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詞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未對古詩詞教學方法給予足夠重視,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囫圇吞棗,對詩詞的意境美、韻律美沒有深切的感悟。另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忽略了對古詩詞中意境的體會,學生沒有自主思考的過程,以應付考試而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無法體會到古詩詞的價值。
二、論如何做好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習積極性
宋代陳頤說:“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意思是不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不能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實踐,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比如課堂一開始,巧妙地設計導語,以貼近生活、形象的事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一個好的開端。《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萬里長江進行描述的同時,追憶了三國時期功業非凡的英雄俊杰。在教學中可以用“三國人物中,哪位才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作為導語,引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三國時期人物,對比《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對他心中英雄的描寫,再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更能吸引學生學習。
(二)引導學生對古詩詞進行多層次朗讀
古詩詞富有節奏、韻律輕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更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例如,對曹操《將進酒》的教學過程中,曹操以宏偉的氣勢,充沛的感情,抒發其作為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也有對歲月蹉跎、時光短促的感慨。教師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朗讀競賽,集體朗讀等形式,引導學生體會曹操詩中的意境,以充沛的情感進行朗讀,在競賽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得課堂學習氣氛更加熱烈。
(三)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增加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
在古詩詞教學中可以結合多種學科、多種教學方法,增加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趣味性。如引入音樂教學,古詩詞在節奏與音調上有獨特的韻律美與節奏美,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鈴》等都有現代音樂譜曲,教師可以播放相關樂曲,再加以引導,使學生更迅速地進入角色,生動地感受到課文情境。另外還可引入繪畫教學,教師選取一些繪畫作品,點撥學生組織所學古詩詞對畫題詩,給畫配上詩意,更能引導學生思考與領悟。如選取一幅大海漲潮的圖片,教師對大海的氣勢與意境進行引導,學生聯想到《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結合繪畫將有更深的感觸。通過此類教學方法的不斷發掘,吸引學生學習興趣,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
(四)注重課外延伸,鞏固學習效果
教師不僅要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古詩詞教學,更要延伸到課外,注重學生課外知識的拓展,使學生知識掌握更豐富,學習效果更牢固。例如,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前,可布置學生自己尋找資料,通過網絡搜索、翻閱書籍等途徑,了解即將學習的古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創作靈感。以《過零丁洋》為例,文天祥“零丁洋里嘆零丁”時南宋即將滅亡,詩人被押解逼迫招降,抑郁無力報國才發出此國破家亡感慨。學生了解詩人所處時代背景后對后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歷史名句將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引出其他感嘆國家興亡的詩詞,對詩詞中的情感及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對比,不僅能鞏固課堂知識,而且能擴展掌握更多的詩詞,逐步鍛煉學生的鑒賞水平以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分析能力。
三、結語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 教學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小學時學過的這些古詩,我至今仍能熟練地背出來。這些古詩要么描述祖國的大好河山,要么抒發詩人內心的某種情思,要么表現一種奇妙的美景,無論哪一種詩境,都能讓我們領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意境。這些詩詞就像從遠古流傳下來的一條河流,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大量的事實證明,在少年時期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是終生難忘的,就像是一處寶藏,任何時候都可以從中取出光彩奪目的珍珠。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古詩詞,背誦古詩詞,盡可能多地儲備些“珠寶”。
但是,小學生初接觸詩詞,理解有些難度,我們要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形式,以增強他們學習古詩的興趣,下面本人就自己在古詩方面的教學談點體會。
一、問題導入法
小學生初學古詩,對古詩沒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來讀來背,學生勢必一頭霧水。這時,最好找一個問題作為切入口,這個問題要適合古詩的情境,又貼近學生的生活。在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一課時,我問學生:“你們離開爸爸媽媽時會想念他們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想。”我又問:“如果想他們又見不到,怎么辦呢?”有的同學沉默了,有的學生說:“可以看照片。”我接著問:“古時候的人,有時候因為某種原因也會遠離家人,也會想念家人,那時候又沒有照片,他們會怎么辦呢?”這下,學生開始思考了,我便順勢提出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找找答案。這樣學生帶著問題進入古詩的情境,邊讀邊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種導入方法從學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們從生活中去體會。在這首詩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鄉想念親人,我的導入是先導入了情感,呼喚起他們對親人的情感,盡管思念時的表現形式不同,但無論是看照片還是登高望遠,其對家人的情感則都是完全一樣的。這樣,他們在理解上就沒有了障礙,同樣的思念還能拉近他們和詩人之間的距離。
二、運用誦讀教學法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法不是要求老師逐字逐句去解釋古詩,而是通過有情感的朗讀,使學生們感受到古詩的抑揚頓挫之美。古詩都是押韻的,讀起來朗朗上口,也便于學生背誦熟記。小學生的記憶特點是感性的,善于記憶,就算他們并不懂得詩詞的意思,但只要讀的熟了,同樣能夠背誦下來。原來很多作家都提到他們在上私塾的時候,那個時候根本讀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誦了下來,等到漸漸長大,他們也就逐漸懂得了那些詩文中的深刻含義。
當學生熟讀成誦時,再讓學生理解古詩中所描寫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點撥,便可以體會詩中的含義與感情。另外,朗讀,還有助于引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讀一邊想象,詩中的意境便會在頭腦中形成。可見,有情感的朗讀是讓學生感悟古詩內涵的最佳途徑。
朗讀教學的關鍵在于要讀出詩詞的音韻美,用音樂的美打動學生,讓他們忘我地朗讀,反復地朗讀,從而背誦下來。還有一點要提到,雖然我們一直在倡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學習畢竟是一種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動,所以也要讓學生們懂得學習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夠給學生學習只有享樂沒有艱辛的錯覺。
三、運用圖片教學法
有些古詩的意境比較深遠,學生難以想象出,這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放映一些畫面。如在學“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詩時,由于學生生活在平原,對大山沒有什么概念,不能理解山間小路無人蹤跡的景象,于是,我給學生們放映了兩幅圖畫,畫面上,山高路遠,到處是白皚皚的山,山上小路時隱時現,沒有飛鳥,也沒有其他的人,只有詩人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舟中遙望。這樣一來,不僅古詩中深遠的畫面展現在眼前,詩人的情感也凸顯了出來。我們的古詩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能夠體會出詩的意境,通過視覺輔助,這個問題就變得簡單了。同時,美麗的畫面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人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可見詩和畫的緊密聯系,用畫來詮釋詩是對詩詞最好的注腳和說明,既能夠鍛煉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能夠鍛煉學生描述畫面美景的描述能力,對于理解用詞和造句具有積極的作用。使用圖片,不僅僅是利用多媒體,還可以運用其他課本插圖,或者其他資料里的插圖,也可以鍛煉著讓學生讀完詩之后,通過想象來描述,或者畫出頭腦中的意境。這對于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初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技巧
在古典詩詞鑒賞方面,外國的專家曾說過,作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教學思路施加給學生,逼迫學生順著自己的賞析思路走,而是應該鼓勵啟發學生們去打開自己的大腦,尋找自己的鑒賞思路。中國是詩的國度,從人人皆知的《詩經》、屈原的《楚辭》到唐詩三百首等等都詮釋著中國古詩文化的光輝燦爛。目前,我國已經將古典詩詞的鑒賞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考試內容,因此,我們不但要去感受體會古典詩詞所特有的意蘊美、語言美,而且還要學會對古典詩詞的鑒賞技巧,這樣才能幫助我們的學生應對考試并取得優異的成績。下面是對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兩個方面的鑒賞技巧的一些總結。
一、中國古典詩詞的思想感情
中國的古典詩詞都包含著詩人的某種情感,但現在的學生沒有處在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因此他們無法體味和把握詩詞的感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幫助學生去準確理解詩詞,那么老師有必要做一些工作,比如將學生學過的或者常見的詩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進行總結分類,這不僅能夠給學生提供參考,還可以使他們迅速地把握詩人的情感。
總的來說,中國古典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致可分為以下四類:一是對祖國美好河山的歌頌,氣勢磅礴,言辭優美;二是對人生的感慨,如離愁別緒、人世間的愛情、親情以及友情的慨嘆;三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勞苦大眾的同情,對統治階級的憤恨;四是表明自己要效仿前人,表示自己的滿腔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懣。
那么,我們如何把握詩人的感情呢?首先,我們可以從詩人所處時代來入手,詳細了解那個時生的事情、特點以及詩人的狀況,這樣能幫助學生把握詩人的情感;其次,我們需要進入詩人的作品,找找其中的物象,如“落花”意寓著哀愁,以鴻雁和燕鵠來表達自己的志向等等,這些都是詩人通過事物來抒情。在進行詩詞鑒賞時,能抓住這些物象也能幫我們進入詩人的情感。
因此,在進行古典詩詞鑒賞時,作為老師,我們可以將以上兩個方法滲透到教學的過程中,使學生慢慢積累詩詞情感以及物象,以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中國古典詩詞的表現手法
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了中國古典詩詞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后,他們就能準確地對一首古詩詞進行鑒賞了。現將中國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總結如下:第一種是正與反的對比,例如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的理想與現實的對比;腐敗與清廉的對比;達官貴人與平民百姓的對比等,詩人通過這種對比手法來表達這首詩詞的思想,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二種是詩人常常借用某種人物或者某種事物來襯托某種事情,來彰顯社會的某種風氣,來表達自己的某種主張或觀點。第三種是將虛實結合起來,給人一種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朦朧感覺。比如說在一首絕句中,作者可能前兩句寫的是實際的景象,而后兩句作者可能會發出一些議論,這些議論就為虛,告訴人們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第四種是巧妙地使用一些修辭手法,如比喻、夸張、擬人等,使作者要表達的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加容易被我們捕捉,也更容易使我們靠近這些大師級人物來感觸他們的境界。第五種是借助景色的描寫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在古典詩詞中,任何一句描寫景色的詩句,其實都是在表達作者的一種感情,如范仲淹的《岳陽樓》,他借岳陽樓的景來表達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雄心壯志;再如,唐代崔顥的《黃鶴樓》中的“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借描寫黃鶴樓的景色來抒發人去樓空的凄涼之情。
在初中語文古典詩詞的鑒賞中,如果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這些古詩詞常用的表現手法的話,這將會給予他們極大幫助,能夠使他們很快地理清鑒賞思路,看懂詩詞所要表達的內容。
三、結語
總而言之,古典詩詞作為我國古代的文化奇葩,我們對其的鑒賞應該是一種高層次、高要求、高水準的閱讀。古典詩詞作為一種藝術,其內蘊豐富,意義廣泛。因此我們在進行古詩詞鑒賞時,必須體味它的語言,推敲它的情感。
在鑒賞教學中,應將分析詩詞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和運用的表現手法結合起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滲透的,若將兩者分割開,那鑒賞就不會很完美。本文僅僅是我對初中語文古典詩詞鑒賞教學的粗淺總結,但按照以上的方法,對學生多加培養和訓練,一定會提高學生的古典詩詞鑒賞能力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詞匯教學 古文字 詞義源流 詞義差異
中圖分類號:H1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4)01-0022-02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1YJC740049);西北師范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一般項目(SKQNYB11005)
作者簡介:雷黎明(1978―),甘肅通渭人,文學博士,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出土文獻與古文字學研究。
詞匯教學是古代漢語教學的重點之一,歷來受到古代漢語教師的高度重視。古代漢語詞匯以單音詞為主,而一個單音詞一般由一個漢字記錄,這種密切而特殊的字詞關系使得古代漢語詞匯教學中對古文字的引入和滲透成了不可回避的路徑。具體說來,引入古文字形體,分析其構形理據進行詞匯教學,其重要作用主要有:
一、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
漢語詞匯中的單義詞數量很小,絕大多數是多義詞,而多義詞的幾個意義并非同時出現,是在詞義發展變化過程中逐漸引申、派生出來的。在多義詞詞義的引申、派生過程中,有一個詞義是其他詞義引申的起點,是維系整個詞義系統的樞紐,這個意義就是詞的本義,是詞義系統的源;其他詞義都是在這個本義的基礎上產生的,是詞的引申義,是詞義系統的流。在詞匯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演變成了一大難點。而引入相應的古文字字形,分析其構形理據則成了突破這一難點的有效途徑。
如“糞”在典籍中的詞義主要有:(1)掃除。《左傳?昭公三年》:“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于箕之上。”《說文》:“糞,棄除也。”(2)屎,大便。《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今者臣竊嘗大王之糞。”《正字通?米部》:“糞者,屎之別名。”(3)肥料。《文選?張衡〈東京賦〉》:“卻走馬以糞車,何惜與飛兔。”“糞車”即運糞肥的車子。(4)施肥,使肥沃。《禮記?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廣雅?釋詁四》:“糞,饒也。”在現代漢語詞義系統中,“屎,大便”義是它的常見義,而其他詞義的使用頻率較低。這四個詞義到底哪個是它的本義,彼此間又有怎樣的一個詞義源流脈絡呢?“糞”的繁簡形體都難以反映其本義,而“糞”甲骨文作■(合一八一八一)①,由廾、■、帚和三點構成,會一手持帚,一手持■(箕),掃除穢物(用三點表示)之意;或又簡省帚作■(合一九五六),亦會用雙手持■(箕)棄除穢物之意。可見“掃除”義是“糞”的本義,由此再引申出棄除之物“屎,大便”義,繼而引申出“肥料”及“施肥,使肥沃”義,如此分析則“掃除――屎,大便――肥料――施肥,使肥沃”的詞義派生源流一目了然。
再如多義詞“年”,典籍中的詞義主要有:(1)谷物成熟。《書?多士》:“爾厥有干,有年于茲洛。”孔安國《傳》:“有豐年于此洛邑。”(2)時間單位,即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詩?豳風?東山》:“自我不見,于今三年。”(3)年紀,歲數。《左傳?襄公九年》:“晉侯以公晏于河上,問公年。”“問公年”即詢問公之年紀。(4)歲月,泛指時間。《文選?曹植〈求自試表〉》:“使名掛史筆,事列朝榮,雖身分蜀境,首懸吳闕,猶生之年也。”李善注:“傅武仲《與荊文姜書》曰:‘雖死之日,猶生之年’。”“時間單位”并非“年”的本義,但在現代漢語詞義系統中卻成了“年”的常見詞義。由于漢字形體的演變,我們已很難從“年”的楷書形體探究其本義了,而如果引入其古文字形體,則其詞義的源流演變路徑就較為清晰了。“年”甲骨文作■(合二八二四九),從禾、從人,以人載負禾谷表示谷物豐收之意;金文繼承甲骨文形體作■(舀鼎),或于人上增一橫為飾而成千形作■(番君召鼎);戰國文字從人、從千形“年”字并存,如■(陶文)、■(楚簡文),而從千形“年”字為《說文》篆文所本,《說文》:“■,谷熟也。從禾,千聲。”可見“谷物成熟”是“年”的本義,《合》二八二一九:“辛巳受年。”谷物一般一年成熟一次,因而引申出年歲義。《爾雅?釋天》:“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刑《疏》:“年者禾熟之名。每歲一熟,故以為歲名。”再由“年歲”義引申出“年紀,歲數”“歲月,泛指時間”等其他詞義。如此,則“年”的上述四個詞義之間的源流關系就較為清晰了:谷物成熟――時間單位――年紀,歲數――歲月,泛指時間。
漢字特殊的表意性使得漢字形體,特別是古文字形體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所記錄的語詞的詞義,因而在古代漢語詞匯教學中,充分引入相應的古文字形體來探求詞義的引申路徑,將是傳統訓詁學中“形訓”方法的成功實踐,也將會極大地幫助學生準確把握詞義的源流。
二、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古今詞義的差異
“時代在發展,詞義也就在不斷變化。”[1]在漢語詞匯系統中,有一部分詞的古義和今義是不同的,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給我們的閱讀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也成了古代漢語詞匯教學的難點之一。在實際教學中,引入記錄相關詞語的古文字形體,分析它們的構形理據,則會有效地幫助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這些詞表義范疇的古今差異。
如詞語“足”,表示人體器官古今有所不同。在現代漢語中,“足”一般為“腳”所代替,只在特定組合,如“足療”“足球”等中出現,指人體踝骨以下的部分。“足”的這一詞義出現較早。《左傳?昭公七年》:“孟之足不良,能行。”《韓非子?外儲說》:“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說文》:“足,人之足也,在下。”然“足”還用來表示人體下肢的總稱。《六書故?人九》:“足,自股脛而下通謂之足,上象髁,下象跖。”可見上古“足”所指人體器官范圍大、小不同,而演變至今則僅用來表示人之腳。為讓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足”的這種古今詞義差異,可引入其古文字字形。古文字“足”與“疋”本一字,都為象形字,只因取象角度不同而分化。甲骨文作■(合二三六二三),金文作■(■師),正象人體下肢及腳之形。金文中出現了■(申簋)形,上部為口形,當為俯視人體腿部所得之形。楊樹達:“股脛跟全部為足,足從者,象脛股周圍之形。人體脛股在上,跟在下,依人所視,象脛股之當在上層,象跟之止當在下層。然文字之象形,但有平面,無立體,故止能以上止下表示也。”[2] (P.82 )可見古文字字形的引入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足”的古今詞義差異。
再如常用詞“走”,其所表示的詞義古今是有差異的。在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一般用來表示步行,兩互向前邁進;而在古代漢語詞匯系統中則表示跑義。詞義經過了從“跑”到“步行”的古今演變。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走”的跑義,可以引入它的古文字形體,“走”字金文作■(休盤),從夭、從止,而“夭”字甲骨文已見,作■(合二七九三九),金文作■(夭觚),“象人搖擺雙臂奔走之形,為走之初文。”[3] (P.755 )“走”上“夭”的形體非常形象地體現了其奔跑義。
漢語詞匯系統表義的歷時差異與詞匯的演變一樣,貫穿古今,而且表現在詞義范圍、輕重及褒貶色彩等諸多方面,但是不論如何,總會在這些語詞的記錄載體上留下蛛絲馬跡,特別是在形體演變劇烈的古文字階段,這種印跡更為清晰。要讓學生較為深刻地理解這種古今詞義的差異,相關古文字字形的引入非常重要。
注釋:
①括弧中為甲骨文字形出處,“合一八一八一”表示該字形出自《甲骨文合集》第一八一八一片,下同。
參考文獻:
[1]周玉秀.文言文詞匯教學淺談[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1,(2).
【關鍵詞】古詩教學;引導;意境;機構美;形態美;音韻美;人格魅力;文化情懷
古詩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凝煉含蓄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們的喜愛。古詩是那綿延五千年的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種子,被播撒在學生的心靈之中,銘刻在心中膾灸人口的名詩佳句,奠定了學生較為厚實的人文底蘊。它以極簡練、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價值不僅在于給人以藝術的熏陶,更能啟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古詩教學不僅可以繼承并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豐富現代教育的內容,彌補現代教育的不足;還可以促進教師的發展,提高教師的綜合素養,全面提高教學的水平與質量;更可以提高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實現現代教育所要求的全面發展。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為了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高品味,為了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和能力,起到發展學生智力、陶治情操的目的;在無聲的滋潤與熏染中,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要求“學生九年課外閱讀總量達到400萬字以上。”因此開展名著閱讀詩詞誦讀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養、浸潤學生的心靈勢在必行。一個真正的社會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人必定是人文素養深厚的人。新的語文課標告訴我們: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熏陶培養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的教學目標,也是語文教師理所應當的重要的工作任務。
我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中的古詩《回鄉偶書》時就力求對學生教學最深厚的人文熏陶。
一、導入過程中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
請學生回顧一年級上冊學過的《靜夜思》,由“抬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簡單地體會李白的思鄉之情,簡單介紹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中國文壇群星璀璨,再由與李白同時代的好朋友,也以詩文名聞天下的賀知章。這樣學生對“賀知章”這個作者就有了比較立體的認識。
二、初讀古詩,學習生字,引導學生體會漢字的結構美和形態美
請學生觀察“我會寫”的生字的間架結構,思考怎樣才能把詩中“音”“客”“何”三個字寫漂亮。學生觀察后與老師同學交流,老師再在田字格中一邊講解字的間架結構,一邊端正地板書三個漢字,然后請學生描寫、臨摹三個漢字,最后用展示臺展示一部分學生的作業,并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字寫得漂亮,寫得不美的字與寫得的字的差異在哪里。這是語文老師教學生學寫漢字的一個最平常的過程,但我在這個過程中注重了學生對漢字的結構美和形態美的熏陶,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對漢字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
三、理解詩歌,引導學生體會“落葉歸根”的民族文化情懷
(1)介紹賀知章的家鄉在浙江蕭山,他三十六歲考中乙未科狀元,進京為官五十年,朝野上下,威望很高,到八十歲時告老還鄉,當朝太子率百官為他餞行,八旬老翁,榮歸故里。引導學生在這樣的認知下去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大部分學生都能自讀自悟,還能用自己的話說詩句的意思。
(2)在理解“鄉音無改鬢毛衰”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八十多歲的賀知章回到故鄉,哪些東西沒變,哪些東西變了,盡量把學生的思維打開,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比如,山水沒變,房屋樹木沒變……這樣在理解到作者不是“客”的同時,也體會到作者回到故鄉時對時光流轉,物是人非的感慨。
(3)學生理解第二句詩時,引導學生思考:小孩子們不認識賀知章,賀知章認識他們嗎?在故鄉賀知章有相識的或熟悉的故人嗎?引導學生去體會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故鄉對于賀知章這個老人來說雖然山水依舊,但舊相識,老朋友可能很少了,甚至可能沒有了,這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既親切又生疏的地方。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理解賀知章“老大回”的孤獨而傷感的情懷。
(4)老師總結性介紹:中國地域廣大,古代交通不發達,人們一般是世代居住在一個地方,但其中又有許多杰出的人要離開故鄉去求學、做官、經商,他們往往一去就是幾年,幾十年,音訊難通。親人們思念這些游子,游子們也思念親人,思念故鄉。學生討論交流:賀知章八十多歲了為什么要千里迢迢,風塵仆仆地回故鄉?引導學生在討論交流中體會中華民族思念故鄉,渴望落葉歸根的情結。
四、指導朗讀、吟誦,引導學生體會漢語的音韻美,體會中華民族依戀故鄉的情結
(1)提問:五十年未歸的賀知章是帶著什么心情回歸故里的?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們很容易領悟到賀知章是帶著喜悅激動地心情會故鄉的,指導學生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好第一句詩。
(2)問:詩中哪一行表現了詩人對家鄉一往情深,可回到故鄉的懷抱時,自己卻不再是那個年輕的游子了,這時他又是什么心情?指導學生用感傷的語調讀第二行詩。
(3)老師引導:賀知章回到既熟悉又陌生,親切又生疏的故鄉,發現兒時伙伴不見了,老朋友們也不在了,只有他這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還在人生,他高興,他孤獨,他傷感,請帶著這樣的心情讀三、四行詩。
五、拓展吟誦,引導學生更深入地體會賀知章回歸故鄉的復雜心情
(1)出示《回鄉偶書》第二首詩:“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2)引導學生傷感的語調吟誦這首詩,體會作者復雜的心情。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針對詩歌內容極力對學生進行本民族審美意識、文化情懷的熏陶,學生在我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對學習這首詩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盡管只是二年級的學生,一節課后,他們不僅能主動背誦兩首《回鄉偶書》,而且還吟誦得很有味道。
古詩文的教學內容相對于現代詩文,它語言更凝練,它的人文內涵更豐富,更能表現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和文化情懷。只要語文老師能有創意地運用好它,它就是我們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