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 現狀 影響因素
一.引言
心理健康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現代社會這種快節奏的生活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荷,特別是處于青年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的心理發展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階段,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越來越迫切的問題,大學生的學業壓力,愛情,人際交往都會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大量的大學生因為生活中的一點不如意就將自己逼上了絕路。那么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本文通過總結一些實驗者的研究成果,系統論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并且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做了展望??v觀以往研究者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研究。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影響因素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馬家爵事件等一系列由心理健康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大量的調查研究表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A.家庭影響因素
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其中家庭因素作為基礎性因素,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極其深遠。如Millikan(2002)等人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發現家庭的作用和大學生的抑郁有顯著的關系。家長對子女社會化的過程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電子通訊設備的普及等因素,大學生與家長的聯系仍然十分緊密,大學生遲遲不能夠做到“心理斷乳”。
首先,大學生的父母教養方式是影響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教養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種類型:權威型(父母堅定、熱情、并考慮孩子的意見)、專制型(不考慮子女的要求)和溺愛型(無能的父母允許孩子為所欲為)。研究表明,民主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專斷型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凌四寶,舒曼,2003)。如果父母對孩子充分理解,給予溫暖,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的影響。如果父母對孩子過多干涉,拒絕否認就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的影響。
其次,家庭結構也會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表明,家庭中孩子的數量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十分顯著。兄弟姐妹為2個或3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明顯差于獨生子女。并且父母婚姻狀況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明顯的影響,父母離異比正常家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差,并且父母離異比父母去世的大學生更為敵對(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
除此之外,家庭經濟地位,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關系,家庭氣氛,父母對子女的期望等也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B.個人影響因素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受到家庭因素的影響,同樣受到個人因素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存在著光環效應,成為大學生的青年人一般都會經歷很多的成功,也受到過很多贊美,因此他們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往往會偏高。如果在實際生活中,周圍的一些客觀評價與他們的自我認識產生了不一致,他們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造成心理失衡。
其次,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心理健康的決定性因素。大學時期是一個既渴望友情又追求孤獨的時期,不同個性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性格孤僻,不喜歡與他人交往的大學生在遇到挫折時就容易心理失衡,如果長期這樣下去,就會誘發心理疾病。
此外,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是緊張的,學習的壓力容易帶來負性情緒,并且大學生的情緒處于比較復雜的時期,調節和控制情緒的能力比較弱,如果外界環境發生變化,個體的心理就會受到影響。要想達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要有穩定的情緒,熱愛生活。
C.社會影響因素
大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很少,在當今的社會競爭壓力下,理想主義在嚴峻的社會現實面前只能破滅。緊張的學習生活使大學生身心疲憊,嚴重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良好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好,而社會支持較差的大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較差。更好地利用社會支持有益于自身的心理健康,人的心理發展及生活的各方面都時時刻刻與這個社會發生著緊密的聯系,人的成長離不來社會的支持(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
校園文化建設也會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大學生的情操,良好的校園環境有利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校園文化建設還有利于規范大學生的行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在校園建設中,宿舍管理和宿舍人際關系也同樣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和諧共處,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宿舍人際關系有利于塑造出利他、自信的人格,有利于對學習社會經驗起促進作用,有利于思想品德的修養。而不良的人際關系則會使人孤獨憂郁,甚至與人交往時產生恐懼,長期持續下去可能會引發嚴重后果,引發心理障礙。
D.其他影響因素
研究表明,運動對心理健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運動通過緩解壓力,改善人際關系,調節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例如剛剛失戀的大學生有可能會通過跑步的方式來減緩內心的傷痛,因為這樣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進而可以轉移注意力,放松身心。體育運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識品質,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和心理障礙,提高大學生社會環境適應能力。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保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何蕊,2015)。
網絡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既有積極的影響,也有消極的影響。一方面,網絡豐富了大學生的信息來源,擴展了人際圈,并且使得大學生的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增強了大學生的自信。另一方面,網絡上的信息良莠不齊,過度沉迷于網絡也會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當今社會,“低頭族”越來越多,大學生的交流方式大多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久而久之也就不善于與他人打交道,嚴重者會失去社交能力。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購物,網戀也都十分危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他們會漸漸地將網絡上那個虛擬的“自己”帶進現實導致心理扭曲,嚴重者還會發展為精神分裂。
相關研究表明,個體遭遇的應激性事件影響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張晨艷,周宗奎,耿協鑫,牛更楓,2015)。這是因為應激性事件會消耗個體的心理資源,從而降低其對心理健康的保護,引發個體的負面情緒及適應問題。
除此之外,睡眠障礙也可以反映出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態。睡眠障礙包括睡眠不足、睡眠貪多、難以入睡等。這大多數是大學生所面臨的學習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人際關系等問題造成的,這些問題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身心健康。
三.結論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遠遠低于全國青年的平均水平,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家庭影響因素、個人影響因素、社會影響因素以及其他影響因素。其他影響因素包括運動,網絡,應激性事件和睡眠障礙等。
四.思考與展望
1.注重研究方法的局限和改進
至今為止的多數調查研究的樣本不論在數量上還是結構上均存在不足,只有少數調查研究涉及多所高校的大學生,全國性的調查較為少見,這會影響結論的代表性。而且我們還應該注重量的研究方法與質的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方法仍是問卷調查,我們同樣應該注重訪談法,觀察法等方法。因此我們應該不同的測量方法綜合運用,挑選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加以運用。
2.注重做發展研究和干預研究
如果能夠在研究中對同一批大學生跟蹤兩年到三年,并且能夠在過程中對被試進行干預,然后對進行干預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分析,將會更加拓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研究。
3.注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輔導
目前大學生對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的認識還不全面,大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情緒調節,高校應該注重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輔導,各高校都應該開設心理課程,注重大學生的心理發展。
參考文獻
[1]Millikan E,Wamboldt M.Z.,Bihun J.T.Perceptions of the Family,Personality charateristics,and adolescent internalizing symptoms.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2002,41(12):1486-1494
[2]凌四寶,舒曼.(2003).家庭因素對大學生人格影響的調查分析.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3):91-94.
[3]曾美英,晏寧,于,盧丹蕾(2008).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研究.心理科學.31(3):597-601.
[4]程素萍,張潮,賈建榮(2009).社會支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17(1):35-37.
[5]殷恒嬋,盧敏,王新利,陳雁飛(2007).運動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體育科學.27(5):41-47.
[6]何蕊(2015).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社會體育學.22(5):187-188.
〔關鍵詞〕心理健康;聾啞學生;述評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2684(2010)07-0014-03
由于生理方面的障礙或疾病,使得許多殘疾人不能正常參與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也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心理承受力十分脆弱,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機。殘疾人作為特殊的弱勢群體,相對于他們已經存在的生理上的不幸,他們的心理健康是促進幸福生活的一種彌補,也是我國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我國對殘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也受到了許多學者的關注,其中由于聾啞學生作為殘疾人群體的特殊部分,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既影響到自己,也影響到他們的家庭和社會, 更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本文將對近十年來我國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作一述評,為以后的殘疾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參考。
一、10年來研究現狀
近10年來我國的研究主要針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影響其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心理健康的干預對策方面。
1.聾啞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現狀研究
我國目前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調查,所得出的結論也略有爭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或正常,如張頡通過多種調查方法(問卷法、教育觀察活動、個案實證研究法、訪談法、組織活動法等)、張宇迪等人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進行的調查研究認為聾生的心理健康總體狀況良好,劉毅瑋等人使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MHT)和《家庭環境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表明初中聾生和健聽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沒有差異。二是發現聾校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顯著差于一般中學生。如馮年琴的研究發現聾校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一般中學生明顯差,軀體化、強迫、偏執是他們最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林于萍的研究反映出聾啞學生存在著一定的心理健康問題,其焦慮程度高于普通學生。
2.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研究
任何個性的發展所受的影響差不多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外部因素,諸如家庭、社會、學校以及社會支持等情境因素;二是個體自身的內部因素等。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因素也基本上分為這兩類。劉毅瑋等人的調查發現家庭環境是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李強等人還發現家庭經濟和大學生的專業也是影響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楊素華發現,主觀支持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殘疾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他認為殘疾學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而且無論來自哪一方面的支持或何種支持,都能減輕他們的心理危機。馮年琴等人認為影響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自身因素包括耳聾因素和言語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學校生活與家庭生活是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社會環境有利于促進聾生身心健康發展,聾生心理問題的防治應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一項綜合工程。
也有研究擴展到了人格特征與殘疾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熊昌娥等人的研究發現,聾啞學生的人格特征和孤獨水平明顯偏離正常,聾啞學生的孤獨水平與人格、家庭因素可能相關。胡立榮等人用艾森克人格量表、兒童社交焦慮量表、自尊量表和兒童孤獨量表對聾啞學生進行測評,研究發現聾啞學生的心理特征明顯有別于正常學生,聾啞學生社交焦慮、自尊心、孤獨感可能與人格特征有關。陶新華等人的研究認為,學業壓力、應對方式、內部成就動機和外部成就動機是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且對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預測作用。
3.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干預對策研究
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的干預對策目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學校教育的途徑,二是通過心理咨詢和輔導的一些治療方法和技術。
學校教育如何能促進聾啞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促進其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這是許多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的問題。通過教育可以幫助聾啞學生理解生活中的挑戰和他們應承擔的責任,促進聾啞學生自身社會、情緒、行為和認知能力的發展,進而培養生活中需要的各種必要的技能,包括調節情緒、作決策、解決問題等。學者王雁認為生活技能教育能促進能力的學習,有助于建立積極健康的行為和積極的人際關系,促進心理的完美狀態。生活技能賦予個人渴望以健康的方式,并有能力有機會以健康的方式制定自己的行為,使聾生避免不健康的行為,并且以健康的個體進入成年期。馬宏斌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觀摩教學、開設體育選項課、開展心理拓展訓練等干預手段進行實驗干預,發現體育教育的干預手段,不僅使聾人學生的應付方式、自我效能等心理特征得到明顯的改善,而且在整體上提高了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陳光華等人采用第二課堂活動對聾生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干預訓練,干預后聾生在軀體、抑郁、偏執三個因子癥狀上顯著降低,團體干預活動對聾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另外,一些學者也認為心理咨詢的一些治療方法也可以適用于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作為一種干預手段來提高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陳順森等人認為可以利用箱庭療法獨特的游戲性質及其非言語特性,促進聾生的心理健康。聾生在“自由和受保護的空間”里,通過玩沙、水和玩具模型,統合聾生的感覺,調節社會認知,幫助宣泄情緒、表現心理,激活心理治愈力,促進聾生的心理健康。郝振君認為團體心理輔導特別適合于以認知發展水平滯后、言語和社交能力發展受阻、情感發展存在偏差、社會適應能力較差、人格發展不夠健全的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將團體心理輔導的內容、原則、方法用于聾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當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有眾多的研究在關注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綜合這些研究也發現,目前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主要表現在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方法比較單一、研究的訓練缺乏實踐性、研究范圍狹小、研究視角狹窄等方面。
1.研究工具缺乏合理性
我國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多的成果,但從目前現有的研究來看,許多研究存在分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是測量工具的選擇沒有統一的標準而導致的,大多數研究者基于自己研究的視角而選擇量表對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測評,導致在不同的調查中造成很大的結果差異。此外,一些學者采用了一些研究普通學生心理健康的診斷量表來研究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雖然它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聾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但是由于聾啞學生的特殊性,從而造成了一些特殊的心理問題不能夠被很好地反映出來。其次,研究者們所采用的測量工具多為SCL-90、MHT 等問卷。這些問卷的施測對象通常是成年人,直接用于聾啞學生身上,信度及效度有待商榷。徐美貞也認為,標準化診斷工具的修訂和有關量表的信效度檢驗,應成為當前我國聾生心理健康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2.研究方法缺乏多樣性
目前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大多采用了量化的研究,雖然定量研究因其能較客觀地提示事物發展的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心理學研究中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但定量方法也有自身不能擺脫的局限性。由于聾啞學生的特殊性,為了透過許多的表面現象而挖掘更多隱秘的線索,力求保證研究的全面性,針對他們的研究應該采用多種研究方法,或者運用綜合方法來進行測評,如投射測驗、作業法、作品分析法以及活動法,等等。
3.干預訓練研究缺乏實踐性
心理健康的研究本質上來說就是為了提高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已有的研究已經幫助我們了解影響聾生心理健康的一些因素,從而也為我們正確制定和實施干預措施、評價干預效果指出了方向。同時也有研究探討了心理咨詢方法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適用性,但是卻較少有干預訓練的實證研究。加強對聾啞學生的干預訓練,有針對性地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將有效的干預訓練結論進行推廣將是我們有待深入研究的方向。
4.研究范圍較狹窄
我國目前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現狀調查方面,主要考察了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因素,較少的研究涉及到了人格因素及社會支持等方面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但是心理健康的范圍較為寬廣,自我觀、認知、情緒、意志、人際關系、社會適應以及人格發展都屬于心理健康研究的范疇,在這幾個方面的研究較少涉及。
5.研究視角較單一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主要有積極任務和消極任務(促進性和預防性),積極任務(促進性)是通過對智力、情感、意志的培養來達到優化心理過程,促進個體全面發展,而消極任務(預防性)是通過對心理障礙的治療來達到增進健康的目的。在國內過去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當中,大部分是從消極的視角,即預防性的任務來作為切入點,主要解決已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以及對將要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防御,而對于促進性任務的研究較少。對于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應該能夠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培養他們積極的心理品質,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
三、總結及展望
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研究在我國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還沒有形成體系,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圍、研究視角、實證性研究方面還有待完善。聾啞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個較大的工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等各個階層的共同努力。在未來的研究中,更應該注重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編制符合中國人人格特點、符合殘疾人心理發展特點的有較高信效度的量表,對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年齡階段的殘疾人進行比較研究,力求在掌握他們心理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實驗干預,預防心理障礙,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馬斯洛認為全面實現是人類獨有的需要,而殘疾人作為人類社會的特殊組成部分,也應該關注他們的全面發展,所以應該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和觀點,注重培養殘疾人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和生活態度,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服務社會,促進我國和諧社會的發展。(稿件編號:100105007)
參考文獻:
[1]張頡.天津地區聾啞初中生心理健康調查報告[J].社會心理科學,2008,23(1):76~82.
[2]張宇迪,陳呈超.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6,5:28~32.
[3]劉毅瑋,馮謙.初中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5,5:56~60.
[4]馮年琴.聾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與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4,10:64~68.
[5]林于萍.聾啞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初步調查[J].中國特殊教育,2000,4:9~12.
[6]李強.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4,2:68~71.
[7]楊素華.殘疾學生社會支持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01,5:11~13.
[8]熊昌娥,陳曉,陳子敏,熊虎,喻嫦娥.咸寧市聾啞學生人格特征和孤獨感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6:529~530.
[9]胡立榮,鄭維峰,丁萬濤.聾啞學生人格特征與社交焦慮、自尊、孤獨的研究[J].中國民政醫學雜志,2002,14(1):24~25.
[10]陶新,華朱艷,張卜林.聾生心理健康與成就動機、行為方式的相互影響[J].心理學報,2007,39(6):1074~1083.
[11]王雁,林紅.生活技能教育與聾生的心理健康促進[J].中國特殊教育,2007,4:13~17.
[12]馬宏斌.體育教育對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實驗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08,6:74~75.
上世紀70年代,健康領域的科學家根據數十年研究成果,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的新醫學模式;加拿大政府也報告,指出國民健康不僅是由醫療服務(也就是人們關心的“看病”)單方面所決定的,決定健康的主要因素有4個方面:生物學、環境、生活方式和習慣、醫療衛生。
人并不是單純的生物人,還是社會人。這就決定了人的健康狀態不僅與其生物屬性有關,而且還與其社會屬性有關。新的醫學模式要求人們關注包括生物、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在內的所有健康危險因素,包括:①生物學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②心理學因素,如壓力大、生活滿意度低、工作滿意度低等;③生活方式因素,如睡眠障礙、不合理膳食、藥物濫用、吸煙、運動少等;④醫療系統因素,如醫療服務、院內感染等;⑥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因素(收入、教育等)。
多年來,大量研究一次次證明,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生活方式和習慣(即個人行為)對健康的影響遠大于“看病”(醫療服務)對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在過去近100年時間里,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增加了30年。這增加的30年,公共衛生和預防貢獻了25年,醫療服務只貢獻了5年。抽煙、酗酒、缺少運動、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等健康危險因素已經成為西方家喻戶曉的名詞。通過預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從1972年到2004年,美國的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了58%??梢哉f,確認和去除健康危險因素代表的是一種觀念上的革命。當然,這并不是要拋棄過去成功的醫學經驗,而是要考慮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在我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據統計,中國的糖尿病人數世界排名第二,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人數是世界第一,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脂肪肝等)患者也越來越多。這么多的疾病,僅通過到醫院吃藥打針不能解決全部問題的,還要通過改變環境、改變個人行為來達到預防和康復的目的。
首先,每個人都有責任把我們生活的環境變成一個健康的環境。比如,公共場所吸煙就不利于營造健康的生活環境。其次,要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習慣,管好嘴、用好腿、不吸煙、不喝酒或少喝酒、好心態等?!肮芎米臁敝敢莆丈攀称胶?,食物攝入的比例大約是“一口肉、兩口飯、三口水果、四口蔬菜”?!坝煤猛取保咳嗣刻熘辽僖?000步?!安晃鼰煛保驗槲鼰熀μ幋?。“不喝酒、少喝酒”,因為中國一半以上的人由于基因的原因不宜喝酒,而且喝酒已經造成肝病病人大量增加?!昂眯膽B”尤為重要,擁有健全、健康的好心態勝過任何良醫好藥。
【關鍵詞】美國華人移民;異文化壓力;心理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839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6262-01
異文化壓力是由于文化適應期間引起的,因為本地文化與異文化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從而導致心理和文化之間的壓力。主要體現在文化適應期間,群體或個體全面的健康狀況明顯惡化[1]。在文化適應中所造成的后果是異文化壓力對文化適應中的個體人群心理健康具有直接的影響因素。其中美國華人移民產生的異文化壓力和心理健康情況報道的較少。本組研究證明異文化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相關的影響變量具有的關系模式。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根據全美范圍以內對亞裔美國人的家庭采取流行病學的調查數據――亞裔及拉美裔美國人的研究中隨機抽取了236份美國華人移民的樣本作為研究的參考依據。
1.2方法
1.2.1心理壓抑產生的原因異文化壓力是由于文化適應過程中所產生的,本土文化與異文化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導致心理和文化的壓力。異文化壓力不同與其他類型的壓力,異文化壓力是由于一種新文化在適應時,遭到特殊的情景或者壓力而形成的。異文化壓力主要包括感覺到的歧視,感覺到的仇恨或排斥、恐懼,因為改變而引起的文化壓力、內疚、沖擊等不同的維度。在異文化壓力適應的個體之間發生適應性改變,但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個體感受到的沖突水平超出了自己個人能力而無法控制時,將直接導致異文化壓力。而當異文化壓力的水平過高,個體自身文化適應無法得到控制時,將會引起難以解決的調節過程,進而年造成心理壓抑。
1.2.2異文化壓力影響的變量異文化水平主要與英語語言的熟練程度,社會支持情況,社會聯結有關[2]。英語的熟練度反應著移民轉向和他們密切聯系的社交圈、就業機會、拓寬教育以及其他社會經濟資源的水平能力。英語交流障礙對移民的心理適應產生了負面影響。所以,英語熟練度較低是產生異文化壓力的一種危險因素。社會支持效應表現為對美語、人際交往的適應,有利于減輕異文化壓力,對移民心理健康癥狀起到了中介及緩沖的作用。而對于社會經濟地位來說,人們進入到更大一個社會空間,其所處的社會經濟地位一般比原來所處的社會經濟較低,地位產生相對損失造成相對壓力。人際適應也對異文化壓力具有一定影響,與當地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形成當地社會的支持網絡,可以緩解移民的思想情緒、不安全感、無助感以及孤獨感??傮w適應對于異文化壓力的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即總體生活方面的適應情況對異文化壓力產生影響,移民適應程度越好,異文化壓力也就越低。
1.2.3異文化壓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異文化壓力是導致心理健康問題最為危險的因素。異文化壓力對移民心理適應、職業技能、決策能力及身體健康具有深遠的或終身的影響,與抑郁癥、焦慮癥密切相關。異文化壓力可提示移民的自殺風險,異文化壓力與種族認同在抑郁與自殺意念之間起到了中介變量作用。高異文化壓力及低種族認同是導致抑郁癥和自殺意念的重要因素。對心理健康的測量包括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個體對應激源及壓力的反應。當個體感受到的異文化壓力對個體的心理健康產生威脅,或是超出了個體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圍,便會造成抑郁、焦慮及身心疾病。異文化壓力是導致心理健康的風險因素,但有關人口統計學因素、社會支持、個人資源等因素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護因素。
2結果
通過研究可知,異文化壓力在心理健康與其他影響因素之間具有明顯的中介作用,而異文化壓力和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是社會支持、社會地位、英語熟練程度。
3討論
通過調查研究了解對異文化的接受程度,或相應文化的指導,對移民心理健康十分重要。對主流社會的接受情感,與美國人的融入程度,對心理健康的提高密切相關[3]。異文化壓力產生的原因主要是英語熟練程度、文化差異沖突、社會支持等。異文化壓力對移民總體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及身體健康的狀況預測的有效性,是通過社會地位及英語熟練程度的完全中介作用得以實現的。并且在異文化壓力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的關系中,英語熟練度的中介效應較大。這說明在與異文化壓力對抗時,英語熟練度及社會地位可以發揮有效的緩沖和中介作用,對移民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效應,為美國華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保護作用。而異文化中的社會支持,有利于減輕異文化壓力,對心理健康的癥狀起到了緩解作用??傊?,異文化壓力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其可以對美國華人移民者的心理健康進行有效預測,與移民的危險狀況及健康具有重要聯系。
參考文獻
[1]肖三蓉.美國華人移民的異文化壓力與心理健康[J].華北師范大學,2010,4:184-185.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
引言
在現在的健康方面不僅是指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方面,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當代的教師在心理上的健康情況值得重視,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兩者有著密切的聯系,心理健康可說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所以,對于教師來說,解決好心理健康是把教育事業做好的一個基礎。
1.心理健康的基本概述
1.1心理健康的基本內涵。隨著市場競爭的壓力,人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愈來愈大,這就給心理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問題,所謂的心理健康從廣義上講就是心理的一種狀態,表現為高效、滿意、持續的一種心理;從狹義的心理健康的涵義來看就是指人在心理活動過程中在活動內容上的協調性,心理活動的內容協調主要是在人的認知以及情感和行為以及人格方面,要能夠和社會相適應的過程[1]。
1.2心理健康的制約因素。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故此,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比較的復雜,總結來說主要有生物因素以及社會因素。生物因素又包含了遺傳因素和病毒感染與軀體疾病以及腦外傷及其它因素。社會因素又包含著生活環境因素、重大的生活事件和突變因素、文化教育因素。
2.當代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2.1當代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根據有關的調查數據顯示,當代的教師在心理健康上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有59.46%的教師在工作中煩惱多于歡樂;27.57%的教師在工作中經常有苦惱;34.64%的教師在校內很少同別人交往;還有40.15%的教師很少同校外人交往[2]。結合實際的情況能夠發現,這些問題主要是體現在職業給教師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學生家長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評價機制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生活壓力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專業成長給教師帶來的心理壓力、褒獎思想導致的心理問題。
2.2當代教師心理健康原因探究。對于教師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原因來說主要是生活的壓力以及自我心理素質的強,這是導致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直接原因,具體的情況探究如下:
首先就是生活上的壓力過大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作為教師這一職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崗位,從當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教育正處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的一個關鍵時期,但在現階段還仍是處于應試教育的局面,所以對于教師的評價還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及升學率作為主要的一個指標,這些指標通常都會和教師的薪資有著關聯,對評職稱也是有著莫大的關聯,有的學校還把這種標準作為聘任以及淘汰教師的一個依據,這給教師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還有就是在薪資待遇方面也不是很好,在近些年對于教師的工資待遇雖然有所提高,但總體還屬于低收入的一個階段,在社會地位方面比較低,這對于教師的生活方面也有著很大的影響,由此在心理上就會造成不良的壓力影響。
還有就是在教學上工作的壓力過大,有關的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教師對于工作都表示太累,其中有超過30%的教師每天工作時間超過八小時,工作基本都是圍繞著備課、上課,應付檢查以及對付考試,這些都給教師在心理上的健康帶來了影響[3]。
3.現代教師心理健康問題的應對策略
針對以上教師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應當對此在心理上進行維護,這也是解決當代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舉措,下面就從以下方面進行實施,希望能夠對當代教師的心理健康維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要有正確的自我認識,當代的教師要在自我的能力以及行為特點和性格特征方面有一個全面的認知,從而有利于自我評價,找準自己的定位。
第二,教師要定期的對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檢查以及考核,在社會的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一些專業的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已經在學校成立,這對于教師、學生的心理狀況輔導有著積極的作用,在教師的心理健康方面還要采取一些比較實質性的措施進行維護,可以對教師進行心理素質考核,然后根據保密型的原則進行建立檔案,把信息及時的向教師通知,這樣能夠使得教師對于自己的心理情況有一個準確及時的了解,有利于完善自我。
第三,教師要對現實堅強的面對,這也是心理健康與否的客觀標準,與此同時還要在教學的水平上得以有效的提高,對學生教育要有足夠的耐心,適應實際的環境,在適應中求取發展,從而在心理健康的水平上得到有效的提升[4]。
第四,在文化生活方面要豐富,這對于心理健康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好的氛圍能夠有效的對于教師的心理品質得到優化,不但在和學生的溝通交流上有著幫助,同時也能夠促進教師之間的工作關系,故此,業余文化生活的豐富在教師的思維方式以及工作的方法和意志品質等方面都能夠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發展。
第五,對教育的評估標準得到優化也能夠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在目前我國的教育評估的標準有著諸多的缺陷,這給教師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故此,應該對當前的教育評價機制得到優化改革,要能夠把學生的全面素質得到提高的同時還要兼顧教師的評價,正確的在激勵機制上得到創新,從而提高教師的滿意度,這對于教師的心理健康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4.結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愈來愈受到重視,良好的教育離不開教師的參與,教師的心理健康關乎著教師事業的健康發展,只有教師的心理健康得到了好的發展,才能夠促進我國的教育事業,故此,這就要求學校和社會以及教師三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夠把這一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參考文獻
[1]張璐璐,清,鄭洪波,肖南,陳妙揚,陳丁玲,鄧河晃,趙振環.某市中小學畢業班教師心理健康狀況[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07):15―16.
[2]張紅蘭.高校“兩課”教師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維護[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