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現象的本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認識的程度。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
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在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
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我們也稱之為“對比直觀”。如借用學生們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現象或規律,如說草履蟲像草鞋,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等等。這樣,就能使學生對微細抽象的生命現象有一個直觀映象。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石,即比較是一切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對兩個實物進行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自學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以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意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
(1)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
(2)非同類事物的比較。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屬于借比。
(3)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
關鍵詞:比較法 復習課 作用及類型
復習課往往使學生和老師都比較頭痛的事情。一般地,老師們的計劃教學任務完成以后,一到復習課就撈頭皮。要么就把所教的內容在從頭至尾再講一片,名曰疏理;要么就多出練習題,讓學生全沉在題海中,無法逃生,名曰熟能生巧。我認為,以上方法不可取。我的感覺是應該采用適當的辦法,即解放學生,也解放老師。比較復習法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比較教學法,是指按照事物對立統一規律和人的認識規律,將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本質,進行分析鑒別和綜合比較的教學方法。比較法是研究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復習課中正確地加以利用更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特別是復習課,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復習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用聯系的整體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生物學觀點,認識生物現象和生物學規律。如:在復習"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細胞"的觀點時,就可以利用這一方法。先提出植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植物細胞,再提出動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動物細胞。那么構成植物種子、動物心臟的基本單位又是什么呢?學生就能自然的回答出來。
2、可讓學生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因學生的認識能力方面的原因,因不能聯系太廣而給學生以零散的感覺。復習時,可以將分散了的有關知識集中起來,經過比較來理解他們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如各類不同植物的生活習性、形態結構各不相同,通過比較復習,可以讓學生理解各類植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過程,并加深對這些植物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的了解。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復習時,把這些名詞、概念放在一起經過比較,有利于學生加深對這些名詞、概念的理解。如:學生對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很容易混淆,往往弄錯,在復習時,把這兩個概念放在一起,并加以比較,學生一般能弄懂:細胞分裂使細胞數目增多,其所有的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都是一樣的;而細胞分化并沒有細胞數目的增多,而是使細胞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都發生變化,形成各種組織。
4、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維的基礎,即比較是一種邏輯思維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因此,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比如: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學生必須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項目:場所、條件、原料、產物、能量轉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對立面和統一面,得出答案。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初中生物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掌握概念,并從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體來說,大致有如下幾方面。
1.可使學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礎上,迅速而準確地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獲得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加深原有知識的程度。如講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可使學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識的內部聯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識組織起來,使之系統化。生物學知識,本來有它固有的聯系,但在教材編寫時,不得已將它們分割開來,編入不同章節中。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可使學生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中學生認識事物時,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較才能鑒別,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
二、生物比較法教學的類型及其運用
中學生物學主要是講述生命現象的共性和個性,都是科學家們經過反復比較,從理論上概括總結出來的。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縱橫交錯,網絡復雜。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就是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根據被對比各點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類比法又分為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或者讓學生把兩個實物對比分析,這樣可使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自學似地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同類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藍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可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擴大原有知識的范圍。類型比較法和類別比較法關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時運用。求大同,歸一類;找出特點,分門別類。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對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類,又是具有不同特點的二類或多類(小類)。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歷比就是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寡眾比就是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在分章節復習時,也可把其中的一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同多種器官(或組織,或系統)分別比較。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綜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如六大類植物類群的主要特征比較等。
一、生物比較法教學的作用
從初中生物的各個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動的規律,講述了各種生命現象和規律,將知識融會貫通,這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難題,采用比較法教學能較好地解決這一難題。何幫助學生能舉一反三、全面系統準確地認識生物概念及其原理,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從已知到未知,對已知概念的進行迅速的理解和掌握后,由此及彼去認識未知概念,如在講授細菌的營養方式――異養型,先用綠藻的自養方式作對比,引出異養的含義。
2)牢固建立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系。生物學知識本來就有其固有的聯系,我們在教學中,必須將分散了的系統的知識適時相應地集中起來,闡明復雜多樣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間的關系。如講動物的進化規律時,把各門動物的神經進行比較,就能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動物之間有著一定的親緣關系,是按照從簡單到復雜的規律進化的。
3)準確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一切事物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比較才能鑒別,如講穗狀花序時,用總狀花序作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可使學生清楚地掌握這一對概念。對那些相近的概念、成雙成對、成列成排、前后聯系的名詞,找出它們的異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張冠李戴。
4)比較法能起到或加強直觀作用。比較法能使抽象微細的生命現象和規律具體形象化,如說草履蟲象草鞋,因為大草履蟲有一個透明略呈腎形的大核,形象直觀的比喻,能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抽象的概念。
5)比較法是培養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方法。采用比較法,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任何事物的特點必須在相互比較中才能充分地顯示出來,通過運用比較法,從邏輯上找出對比之項如作用場所、作用條件、反應物、生成物、能量轉化等等,并從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系。
二、比較法的類型及其運用
生命現象之間有著本質的內在聯系,生命現象的多樣性決定了比較法的多樣性,我們在課堂上所講述的生命現象,都是經過科學家反復比較總結出來的。在科學領域里,一般的比較法有類比、列比、歷比、寡眾比和綜合比。
1)類比。根據生命現象和規律的系統性,進行類型或類別比較的方法,前者是把同類的各個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進行歸納教學的方法。如學生已學過了地上莖的知識,在講授地下莖時,將其特點分別與地上莖特點作相應比較,后者是把不同類的生命現象和規律進行比較,找出特殊性和差異性,進行分類的教學方法。如綠藻和蘭藻的比較,鯨和魚的比較,由此,使學生在原有一類知識的基礎上,獲得另一類新的知識。
2)列比。把相對獨立的互為并列的幾個生命現象進行比較的方法。如綠色開花植物的各種根(或莖、或葉、或花、或果實)的比較,昆蟲綱各目動物口器的比較等,可使學生從中清楚地認識到繁多的生物器官與其功能和環境條件相適應。
3)歷比。從時間上和空間上,將某一生命現象發生發展歷程分階段進行比較的方法。如將高等植物各類的根(或莖、葉),按進化程序比較,可幫助學生具體生動地認識到:植物的進化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水生到陸生)的進化歷程。又如把魚綱、兩棲綱、爬行綱和哺乳鋼的心臟(用掛圖或模型更佳)比較,這樣,學生就不難看出脊椎動物心臟的分隔變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證明了動物也是遵循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歷程。
4)寡眾比。將同類中的一事物同眾事物比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為圓心,與眾事物分別比較,而眾事物之間不進行比較。如把茄科與錦葵科、薔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別進行比較,強化對茄科主要特征的認識和記憶,強化其一,鞏固其他。
5)綜合比。把一系列的各個生命現象的諸方面進行比較的方法。一般用在總復習末期,將一本教材(或一編)的內容,分縱類和橫行,綜合整理,分析精煉,列出一覽圖表,讓學生靈活運用上述各種比較法,掌握個別和整體知識的網絡關系,積零為整,融會貫通,使知識系統化。
三、運用比較法需注意的問題
1)選準比較因子。比較法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雖然很廣泛,但不是任何兩個事物都可以用來作比較的。只有具有比較意義和條件的雙方,才能確立為比較對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較的基本條件:①同類不同種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一種植物體與另一種植物體;一種動物體與另一種動物體;一種植物群落與另一種植物群落;一個動物類群與另一個動物類群。②非同類事物的比較。如雙子葉植物葉脈呈網狀,柵欄組織象柵欄,海綿組織似海綿等。③本質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比較。如動物進化原因與植物進化原因,呼吸作用實質與光合作用實質等相比。
2)貼近學生思維要求。運用比較法時需“駕輕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學生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對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體還要復雜,令人費解的對象。如:比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區別。引導學生分別從三種蜂的身體大孝卵的受精情況、蜂房大孝幼蟲期食物、生殖器官的發育及職能等加以比較。
一、概念模型,建立體系
模型是人們為了學習和了解某種事物而開發的一種工具,它可用定量表示也能定性表達。以化抽象為具體為手段,或者是通過抽象的形式表達來實現對事物的理解。因此筆者在生物教學中就經常要求學生借助模型這一工具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教材在編寫《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時,就是通過以下理論模型,講解達爾文的學說的。如根據事實1: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事件2:物種內個數能保持穩定;事件3:資源有限,得出推論1:個體之間有生存斗爭,在此基礎上和事實4:個體存在差異即變異;事實5:變異可以遺傳,推導出結論2:有利變異存活和繁衍的機會多,進而得出:有利變異積累,生物進化成新類型。但是若以學生能夠輕松記憶為目的,此模型依舊存在不夠簡潔、內在關系不夠突出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實現對學說更深刻的理解,筆者引導學生沿著起因與結果這條路線重新梳理了自然學說的理論,構建了以下概念模型:在食物空間等環境有限的條件下,生物存在度繁殖導致生物之間生存斗爭的產生和發展,而生物演變過程中存在遺傳變異,不利變異被淘汰從而推導出適者生存的核心觀點。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和歸納建立概念模型,在此過程中是對知識的反芻與消化。概念模型具有表達簡明扼要的特點,便于學生強化記憶。在體會到概念模型的實用性后,學生們舉一反三,將它運用到對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方面的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與理解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不僅有助于記憶力的提升,更收獲了創作的成就感。通過概念模式的建立使學生更好的理解了進化與適應的觀念,同時也強化了其用生命觀念去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的意識。
二、物理模型,發現規律
高中生物知識的學習中,有一個知識點讓許多學生感到無可奈何,這個難點就是細胞的減數分裂。同學們表示課本上雖然講解詳細但還是過于抽象,所以理解記憶起來就比較困難。為了打破這一困擾,筆者采取構建物理模型的方式,讓知識自己“說話”。
在進行減數分裂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進行文章的預習做到對知識有關初步的了解,然后筆者拿出事先做好的物理模型――表示染色體的紙條和可以將紙條固定在黑板上的釘子。首先我在黑板上畫出一個圓表示細胞,將兩對染色體置于其中表示精原細胞演化成的初級精母細胞。這兩對染色體分別由兩條染色單體組成并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釘子在此充當著絲點。將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體對稱的某一位置的片段交換貼好,表示發生了染色體交換現象。將大小相同同源染色體并列放在赤道板兩側,此時再用細線表示紡錘絲栓接在釘子上并分別向上下牽引,來表現在紡錘絲牽引下同源染色體分開的情況。用物理模型初步展現了精原細胞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過程,讓同學們將課本上的表述與看到的現象相結合,通過視覺的刺激同學們更好的理解了生命現象。有了這次經歷,我讓同學們自己動手展示減數第二次分裂,同學們都積極地動手操作起來。
通過建構模型,可以防止學生被非本質因素的干擾,從而幫助其抓住事物的根本特征。學生用身邊簡單的物品構建模型,讓生命的現象或過程得以再現,更容易掌握知識的規律。進一步的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養成,提升其核心素養。
三、數學模型,揭示本質
數學模型建構的一般步驟為:觀察研究對象,提出問題提出合理假設根據實驗數據,用數學形式表達事物性質繼續實驗觀察,檢驗修正模型。建構數學模型對學生的科學探究以及歸納總結的能力提出新要求,因此建模的過程中就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
例如在學習孟德爾雜交實驗的數學比例式3:1,9:3:3:1,1:1:1:1等就是典型是數學模型建構。這些數字將生命現象量化,幫助學生揭示生命現象的本質。在這些數字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合理的邏輯推理,不難理解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F1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如兩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F2產生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①雙顯性性狀(Y_R_)的個體占9/16,單顯性性狀的個體(Y_rr,yyR_)各占3/16,雙隱性性狀(yyrr)的個體占1/16,對應9:3:3:1。②純合子(1/16YYRR + 1/16YYrr + 1/16yyRR + 1/16yyrr)共占4/16,對應1:1:1:1。另外,雜合子占12/16,其中雙雜(YyRr)占4/16,單雜(YyRR、YYRr、Yyrr、yyRr)各占2/16,共占8/16。③F2中親本類型(Y_R_ + yyrr)占10/16,重組類型(Y_rr + yyR)占6/16。每一個數字對應一種現象,學生將數字與生物的性狀聯系起來,從本質上解釋生命現象,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建構數學模型是以邏輯推理為手段,量化生命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象,通過建立數量關系達到認識生命現象的目的。學生通過建模這一活動,挑戰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抓住本質的同時更快速有效的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