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霧霾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及物性分析 The Little Mermaid 物質過程 心理過程 關系過程
一、引言
作家張曉風曾經說過“如果有人5歲了,還沒有傾聽過安徒生,那么她的童年少了一段溫馨;如果有人15歲了,還沒有閱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少年少了一道銀燦;如果有人25歲了還沒有品讀過安徒生,那么她的青年少了一片輝碧;如果有人35歲了還沒有了解過安徒生,那么她的壯年少了一種豐饒;如果有人45歲了還沒有思考過安徒生,那么她的中年少了一點沉郁;如果有人55歲了,還沒有復習過安徒生,那么她的晚年少了一份悠遠”。自誕生以來,安徒生童話便聲名遠播,在世界各地享有盛名,其故事不分年齡,超越文化,深受讀者的喜愛。通過其獨特的語言,安徒生童話為讀者帶來了豐富的幻想、天真爛漫的構思和樸素的幽默感。而其中的名篇《海的女兒》(The Little Mermaid)更是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為了更好的品味安徒生童話,同時清晰的了解其語言所承擔的功能,不僅需要理解故事的內容,更加需要從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本文首先對韓禮德的及物性理論和童話體裁做了簡要介紹,接著通過這一理論對安徒生童話名篇《海的女兒》中的部分節選進行了及物性分析,試圖據此找出作者運用此類方法進行寫作的原因,從而更好的理解故事的意義。
二、及物性理論
韓禮德(1970)將語言的元功能分成三種: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際元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以及語篇元功能(textual function)。而其中概念元功能又分為經驗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邏輯功能(logical function)。
韓禮德通過及物性系統將人類的經驗分成六種不同的過程:物質過程(material process)、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關系過程(relational process)、行為過程(behavioral process)、言語過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過程(existential process)。
物質過程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a process of doing)。心理過程表示“感覺”(perception)、“反應”(reaction)和“認知”(cognition)等心理活動的過程(a process of sensing)。關系過程是反映事物之間處于何種關系的過程(a process of being)。可分為“歸屬”(attributive)和“識別”(identifying)兩類。行為過程是諸如呼吸、咳嗽、嘆息、做夢、哭笑等生理活動過程(a process of behaving)。言語過程是通過講話交流信息的過程(a process of saying)。存在過程表示有某物存在的過程(a process of existing)。
三、有關童話故事The Little Mermaid
童話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其故事情節往往是虛構的。因為其主要讀者為兒童,童話的語言往往通俗、易懂,故事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而本文主要通過對童話故事及物性分析,試圖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對童話故事的語言特色進行分析,以此更加清楚的表明童話是如何充分運用語言的特色來吸引讀者,尤其是兒童。
本文分析部分節選自安徒生童話中的名篇《海的女兒》的。從小美人魚放棄了殺死王子自救,跳入海里、逐漸化為泡沫開始,到故事的結局,最終小美人魚得到了獲得不滅靈魂的一次機會。
四、對童話故事The Little Mermaid節選部分的及物性分析
在節選的這部分故事中,盡管字數不足千字,但作者為了表達出小美人魚為愛犧牲,善良美好的心靈,充分發揮語言的功能,進行細膩多方位的描寫。本文通過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及物性分析,可以更加清楚的看到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達到其寫作想表達的意圖的。
根據韓禮德的及物性理論分析,節選段落中,物質過程出現了26次,心理過程出現了17次,關系過程出現了14次,行為過程出現了9次,言語過程出現了3次,存在過程出現了3次。
物質過程本身一般由動態動詞來表示,“動作者”(Actor,即邏輯上的主語)和動作的“目標”(Goal,即邏輯上的直接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表示。在節選段落中出現的26次物質過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既有動作者,又有目標。如:
We carry the perfume.
Actor Process Goal
另一類是只有動作者,而沒有目標。如:
She bent down.
Actor Process
通過分析這些含有物質過程的句子,可以看到動作者大多為故事的主人公,小美人魚。因為物質過程用以描述客觀事物的情況,客觀的反應著事物的發生發展狀況。因此,作者運用大量的物質過程來生動的向我們展示故事情節的一步步推進。
心理過程一般有兩個參與者,心理活動的主體,“感知者”(Senser)和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Phenomenon)。節選段中一共出現了17處,如:
She looked at the sky.
Senser Process Phenomenon
同樣,節選段中心理過程的感知者大多數都是小美人魚。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作者通過小美人魚的心理活動細膩的描寫,向讀者清晰深刻地展示其善良美好的心靈品質。
關系過程可以被分為歸屬和識別兩類。如:
The water turned red.
arrier Process Attribute
關系過程重視物體之間的聯系和物體所處的環境以及物體的性質特征。此類過程在節選段落中多為說明物質的屬性,其比重占到總體過程的19%,也說明了童話故事中對風景、人物特色細致的描寫是十分重要的,通過它可以更好的提供讓讀者發揮想象的信息。
行為過程一般只有一個參與者即“行為者”(Behaver)。在此節選的段落中,一共出現了9次,占總體的13%。如:
We shed tears of sorrow.
Behaver Process
參與言語過程的有“‘講話者”(Sayer)、“受話者”(Receiver)和“講話內容”(Verbiage)。節選段落中一共出現了3次。如下:
“Where am I?” asked she.
Verbiage Process Sayer
存在過程中必須要有一個“存在物”(Existent)。同樣,節選段落中一共出現3次。如下:
She was in his thoughts.
There are children.
On the power of another hangs her external destiny.
在這三句中,存在物分別為she, children, her external destiny。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在所有過程中占據比例較大,而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相對比例較小。這與韓禮德的理論相一致。根據韓禮德的理論,在這六種過程中,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和關系過程用的較多,所以也是主要過程。而言語過程、行為過程和存在過程則是次要過程。
五、結論
本文通過對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節選部分的及物性分析,可以使讀者更加清晰的看到故事是如何通過其獨有的語言特色來使讀者身臨其境,引發共鳴的。首先,通過對文本的及物性分析,得出了整個文本中各類過程的運用情況。然后,又對此作出解釋,試圖找出作者運用此類寫作方法的原因。在鑒賞名作的同時也給予將來的寫作一些啟示。因此,運用及物性理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可以使我們從語言的角度,對文章有個更加清楚的了解。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不可否認,霧霾天氣和PM2.5污染,確實對公眾的健康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霧霾細顆粒物嚴重超標,也讓億萬人揪心,輿論嘩然,一時間“十面霾伏”“自強不吸”等詞在媒體上被熱捧,在公眾之間快速傳播。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讓廣大公眾理解和認識什么是霧,什么是霾,霧、霾有什么區別,霾和細顆粒物PM2.5有什么關系,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有什么危害呢?本文將收集整理出的相關內容,提供給大家,看看氣象學上是怎樣回答上述問題的,相信您讀完這篇文章,會從科學的角度,采取積極的措施加以面對。
什么是霧霾?霧霾,顧名思義,是霧和霾。霧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或液態小滴物質的統稱,是一種常見的天氣現象,霧的出現以春季2~4月間較多。霾是由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組成的,它能使大氣渾濁,也稱為灰霾。
現在人們雖把“霧霾”一詞連起使用,但霧是霧,霾是霾,霧和霾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區別。氣象學認為,霧是一種天氣現象,主要成分是水,霧會使空氣透明度降低,使大氣能見度惡化。霾的核心物質則是大氣中的固體顆粒,是人為空氣污染物排放與異常氣象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空氣污染物的產生主要來源于機動車尾氣的排放、煤炭燃料的燃燒、工業企業的廢氣污染以及沙塵疊加等多種因素,這些都會給大氣帶來污染。
霾與霧的區別在于,一是霾的相對濕度不大,而霧中的相對濕度是飽和的;二是持續時間不同,霧的時間較短,霾的時間最長可持續10天以上;三是霧的本質是水,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而霾是污染源,影響人的心肺功能,威脅著人的健康。
霧霾的成因:霧霾污染日趨嚴重,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那么,是什么導致了霧霾的產生?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小顆粒,究竟是如何形成、如何變化,又是怎樣影響人們賴以呼吸的空氣的呢?科學家經研究認為,霧霾的形成主要來源于汽車尾氣的排放、煤炭燃料的燃燒、工業企業的廢氣等因素。與大氣污染有密切關系的氣象條件主要有風、逆溫、氣壓、氣濕等,這些氣象因素都影響和制約著大氣污染物濃度及其時空分布情況。
霾和PM2.5有什么關系?PM2.5就是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一般大于10微米的顆粒物會被鼻毛阻擋在呼吸道外,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小于10微米的顆粒物會進入呼吸道,沉積到呼吸道中,甚至引發肺心病等。很多人會把霾和PM2.5混為一個概念,認為霧霾就是PM2.5,其實PM2.5只是霧霾的其中一種組成部分,對人體的傷害最大,是導致霧霾天氣的“罪魁禍首”,所以治理霧霾的關鍵就是解決PM2.5問題。出現霧霾天氣時,由于空氣質量差,能見度低,更容易發生車輛追尾相撞,影響正常交通秩序,對大家出行造成不便。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霧霾天氣呢?
第一,霧霾天氣盡量少出門。由于霧霾天氣中存在著大小顆粒物,嚴重危害身體健康,顆粒物進入身體后會粘附在呼吸道,造成支氣管炎,咽炎、尤其是抵抗力相對比較弱的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群更應該減少出行。
第二,晨練應限制。有很多人比較習慣晨練,其實這對于人體來講,時間并不是很正確,由于早晨處于空氣交換環境,空氣質量很差,尤其是霧霾天氣,呼吸道容易受到刺激,在鍛煉時容易誘發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
第三,外出戴口罩。帶口罩可以防止空氣中大顆粒灰塵進入呼吸道,隔離病菌的傳染,有利于保證身體健康。口罩只能降低受病毒感染的風險,但不能保證絕對安全。要注意:口罩不可重復使用,不可與他人共用,一旦口罩潮濕,須馬上更換干爽的新口罩。
現在的物理課堂已經從教師的“教”逐漸向學生的“學”轉變,而處在這種教學改革下的“學習的主人”的學習積極性卻遠遠低于教師們課堂教學改革的熱情.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愛學既“難”又“枯燥乏味”的物理.讓學生“愛上”物理,必須要充分了解學生,要走進學生的心里,洞悉學生的喜怒哀樂,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適應學生活躍的思維和變化的情緒;把自己融入到學生中去,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學生,而是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學生的需求和期望.筆者以粵教版教材選修3-1第一章第8節《靜電與新技術》為例淺談一下自己的思考與嘗試.
1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英雄”情結
全世界的人都比較喜歡漫威出品的美國大片《復仇者聯盟》,學生們也不例外.因此,教師可以把這種“超級英雄”們拯救世界的責任感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必須”具備這種責任,從而給學生營造一個“有責任”去學習的氛圍.
教學片段: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播放美國大片《復仇者聯盟2》的預告片.
教師:同學們,你喜歡鋼鐵俠、雷神、綠巨人等這樣的超級英雄嗎?
學生:非常喜歡.
教師:這些超級英雄的哪里吸引了你們?
學生:超能力、有趣、拯救世界、要團結……
教師:如果你有機會成為像他們一樣的超級英雄,你愿意?
學生:愿意,但是沒有“超能力”.
教師:你如果有能力的話,你還愿意么?
學生:愿意!
教師通過此環節的設置,不僅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學習環境,也給了學生一個不得不主動學習的“高大上”理由,同時也讓學生明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社會責任感.
2 提出危害社會的問題,激發“英雄們”想去解決
教師讓學生了解北京“霧霾”天時,經檢測“霧霾”含有多種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強的致癌物苯并【a】芘超過國家標準10倍.利用“霧霾”現象,引導“英雄們”先去分析,然后思考怎么解決.
教師通過以下兩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問題(1):導致“霧霾”現象的源頭是什么?
問題(2):你有什么辦法控制源頭?
教師通過提問,順利過渡到要治理“霧霾”,先要“鎖住黑煙”.
3 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初步檢驗治理“霧霾”的辦法
教師利用用自制靜電除塵裝置鎖住“黑煙”,讓學生體會物理的“有用”,讓學生堅定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先解釋通電使電阻絲發熱,從而點燃放在電阻絲上用煤油浸泡過的紙片模擬“黑煙”,并用修剪的礦泉水瓶來模擬工廠的煙筒.然后用 “靜電除塵”自制教具演示“鎖住黑煙”,讓學生感覺治理“霧霾”其實很簡單,從而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學科解決“霧霾”的能力,讓學生“愛上”物理.
4 讓學生分組討論治理“霧霾”的原理,發揚英雄的“團結”精神
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比較重視學生的交流與討論.學生在討論中通過不同觀點的碰撞,對治理“霧霾”的原理達到都能初步理解.
5 巧設問題,“誘使”學生犯錯,讓學生學會在“錯誤”中成長
在對“靜電除塵”的原理學習時,教師提出問題引導:(1)黑煙鎖住前帶電么?若帶電,帶什么電?(2)黑煙為什么被鎖住?
問題(1)帶有一定的心理暗示,很多學生會在其的“誤導”下認為黑煙鎖住前帶正電或負電.接下來教師繼續提問:你如何驗證你的想法?若把問題(1)改成“黑煙鎖住前帶電,還是呈電中性呢”,那么學生會認為黑煙鎖住前是呈電中性的.
通過問題的“誤導”后,引導學生提出驗證自己想法的辦法,如“靜電除塵”演示實驗只接高壓電源的正極或負極,讓學生通過對比來得到正確的答案,或者用帶電的物體來檢驗黑煙的電性.
6 如何做,才能治理“霧霾”,讓英雄們“大展拳腳”
教師通過問題:作為“英雄”,你將在哪些地方如何治理“霧霾”?
一、霧霾的危害及成因
(一)霧霾的概念
霧霾是霧和霾的統稱。一般而言,在有霧的條件下,空氣流動性差,污染物得不到有效的稀釋、消散,便形成高濃度粉塵黏附在水滴上、懸浮于空氣中的現象,既是霧霾。大氣中的顆粒物一般由懸浮顆粒物和可吸人顆粒物兩部分組成,可吸人顆粒物一是指粒徑小于10Jim的顆粒物,其中,粒徑小于2.5|xm的顆粒物(PM2.5)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能進人人的肺部深處,易形成黑肺,發生癌變,對人體健康危害更大。PM2.5能在空氣中停留更長時間,因此,被認為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元兇”。
(二)霧霾的危害
1、霧霾危害人體健康。由以上對霧霾的理解我們知道,PM2.5對人體健康有害,它會進人人的呼吸系統和肺部,使人出現咳嗽、惡心、咽喉疼痛等一系列不良癥狀,從而引起鼻炎,支氣管炎等疾病;長期暴露在霧霾空氣中則會誘發肺癌。此外,霧霾天氣產生的顆粒污染物還會引起心肌梗塞或缺血。據科學家驗證,空氣污染物與人類的心血管病死亡率成正比。
霧霾的另一個潛在危害是會減弱地表的紫外線輻射,導致維生素D的合成受阻,增加兒童佝倭病的發生幾率。同時,又因為紫外線是自然界殺滅空氣中微生物的主要武器,紫外線的減弱,增強了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加速傳染病的發生。最后,霧霾天氣時,能見度降低,嚴重影響人們的交通駕駛,極易增加車禍發生的幾率。
2、霧霾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霧霾的發生使整個區域的氣候惡化,在這樣的條件下,極易造成極端天氣的發生,進而造成季節性的氣象災害,最終改變區域季節性的天氣模式。長此以往,我們的環境終將亂套。此外,霧霾天氣也影響植物(農作物)的生長,植物(農作物)的生長都需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若空氣污染嚴重,勢必會降低它們的產量和質量,人們長期食用就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三)霧霾的成因
關于我國大面積霧霾的成因分析,雖然存在爭議,但大部分學者研究的結論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1、自然因素。近年來,全球的氣候條件異常,冬天變暖,氣壓較低,空氣不流通,空氣中大量微小顆粒聚集,最終漂浮在空氣中。此外,冬天空氣濕度低也是造成霧霾的原因。地上的大量灰塵由于空氣濕度低,會激起交通生成的塵土,在惡劣天氣條件下,污染物繼續累積。尤其在大氣擴散條件非常差的情況下,低層大氣中污染物的積累,就形成持續霧霾。
2、機動車保有量的快速增長。隨著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好,更多的民眾開始購買私家車,這不僅給城市的交通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而且隨著汽車尾氣排放量的增多,我國城市空氣呈現出機動車尾氣和煤煙復合污染的特點。機動車排放的尾氣與硫酸鹽相互作用,不斷加速、加重霧霾的形成。最終,汽車尾氣成了城市污染和霧霾形成的重要來源。
3、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粗放、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煤炭和石油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90%,尤其是煤炭占70%左右,僅2012年我國就燃燒了世界上近一半的煤炭。最終,化石能源燃燒釋放的大氣污染物,成為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4、不斷擴大的城市規模。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盲目的“造城運動”導致城市建設加速,房屋建筑密度不斷加大,房屋建筑高度日益攀升。建筑、道路的施工、拆遷,運輸灑落,都造成揚塵污染,極大影響空氣質量。此外,高樓林立,阻擋風流,不利于大氣中的懸浮微粒擴散,一旦遇到不利的氣候條件,就會產生大面積的霧霾。
另外,近年來“越境污染”一詞屢被提起。研究表明,在環境影響上,PM2.5除了形成灰霾,對人體有毒有害外,另一重要特征是可以遠距離輸送,由此造成的空氣污染不再是某一個城市單獨的問題,而是跨城市、跨省際、甚至跨國界的區域性問題。
綜上所述,霧霾的形成有多方面 的原因,而歸根結底造成霧霾的原因就在于逐漸惡化的生態環境。人類是霧霾事件的始作俑者,也是霧霾事件的受害者。通過霧霾事件,人類更應該警醒,為了維護我們的生存環境,遠離霧霾,我們心中必須牢固樹立生態文明意識,以實際行動承擔未來整個社會和子孫后代的責任。
二、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加強霧霾綜合治理
(一)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
近年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未能得到根本的抑制,霧霾天氣肆虐,其本質的原因是一些個人和企業的生態文明理念缺失和環保法制觀念的淡薄。自駕車給生態環境造成危害,塑料袋的大量使用也加速生態環境的惡化。但截至到目前,機動車保有量仍在持續增加,塑料袋的使用屢禁不止,這充分反映人們生態文明理念的缺失。此外,廢舊電池的回收問題也反映出同樣的情況。廢舊電池本身含有很多重金屬等有毒物質,使用完畢后隨意丟棄,會導致有毒物質通過多種途徑進人動植物或者人體內,對身體健康和生態環境都有很大的危害。
因此,治理霧霾天氣的首要措施是通過各渠道加強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的宣傳,在全國樹立起綠色、健康、可持續的生態文明理念,積極追求生態與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不再單一追求發展經濟,這是治理霧霾天氣最基本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解決霧霾問題除了靠政府,也要依靠我們每個人的力量,將生態文明理念牢印腦海,從小事做起。
(二)增強“生態責任感”
綜上所述,霧霾造成的空氣污染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解決空氣污染問題是中央及地方政府、企業和個人等皆應承擔的責任。政府應進一步完善環境司法制度,加強環保立法,制定配套法規和規章,填補法律空白,對造成污染的企業和個人應該依據相關環保法律,強制其承擔相應的責任,并加快推進資源稅和環境稅的征收。另外,政府也要定期出臺相關政策,并預留專項資金,對企業和個人形成激勵約束機制。
此外,政府部門還應該改變對重點項目的評價標準,不能像以往只考慮投資規模、福利、稅收等方面,應該更多的從生態環境、資源、民生等方面去考量評價。嚴格把控好重大項目的選擇,堅決舍棄以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群眾健康,增加社會矛盾為代價的項目。
(三)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高節能減排技術
黨的十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戰略布局。十報告中還指出,我們要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為人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
為切實貫徹黨的十精神,提高節能減排技術,綜合治理霧霾。首先,要從污染的源頭抓起,大力開展節約和減排能源,并大力提倡用綠色能源代替高污染高消耗能源。其次是將我國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綠色發展方式,回歸低碳、環保的道路;減少碳排放,減少工業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并且在生活中我們也要積極追求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最后,將資源形態轉變為科學技術、碳匯、景觀、文化等非物質資源。
(四)積極推進城市綠地系統建設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表明,園林植物的葉片即可阻滯灰塵,又對大氣中的有害物質602等有害氣體和鉛等重金屬)有一定吸收和轉化作用。孫淑萍研究表明,華山松每月可吸收二氧化硫70kg/hm2,垂柳50kg/hm2,銀杏16kg/hm2,刺槐15kg/hm2,臭禱15kg/hm2;閆小紅等研究鉛、鋅等城市大氣顆粒物含量較高的元素發現,圓柏對鉛的吸收量為4.84mg/kg,雪松4.57mg/kg。日本女貞和海桐等灌木吸收鋅的量分別為26.53mg/kg和37.58mg/kg。綜上所述,園林植物可以有效凈化空氣,幫助治理霧霾天氣。因此,城市規劃部門應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加快推進城市中心的綠地系統建設。此外,林業及農業研究部門也應積極加人治理霧霾的隊伍中,深人研究更多可以有效凈化空氣的功能性植物品種,將其引人到城市的綠地建設中來。
解決霧霾問題刻不容緩,生態文明建設迫在眉睫。解決霧霾問題就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法規政策、體制機制、管理、技術、市場、社會等一系列主體及因素的統籌協調,樹立新思維,多用新技術,設立激勵制度,只有這樣,生態文明建設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們要時刻牢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盡個人的微薄之力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小小的貢獻,順從自然、保護生態,克服懶惰的輕視思想,不斷強化健康的環保意識,長期持久地做好“生態文明建設”這個大任務,最終把我們偉大的祖國建設成一個富庶、繁榮、青山、綠水的“美麗中國”。
如今的李貴欣已被媒體貼上了“因霧霾狀告環保局全國第一人”的標簽,但公民提告歸提告,法院立不立案還難以樂觀。石家莊市裕華區法院只是接收了李貴欣的訴訟材料,按規定七個工作日內將有是否立案的正式答復。而此前李貴欣曾到河北省高級法院和石家莊市中院提告,均未被受理。
立案難的解決路徑主要被聚焦在法院受案范圍的擴大。此外也有學者建議引入行政公益訴訟。觀察“李貴欣訴石家莊市環境保護局”一案,雖然李訴請被告賠償其經濟損失10000元,但其主要目的還在于“請求被告依法履行治理大氣污染的職責”。這正是一起以私益之名的公益訴訟。
霧霾侵害公民財產和健康權益,這是一個客觀事實,對此,提出:消除人民群眾“心肺之患”。但在這里,李貴欣為何要將環保局告上法庭?這是因為環保局對大氣污染防治擁有法定的權限。不用將責任推給排污企業,若是企業違規排放,環保部門理當依法查處……總之不管霧霾因何產生,環保部門都負有職責。作為受害人,公民通過司法途徑尋求對生命健康和財產權的保障,并監督職能部門積極有效地作為,雖不計成敗也值得鼓勵。
有權利必有救濟。因霧霾而導致身體健康受損,也應有救濟的管道。環保部門履職不到位,公民的救濟渠道并不只有司法一途。根據憲法的規定,公民對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都有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訴諸法院可理解為一種控告,訴諸媒體其實也是一種控告。李貴欣因霧霾狀告環保局,在全國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