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區域生態經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各系統綜合發展指數的計算本文依據科學性、系統性、數據可得性原則以及新疆區域發展的特點,從三個層次建立了系統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然后選擇“min-max標準化”的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的處理,如果是正向指標,即數值越大越好時。1.從各系統發展水平來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95年~2001年,這期間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甚至一度出現倒退的趨勢;第二階段從2002年~2008年,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盡管速度緩慢,但已經呈現良好的增長勢頭,這說明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作用開始顯現;第三階段從2009年~2011年,這段時間新疆經濟呈現較快的發展速度,經濟綜合指數從2008年的0.597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0.778,這與這段時間全國援疆戰略是分不開的。環境系統綜合指數在1995年~2011年間表現出波動式增長的態勢,但增長不明顯,環境狀況始終處于較低的水平,說明新疆多年來的環境問題未有明顯改善,這與新疆脆弱的生態環境是相符的。煤炭系統在2005年以前都處于極低的水平,甚至一度在2002年以前都低于0.3的發展水平,說明盡管新疆煤炭資源豐富,但發展明顯滯后,2006年以后才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尤其是近兩年,國家能源戰略向西轉移,新疆成為國家未來能源的儲備中心,大型煤炭企業紛紛進駐新疆,大量煤電煤化工項目開工建設。2.從耦合度可以看出,ECE系統的耦合度平均值達到了0.935,說明復合系統相互之間的互動關系較強。從耦合協調度來看,ECE系統的耦合協調度從1995年~2001年間始終在0.6上下作小幅波動,反映在圖一中呈水平直線,2002年以后慢慢上升,到了2011年耦合協調度值達到了0.8657,盡管系統相互作用關系明顯,但系統發展水平還處于較低水平,導致協調度不高,說明新疆經濟和煤炭業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式發展模式,ECE系統還有較大發展潛力。但從復合系統耦合協調度的變化來看,則經歷了由勉強協調到良好協調的過程,說明ECE系統還是朝著越來越協調的方向演進,系統由無序轉向有序。
二、ECE系統耦合協調發展影響因素分析
(一)影響因素的選取結合新疆實際發展情況,我們主要考察以下5個影響因素:產業結構(X1),用第二產業產值占新疆生產總值的比重指標來表示;環保政策(X2),用城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指標表示;能源建設(X3),用煤炭開采與洗選業固定資產投資指標來表示;人口規模(X4),用年末人口總數指標來表示;技術進步(X5),用專利批準數、R&D研究人員、R&D經費三個指標來表示,提取主成份,方差貢獻率98.524%。
(二)ECE系統偶和協調發展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1.普通最小二乘回歸。設ECE系統耦合協調度為因變量Y,產業結構(X1)、環保政策(X2)、能源建設(X3)、人口規模(X4)和技術進步(X5)為自變量。首先用spss19做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因變量和自變量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2、0.752、0.928.0.970、0.950,說明ECE系統與各影響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因此適合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回歸方程在統計上檢驗顯著,但各系數t檢驗值除了X4外都不顯著,且X5系數為負,與經濟意義不符。為了驗證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運用SPSS19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條件索引值為28.491、87.039、171.431,明顯大于10,說明自變量間存在嚴重共線性。因此,下面運用嶺回歸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2.嶺回歸估計。嶺回歸法是一種成熟的方法,能夠解決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運用SPSS19,得到如圖所示嶺跡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當k=0.1時,各嶺跡開始趨于平緩,即當k=0.1時,各個系數。方程(3)中擬合優度R2=0.977,F統計值為60.365,P值為0.00001325,模型整體上非常顯著。X3、X4和X5通過了1%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X1和X2通過了5%水平下的顯著性檢驗。X1、X2、X3、X4和X5的彈性系數均為正值,與經濟意義相符。方程(2)中,各個自變量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173626、0.17514、0.193281、0.333903、0.177472,表明產業結構、環保政策、能源建設、人口規模和技術進步均對區域經濟—煤炭產業—生態環境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有積極影響,根據系數值的大小關系,表明影響程度的大小關系為:人口規模>能源建設>技術進步>環保政策>產業結構。
三、結論
1.1指標設定式中,f(t)、g(e)分別表示旅游經濟效益指數和生態環境效益指數,用來衡量區域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發展水平;ai、bj分別表示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的權重,參照鐘霞等[25]研究,通過主成分分析法獲得;t''''i、e''''j為描述經濟旅游和生態環境特征的指標值,因本文選取的評價指標有正有逆。為消除各指標量綱、數量級及正逆取向不同對結果的影響,t''''i的值通過對各原始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得到。計算公式為。式中,maxti和minti分別是系統穩定臨界點序參量的上、下限值,即對應某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應的e''''j的值也按此方法計算。
1.2耦合度模型耦合是復雜系統通過系統內各子系統或要素相互作用與影響,促進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并且決定著系統相變的特征與規律[26]。區域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可耦合成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環境復合系統,耦合度是用來度量子系統的相對離差系數,式中,C表示復合系統的耦合度,C∈[0,1],C值越小,表明系統間相互關聯程度越低,協調性越差;C值越大,表明系統間關聯度越強,協調性越好。k為調節系數(k≥2),本研究對象涉及旅游經濟和生態環境兩個子系統,故取k=2。
1.3耦合協調度模型一般情況下耦合度難以反映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為了客觀評判復合系統整體協調水平程度,本文引入耦合協調度模型,參照廖重斌等[27]的研究,耦合協調度計算公式。式中,T表示復合系統的綜合效益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因發展旅游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對區域而言同等重要,故這里α、β均取值0.5。D表示復合系統的耦合協調度,D∈(0,1),D值越大,表明復合系統的整體功能和綜合效益越好。
2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研究
2.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數據來源區域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是非線性的復雜系統,影響兩者協調發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典型性、可獲取性和一致性等原則,遴選相關指標構建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評價體系,其中反映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狀況選取旅游總收入、國內旅游收入等10項評價指標;反映區域生態環境發展狀況選取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等10項評價指標。表1、2中各項指標數據來源于2001—2013年《安徽省統計年鑒》[28],個別缺失數據通過2000—2012年安徽省及16個地市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補充。
2.2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與耦合協調度我們將表1、2的原始評價數據采用式(1)、(2)進行標準化處理,為盡量減少主觀因素對評價指標權重的影響,將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按照一般要素成份特征值>1及累計方差貢獻率≥85%的取值原則,分別提取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旅游經濟系統經主成分分析得到兩個主成分,那么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這兩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生態環境系統得到三個主成分,每個指標的因子載荷為三個主成分的因子載荷之和,因此只需求出旅游經濟系統的主成分A1、A2,生態環境系統的主成分B1、B2、B3。根據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表4),計算出旅游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各評價指標的權重。根據式(1)、(2)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效益指數f(t)、生態環境效益指數g(e),根據式(4)—(6)計算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C和耦合協調度D(表6),根據表6作出安徽省2000—2012年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指標動態演化曲線。
2.3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析從表6和圖1可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效益一直呈增長態勢(2003年出現小幅下降主要是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由2000年的0.1182提高到了2012年的0.8921,并在2011年首次出現旅游經濟效益大于生態環境效益,2012年達到0.8921,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這主要是由于“十二五”以來安徽省更加重視旅游發展,通過采取擴大有效投入、調整產品結構、強化宣傳營銷、提升服務質量等手段,使得旅游形象進一步提升,旅游效益進一步凸顯。生態環境方面,2000—2012年安徽省生態環境效益雖然呈整體上升的趨勢,但是增幅相對平緩。由2000年的0.2505上升到2012年的0.6847,表明生態環境效益總體趨好,但是存在著一定的波動。如2001年、2005年、2010、2012年出現明顯波谷,且2011年開始生態環境效益小于旅游經濟效益,說明生態環境的壓力逐漸加大,這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工業化加速,導致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影響了系統耦合度及耦合協調度的進一步提高。總體來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度和耦合協調度均呈增長態勢,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且一直處在較高位運行,特別是2002年、2005年、2009—2012年耦合度接近于1,表明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關聯程度強、協調發展好。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表明系統相互影響帶動程度增強,參照石惠春等[29]研究中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2000年屬中度失調衰退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1—2006年屬勉強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損益型,2007—2010年屬中度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2011—2012年進入良好協調發展類生態環境滯后型。目前基本實現了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良好協調發展,但是生態環境面臨的壓力不容忽視。
3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狀況的分析評價,得出如下結論:①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均呈整體上升趨勢,表明旅游經濟發展保持在同期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范圍內,且旅游經濟效益增速超過生態環境效益,目前已進入旅游經濟適度超前期(即f(t)>g(e)),安徽作為旅游大省,要充分發揮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把旅游業真正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②2000—2012年安徽省生態環境效益呈整體上升趨勢,但增速逐漸變緩,表明生態環境效益總體趨于好轉,但面臨的壓力增大,甚至成為制約系統耦合協調度進一步提高的瓶頸,充分表明安徽省在旅游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確保生態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對旅游產業的結構調整與技術改造。③從耦合協調度的時序變化看,2000—2012年安徽省旅游經濟—生態環境系統耦合協調度經歷了中度失調衰退類旅游經濟損益型—勉強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中度協調發展類旅游經濟滯后型—良好協調發展類生態環境滯后型的演化軌跡,系統相互影響帶動程度增強,但仍有可能退化到以前的耦合階段,如何實現兩者更高層次的協調發展是今后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基于上述結論,對促進安徽省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提出以下建議:①完善旅游發展機制,優化總體政策環境。科學合理的旅游及環境政策是實現區域旅游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前提,要想旅游產業兼顧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就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和宏觀調控職能,通過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來突顯政府在營造旅游發展軟環境中的作用。②加強景區環境監督,實行綠色生態管理。生態環境是旅游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地方政府和旅游經營者要通過引進生態綠色管理的技術方法,科學估算景區的發展規模和環境容量,綜合考慮資源的稀缺性、環境的可再生性和旅游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等因素,對旅游開發、旅游經營行為實行綠色管理,不斷提高旅游經營者、當地居民和游客尊重自然、愛護環境的道德情操,塑造出人文生態的旅游環境。③發展生態休閑旅游,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運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024(2009)06-0045-03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概念與內涵
在多數學者看來,京津冀區域之間形成的經濟系統具有類生物性,其中區域內任何一個城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某一個城市的發展必然會對其他城市產生影響,不同城市之間存在協同演化的共生關系。對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認識,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一是將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視為以功能聚類的社會經濟系統,由北京、天津與河北省諸城市構成;二是將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劃分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和社會5個子系統;三是將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歸結為區域內部城市之間通過物質、信息、技術、人員和能量的交換流通而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與功能的復雜系統。從整體上看,現有研究的多是基于微觀角度來探究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相關問題,從區域社會發展的宏觀視角進行研究的論及較少。本文認為,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就是以區域經濟與相關要素、環境之間關系為主體要素,以區域內部城市之間物質轉換、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為客體因素,以區域內部城市之間功能、優勢和地位互補為介體要素,以實現京津冀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為目標要素所形成的復雜有機系統。
作為一個復雜共生的有機系統,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第一,多樣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諸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流、合作、活動等,其中,每一個要素都不可或缺,它們既是構成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最基本要素,也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存在的基礎條件。第二,復雜的關系結構,區域內城市之間的不同性質、類型、行業的經濟往來及其與外部環境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有機聯系,進而在內部形成一定結構,在外部表現一定秩序,區域內部任何兩個城市組成的經濟生態系統又是從屬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子系統。第三,特定的功能表現,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具有特定的功能,這是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具有不同于各個構成城市的新功能,這種新功能是由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共同決定的,而單個構成要素則不具備。如果一個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消失了,其獨有的特定功能就將被取代,它將面臨消亡或解體。
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一個具有主體要素、客體要素、介體要素和目標要素的復雜系統,也是一個具有多樣構成要素、復雜關系結構和特定功能表現的有機系統。除具有生態系統的一般特征之外,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還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時空承接性。從空間結構來看,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教育系統、文化系統等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物能聯系,這些系統的發展變化總是對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產生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制約其內部結構的形態與變化。從時間發展來看,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北京、天津、河北省諸城市長期適應外部環境,在彼此交往協調、相互適應過程中形成的有機功能體,區域內各城市之間絕非彼此獨立、互不影響,而是一種網絡式交叉的結構關系。
2.動態適應性。主要體現在系統對所依存環境的適應與各構成要素對其所依賴環境的適應兩個方面。前者既表現為系統主體通過內部結構調整、功能機理優化和運作機制健全來適應環境條件,也表現為有機體通過適當改變環境條件、有效變更資源取向,使得環境朝著有利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演化。后者表現為系統主體通過內部資源結構的優化整合,要素目標內容、豐度效度的不斷改變,來提高京津冀地區的區位優勢與綜合實力,增強京津冀地區發展的西同性與互補性,達到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規模和效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目標。
3.自校平衡性。與其他生態系統一樣,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也具有自校平衡性。作為一個復雜的有機體,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不是完全被動地受制于外部環境的影響,它會根據環境發展走向及時完善內部結構,主動適應環境變化。環境中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在短時期大量的輸入系統內部,會引起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與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的不平衡。為了確保與環境之間的動態平衡,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通常會合理協調內部要素的結構關系,有效搭配要素組分的比例關系,充分挖掘要素的功能潛質,及時與外部環境進行多層面的交往活動。
二、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本質特征
1、在性質特征上,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具有特定結構、功能和外在關系的,體現生態關聯、生態適應、生態共生和生態平衡并不斷遺傳、變異和演化的復雜自組織系統。作為經濟發展生態化趨勢影響下的區域經濟活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諸城市以彼此經濟交往的融通性和互補性相聯結的一種共生現象,為區域內部各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提供了條件。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諸城市之所以能形成聯結共生態勢,除了區域經濟交往需要外。更在于這種共生態勢能夠產生多元復合、排列合理、組合有序的生態關系。由于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內部的協同適應性,區域內部城市之間的交往具有更加有利的生態環境。不僅如此,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還通過內部要素的有機協同與外部環境的適應互動,產生北京、天津和河北省諸城市簡單疊加所不具有的新的功能,即系統整體性。在區域內部城市之間及其與外部環境共同作用下自組織產生的對內和對外的共生效應,正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本質的集中表現。
2.在形態表現上,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由要素形態、結構形態、功能形態和價值形態等多種表現形態構成的有機系統。在要素形態層面,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由具有意識性的主體要素、豐富性的客體要素、多樣性的目標要素、現實性的內容要素、能動性的介體要素以及客觀性的環境要素所組成。在結構形態層面,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主要由內部構成要素之間、要素與外部環境之間的有機聯系共同決定。在功能形態層面,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實質是不同要素間的物能流轉和信息流動。與自然生態系統中物能、信息“由上游向下游”流動方式不同,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中的物能、信息流動主要是區域內部城市之間的雙向可逆互動。在價值形態層面,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由外部價值形態和內部價值形態集合而成。外部價值是指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做出外向化行為需要綜合考慮自身行為對環境變化的影響,以及環境變化對區域內部結構、運作機制、經濟效益的影響;內部價值是指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對內部構成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位置排列和功能組合
需要進行合理搭配。
3.在溝通方式上,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系統內部與外部之間實現經濟交往、溝通的網絡化系統。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通過準確定位要素功能,有效整合要素關系,合理設置內部結構,及時調整資源取向,有力構筑發展空間以及動態構建外部環境關系等方式,來達到區域內部經濟交往活動內外相滲透、縱橫相交錯、動靜相結合的健康互動效應。較之傳統的區域經濟交往,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在溝通方式上實現了系統內外信息共享的網絡化。隨著經濟發展、體制重組、文化變遷和教育進步,京津冀區域經濟越來越受到諸多社會因素的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更多表現為一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交織共生,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融通疊加的復雜態勢。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可根據外部生態環境狀態,構建內外高效互動渠道與平臺,打破傳統區域經濟交往的時空局限。
4.在整合機理上,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是通過內部物能整合、信息整合、結構整合以及功能整合等方式。成為結構與功能最優協調化的有機整體。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具有自組織性,內部構成要素之間是一種雙向的、多重的、非線性的復雜關系。雖然構成要素之間的容錯性、自組織性,以及相關經濟制度的和諧交互機制能夠有效整合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但由于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動態自組織性和不可重復性,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都會隨著要素關系的重新組合而不斷變化,準確判斷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最優功能和最優結構就顯得非常困難。為此,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必須具有較強的整合機制來有效規范和協調每一個構成要素的經濟行為,維持經濟發展秩序,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經濟管理水平,增強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凝聚力。
三、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
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運作機制就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優化內部構成要素結構、整合外部環境資源結構、協調自身與環境相互關系的動態過程和作用機理。在長期的發展演化過程中,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逐漸形成動力機制、整合機制、創新機制、控制機制和保障機制等多層面機制。
1.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動力機制。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動力機制是三種動力――政府的拉動力、京津冀區域的自動力和環境的推動力共同作用、交互影響和均衡發展而形成合力的過程機理。(1)政府的拉動力。政府服務職能的有效發揮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發展演化的重要拉動力量。(2)京津冀區域的自動力。京津冀區域內各城市通常會強化市場意識和產業觀念,合理設置發展目標和內部結構,適當調整發展規模,有效利用現有資源,充分挖掘資源潛能,加快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內涵式發展。(3)環境的推動力。近年來,在社會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下,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在管理績效評估方面全面考慮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在結構優化方面充分認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系統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持續發展和生態循環;在功能塑造方面注重吸納社會力量、培育市場經濟、引導系統再造、整合資源結構。
2.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整合機制。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整合可以視為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一體化的過程或這一過程的終極狀態,其具有豐富的內容,包括結構整合、物能整合、信息整合和功能整合等。大量的彼此存在交互關聯性的區域內部城市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間上,所形成的集群系統功能優勢,使得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必須具有較強的整合能力來有效規范和控制其中每一個城市的行為,以提高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群體凝聚力。所以,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整合機制必然成為保護區域經濟發展優勢,維持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動平臺。然而,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整合機制具有雙向性,即整合程度不足會誘發系統成員產生離心傾向,使其陷入發展的沼澤之地。相反,整合程度過高則會導致系統成員發展活力不足,發展步伐遲緩。
3.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創新機制。創新機制是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以持續發展為導向,以外部環境為依托,建立一種新的內部結構關系與資源整合模式,以實現競爭優勢提高的能力機制。隨著以戰略變化和組織適應性為研究焦點的戰略管理潮流的來臨,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發展原先所依賴的因素會導致其發展軌跡的路徑依賴性,可能成為系統持續發展的障礙。由于受到原有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發展觀念、管理制度和行為偏好的“鎖定”,一些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或許得到繼承和沿用。然而,更能體現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動力和競爭優勢則是其獨特的創新機制,尤其是對于系統的全面創新。全面創新是指在網絡環境與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京津冀區域經濟生態系統通過完善創新機制和方法,激發系統主體要素的創新熱情,通過戰略、文化、制度、組織結構、技術和市場等要素創新,整合系統內外關系及資源,提高區域競爭優勢,推進區域持續發展。
【關鍵詞】鄱陽湖生態經濟區 高職教育 區域化發展
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概況
鄱陽湖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江西省北部,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是我國四大淡水湖中唯一沒有富營養化的湖泊。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規劃范圍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國土面積5.12萬平方公里。鄱陽湖地區位于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是連接南北方、溝通東西部的重要樞紐,毗鄰皖江城市帶,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峽西岸經濟區等重要經濟板塊。該地區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是中部地區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長極之一,在我國區域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規劃提出要保護“一湖清水”,重點打造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等產業基地,創建生態經濟核心示范區。
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教育發展現狀
目前,環鄱陽湖地區高職院校數量超過35所(含專科),占江西省全部高職院校超過70%,其中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5所,省級示范高職院校9所,在地區教育、經濟發展和社會服務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為該地區培養了大量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但是,縱觀該地區高職整體發展情況,呈現出各片區院校發展不均衡、專業設置趨同、特色不明顯、抱團發展意識不強等現象,為環鄱陽湖地區生態、經濟發展的服務和人才智力支持度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把該地區打造成為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帶動區目標的實現。
三、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教育發展的意義
區域經濟的發展與區域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實現高職教育區域化發展有利于探索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的新模式,構建國家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的新支點,有利于樹立我國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新形象。同時該地區的發展又為地區高職教育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優化教育資源及專業的配置,完善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育質量。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打造光電、新能源產業等產業基地,不僅需要研究型、探索型的高學歷人才,同樣需要實用型、技能型人才,這就使得該地區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輸出方向更加明確。實現區域化發展,將使這些高職院校形成合力,共同培養生態經濟區需要的人才,服務于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
四、促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高職教育發展幾點建議
(一)、立足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強化高職教育的服務意識
高職教育應立足于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展,將區域經濟、區域行業企業對于高技能人才、技術開發的需求作為自身發展的方向,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人才,積極參與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技術開發、技能培訓服務,主動融入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產業價值鏈。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發展需要大量高技能型專業人才,因此,該地區高職院校要立足本區域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強化服務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的意識,提升教育發展與區域生態經濟的銜接度。
(二)強化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與本地區高職教育的契合度
教育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的戰略地位。人才是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的第一資源。承擔著培養高技能型人才的區內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要以職業需求指導辦學、能力本位主導教學,做到產學結合、校地結合,實現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人才培養與區域經濟需求的契合度。同時圍繞區域經濟、區域企業的發展需要來調整自己的專業設置和教學,積極參與企業技術創新。
(三)改革、創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改革、創新區內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首先需要院校改變辦學觀念,重視技能人才培養,重視地區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其次由政府部門引導區內院校走特色辦學、內涵建設之路,避免趨同,并以此結合地區發展規劃設置專業。再次,各高職院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區內產業發展規劃和人才需求,讓政府部門、區內企業也參與制訂人才培養方案,這樣使得人才培養方案能充分體現政策性、時效性及實際職業崗位需求。
(四)整合、優化區內教育資源,實現抱團發展
政府部門應加大區內各高職院校的財政投入和政策扶持,激發各院校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熱情,提供條件大力引進區內院校教育和企業同時需要的人才,推動“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同時,區內高職院校應在國家、省級示范高職院校的帶動下抱團發展,互通有無,相互促進,共享優勢資源,尤其是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建設、校內外實訓實習基地、師資交流等方面。以這些措施提高區內高職院校的整體競爭力,從而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才師資和學生生源,促進區內高職院校的可持續發展。
(五)以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發展為導向設置專業
國家要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以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為主線,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步伐,努力把鄱陽湖地區建設成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世界級生態經濟示范區。區域內的高職院校應圍繞這個要求和目標調整和設置專業,以光電、新能源等產業發展為市場導向,緊跟市場步伐,并以此制訂課程標準、教學內容,提升專業質量和價值。
綜上所述,促進高職教育區域化發展,將會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提供更加強大的教育職稱和人才智力支持,推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紅.論高等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J].石油教育,2005,(4).
(一)生態水網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環境,充分體現了生態圈林城市美景
相關文件表明,建設規劃生態園林城市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系統學原理和生態學原理對城市進行規劃和建設,必須要協調區域與城市的發展,展現的市域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生態敏感區域,例如植被、自然地貌、濕地、水系等。同時綠地的分布科學合理,水系環境和大氣環境基本良好,生物多樣性更為豐富,確保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達到和諧融通的效果。同時以城市傳統文化的繼承為基礎,維持原來的歷史風貌,逐步構建“綠網十路網+水網”的生態格局。生態水網的實施,促進了城區四周綠色走廊、濕地公園、森林景區等自然生態景觀的構建,打造了一個環境優雅、藍天碧水、生物多樣的宜居城市,充分體現了生態圈林城市美景。
(二)生態水網能夠統籌兼顧,獲得良好的綜合經濟效益
邯鄲生態水網建設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有限的水資源,獲得無限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首先,生態水網成倍的擴大了地上水灌溉面積。生態水網通水初期,僅僅經過1年的試運,就已經輸水達到3.54億立方米,地下水的補充量達到九千萬立方米,而且灌溉面積上升了126萬畝。其次,實施“兩引工程”之后,將會提供更多的備用水源,逐漸優化配置工業用水資源。另外,生態水網確保了東部13縣的春播夏種和夏糧豐收,使得東部一千多個行政村、一百多個鄉鎮、十多個縣均受益。在水網輻射范圍,傳統的灌溉方式機井提水澆地方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因而轉變為水網自流灌溉澆地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最后,生態水網優化配置了水資源。實施生態水網之后,基本實現了攔住出境水、蓄住天上水、回補地下水、涵養生態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邯鄲小氣候。
(三)生態水網能夠惠及百姓,獲得和諧生態杜會效益
生態水網的應用價值首先體現在改善主城區環境。生態水網通水之后,城中就迎來了西部蓄水區源源不斷的水源,這些流水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給邯鄲市帶來了希望,帶來了生機。生態水網的應用價值還體現在修復了平原水生態環境。水網工程不僅能夠滿足小城鎮生活用水需求,還能夠形成坑塘、河渠,從而形成天然水庫。自從生態水網通水之后,骨干河渠蓄水量達到了六千三百萬立方米,河渠通水長度長達一千兩百千米,甚至在城區形成34.4km的生態水面。另一方面,水網沿線大量種植綠色植物,綠化渠岸長達675千米。由此可見,生態水網在很大程度上修復了平原水生態。生態水網的應用價值還體現在改善地下水生態環境。通過地表水來置換地下水,并且通過補給地下水,從而對地下水位下降速度起到緩解作用,最終對地下水生態環境起到了改善作用。生態水網通水以后,對地下水的補充量至少有大九千萬立方米,大大改善了地下水生態環境。生態水網的應用價值還體現在獲得良好的社會效益。自從生態水網通水之后,“五河四湖”基本進入到良性水循環狀態,甚至城區還形成了清潔水面,居民空閑時間可以漫步到河邊及湖邊。城市水質改變之后,居民、企業單位以及政府部門均意識到了水資源的重要性,因此增強了節約水資源、愛護水資源的意識。早在幾年前,邯鄲市每年的地下水補充量已經達到了一億立方米,蓄水能力已經達到2.5億立方米。
(四)生態水網在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全局,同時提升區城經濟圈向心力
要想綜上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必須要制定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目標,我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基本體現為跨區域整合資源、跨區域經濟合作,尋找發展契機。區域經濟已經不局限于點對點的競爭,而是發展到產業集群之間的競爭及產業鏈的競爭。建設生態水網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豫、魯、冀、晉四省交界區域經濟圈的環境。邯鄲市以生態水網工程作為基礎,不斷豐富和延伸生態水網工程的內涵,積極建設區域經濟,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二、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