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語文古文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為我國文化的經典,古文詩詞以其豐富的語義情感寫實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效果在我國古典文化中永垂不朽,成為語文教學中的熱點和重點。然而,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現有教學模式存在較多問題,難以適應新時代的高中語文教學要求,需要進行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提高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質量,實現高中學生文化底蘊、文學情操和審美情趣的全面提升。
一、古文詩詞情境教學
針對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現有教學模式的弊端,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初步體現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情境教學方面。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的情境教學上,教師要注重古文詩詞情境的構建,以古文詩詞中的關鍵詞為出發點進行古文詩詞教學情境的構造,以教學情境的引人入勝引導高中學生進行古文詩詞意境的豐富想象,給學生營造一種身臨其境的氛圍。例如,在進行《古詩十九首》中《涉江采芙蓉》的教學時,可以播放央視詩歌朗誦中《涉江采芙蓉》的背景音樂,引導學生在聆聽中感受古文詩詞的優美意境,進行天馬行空的意境想象,想象泛舟江上采芙蓉的情景,學生的文學素養和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間得以熏陶和培養。又如,在講授杜甫的《詠懷古跡》時,以蒼涼悲壯的出塞曲為背景音樂,講述明妃昭君出塞的故事,讓學生在有感于昭君出塞的背景故事的基礎上,學習古文詩詞離別、送別的情感表達,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底蘊在古文詩詞的情境中得以培養和提升,保證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得以全面提高。
二、古文詩詞多元化教學
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除了在古文詩詞教學基礎――情境教學方面的創新外,還表現在古文詩詞的多元化教學方面。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中,進行多元化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古文詩詞的教學時,不僅僅局限于古文詩詞表面意義的講授,更在于從不同角度進行古文詩詞語意的延伸教學,達到古文詩詞教學的多元化效果。例如,在講授李商隱的《錦瑟》時,從詩詞鑒賞、音樂感染和樂器樂理等多元化角度進行教學,逐步引導學生進行古文詩詞語言層面的開放式情感延伸體驗,給學生帶來不同程度上的藝術體驗,鍛煉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化素養。
三、古文詩詞延伸教學
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模式創新中,要考慮到古文詩詞意境、情感的延伸效果,在古文詩詞教學中適當開展古文詩詞的延伸教學,鍛煉學生邏輯推移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對古文詩詞意境的情感遷移意識,給學生進行多方面知識的全面講授,提高學生古文詩詞的知識飽和度,豐富學生各方面的知識素養。例如,在講解周邦彥《蘇幕遮》中的主客移位手法時,適當延伸杜甫《月夜》“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中同種手法的運用效果;在體驗杜甫《閣夜》中憂國憂民情感后,延伸體驗其《宿江邊閣》中無奈傷感的情感;在教授陸游《書憤》中的愛國情懷時,引導學生體味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赤子之心。
四、古文詩詞快樂教學
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模式創新中,古文詩詞的快樂教學是古文詩詞教學創新的時代性體現,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方針政策得以落實的重要表現。高中古文詩詞的快樂教學,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古文詩詞。例如,在進行古文《鴻門宴》的教學時,在節奏激蕩的背景音樂下引導學生進行故事的表演,課堂氣氛得以活躍,教學效果得以提升。同時,在講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組織鼓勵學生吟唱鄧麗君版、王菲版曲調,引導學生進行流行音樂與古典詩歌的配詞配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古文詩詞,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得到全面的激發,學習主動性得以提升,高中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質量得以保障。同時,在語文古文詩詞的教學之余,適當布置趣味性十足的對應練習,將快樂教學滲透到課后作業等方面,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得以保證,學生在課堂上學到詩詞知識得以在課后鞏固。例如,布置學生找出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國學大師南懷瑾、影視演員周星馳的文化來源,引導學生分別找出對應的《論語?里仁》中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和《史記?屈原列傳》中的“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以及王勃《滕王閣序》中的“雄州霧列,俊采星馳”,以此鞏固學生的課堂詩詞知識,豐富學生的古文詩詞涵養。
古文詩詞作為古典文化的經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需要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關注,適時進行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在高中語文古文詩詞教學模式的創新中,教師要注重古文詩詞情境教學、多元化教學、延伸教學以及快樂教學的并駕齊驅,共同確保高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文化素養和藝術情操的陶冶。
【參考文獻】
[1]陳麓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創新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關鍵詞:高中語文 古典詩詞 鑒賞
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是學生學習中國文化,接受文化洗禮的重要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化,享受古詩詞帶來的精神體會。古詩詞是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讓學生對這些財富進行有效利用,吸收其精華,從而使學生在充滿詩意化的文化氛圍中健康成長。
一、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大家都知道古詩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缺乏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
我國著名的古典詩詞作品的數量數不勝數,有相當多的作品值得我們對其進行鑒賞和研究。然而,目前對古詩詞的鑒賞是在一定的文學層面基礎上的,對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鑒賞卻是少之又少。在這個問題上,語文教材專家也不可否認,對高中語文古詩詞的鑒賞缺乏研究。
(二)學生缺乏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在高中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不感興趣,覺得古詩詞枯燥乏味,很難理解,背起來很費勁,還得看書下的注釋才能勉強看懂內容的大致意思。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古詩詞不及學習現代詩歌有趣,現代詩歌多以白話為主,簡單易懂。還有學生覺得學習古詩詞沒有什么用,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對幾個古詩詞進行默寫,根本體會不到古詩詞中美的所在,覺得那些生活與事物離自己很遙遠,沒有必要去研究那些東西。這些想法使得很多學生缺乏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對高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改進策略
(一)通過意象體會詩境
由于目前很多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缺乏興趣,覺得枯燥乏味,又難以理解,因此,教師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這種不好的現象繼續下去,有效提高學生對高中語文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增加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通過意象體會詩境。例如,在學習柳永的《雨霖鈴》一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一段課前準備的幻燈片,將詩詞所描述的景象與意境通過幻燈片的形式生動、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并在配上凄涼的背景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放幻燈片前給學生一點提示,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讓學生帶著寒蟬、驟雨、凝噎和暮靄這四個詞投入到幻燈片的觀看中,讓學生在觀看幻燈片的同時深深地體會到古人作詩時的意境和心情,更好地對古詩詞進行鑒賞和學習,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將學習與實際相連接
有一部分學生因為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較為遙遠,與現在的生活不搭邊而失去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將語文古詩詞的學習與實際相連接的方式改進教學。例如,在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時,我們可以將這首詞所描寫的天姥山和現實中的天姥山相聯系。在教學時,我們可先讓學生閱讀詩詞,感受詩人筆下的天姥山,然后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介紹天姥山的視頻,讓學生感受真實的景色。這樣通過比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覺得古詩詞離自己的生活很遠,還讓學生更清楚地感受到了詩人的寫作風格,更好地理解了詩詞的內容與意義,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鼓勵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
在學習高中語文古詩詞的鑒賞中,我們還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將自己融入到古人設置的情境中,想象自己就是當時的主人公,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如教學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想象當時的情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我們可以讓學生聯想一下,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畫面,然后大膽地將自己所想的畫片用語言描繪出來。有學生描繪道:一棵干枯的樹藤纏繞在一棵枯老的大樹上,秋風瑟瑟地吹動樹上的枯葉。昏暗的空中,不時傳來寒鴉的叫聲,使人感到一陣陣悲涼。面前一座小橋下,水面是平靜的,秋風輕輕吹過泛起一點波瀾,緩緩地流過遠處炊煙升起的尋常人家的門口。悲涼的秋風,孤獨寂寞的古道,一個孤獨的游子騎著一匹眼看就要瘦死的老馬,在太陽就要下山,僅留一點余暉中,孤獨寂寞地向前行進著。學生通過對這種情景進行無限制的想象,可以充分體會到詩人當時的處境和作詩的心情,即一個孤獨的浪子思家之情。詩人獨自走在他鄉的道路上,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所看到的夕陽西下,燕雀歸巢,炊煙裊裊的人家之景無不體現出作者此時心目中的無限思鄉之情,并在對景物的描寫中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這樣深入地去聯想與想象詩人的寫作場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對古詩詞進行理解與吸收。
三、結束語
中國古代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古詩詞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古詩詞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也是不可小看的。我們要高度重視高中語文古詩詞的教學方式,通過意境與想象將學生帶入古人們的生活領域,通過學習與實際相連接,讓學生更加準確全面地理解和學習古代詩詞作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激發對古文學的熱情與興趣,接受古文化的精神洗禮。在這個過程中,高中生要深入理解和欣賞古代文化,享受古詩詞帶來的精神體會,開闊視野,潤化心靈。因此,我們要向古人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謝他們給我們帶來這么寶貴的財富。
參考文獻:
[1]張心科.接受美學與高中文學教育.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12).
[2]付春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的雁意象.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26).
[3]王念樓.試論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劍南文學:下半月,2011(7).
[4]黃東曉.談談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J].中學教學參考,2011(28).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古詩教學提出課程目標:“通過閱讀欣賞,陶冶性情,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但現在古詩教學已經變味,或忽視古詩教學,或只重高考功利性,或教學模式化,為教而教等等。
一、古詩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和現象
1.字字落實使古詩教學味同嚼蠟
把古詩當作古文來教,從生字解讀到詞語的釋義再到詩句的翻譯。把疏通句意、弄懂字面意思作為教學目標,加之以強制性的背誦。一節詩歌鑒賞課,只重在字面上“做文章”,一首詩只在意義上給學生留下些記憶,學生讀之無味、棄之不能,扼殺了學習古詩的熱情。
2.多媒體泛濫使古詩鑒賞一覽無余
現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到教學中,多媒體手段也越來越多地滲入古詩教學中。殊不知古詩教學,那是語言和思想的馳騁,其
中的意蘊不是靠背景音樂、幾幅圖畫能表現出來的。雖然畫面唯美,音樂動聽,但畫有畫意,樂有樂韻,詩有詩情。畫面無法解讀隱含的詩意,音樂也不能詮釋詩味,反而讓學生的思維停留在了畫意上,拘束于音樂的意義中,而制約了學生對詩的想象空間。
3.拘泥呆板使古詩教學缺少突破創新
在古詩教學中,被教材單元所局限,按部就班,教學機械,教一首算一首,對詩的鑒賞往往不能深入挖掘,也就無法體味其精妙所在。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在三個單元中分別選取了杜甫的詩作《蜀相》《登岳陽樓》《閣夜》,如果拘泥于教材單元的編排,按教材的順序開展教學,勢必教師教得繁,學生學
得煩。
4.高考的功利性使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
高中語文教師更多地把目光投向高考,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把高考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只講功利,一切以應試為目的,這樣的語文課還有多少趣味。就有教師把古詩教學當作應試的“解題”課,把教材當作題目,設置考題進行解題指導,由學生做題,教師講評,古詩教學淪為應試工具和手段。
二、古詩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我認為以上幾種關于古詩教學的做法不可取。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古詩教學上有所感悟。下面就古詩教學說一說自己的心得體會。
1.重吟誦,提倡不求甚解
教學古詩詞時,除了必要的生字點撥、特殊字詞的理解、煉字精妙賞析外,切忌字字落實,句句疏通。詩歌語言跳躍性大,言有盡而意無窮,如果是翻譯性地弄懂句義,會使全詩平白無味。且詩中的意味,有時很難用語言精確表達,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賞析詩詞從吟誦開始,朱熹說“須是先將詩來回吟詠四五十遍,方可看注。看了又吟詠三四十遍,使意思自然融洽,方見好處。”李商隱的《錦瑟》以其含意隱晦、意境朦朧著稱。讓學生解釋字句,很多學生可能無法解釋清楚,反而會在字面上糾結不清。教學時可側重介紹李商隱的經歷、講解清楚詩中的典故,讓學生反復吟誦。把后人對這首詩主旨的不同解說介紹給學生做參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誦讀,注意情感的調適,從而領略詩人的細膩情感,品味古詩的情韻美。
深情吟誦引領學生沉浸于詩情中,不求甚解激發學生鏡中看花、水中望月的神奇審美體驗。“詩言志”,詩歌教學重在情感把握,不要糾纏字詞的細枝末節;注重吟誦,教出詩的意韻,才是最重要的。
2.善想象,置身于詩境
文字是無形的東西,需依據讀者的想象才能使它鮮活起來。
跳躍的詩歌,更需讀者借助想象捕捉詩中形象把它聯想成藝術整體,在心里把藝術形象進行補充豐富,再現其藝術畫面,獲得新奇的審美情趣。巴爾扎克說:“真正懂得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而不是用現代技術
手段限制學生的思維空間。
李白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想象夸張手法,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迷離恍惚、氣象萬千的神仙世界,這種境界是讀者從未經歷過的。教學時教師要注重引導,讓學生展開想象和聯想的翅膀,在腦子里把文字符號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和畫面,沉浸于詩中超現實的境界中去,從而獲得一種全新的認識,教學才可能成功。
詩歌的形象是詩人的情感載體,是詩人情思的外化形態,“萬水千山總是情”,通過想象再現形象,也就是體味詩情的過程,享受詩歌魅力的過程。
3.用比較,體味古詩細微之美
嚴格按教材編排,孤立教學古詩,往往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而把比較鑒賞引入詩歌教學,能為古詩教學注入新鮮活
力。中國古典詩歌異彩紛呈,詩歌與詩歌之間,詩人與詩人之間既有同質,又有異質。在比較中鑒別,通過鑒別從精細之處咀嚼
詩味。
古詩的比較鑒賞可以是詩人自身不同時期的作品的比較。許多詩人,由于時代社會、個人經歷等原因,他的思想前后有很大變化,反映到創作上,不同時期作品風格迥異,如,李清照、李煜等。通過不同階段作品的比較,可以較準確把握一個詩人的創作。如,教學李清照的《醉花陰》和《聲聲慢》時,把二者進行比照鑒賞,能深入理解前期作品《醉花陰》寫閨中的“閑愁”與其后期作品《聲聲慢》寫國破家亡的“濃愁”的不同內涵。古詩的比較鑒賞,也可以是同一時代、不同作家不同風格的比較。
比較鑒賞,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能讓學生體味到更細微的東西,使學生對古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理解。采用比較教學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高鑒賞水平的有力手段,也是打破古詩教學程序化、機械化、模式化、教條化的很好途徑。
4.讓古詩教學由知識課堂走向生命課堂
高中古詩教學要兼顧高考的需求,但全面傾向于應試,把古詩賞析課上成應試課,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古詩教學。高中教材里選錄的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古詩教學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挖掘詩歌的人文意義,實現其教育價值,把古詩教學從知識課堂引向生命課堂。
《離騷》讓我們看到了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和追求理想的執著,《登岳陽樓》讓我們明白了杜甫傷時憂世的悲憫情懷,《歸園田居》讓我們讀懂了陶淵明潔身自好的高風亮節,《定風波》讓我們理解了蘇軾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態度,《孔雀東南飛》見證了愛情的忠貞……古詩里有人類所有最崇高的情感,讀一首古詩,就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就是一次心靈的震撼,就是一次生命境界的提升。
古詩教學的本色應是生命教學,在詩歌的教化下,讓學生得到心靈洗滌和精神陶冶。“感其志向,動其情感,沐其道德,化其行為”,把熔鑄于古詩中的高尚情操、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的人生信念,這才不背離古詩教學的宗旨。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
經典是人類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人們共同的精神家園,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具有高于一般文本的深度和廣度,本文所指的經典主要是文學經典。由于電子文化的發展,人們追求快捷、便利的心態,致使經典閱讀受到冷落,。鑒于此,我認為有必要再次提出經典閱讀。
1. 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的意義
1.1 學習古代語言知識的需要。我們說的優秀的文化知識主要側重于經典的表現形式。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在“語言文字應用與探究”中指出“選擇適合的語言文字方面的著作,推薦給學生閱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與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是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呈現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選入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中國古代經典文本都體現了質實與文飾的高度統一。“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雖歷經歲月的變遷,中國古代經典文本依然是膾炙人口,精美詞句至今令人百讀不厭。因為中國古代的大文豪首先是語言藝術家,正如文學家李翱所認為的:“義深則意遠,意遠則理辯,理辯則氣壯,氣直則辭盛,辭盛則文工。”反之“義雖深,理雖當,詞不工者則不成文,不能傳也。”說明如果詩文語言欠工巧,那么,就不能傳之久遠。所以,他們很重視對語句的錘煉。
1.2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要求“按‘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會使學生“不斷充實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對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認識”,對于實現第三個維度目標,即“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重要的意義。
1.3 社會發展的需要、時代的呼喚。隨著包括現代文化傳媒在內的現代化事業的快速推進,特別是電視文藝(文化) 、網絡文化等大眾文化的相對超前發展,近年來出現了經典閱讀的衰落現象,即人們的閱讀品位、質量和境界下降,其擴展之速,波及之廣,有增無減的擴展勢頭都令人擔憂!真正的“讀書人”在減少;而能夠將讀書作為一種境界、一種指向和一種精神的沐浴去對待,更成為少數人的精神孤旅。
2. 高中語文古代經典文本閱讀教學方式
2.1 體驗式經典閱讀教學。體驗不是簡單的感官體會,也不是經驗,而是一種對感性世界的感覺。從本體論意義上講它是源于生命本體的沖動的一種生命活動,是一種生命本體的活動狀態,具有高峰體驗的性質。“不是無端悲怨深,直將閱歷寫成吟。”和其他文本一樣,經典文本也是作者體驗的結晶。作者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所悟以特有的方式表達出來,將思想上真實的自我隱匿于文本中。透過文本,你可以體驗到另一個世界里活動著的生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給我們展現了一個飄逸、灑脫、不畏權貴的詩人李白。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辟天下寒士盡歡顏。”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飽經滄桑、困頓流離的杜甫。“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夸張、壯觀、凄美生動地再現了一位亡國之君的精神世界。諸如此類,哪一部作品不是作者獨特的自我體驗和靈魂告白呢?
2.2 對話式經典閱讀教學的特點。 對話式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理念和方式。它的突出特點是主體性,即教師、學生和文本分別是對話的主體。鑒于高中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本文只強調學生和文本兩個對話主體。“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學習過程中人的因素。所以,學習論的基本原則是必須尊重學習者;必須把學習者視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必須重視學習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價值觀;必須相信任何正常的學習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發展自己的潛能,并最終達到‘自我實現’”在過去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是把自己預設好的思路、問題以問答的形式體現出來,把教參中既定的結論以啟發討論的形式體現出來,這些表面上看來好像都是在進行師生對話,其實只是教師“一言堂”的變相形式。教師應該“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實現他自己,使他成為發展與變化的主體……實現他自己潛能的主人”,口頭上的師生問答并不意味著師生在進行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兩個主體之間思想情感的交流、心靈的融合、靈魂的碰撞,是主體互作用后的生成與創造,是主體間相互開放的創生。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經驗淺談;方法途徑
作為高中語文老師,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首先應該對古詩詞教學進行一定的研究和反思,結合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更好地改善教學質量。本文根據目前我國高中語文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更好地提高高中生的學習效率和積極性進行以下幾點方法淺談。
一、提高對古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
在我國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很多語文老師對古詩詞的教學,都是以提高分數為出發點,使教學太過于功利化,功利化的教學目的使教學過程也顯得更加具有針對性。高中語文老師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能力的提高,更多的是把重點放在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以及提高分數上面。因此,綜上所述,語文老師應更多地去關注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素質提升。比如說,在課堂中,老師應該在主體課程中多講解一些古詩詞的運用,多鍛煉學生對詩詞的學習能力和吸收能力。在平時的課堂中,老師應該注重在詩詞教學中教學方法的選擇,多鼓勵學生,多幫助學生發現和提高。另外,老師也應該將古詩詞獨立于語文其他教學分支,帶領學生發現和整理關于古詩詞的學習方法,幫助學生分析詩詞的來源和背景,這樣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和發現。另外,在家庭作業的布置中,老師也應該分配一定的比例給古詩詞,讓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和課后作業相補充,這樣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以上方法,老師提高對詩詞教學的重視程度,也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和重視程度。
二、科學地創設情境教學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很多老師只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面,每節課想要教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和知識,但是卻忽略了學生的普遍特征是喜歡生動、有趣、形象的事物。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能會在課文部分、閱讀部分、寫作部分花費更多的心思進行教學創新,但是往往在古詩詞教學部分,卻很少投入教學創新。以往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方法一成不變的教學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而且只會讓學生從得出結果的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記憶背誦,很少有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聯系背景知識以及利用情景進行學習。作為高中語文老師,在學習語文古詩詞之前,應該首先讓學生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況,俗話說:“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在讓學生預習古詩詞的時候,老師可以讓學生去查閱背景知識,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回答和展示。另外,高中語文老師要學會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對事物甚至景物等名詞,老師應該進行一定的提煉,幫助學生用名詞意象進行組合成一幅生動有趣的情景。如《醉花陰》的學習,只有找出詞中寫到的意象,并抓住這些特點,才能深入體會出本詞的意蘊,設身處地地感受作者的愁緒,如此創設情境才能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率。
三、進行有效的課堂互動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會忽略與學生的互動。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講解,殊不知,很多知識的完成,是需要老師與學生之間進行互動才能夠完成得更加高效。因此,在課堂中,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老師可以對學生進行簡單的提問,讓學生進行思考和回答,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又能夠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在課堂中,老師需要讓學生進行適當的朗讀。朗讀不僅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知識,還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文章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和目的。另外,在古詩詞的學習過程中,老師還可以給學生準備適當的題目進行檢測。學習過程中適當地檢測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有利于老師掌握學生的進度和學習情況。所以,作為語文老師,可以在學習過程中,給學生適當地準備設問與點撥,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提高和進步。老師還可以讓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學習和幫助,互相討論,老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課外的古詩詞補充學習,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閱讀量,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和理解能力自然就能夠得到提高。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語文老師,我們應該在高中語文教學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對古詩詞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習興趣,老師還應該多引入一些新鮮事物進行輔助教學,在課堂中多與學生進行互動,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成績以及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孔繁珍.淺談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談古論今”[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