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畢業感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大學生;害羞;心理安全感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引言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在這段時期,個體會形成完善的自我意識、確定自我同一性,個體的自我品質得到優化。大學階段,個體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建立新的社會關系。但由于大學階段個體的自我調節和自我監控能力仍處于發展過程中,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不足,在處理學習、生活、人際交往、情感及環境適應等問題時常出現內在矛盾與心理沖突,并影響其成長與良好適應[1]。
二、方法
1.被試
本研究的被試來自黃山學院大四年級的學生,發放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有效問卷258份。其中男生113人,女生145人;城鎮77人,農村181人。
2.研究工具
(1)安全感量表
由叢中、安莉娟2004年編制的安全感量表。該量表共有16個題目,采用5級評分,從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兩個維度來考察安全感,人際安全感主要反映個體對于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安全體驗。確定控制感,主要反映個體對于生活的預測和確定感、控制感[5]。
(2)羞怯量表
由Cheek1983年修訂的羞怯量表。該量表共13個題目,采用5級評分制,即“完全不符”、“比較不符”、“不確定”、“比較符合”、“完全符合”。量表的Cronhach a系數值為0.90,條目之間的平均相關系數為0.39,45天重測信度為0.88[4]。
(3)數據分析
采用SPSS17.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三、結果
1.黃山學院大學生害羞的現狀及特點
黃山學院大學生害羞的總體現狀。根據害羞量表的評分標準,被試總分在13-65分之間,34分以上者(含34分)為害羞組。統計分析發現,258名被試中,有200名大學生屬于害羞組,占總人數的77.5%,并且害羞組的平均分為38.90分,非害羞組有58人,占總人數的22.5%,平均分為27.38分。二者差異非常顯著。黃山學院大學生群體中害羞人數過半,這說明大學生害羞問題十分嚴重。
2.黃山學院大學生安全感的現狀及特點
(1)黃山學院大學生安全感的總體現狀
黃山學院大學生心理安全感得分為57.95±7.73,并且單個項目平均值>3,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安全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2)大學生害羞與心理安全感的回歸分析
為進一步考察安全感對黃山學院大學生害羞的影響,分別以心理安全感及其下屬因子為自變量,黃山學院大學生的抑郁得分為因變量進行分層逐步回歸,結果顯示,心理安全感進入回歸方程,且模型的解釋率為20.4%(R2=0.204),這表明心理安全感能有效負向預測大學生的害羞水平。
四、討論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和變化,越來越多的電子產品問世,并被人們廣泛使用,比如手機、電腦等。這些電子產品在方便人們生活的同時,也減少了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與接觸。豐富多彩的互聯網世界使人們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進去。在現代,人們習慣了在網絡上聊天,而忽視了古人的促膝長談;人們習慣了網上購物,卻忘了與人溝通的技巧。沉迷于網絡,使人們的性格越來越內向,在與人面對面交流時變得害羞。害羞作為一種負面的情感體驗,高度的害羞嚴重影響到個體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會使人產生強力的抗拒感和不安全感。
近些年來,關于安全感的研究大多屬于描述性或理論性研究,實證研究較少。在安全感的測量研究中,馬斯洛編制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為安全感的測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國內學者沈學武、叢中等也試圖對安全感進行了更為專業化的測量[5]。安全是心理健康的基礎,有安全感,自信,自尊,與他人建立信任關系,積極探索自己的潛能,人性和價值的全面實現。在本文中,結果表明,黃山學院大學生的安全感處于中等水平[6]。
關于害羞與心理安全感之間的關系,以往的研究沒有過多的涉及,因此不具有可比性。從害羞與心理安全感各維度的關系分析來看,害羞與心理安全感各維度之間均呈負相關。人們都希望自己被認同、被接納、被肯定,而經常受懲罰、遭到拒絕、否定的學生,對自我的認識會變得更加消極,在應對生活中的刺激時也會表現出較高的不確定感,這樣還會使他們以否定、拒絕的態度去對待他人,當然也無法獲得較高的人際安全感,這也就必然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安全感的降低。大學生的生活重心已經轉向學校和社會群體,同伴關系在人際關系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擺脫負面害羞對大學生來說十分的重要。
五、結論
黃山學院大學生的害羞水平受到性別、專業的影響,而心理安全感得分不受性別、專業、年級等的影響。害羞與心理安全感總分及其下屬因子呈顯著負相關,且心理安全感能有效負向預測黃山學院大學生的害羞水平。
參考文獻:
[1]李彩娜.大學生害羞、孤獨感及其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 2010(9):93-95.
[2]楊勛.大學生害羞問卷的初步編制[J].西南大學,2006.
[3] Freud S.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M].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1941.
[4]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
關鍵詞 高校應屆畢業生 心理健康 擇業效能
一、引言
目前國內關于擇業效能感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側重于與職業相關行為的研究和人口學差異的研究,并且被試樣本主要集中于所有高校大學生,而對正處于擇業,就業時期的應屆畢業生的研究并不是很充分。本研究基于Bandura的自我效能感理論中心理健康對自我效能的影響,對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心理健康與擇業效能進行了初步探討。
二、研究方法
(一)被試
從河南省的8所大學,中州大學,濮陽大學,鄭州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大學,商丘師范學院,鄭州西亞斯學院,安陽師范學院中抽取被試。在各大高校畢業時間對應屆畢業生發放問卷。發放問卷450份,收回408份,剔除19份無效問卷,最終回收有效問卷389份,有效回收率86.4%。被試人口學特征見表1。
(二)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狀況采用由Berogatic編制,王征宇修訂的癥狀自評量表(SCL-90)進行測評。該量表包含90個測驗項目,從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與精神病性等9個方面描述心理健康程度。每個項目均采用五級評分,嚴重程度從1(無)~5(嚴重)分為五級。
擇業效能感的測量選用自編的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搜集已有擇業效能感問卷。將搜集到的已有問卷中的項目按職業成熟理論中的維度進行歸類整理,并選取8名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進行訪談,根據整理的訪談結果對各個因子下的項目進行刪減和整理,最終形成問卷。最終問卷包含34個題目,六個因子,分別命名:自我評價,問題解決,職業信息收集,目標篩選,制定計劃和社會支持。
同時問卷還收集了年齡、性別、是否獨生、專業類別、學歷等人口學變量。
三、結果統計與處理
(一)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和LISREL8.7對數據進行處理。主要統計處理有驗證性因素分析,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二)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項目分析
計算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34個項目的總分,并按照總分的高低對其進行升序排列,找出總人數的27%所對應的人群分數,劃出高低分組。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檢驗高低兩組在34個項目上的得分差異。檢驗結果表明,高低分組在所有項目上的t值均達到顯著水平(p
(三)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驗證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采用驗證性因素分析對大學生擇業效能感問卷的因素結構進行驗證。在評價一個模型結構的合理性時,必須檢查多個指數,而不能僅僅依賴于其中的某一個指數。
問卷表明,擬合指數都滿足擬合優度模型的條件,表明自編問卷的五個因素結構模型具有較好的構想效度和結構效度。
結果表明,各題項在指定維度上的載荷在0.39~0.66之間,各因素 一致性系數在0.683~0.866之間,表明項目在指定維度上具有良好的信度,總量表 一致性系數為0.934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四)高校應屆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研究結果
獨立樣本T檢驗表明(表2),高校應屆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在軀體化、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上存在專業差異(P
(五)心理健康水平預測擇業效能感的回歸分析
采用逐步回歸(stepwise)分析法,以擇業效能感總分,自我評價和問題解決兩個因子為因變量,心理健康狀況九個因子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方程。結果顯示,恐怖是影響擇業效能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時恐怖對自我評價和問題解決的預測力較好,解釋量分別為5.4%和4.7%(見表4)。
四、討論
從研究結果看,經驗證性因素分析表明,問卷的結構效度良好,與職業成熟理論以及以往的問卷研究結果一致。由于本問卷各因素下的項目是在以往修訂和編制的問卷相同因素或結構下的題目進行的整合,出現個別項目因素載荷偏低,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增加項目并進行二次篩選,從而保證問卷項目的高質量。
對高校應屆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表明,高校應屆畢業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存在專業和學歷差異;文科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理科生,這說明在面對從學校到社會這個生活轉變過程中,文科學生能夠更好的應對這種改變;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于專科學生,這說明高校畢業生在面臨畢業之后的擇業、就業等問題時仍存在對自身學歷的認可及正確的認識。因此這需要學生及就業指導老師的幫助,幫助學生認識自身優勢,而不僅僅局限在學歷水平上。性別、居住地和獨生之間的差異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意義,這一結果與劉永賢的研究一致。
五、結論
(1)高校應屆畢業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存在專業和學歷差異,而在性別、居住地和獨生上差異不顯著。
(2)高校應屆畢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擇業效能呈現顯著負相關,心理健康因子中恐怖是影響擇業效能最重要的因素。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教育科學科院)
參考文獻:
[1]鄭日昌,張杉杉.擇業效能感結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學,2002(1).
[2]胡艷紅.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與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的關系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03.
[3]龍燕梅.大學生擇業效能感的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3.
[4]劉永賢.大學生就業效能量表的編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