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體行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87%的受訪者表示每天都會使用社交媒體,但不同性質和行業屬性的企業,對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也有較明顯差異,非傳統行業、中小企業對社交媒體接受和使用程度相對最高。
電子郵件、搜索引擎和即時通訊仍然是企業最為頻繁使用的互聯網工具,微博和移動應用的使用在企業人群使用增長迅速,使用頻率數倍于博客、社區、RSS訂閱等“傳統”新媒體應用。
77%以上的受訪企業已開設官方微博,其中半數獲得認證,六成左右的企業官方微博粉絲低于1萬,但抽樣調查顯示企業微博運營水平整體不高;70%的企業在社交媒體平臺仍側重于信息分享,企業在社交媒體所獲取的受眾規模大小與其市場投入的多少成正比。
調查發現,企業在社交媒體所獲取的受眾規模的大小,與企業在新媒體傳播領域所投入的市場預算多少成正比關系。
1、相較于微博,SNS社交網站在中國企業乃至商務人士群體中的流行程度遠遠低于大眾市場,普遍低于30%,僅有2成的企業表示在開心網、人人網等社交網站擁有品牌主頁。
2、企業在新媒體傳播領域的投入不斷增加,且偏B2C的行業、市場預算充足的大企業對于新媒體傳播的投入意愿更大。
3、近80%的企業進行社交媒體傳播的目的還主要停留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獲得媒體關注度等公關傳播層面,但同時企業也對通過社交媒體與客戶和消費者之間建立起的互動和營銷作用表示較高認同,印證了新媒體環境下公關與營銷進一步融合的大趨勢。
在過去12個月中,有近三成的企業表示社交媒體為企業網站所帶來的流量“明顯上升”,分別有超過半數的企業表示社交媒體平臺為企業帶來的新客戶數量及產品銷售額的影響“有提升但并不明顯”,2成左右的企業表示“有明顯提升”,在“媒體報道數量”方面,有18%的企業表示有“明顯提升”。
企業對于新媒體傳播和營銷服務的需求全面增長,表現在人員、資金投入和對第三方服務需求等多個層面,偏重內容營銷層面的新媒體傳播服務仍然受到企業的青睞,B2C及偏B2C等行業需求表現更為明顯。
對比企業在過去12個月和未來12月在新媒體傳播方面的第三方服務需求,同比增長近5成;其中對于第三方服務按照需求排序依次為:1、活動策劃及話題營銷;2、社交媒體內容/維護;3、搜索引擎優化;4、多媒體視頻創意傳播;5、社交媒體輿情監測;6、社交媒體廣告投放;和7、網絡危機處理。--偏重內容營銷層面的新媒體傳播服務仍然受到企業的青睞。
在過去和未來的12個月內,企業專職新媒體傳播及營銷人才需求呈非常明顯的上升趨勢,在未來的一年里,企業內部對新媒體專職人員的投入需求同比增長一倍。
趨勢分析與建議
對于企業
結合本次調查報告的結果發現,未來企業新媒體營銷的核心競爭是基于內容的競爭,企業首先應當找準品牌自身的新媒體傳播定位,制定并不斷調整保持有效的新媒體傳播策略,根據受眾特點創建內容,與受眾進行持續的溝通和互動;企業可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的社交媒體平臺、專業工具、服務商,以實現內容的多角度精準投放、追蹤、監測和效果評估,以提高基于新媒體的內容營銷水平。
以下為霍爾姆斯文章主要內容:
Facebook能否繼續保持社交領域的王者地位?企業在社交媒體的大筆投資能否換來更高的回報?企業CEO最終會不會開始發送Twitter消息?下面就是接下來一年社交媒體領域最重要的趨勢。
一、移動社交媒體使用量繼續攀升
今年9月份,Facebook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文件中披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我們預計,在可預見的未來,移動使用量的增長速度將超過個人電腦使用量的增長速度。”在美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將在2015年超過有線互聯網用戶,但是在社交平臺,這個轉變會來得更早。
對于社交媒體的未來,這意味著什么呢?令移動社交更便捷的網站擁有巨大的優勢,尤其是像Instagram這樣的視覺分享平臺,事實上Instagram移動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Twitter。與此同時,傳統網絡必須更好地使自己的桌面和移動體驗實現差異化,確保移動界面簡單實用,加載速度快,同時充分利用GPS、近場通訊等技術,甚至還要充分利用周邊地理位置功能。
同時,針對移動平臺開發實用的廣告技術比以往更加迫切。到目前為止,將廣告有效投放到窄小的移動設備屏幕已經成為這個領域的嚴重問題,甚至是阿喀琉斯之踵。
二、社交廣告繼續發展和完善
為了解決移動營收難題,社交網絡將在明年探索新的社交廣告模式。傳統的橫幅式廣告和侵擾式廣告將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創新型的廣告,例如Twitter“推廣消息”(Promoted Tweets)和“Sponsored Stories”等。這些所謂的本地廣告(native ads)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們看起來根本不像是廣告,而像是一種內置的、用戶選擇的另外一則內容。
一些用戶對廣告侵入自己的屏幕感到非常不滿,而本地廣告有望使品牌根據客戶的喜好與需求聯系到他們。在這背后是一種聚合理念,即廣告和內容可以相互替代。例如,企業已經開始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渠道向關注者發送Twitter消息。使用分析工具確定哪些消息閱讀量最高,進而選擇性地擴大這些消息范圍,例如發送“推廣消息”,進而將內容變成廣告,實現更廣泛的覆蓋范圍。
三、國際和小眾社交網絡實現巨大發展
2013年,北美地區的社交網絡用戶總數增幅預計僅有4.1%,而亞太地區(包括中國、印度和印度尼西亞)的增長率預計高達21.1%,拉丁美洲增長率為12.6%,中東和非洲地區增長率為23.3%。
大型社交網絡將繼續大步拓展國際市場,去年Facebook在拉丁美洲的用戶數量增長了47%。但本地化的社交網絡,尤其是主要依賴于移動用戶的社交網絡,也將經歷長足的進步。例如中國的新浪微博用戶數量最近突破4億,而面世僅兩年的微信也擁有了2億用戶。
與此同時,致力于提供更深入、更專一功能、總被大公司忽略的小眾社交網絡將繼續在北美和國際市場經歷爆炸式增長。例如,Instagram在被Facebook收購之后,社交媒體流量增長了17319%,而Pinterest流量增長了5124%。
對于品牌和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什么呢?要想實現覆蓋范圍最大化,就要與社交網絡在北美和全球的發展保持同步。另外對社交媒體管理系統,包括簡化監督和發貼的需求也會很大。
四、社交媒體拓展到營銷以外的部門
接下來一年,預計企業將更多地接受社交媒體工具,包括內部網絡、實時聊天等,將使用范圍擴大到熟悉的營銷和社區建設以外的領域。這有可能極大提升經濟利益。去年,McKinsey出版了一份令人大開眼界的報告,稱未被發掘的社交技術在企業市場的價值高達1.3萬億美元,其中大多數來自于辦公效率的提升。
我們已經看到,人力資源部門利用社交媒體來簡化申請程序,銷售團隊利用社交媒體培養人脈和監督銷售渠道,運營和分銷團隊則利用社交媒體詳細追蹤供應鏈。另外還有HootSuite Conversations等內部網絡工具可以使企業共享專業技術。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在大企業的部署方式也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到目前為止,社交網絡在企業的部署主要靠基層員工、大型社交媒體和社區經理來推動,但越來越多的CIO(首席信息官)、CEO(首席執行官)和CMO(首席營銷官)也將看到社交媒體對于企業的價值,并開始采納。隨著企業頂級管理層自上而下地制定社交媒體戰略,社交媒體管理系統也會成為企業辦公軟件和客戶關系管理軟件的必備組成部分。
五、大數據繼續發展且更易管理
社交媒體為企業提供了關于客戶和購買趨勢的前所未有的大量信息。從數據巨頭Facebook,到活躍在社交媒體的小型企業,都面臨著這樣一個挑戰,即如何處理這些數據并將其轉化為適當的行動和政策。需要指出的是,甲骨文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93%的北美地區企業高管認為,如果不能充分利用數據,他們將失去一部分營收。
數字分析師瑪里塔·斯卡菲(Marita Scarfi)解釋說:“我們需要建立強有力的系統來分析這些海量的社交媒體數據,并將他們連接到消費者與品牌的交匯點。”
接下來一年將出現大量的新軟件和工具來完成這些任務。新型社交媒體控制中心將實時追蹤多個社交平臺的數據,包括Twitter消息、Facebook“贊”,以及用戶的情感,進而使企業快速提升用戶服務,預測未來的購買趨勢,更可以簡化內部溝通,提升工作效率。雀巢已經開始利用這些社交數據來提升用戶滿意度,通用電氣則利用這些數據加快電網維護速度,華爾街利用這些數據預測股價走勢。
六、社交媒體教育走上正軌
最近《哈佛商業評論》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利用社交媒體的企業當中,只有12%感覺自己能夠有效利用。隨著社交媒體在企業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要想使影響力最大化就越來越需要專業的培訓。只知道如何發送Twitter消息或者在Facebook建立好友關系遠遠不夠。預計在2013年,大學將開設更多的社交媒體課程和專門的社交媒體MBA培訓。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商學院以及數十所其他高校已經開始了這項探索。
百事旗下菲多利(Frito-Lay)食品公司最近推出一款新軟件——Lay’s Facebook App,其目的就是想讓Facebook用戶為他們新口味薯片提供建議,并且按下“我會吃這個”的按鍵,提交他們的偏好。目前為止,結果顯示在加利福尼亞州和俄亥俄州啤酒洋蔥圈口味較受歡迎,而在紐約則是西班牙油條口味更受歡迎。
此前,菲多利還在歐洲、亞洲、非洲和南美洲做過類似的調查以征集創意。于是,就出現了泰國辣螃蟹口味薯片、塞爾維亞腌黃瓜口味薯片、澳大利亞愷撒色拉口味薯片、埃及蝦口味薯片和波蘭香腸口味薯片等等。
針對這一次調查百事集團CMO Salam Amin說:“每個國家都有他們獨特的飲食口味。做這個調查就是想讓人們把最喜歡的烹調口味告訴我們。這可以激發他們與品牌進行互動的熱情,再加上對于品牌的忠誠度,這是對于市場營銷來說最重要的。”
據悉,隨著Facebook上用戶提交最喜歡口味,在2013年年初百事方面將選出3種最受歡迎的口味,制作后投放市場,然后再請Facebook用戶投票,評出最佳口味。最佳口味的提交者有可能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或者這種最佳口味薯片在2013年凈利潤的1%。
沃爾瑪&Kosmix
Kosmix是一個社交技術提供商,提供社交媒體內容過濾及分類平臺,因為Kosmix能夠從社交媒體上的對話中提取分析出市場趨勢,2011年4月18日,沃爾瑪宣布斥資3億美元,收購Kosmix。
在收購完成后,Kosmix業務被劃入“沃爾瑪實驗室”(atwalmartlabs),據悉,沃爾瑪實驗室隸屬于沃爾瑪電子商務業務部,職責是圍繞“社交和移動電子商務技術和商業模式”來進行研發創新。
沃爾瑪實驗室去年夏天通過Kosmix分析成功推出棒棒糖蛋糕機。當時星巴克已開始售賣棒棒糖蛋糕,而且人們對此討論也很多。實驗室工作人員將這一趨勢報告給沃爾瑪總部的采購部,于是在沃爾瑪商店開始出售棒棒糖蛋糕機。業績證明,該產品十分受歡迎,以至于沃爾瑪還計劃再次推出。
沃爾瑪實驗室產品副主管Ravi Raj說:“社交媒體產生海量的信息,公司利用這些信息來決定在哪些地方出售哪些產品。”
【相關鏈接】
還有哪些品牌用社交媒體做調查?
雅詩蘭黛旗下的MAC牌化妝品通過社交媒體用戶投票,來決定哪些顏色、色度重新上市。Squishable(填充動物玩具公司)在決定一個新玩具最終造型前,也收集了Facebook上的反饋意見。
Gilt?Groupe(美國一電子商務網站)在Facebook上邀請顧客投票選擇哪些產品進行打折出售。
塞繆爾?亞當斯啤酒則讓社交媒體用戶在酵母、啤酒花、色澤和其他質量方面進行投票,調和口味,創造出一種叫做B’Austin Ale的新品。
“社交調查”優勢凸顯
不難發現,一些公司的市場調查已“搭乘”上了社交媒體這個社交航母,英國一家食品研究公司的市場經理Matthew Incles這樣說:“對于品牌來說,Facebook已成為了一種極為有效的市場調查工具。”以前這種調查都需要以小組調查、市場調研和趨勢分析等方式完成,現在,只需借助社交媒體就可以相對輕松解決。Facebook、Twitter和LinkedIn等社交網站,是人們交流互動的平臺,人們也愿意借助其發表想法,這些網站包含大量信息,而一些企業正將其變為市場調查部門的延伸。有人如此形容:這是人們能想象得到的最大的焦點小組調查了。然而,與傳統市場調查相比,轉戰社交媒體,僅僅是換了一個調查平臺?或是僅僅為了更廣闊的受眾范圍?顯然不是。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實現的是按照身份、興趣等的有機聚合,可以說為市場調查提供了一片“更為有營養的土壤”。優勢顯現如下:
1、消費者身份更具系統性。社交媒體上所形成的群落是一些有機組合,其中的人們因為自己在乎的興趣點而聚集在一起。社交身份極具參考性,人們往往基于自己的社交身份做出決定。
2、可靠的決定。人們在社交媒體上所的消息,通常反映的是一些對他來說最重要的事情和觀點。這對市場調查者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他們就是想要在網絡上得到與消費者真誠的交流。因此,利用社交媒體與傳統市場調查有兩點明顯區別:一是調查者可以根據消費者的敏感點設置問題,二是通過設置有針對性的問題,可能無形中已經預先改變了消費者的想法。
3、實時性。人們的想法是易變的,年度或是季度的調查都未必能夠及時反映消費者想法的改變。通過社交媒體上的實時調查,調查者不但可以了解消費者當下的想法,甚至可以判斷出未來的市場趨勢。
4、更具性價比。利用傳統方式做跨區域、跨品牌的市場調查并不便宜,而根據社交媒體的自身特點,其所需要的調查成本會大幅下降。
怎樣在社交媒體中找到你的潛在客戶?
(以Facebook為例)
Facebook Groups:在Facebook Groups小組里可以獲得目標客戶的實時對話,你可以發現他們對什么感興趣,或是對什么不感興趣。你應該成為小組的一員,能夠實時接近他們。
Facebook Pages:找到競爭對手的公司頁面并關注他們,這樣你就可以知曉他們頁面上的各種討論。
Facebook Ads:利用Facebook廣告系統,你可以對你的關注者做一個劃分,這個劃分可以顯示你有多少目標客戶是Facebook用戶。
實操建議
作為企業,該如何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市場調查?以下是三個網站的操作步驟建議。
On Facebook
1、在Facebook上創建公司頁面,并推送給品牌顧客;
2、回答粉絲提出的問題;
3、關注用戶之間的討論;
4、關注與所在行業有關的頁面,并可以發表評論保持跟進;
5、在Facebook留言板上列出所要問的問題;
6、邀請關注者來回答問題以作調查;
7、、用Facebook廣告系統將調查問卷推送給目標客戶;
8、通過Facebook的回饋來獲得相關數據,如哪些人在關注、他們的喜好是什么等。
ON LinkedIn
1、在LinkedIn上創建公司頁面,并推送給品牌顧客;
2、利用LinkedIn的分析來判斷用戶來自哪,以及他們登錄的頻率;
3、建立目標客戶的個人簡歷以備做市場調查,如他們的職業、地址等;
4、篩選出你想提問的對象;
5、在更新狀態欄中發送你的市場調查,并作出回復的要求;
6、用LinkedIn廣告系統將調查問卷推送給目標客戶;
7、查看競爭對手員工的個人簡介,看一看他們在做什么;
8、在LinkedIn的公司頁面中搜索比較優秀的統計案例;
9、搜索你所提問中的關鍵詞,看一看回答和因此引發的討論。
On Twitter
1、關注你所在行業的用戶,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客戶,以及同行;
2、搜索你所在公司和競爭對手的關鍵詞;
3、推送一個市場調查并要求用戶回復;
4、在合適時機運用與你所在行業相關的#號(Twitter中標注線索主題的標簽);
市場挑戰、 成本壓力和發展機遇 2013年以來很多企業界朋友紛紛說現在生意不好做了,太多的壓力,太多的挑戰,當然某些部分是與大環境有關,但其他的部分整體也概括為:市場挑戰; 成本壓力;發展機遇三個方面。
“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這是多年前一句經典的廣告語,但當下卻成為眾多企業的夢魘。消費者需求變化快,產品升級快,銷售服務模式變化快,無數企 業都在為追快而付出慘痛的代價,細細分析看來這一切的根源是信息內容的爆炸式增長和傳遞速度的加快。當越來越多的商品信息充斥在我們周圍,作為消費者的選 擇權也就越來越多,當媒體信息像空氣一樣占據我們所有碎片時間的時候,消費者知道的也就越來越多,這就是信息爆炸、數據爆炸所帶來的結果,因此直面市場挑 戰的核心就是如何更有效的進行數據管理與分析,如何高效獲取數據并加以提煉運用數據價值。
成本的壓力是一個線性增長的趨勢,這個方面的影響因素相對較多且更復雜,但在消費品市場或營銷領域的確存在著媒體傳播成本高、客戶轉化成本高、人員服務成 本增高等多種難題。為此很多企業開始利用新媒體或社交媒體,利用更多的外包服務以期找到更多客戶,但是盲目的尋找客戶轉化的成本的控制非常高,并且效果也 不是立竿見影,畢竟消費者的行為是很難判斷的。
發展是企業永恒的主題。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可以接觸了解到更多的信息,這也是一個痛苦的時代,太多的信息讓我們難以選擇。新商業模式、新客戶群體、 更全面的用戶體驗,這些都是企業在業務發展中遇到的難題。行業經驗的積累是不是還那么可靠,如何做到與時俱進,還有什么東西可以支撐企業在下一個階段的發 展或者說持續性發展。
我很難想到用一句話或者幾個關鍵詞來解決企業面臨的這些問題,但樸素的觀點證明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是利潤,而利潤的來源是通過產品或服務的推動,而最終享 受這些的則是消費者,那些一個個鮮活的人。因此從這個角度出發,越多的了解消費者,也就會更有效的控制利潤,從而支持企業長期持續發展,消費者一條條重要 的信息,我們稱之為數據。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中文稱為客戶關系管理,這同樣是最近比較熱門的一個詞匯,以一個有多年CRM咨詢經驗的我來看,CRM不僅是簡單的一套業務系統,更不是很多人狹隘的理 解就是管管積分的東西。CRM是門系統的科學,包括很多門類,例如:消費者的數據管理;營銷規則的管理;溝通渠道的管理等,更會涉及到很多企業內部流程、 機制與組織,例如:客戶服務流程和機制;營銷設計與執行;會員服務中心;門店服務KPI等。由此可見,CRM真的可以稱得上是一項大工程,而且要經常為適 應變化而進行調整。也許就是源自企業開始對消費者的重視,現在更多的企業開始重視CRM的建立與提升,目標就是更好的了解消費者。
傳統CRM中的確存在著一定字段量的消費者數據,它主要由基礎信息;積分信息;消費記錄;溝通及活動記錄幾個主要部分組成,相對于基礎信息,其他都可稱為 動態數據,這也是CRM系統更加擅長獲取和管理的,市場部則參考這些信息來策劃相關活動。由于中國市場的特殊原因,消費者基礎信息相對很少,主要包括:姓 名(大部分只有姓);性別;手機號,好些的時候還會有些郵箱地址;家庭地址;生日月份或行業內的一些關注信息,而且這些信息很少更新。所以大部分的品牌對 消費者的了解基本就是TA來買過我什么?我常介紹就是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購買何種商品。當然有些系統還可以記錄一些活動數據,這個也是很有用的。為什么 企業的CRM不去記錄更多的消費者基礎信息呢?實事求是的講是目前的CRM是有心無力,因為傳統CRM的前端能接觸到消費者的基本只有門店會員系統和呼叫 服務中心兩個主要渠道。因此這也是當下很多企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自己的業務系統相對封閉,沒有更多的觸角與消費者接觸,那又何談更多數據呢?
曾經與各類企業交流,一來可以了解需求,創新方案,二來可以了解很多行業特性。在最近兩年的溝通中,驚喜的發現了企業對社交媒體認識與運用有一個從絢麗到 樸素的轉型,尤其是2012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社交媒體從單一的營銷推廣渠道逐漸到數據獲取的轉變更為明顯,這也許是發展階段的必行之路或者是 企業越來越體會到消費者及消費者數據是他們業務發展重要基礎。那么企業希望通過社交媒體中的新數據了解什么?什么是他們未來的長期需求呢?他們應該朝哪些 方向進行探索呢?
我總結了有3個方面。
1、社交媒體用戶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由于政策的原因,各社交媒體平臺都不能開放用戶注冊的基礎信息,當然這也是對用戶隱私的重要保護,這點我非常贊同。但在這個環境下線上與線下,虛擬與現實 之間的關系與聯系就無法建立,曾經聽到太多的企業說在社交媒體上的巨大投入帶來的繁榮與現實銷售的持續下滑形成巨大的對比,也有企業說各社交媒體平臺之間 的相互封閉使得他們只能跟隨熱點而不知道自身努力的重點在哪里。為此我總結社交媒體數據運用的重點之一就是關系的建立,或者說利用具有唯一性的條件進行數 據邏輯的建立,在這個前提下,企業做的一切都將圍繞著消費者溝通與服務展開。
2、社交媒體數據的整合 這里的整合包括跨平臺數據的整合與基礎數據和動態數據整合兩個部分。
在中國當下最熱門的兩個社交媒體平臺依然是新浪微博與騰訊微信,他們各有特色,在這里我要著重分析下。微博平臺具有更強的媒體屬性,基于強弱關系的交織關 系產生強大的擴散力,從而產生更大的影響力,此外相對豐富的用戶基礎數據,包括:個人基礎信息;更多的內容分享信息;好友關系信息;標簽信息等都可以讓我 們更多的了解一個用戶或消費者的全貌。但優勢與劣勢總是相對的,在點對點的溝通方面微信就有了明顯優勢。無論是每日一條的定向推送還是即時的人機對話都可 以讓我們在一來一往中了解用戶或消費者更多業務需求與消費特征。驚人互補出現了,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微博來進行用戶特征數據的獲取以及傳播領域中輿論方向的 把控,另一方面利用微信了解消費者對品牌或某一產品的特殊需求,然后將兩者的數據關聯就可以形成一個社交媒體相對完整的用戶畫像了。
3、數據與渠道的管理 整合了兩大社交平臺的用戶數據,又匹配了現實消費者身份后,接下重點就是如何進行社交媒體渠道的管理,就像在傳統企業業務系統中分別有管理銷售渠道、服務 渠道、供應商渠道、服務商渠道的類似系統平臺,因此社交媒體也是同理,因此SCRM這個概念出現了。
SCRM(Social CRM)這也是自社交媒體崛起之后一個比較熱門的詞匯,看得出它是由Social 與CRM概念的結合產生,但我們之間介紹過,其實CRM系統的功能是非常復雜的,而目前市面上的SCRM更多的是一個日常微博平臺的運營工具或微信管理平 臺,我理解更像是CRM領域中的一個portal,一個呼叫中心的運營平臺,主要功能為日常的內容管理,運營支撐等,目的首先是維護粉絲的活躍度與滿意度 同時監控輿情和尋找銷售線索。但從整體架構來看,這顯得有些單薄,這好像是在為運營而運營,為保持活躍而活躍,至于最終能收獲什么,長久價值何在的問題依 舊沒有解決。如果將社交媒體作為新數據的重要入口,企業更加在意的就不僅只是關系的管理而更多的是了解和分析,因此取名SCIM(Social Customer Insight Management)其實會更加適合。
是否從社交媒體上獲得更多用戶數據而且進行了身份關聯匹配就算是企業對接社交媒體成功了呢?我的回答是NO,這只是我們完成的第一個里程碑,接下來的事情就需要更多的思考了。
接下來遇到的問題就是新媒體數據與傳統CRM數據的整合,之前我們提到過目前大部分CRM數據中多以消費者消費歷史記錄為主,那么即使社交媒體中有一些關 于同一個消費者特征的畫像數據也會存在著兩個數據之間缺乏必要邏輯關系的而無法運用的窘境。舉個例子:某化妝品品牌詳細記錄了宋小姐近3年的消費記錄,而 且可以算是一個忠誠客戶,通過社交媒體我們了解到了宋小姐畢業于名校,目前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收入也不錯,剛剛結婚,喜歡藝術,喜歡養多肉植物,而且喜歡 吃零食,也算是個小吃貨。那么這些個人特征與她購買化妝品之間有多少邏輯關系呢?CRM和BI(商業智能)系統又能做如何分析呢?無奈很多企業可能先做的 就是將這些數據先存貯起來,等待創新技術的到來。
因此,社交媒體數據對于傳統業務系統不一定越多越好,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和可計算性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其實就是非結構或半結構向結構化轉變的過程。我們常用 的方法相對簡單實用,就是將眾多新數據字段進行合并然后再用一些算法得出數值型的指標,然后再與CRM數據合并起來那么數據利用率將大大提高。
對于企業未來社會化媒體業務發展該何去何從呢?企業如何在社會化商業時代來臨之際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呢?我做了些思考供大家參考。
社會化媒體的新定位 關于這個話題很多業內人士談論很多了,我更加傾向將社會化媒體作為一個重要的溝通平臺和渠道,無論傳遞的是商品信息還是促銷活動或者是客戶服務這些都屬于 溝通范疇。但有所不同的是如果將其定位在溝通領域,那么在KPI考核或者在企業內部職能劃分方面將會有所不同。同時,無論是溝通還是營銷數據回收是一個永 遠的價值,由此可見,社會化媒體未來的作用就是以溝通和信息傳遞為形式的用戶數據采集渠道。
社交媒體管理系統與企業業務系統的關系 目前企業的內部業務系統是經歷了長期發展而優化出的模式與功能,從大類上看基本分為內部管理、銷售管理、生產管理、客戶關系管理(CRM)等,這些系統之 間也有著多種形式的關聯。將社交媒體數據對接CRM系統是目前比較普遍的做法,但目前大部分的社交媒體管理工具還是偏重運營管理,這就會出現數據關聯難度 大,數據有效性低等問題,這也就是業內普遍存在的社交媒體數據依舊孤立,新數據業務無法落地的現狀。
從實際可操作性的角度看,這需要一種更加完整的產品組合或方案,它既包括運營支撐也要有獨立的數據管理,作為一個類似中間件產品,一方面對接社交媒體一方 面對接企業CRM系統,既可以獲取社媒新數據,加工后傳輸給CRM,也可以接受CRM系統發出的任務指令進行用戶溝通。
在不久的將來,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新媒體所產生的數據勢必會加速企業社會化商業的發展進程,在這一過程中,企業可以參考做好幾件事情:
重新定位社交媒體及新媒體的策略,將社會化的概念引入到市場、客戶服務、甚至銷售管理等多條業務線中,以此帶動企業整體的轉型。 重新設計或優化新媒體團隊在組織架構中的位置,以及考核機制等。例如強化客戶服務中心的新媒體應用職能,將用戶身份識別作為一項重要工作。 盡快升級或完善現有內部業務管理系統,社會化商業的重點之一就是業務系統社會化,否則如何對接海量的新數據呢。 創意、營銷、活動執行這些絢麗的前端少不了后臺業務系統的支持,不要讓美麗永遠停留在剎那,要將價值留存才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總結,對于企業來講,社交媒體的用戶以及其數據的確有很強的吸引力,但如何高效吸收和利用的確需要仔細思考,未來的大數據時代會基于一個大的業務架構,那 么決勝的關鍵是個人數據、交互數據、價值數據的完美整合,至于方法,我以后有機會再介紹。
訊:在企業之間B2B營銷方面,最大的問題是:怎么把社交媒體變成尋找新客戶和向企業客戶推銷的有效而低成本的渠道?說實話,社交媒體是一項很耗費人力的創造性工作,大多數銷售團隊都沒有興趣。
具體到IBM,其委托第三方做出的買家偏好研究顯示,有75%的受訪者說他們今后很可能使用社交媒體來作為購買決策的參考。因此,IBM北美區內部銷售團隊決定將社交化銷售整合到商業模式中,通過整合社交媒體增加內向式的拉式營銷。
面對社交媒體需要大量內容和人力、時間的問題,IBM首先搭建社交營銷框架。他們啟動了“聰明的聆聽”項目,先是選定非常數字化、適合社交化銷售戰略的云計算部門為對象,為7名云計算銷售代表開設Twitter和LinkedIn賬戶,之后,確定IBM內部所能夠擁有的信息資源,以及第三方分析師和行業專家的研究及白皮書等資源,將這些資源放進營銷部門設計好的社交營銷日歷中,事先寫好介紹文字副本和正確的bit.ly鏈接,載入RSS流,這樣銷售代表可以通過查看RSS更新,輕松找到關于云計算的最新內容,傳到社交媒體以及他們在IBM網站上的最新個人頁面,同時他們也可以對文字內容進行相應編輯,讓它們看起來像是一對一的個性化信息。
對云計算產品部6個月的社交化銷售試驗成果顯著。7名銷售代表在LinkedIn上的直接追隨者從最初的535名增加到3500名,他們的影響力(追隨者的追隨者)也從5.4萬增長到130萬人。現在所有1700名IBM北美區內部銷售代表都經過培訓,掌握了社交化銷售的工具,公司正準備將此計劃推廣到別的區域和其他數字品牌。(來源:《成功營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