,許多農民因為缺乏農藥使用的基本知識,濫用農藥的現象十分嚴重。④是新農藥的開發仍有一定的盲目性,無污染、無公害的生物農藥十分缺乏,即使研制出來,也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體系而難以推廣。
(二)
發展無公害農業不僅牽涉到農業技術系統,同時也牽涉到社會管理、市場流通等諸多方面,因而是一項龐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人手。
第一,宣傳對策。要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生態經濟學的觀點,宣傳濫用農藥、化肥對農田生態系和人畜健康的危害。同時,普及綜合防治技術,國家要增加對農民的智力投資,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舉辦各種培訓、講習和輔導班,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可以要求農藥廠商和農藥進口商承擔一定的培訓費用。
第二,管理對策。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法制法規的管理和經濟管理。生態意識對大多數國民仍屬超前意識,因此迫切需要國家職能部門以立法的形式來加以約束。必須使管理制度連續化、配套化。由于我國的市場機制仍不健全,所以農藥進入市場前的管理十分重要,一方面要防止粗制濫造的偽劣農藥進入市場,另一方面保證供應符合質量水準的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建立農藥購買登記制度,控制菜農、茶農、果農購買使用劇毒、高殘毒的農藥(如甲胺磷、呋喃丹、三氯殺螨醇)。現在我國食品上市缺乏規范管理,農藥殘留監測手段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建議采用對蔬菜、瓜果等農產品(特別是經濟價值高的)在批發市場或集貿市場抽檢,抓住典型事例,無情曝光,對農藥殘留特別嚴重的,予以當眾銷毀,并處以罰款,讓生產者切實體會到法律的約束力。市場管理部門應定期開展普查,以掌握情況,便于采取相應的對策。與此同時,大力宣傳推廣無公害的綠色食品,并在價格、銷售、投資、稅收、技術等方面提供各種優惠條件和傾斜政策;環保部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對農業生態系的檢測,對使用量大、污染明顯的農藥優先監測,并做出科學評價,為新農藥的開發和農藥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學依據;要改變農藥、化肥銷售的混亂狀態,對非法生產經營假冒、偽劣產品的不法分子,要嚴加懲治,繩之以法。
關鍵詞 農業面源污染;現狀;治理;貴州安順
中圖分類號 X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4-0245-01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化肥、農藥、地膜等農用物資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體、土壤和大氣的污染[1-3]。濫用化肥和農藥不僅污染環境,而且導致在食品中的有害殘留。據統計,農業面源污染占河流和湖泊富營養問題的60%~80%。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1 安順市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安順市位于貴州省中西部,地理位置為東經105°13′~106°34′,北緯25°21′~ 26°38′,位于貴州高原東斜坡的中部,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全市國土面積9 267 km2,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26%。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全市建成一批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生產基地,基本形成了山藥、韭黃、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多鄉一特、多村一品”的特色農產品生產格局。安順市農業面源污染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用化學品投入量大,但轉化、利用率低。據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化肥平均利用率為35%,農藥利用率為30%,農膜回收率不足30%。二是化肥污染。全市2012年化肥總用量(實物量)約21.86萬t,平均化肥施用量為2 055 kg/h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化學農藥污染。全市2012年農藥總用量529 t,雖然農藥施用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局部地區農藥施用頻次大,用量高。四是農膜污染。全市2012年農膜使用總量約為1 785 t,以貴州省地膜殘留量37.5 kg/hm2計算,每年大約有451 t農用薄膜殘留在土壤中。五是畜禽糞便污染。畜牧業污染源主要來源于畜禽產生的糞、尿和沖洗圈舍污水。據有關資料,2010年全市畜牧業COD排放量約3 860 t,氨氮排放量341 t。六是工業污染。工業“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排放造成污水灌溉面積不斷擴大、漁業水域富營養化等,以工業污染為主的點源污染轉變成為面源污染。
2 安順市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2.1 開展農業面源污染調查與監測工作
完成全國第1次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設立2個農田污染監測點;完成覆蓋全市29.3萬hm2農區的4 880個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土壤樣品的采集工作,涉及工礦企業周邊污染區、污水灌溉區、大中城市郊區污染區,為下一步完善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質量檔案,為特色優勢農產品產業發展提供依據[4]。
2.2 加大執法力度,開展農業投入品執法檢查
積極開展對農藥、肥料、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的市場專項整治,嚴厲查處違法違規行為,杜絕有害、高毒、高殘留農業投入品進入流通環節。
2.3 實施農村沼氣項目
截止2012年底,全市共建成農村戶用沼氣池11萬余戶(口),84個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畜禽養殖場常溫、中溫發酵大、中沼氣工程共60余座(處)。
2.4 推廣農業實用技術
一是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自2006年以來,全市培訓農科戶和技術骨干13萬人次,發放施肥建議卡93萬份;共新建6個土壤分析化驗室,采集土樣3萬個,進行常規和中微量元素分析32萬項次;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57.3萬hm2,經測算,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化肥利用率提高3~5個百分點,化肥施用量減少34.5 kg/hm2,實現總增產24萬t,增收節支3.038億元(平均增收節支530.4元/hm2)。二是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技術。開展推廣秸稈氣化爐、秸稈制作固體燃料、栽培食用菌等秸稈綜合利用途徑的探索與嘗試。三是推行綠色、生態植保。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及頻振式殺蟲燈物理殺蟲技術,減少農藥對農產品和生產環境的污染。近幾年,安順市在水稻、蔬菜、茶葉等作物上推廣頻振式殺蟲燈覆蓋面積達3 333.3萬余hm2。四是積極開展無公害認證工作。到2012年底,全市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38個,產地認定面積13 127 hm2;無公害農產品產品認證17個,產品認證面積2 718 hm2;成立了市、縣(區)級農產品質檢中心5個,省市級農殘監測點37個。
2.5 開展農村清潔工程示范村建設
大力推廣生態施肥、病蟲害生態控制等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清潔、農村生活環境凈化和農民生態文明意識提升的農村清潔工程。全市已選擇在農戶素質較高,有較高生態意識的21個村,實施了農村清潔示范工程,“十二五”期間,在全市擬建設84個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
3 治理農業面源污染的幾點建議
3.1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
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事業,政府要將其真正納入工作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農業環境保護是一項公益事業,但資金不足,阻礙了農業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各級政府應當將農業環境保護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隨著地方經濟的增長逐年增加投入。
3.2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的宣傳、培訓與推廣
一是提高農用化學品利用率。大力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技術和植保綜合防治技術,推廣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實施綠色控害,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減少化肥、農藥、農膜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二是增施有機肥,積極探索多種形式的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增施有機肥達到土地的用養結合、提高化肥利用率,解決農業生產中有機肥缺乏、化肥過量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結、農產品品質下降、污染水源的問題;切實提高秸稈還田數量、質量,減少秸稈對環境的污染。三是實施生態養殖。合理規劃,使規模化養殖場盡可能遠離河流、水源;對現有養殖場推廣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在重要的水源地區域的畜禽養殖場建設大中型的沼氣工程,推進畜禽糞便的資源化利用,防治養殖污染。四是走生態發展道路,發展循環經濟。推廣以沼氣為紐帶的循環利用模式,通過沼氣池產生沼氣、沼渣、沼液,促進農村多種類型的種養模式發展。如豬—沼—稻、豬—沼—果、豬—沼—菜、豬—沼—茶、豬—沼—魚等模式,沼渣、沼液作茶園、菜園、果園有機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開展沼肥的綜合利用,如沼液浸種、沼液作追肥、沼渣作底肥以及用沼液、沼渣配制營養土等,有效帶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專業村、生態農業示范村的發展。五是強化農業生產流通管理,規范農資市場。加大農業執法力度,減少高毒、高殘留農藥和劣質農資的使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減少有毒有害物質對環境和農產品的危害。六是加強宣傳,逐步轉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控制農村廢棄物的污染。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源頭清潔農業生產過程、農村生活環境、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4 參考文獻
[1] 詹可志.貴州省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分析及防治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07,35(B07):123-125.
[2] 余進祥,劉婭菲.農業面源污染理論研究及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09(1):137-142.
李碩,男,漢族,河南省南陽市,鄭州大學水利與環境學院2010級本科生,研究方向:水利水電工程
摘要:通過分析鄭州市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針對農村面源污染、農村水環境惡化、生活垃圾肆意堆放,以及鄉鎮企業、礦產資源不合理開發等問題,深入剖析其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和防治對策。
關鍵詞:農村環境;面源污染;防治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1-0000-01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社會改革不斷深入,相應的工業化、城鎮化以及農業開發等進程都給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直接或潛在的負面影響。農村環境污染保護與防治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核心內容,加強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研究,對解決我國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具有積極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該文就鄭州市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原因以及防治對策進行了剖析。
1.鄭州市農村環境問題
1.1農村面源污染范圍大,生態環境惡化
1.1.1化肥、農藥和地膜的不合理使用帶來土壤污染。從2005年到2009年,鄭州市農業化肥施用量分別是162269噸、158817噸、161472噸、164203噸、162551噸,逐漸趨于穩定,但施用量仍比較大,其影響不可小覷。同時,鄭州市農村平均化肥施用量達296kg/hm2。高于發達國家設置的225kg/hm2的警戒線。
土壤污染帶來的后果比較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l 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農藥殘留和重金屬含量超標,導致我國農產品出口被外方退貨、索賠和終止合同的事件時有發生,部分傳統大宗農產品也被迫退出國際市場,嚴重降低了我國農業產品貿易的國際競爭力。
1.1.2畜禽養殖廢棄物隨意排放帶來水體污染。為了保護城市環境,鄭州市規定要求養殖業實行規模化,并且規模化養殖場必須在城市外環以外發展。但并沒有具體規定這些養殖場所要達到的治污指標,一些養殖場為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完全沒有處理畜禽糞便的撅念,致使養殖嚴重污染物肆意排放。
2009年鄭州市農村全年生豬出欄248.77萬頭,家禽出籠4763.04萬只。肉用牛出欄6.66萬頭,肉用羊出欄6.13萬只。根據《全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業污染情況調查及防治對策》中提供的“畜禽糞便排泄指數”計算方法計算,可得鄭州市2009年出欄畜禽糞便的產生量分別為:豬糞尿排放量為197.86萬噸,家禽糞尿排放量為28.59萬噸,牛糞尿排放量為99.27萬噸,羊糞排放量為1.69萬噸(表1)。這些糞便嚴重污染了納污水體及農村環境,直接導致污染水體BOD含量、N、P含量和糞大腸菌群激增,并且由于滲透作用使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表12009年鄭州市農村出欄畜禽養殖及糞便產生量
畜禽出欄萬頭數(只)糞排放系數(kg/d)尿排放系數(kg/d)糞尿排放總量(萬t/a)
豬248.723.3197.86
家畜4763.040.1-28.56
牛6.66201099.27
羊6.130.61.11.69
1.2礦產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破壞生態環境
因礦業在重要水源流域內新建、改擴建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破壞水源的事件常有發生。在鄭州市農村地區仍然存在如亂挖亂采、開山炸石等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造成了當地的生態失衡和生態功能退化,與此同時也給當地農村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截至2009年,鄭州市因礦山企業和已閉坑礦區不合理利用。造成2363.29hm2的土地遭破壞,其中采礦場、固體廢料場、尾礦庫分別占用破壞土地2 291.49、36.07、35.73hm2,占用破壞土地類型中耕地24.5lhm2、林地679.48hm2、草地6.47hm2、其他類型土地l 652.83hm2。
2.鄭州市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策及建議
2.1防治農業面源污染的對策
2.1.1化肥、農藥和地膜的污染防治。在施肥方面。應采用測土平衡施肥的方式減少化肥的施用,并且大力發展生物肥料、有機復合肥料、控釋肥料等新型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例如借鑒歐荑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積極限制化肥單位施用量的同時限制其使用時間,從而達到控制化肥超標施用的目的。在農藥污染防治方面,應主要采用殺蟲燈、黃板誘殺、藥劑熏蒸等綜合防治病蟲害的方式,減少農藥的施用,與此同時建立農藥安全性指標體系、評價方法、使用技術規范等,以便于農藥的篩選,合理使用農藥。
2.1.2利用生態農業物能循環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生態農業物能循環利用實質是生態經濟系統,其核心是物質能量多層分級利用。它包括對農業秸稈和畜禽糞便的多級利用,以及對沼氣、沼渣、沼液等分別利用。在畜禽養殖基地建設沼氣池,即在充分吸收傳統農業精華的同時利用現代農業技術,開辟了畜禽糞便資源化的新路子,綜合發展生態農業,其中“豬一沼一果”模式就是運用食物鏈原理及物質循環再生原理的典型例子。
除此之外,畜禽糞便也是土壤肥力的重要來源,應堅持畜禽糞便與化肥并重的原則。通過畜禽糞便的多級利用和畜禽糞便還田的措施,達到發展生產和減少污染的目的。
2.2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合理開發礦產資源
積極推進科學辦礦,通過技術創新,優化工藝流程。采用邊采邊填的循環作業方式,實現采、選、冶過程的小擾動、無毒害和少污染,控制棄渣和尾礦大量堆存;同時在開發的過程中應根據當地的地質條件謹防地質災害的發生。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督管理,嚴格查處無證開采、濫采亂挖、污染或破壞生態環境采礦等違法行為;通過籌措生態恢復資金和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現礦產資源合理開發利用。
2.5完善法律體系,加強管理
由于我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多針對的是城市,對廣大的農村地區還缺乏有效的監管。結合鄭州市農村當前污染的嚴重情況,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武漢市農村的立法工作,構建一個適應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同時建議鄭州市政府在加強環境監管的同時大力發展民間環保組織,制定農村環境保護的合理措施,填補當前鄭州市農村環境因管理不當造成的缺失。
2.6樹立農民環保意識
加強農村環境教育加強環保宣傳工作,將提高農民環境意識作為今后環保宣傳工作重點,面向鄉鎮和農村,運用電腦、廣播、報紙、黑板報等形式,使廣大農民樹立文明生產、生活方式和健康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加強農村環境教育工作,大力普及環境科學知識和引用新技術,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充分利用農村廢棄物,使農民充分體會到現代農業帶來的實用價值,同時逐步樹立科學環保觀念。
參考文獻:
[1]楊春和,喬啟成,顧衛兵等.新形勢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對策研究――以江蘇省南通市為例[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11):365-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