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藝術設計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 畢業論文 指導方法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是每個藝術設計類畢業生的必經之路,也是他們這四年來設計學習生涯的一個總結。對于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這一特殊群體來說,論文與設計往往使他們絞盡腦汁,煩惱不已。那么,藝術設計系的教師如何指引他們交上滿意的答卷,為四年的學習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呢?我結合實踐教學經驗作出探索,旨在找出適合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本科生的論文指導方法。
一、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畢業論文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針對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通過實際教學指導實踐,我總結出了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類的畢業生在論文方面存在著以下種種問題。
1.有一小部分學生重設計而輕論文。
這與許多學生頭腦中存在著重設計輕論文的觀念有關,平時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認為論文無關緊要,只要設計能過就行了,有的甚至認為自己是設計師,不屑于將自己的設計理念、構思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認為藝術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的學生不按規定的時間完成初稿,對指導老師的修改意見不予以理會,從而使畢業論文的質量不高。
2.大部分學生文化底子弱、寫作功底差。
大部分藝術設計類畢業生對于論文有心無力。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在高考中屬于藝術類考生,總體文化考分普遍偏低,而入學后,大部分時間都側重專業技能學習,對《藝術概論》、《中外設計史》等專業文化課程普遍學習熱情不高。這樣的學習態度導致畢業論文寫作理論功底較差。如有一學生論文題為《淺談中外卡通發展史》的論文,首先這個選題就有假、大、空的潛在問題,中外卡通發展史本身已經是一門歷史,歷史是已經發生過的事實,這些事實是一些真實性的記錄,而不是談出來的,這是假。而大呢,中外,包括中國和國外,而國外包括各個大陸上的國家,卡通包括卡通人物、場景、劇本等,題目選題范圍太大,自然就難以寫得詳細,從而產生了空的問題。
大部分學生寫作基本功底差,語言表達不清晰,結果論文顛三倒四、牛頭不對馬嘴,連自己都看不明白。對自己所要論述的觀點不能從幾個方面分清條理來論述,也分不清主次。如談“古代龍鳳紋在現代包裝設計中的運用”,重點應在“運用”上做文章,但學生卻用大半篇幅來解釋什么是“龍鳳紋”、“龍鳳紋的由來和歷史”,等等,而對龍鳳紋究竟如何在現代包裝設計中“運用”卻聊聊數字,草草結束,還沒說到重點就沒有下文了。
二、民辦院校藝術設計類論文指導探索
針對民辦綜合性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特殊性,通過實際教學指導實踐,我進行了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和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
1.端正學生的寫作態度,提高對畢業論文重要性的認識。
這一點對藝術設計類畢業生來說尤其重要。應該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端正學生對畢業論文無所謂這一錯誤認識,讓他們了解到畢業論文質量如何會影響整個畢業設計過程。
2.加強寫作訓練。
可以結合專業課學習,進行針對性的小論文,重點在于尋找相關資料和建立個人論點,對論文字數和規范性要求不高,但應符合論文的基本格式。以包裝設計課程為例,學生獨立確定主題、選擇材料、制作1―2套包裝成品;以論文形式完成相應的課程報告。具體報告可能包括“設計背景、設計構想、設計形式、材料應用、后期問題、市場定位等”。通過應用和分析促進學生對設計基本知識的綜合理解,能夠用更理性和研究性的方式對待設計,對于學生獨立參加各種比賽、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的順利完成相當有益。另外,文獻檢索對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查找學術資料非常重要,因而在二三年級階段有必要開設文獻檢索課程。
3.實行理論與實踐現結合的模式。
為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讓論文內容更充實,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畢業生綜合能力和畢業設計的質量,應當實行理論結合實踐的操作模式,即學生在完成畢業設計的同時,還要完成與設計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畢業論文的寫作。這種模式要求學生在論文中大篇幅是對自己設計的一個闡述,相當于一個完整版的設計說明。這個設計說明字數要求在3000字以上,其他格式及具體要求與普通本科論文要求相同。這種模式通過對作品的創作過程、構思和材料等方面進行闡述,形成論文,由于都是自身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因此說明詳盡、到位,能夠很好地闡釋設計思想,不僅可以彌補畢業論文無話可說,畢業設計說不出口的缺陷,而且可以有效地避免抄襲現象,提高畢業生論文與設計質量。
4.加強指導環節。
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老師的指導十分重要,只有在論文寫作的各個階段及時給予學生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在寫作時才能避免走彎路。如:選題時要指導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目,要大小合適,便于操作;修改文章時主要從調整結構、充實內容、修改文字等方面進行。
總之,民辦綜合性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有其特殊性,也正是因為這種特殊性,作為藝術設計系的教師,我們應當因材施教,針對其特殊性制訂特殊的指導方法。畢業論文與創作的指導不是一成不變、完全一致的,每個高校需要不斷地改革、嘗試、總結,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操作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王蘇鳳,王興亮.綜合性大學藝術設計教育的創新思想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0.
[2]田蓉輝.藝術設計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教學的思考[J].大眾文藝,2010,(08).
論文摘要:隨著數字化時代的來臨,藝術學科與不同學科的相互交融,藝術設計也得到了一定發展。如何使藝術設計教育跟上藝術設計發展的步伐,這就要從高校藝術教育入手。本文針對當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進行試探性的分析,為推動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提出一些建議。
藝術設計是一門以美學、技術等為一體的綜合性邊緣學科,是在經濟快速發展與轉型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起步較晚且尚未成熟和定型,并且隨著全球經濟文化的不斷融合,數字化技術的高速發展,以數碼技術支持的藝術作品已經成為主流,這給傳統的設計理念、設計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藝術設計教育正面臨著一個充滿機遇、挑戰和未知的時代。民辦高校如何對自身教育體制進行改革,建立與社會發展的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培養具有創新能力、人文精神、實踐能力的綜合設計人才是發展的關鍵。以下就民辦高校藝術設計教育的現狀,進行試探性的分析,為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尋求合理發展對策。
一、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現狀分析
1、課程結構設置不完善
課程設置單一化。課程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在教育教學中始終處于核心地位。我國的藝術設計專業起步較晚,而且都是在傳統工藝美術教育的思維模式下逐步建立起來的,課程結構設置單一,缺乏穩定性、更新性。
目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是由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理論課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設置若干自成體系的課程。雖然每個課程之間都有銜接,但是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課程之間的分割。學生很難將他們所學的知識整體的融入貫穿到藝術設計的系統性思考能力上。同時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使課程設置上出現了重技術輕創造力培養的現象,過分重視技術的訓練,不能將創造力貫穿于設計中。
德國卡塞爾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馬蒂亞斯,在比較中德藝術教育專業課程時說,我國學生往往是先學了技術,再發現自己的想象力,而德國學生往往先有創意目標,再去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學技術,努力實現自己的創意。中國學生看重的是技術,德國學生注重的是創意。
課程設置缺乏實踐性。藝術設計專業是一門創造性、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設計實驗教學是鍛煉學生實踐能力的關鍵一步。但是,很多學校在實踐教學課程方面還無法滿足課程設置的需要。民辦高校在實踐課程方面也處于落后狀態,學生設計制作的基本是假設的課題,使設計與社會需求脫節,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設計流程,無法真實的了解目前的市場需求。
2、師資構成不均衡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在近幾年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逐步建立了一個素質較高、能力精干充滿活力的師資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但也存在著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增長與學生增長不成比例;高學歷教師有限,研究生占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比例的不高,博士生更為緊缺;年齡斷層嚴重,職稱偏低;缺少“雙師型”的教師隊伍。
3、教學設施設備建設
教學設施設備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規模和水平的參考標準之一。尤其在現在各高校為創出自己的特色專業,紛紛加大了教學設施設備的建設力度。民辦高校在教學基本設施上形成了一定規模,擁有了一定的設備。并且有較高的使用頻率,對學生的技術能力培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還不夠。這就需要加大建立實習實訓基地。
二、對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
1、更新課程設置,優化知識結構
系統性的課程設置。在現代社會,人們的文化與審美觀念不斷更新,藝術表現的傳媒與形式不斷改變。藝術設計課程的設置要不斷地完善與更新。既要體現人類知識的精華,又要能反應科學技術發展的最新信息,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培養。
藝術設計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它需要其他的學科知識做基礎,來豐富設計者得修養。除了現有的課程設置外,還應該增加市場營銷類課程、心理學課程,甚至還可以增加組織培養類課程。公共理論課程中可以增加人文、地理、自然科學等交叉學科,使學生的綜合實力得到培養。同時還可以開設講座類課程,邀請一些教授、設計師、企業人員來校講學,通過一些案例、課題的分析,將一部分專業知識相互的融合,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逐步的運用到為自己的設計當中,加強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意思維。
增加實踐性教學的比重。根據專業課程的設置,增加市場調研課程的時間與內容,對設計的各個環節進行調研和實踐,讓學生有針對性的研究企業的實際個案,強調設計的程序與方法。使學生在過程當中熟悉掌握流程、工藝、材料、與客戶溝通等相關的知識,并且在實踐中消化吸收專業理論知識。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加強理論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的學習。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造性人才。
2、建設結構合理的專職師資隊伍
進一步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引進一部分副教授以上的中青年骨干,還要從藝術企業中物色一些具有教學能力的技術性人員,來解決目前面臨的年齡斷層等問題。
加強專職教師的培養,聘請有能力的學科帶頭人,來加強教師在科學研究、教學改革、學科建設和創新等方面的研究。明確“雙師型”意識,每個教師應把“雙師型”教師作為自己不斷提高自我素質的目標。學校還可以定期面向企業、相關學校、培訓單位開展學術交流活動,來加強教師的技術實踐能力。
3、加強設施建設,合作校外企業
民辦高校是非財政撥款單位,資金來源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實訓實驗基地與工作室相結合。一,可以使學生將自己的的創意轉化為成品,鍛煉動手能力,培養獨立工作能力和群體工作能力,使其具備一定的社會適應能力。二,可以利用實驗實訓基地資源推動高校設計產業的發展。
民辦高校還可以與某企業合作,建立校外培訓基地。既彌補了校內基地的不足,也是學生在生產實踐的真實環境中得到了鍛煉。
當今藝術設計教育面臨著一個已經進入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斷出現,將設計帶入帶一個新的平臺。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不斷的改革與完善,合理調整結構,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曉明.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學模式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4
2010年9月18日至20日,由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百家》雜志社聯合主辦的第六屆全國藝術學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中國藝術學學會年會在上海大學順利召開。會議共收到近百篇論文,來自全國各地的百余位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研討會借勢2010上海世博會的召開,提出“藝術讓城市更美好”的主題,緊密聯系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會議圍繞這一主題,將內容分為“創新:藝術學建設”、“展望:藝術與城市”、“意義:技術與藝術”、“價值:藝術產業”、“跨越:傳統與現代”、“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論壇”等專題版塊分組展開討論,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
在大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全國藝術學學會會長凌繼堯教授,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院長金冠軍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藝術百家》雜志社楚小慶主編等分別代表主辦方致詞。開幕式之后,中國文聯原副主席、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仲呈祥教授作了題為《藝術學現在的地位與現狀》的發言,他說這涉及到大家的安身立命之本,并且很佩服這次會議定的主題:藝術讓城市更美好,世博會集中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智慧,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符合邏輯的推論是藝術讓生活更美好,更證明了藝術學的地位,人們生活的質量如何是由美來衡量的。他認為伴隨著人類自然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到來,人文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由于一味的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重個體輕群體,造成了人類的人文生態環境、道德倫理的滑坡。正因為如此我們要重視文化創意,創意之一根本上就是要加大文化的投入來儲存人類調控失衡了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但由于我們對藝術學學科建設、地位、作用的認識不到位,我們常常發生誤讀。因此我們要精心營造一種藝術人文得到提高的環境,更不要貶低藝術學的地位,要創造“有思想的藝術和有藝術的思想”。
武漢大學教授劉綱紀先生作了題為《大力發展藝術學》的報告,他分析了藝術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和當前的現狀以及對藝術學在未來的展望,尤其是世博會期間對藝術與城市關系的探討,他希望中國的藝術學能夠健康蓬勃地發展起來。
一、創新:藝術學建設
藝術學的學科建設的討論,一直是學界關注的重要課題。在本次研討會關于藝術學學科建設專題的討論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科評議組成員、全國藝術學學會會長、東南大學凌繼堯教授提綱挈領地指出了在藝術學學科發展迅速的今天,更應當重視藝術批評與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設,并且在論述中提到對藝術批評多層面、多角度的研究是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的學科建設的需要。《藝術百家》雜志社楚小慶主編全面論述了藝術學在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特別是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角度,結合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歷史進程和“兩大一新”、“四位一體”的社會發展現狀,明確提出了藝術學相對整個藝術門類可以承擔也必須承擔的對整個社會的引領作用。楚小慶特別強調,藝術學務必高舉“引領”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旗幟,以厚重的中華藝術精神為依托,在全球化的今天重建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鼓舞和重建我們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進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果做到這些,藝術學就真正發揮了其自身在當代葉1國文化建設中的核心作用。
上海大學藍凡教授在藝術學跨學科的研究中以《電影美學與美學電影的縫隙和粘合》為題,首先將作為藝術學二級學科的電影學做了概念層次上的厘清,接著指出了電影美學并不是電影學的一部分,而是哲學的一部分,繼而指出電影美學是哲學中的電影藝術問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梁玖教授則非常有創建性地提出了“城市藝術學”的概念。東南大學藝術學院甘鋒博士則細致討論了藝術學學科建設的學科本體是以理性本體與實踐本體相結合的,以揭示藝術活動規律,創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價值世界為目的的,而學科本性則是其科學性和人文性。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沈亞丹副教授提出了技術時代藝術學研究中存在的強調實證性以便為藝術學和美學劃界,而存在的實證主義傾向、及盲目的實證主義也將會給中國藝術學研究帶來困境。
二、展望:藝術與城市
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藝術讓城市更美好”,在“展望:藝術與城市”這一專題中,與會代表們都將討淪的重心放在了藝術與城市的關系上,提出很多頗有創見的論題。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施旭升教授以上海世博園區“寶鋼大舞臺”門前一尊《城市意象》的雕塑為切入口,提出一系列與城市意象和詩意棲居有關的深層思考,指出城市化進程帶來的文明危機和現代城市文明的任務是如何重返“詩意的棲居”。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心峰教授則緊緊圍繞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展開討論,并結合本屆年會的主題“藝術讓城市更美好”提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藝術,更好的生活”的新主題。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任也韻副教授則細致地做了關于“北京城市環境音樂調查問卷”的分析報告,并指出環境音樂的隨性理論通過反控制、松散創作觀念和方式實現環境音樂廣泛適應性要求,從而達到滿足各種人群需求,符合各種環境功能的目的。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系楊道圣教授精妙地分析了藝術家與大都市之間的關系,指出了都市為藝術家提供生存空間,而藝術家則為大都市創造文化資本。北京語言大學尹成君教授則提出人文視野下城市審美文化的建構問題,認為應該從城市的文化走向文化的城市。中國戲曲學院劉三平副教授則深入探討了城市與自然的關系和交往方式,指出城市生活中同樣可以體味自然,當下即是云水,廟堂即是山林。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馬衛星副教授以《傳奇神韻,法到自然――藝術,將城市打扮的更美好》為題目,指出藝術可以鑄造炫亮的城市名片,同時譜寫和諧的城市環境并導演著城市文明的進化。吉林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潘薇老師提出高校校園規劃建設對城市特色彰顯和對城市產業發展的拉動以及對實現城市社會資源共享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山東藝術學院文化管理學院院長田川流教授深入討論了藝術與城市文化精神的傳承,指出藝術是城市文化最具核心影響力的文化構成,傳承城市文化精神,必須正視當代文化發展的多元化現象和同質化現象。而人們高度的文化自覺,科學地推進城市文化進程則顯得非常必要。濟南大學藝術學院韓波博士提出城市化衍生的負面效應是人與自然的疏離、情感交往的危機、社會問題的增多和不可持續性,而公共空間的景觀建構思路是總體性設計、人性化設計、多學科參與景觀建構和汲取藝術語匯。山西大學美術學院劉維東副教授則以我國省會城市火車站站名呈現方式的考察和思考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城市名片”的文字表現,這是一個潛移默化、在大眾中形成的集體認知。河北大學田野副教授對城市景觀的發展方向做了一番論述,指出城市基礎生態系統的設計是城市景觀發展的根本,城市景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精神表征。 河北大學史愛兵副教授則以《城市藝術化和人生境界》為題目,細致地探討了城市、人、藝術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關系。河南大學賈濤教授把目光放在我國中西部中小城鎮,并指出在中小城鎮的建設發展之際,具有藝術觀念和前瞻性審美意識有著非同尋常的價值意義。
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盧志紅教授以廣西南寧市城市文化形象的塑造為模板,研究探討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問題,認為在不斷吸收、融匯、積聚文化的過程中,強調了在本地民眾中大力宣傳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意義,并著力尋找南寧市歷史亮點的壯族文化遺產,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形象。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劉健教授深入探討了藝術的審美功能對和諧人格形成的意義。杭州師范大學李榮有教授以藝術與生活的關系為題,對不同時期的藝術與生活關系作了全面梳理并探討了藝術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杭州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鄭立君副教授搜集了詳細的資料分析了近代世博會上中國參展藝術設計品類和設計獲獎情況,提出了世博會在近代中外藝術設計傳播與交流和促進近代中國西安的藝術設計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上海體育學院體育休閑系古蘭丹姆教授通過展示世博演出的盛況,提出了同一世界,同一舞臺的美好展望。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王謙博士分別以城市中的“技”與“藝”作為研究對象,一方面試圖去挖掘它們的本質,另一方面去探索城市發展與“技術”和“藝術”之間的關系。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夏燕靖教授從城市雕塑與城市環境的有機塑造人手,提出作為“公共藝術”的城市雕塑具有歷史性、人文性、地域性、時代性、紀念性和景觀性的意義。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尹文教授對比了古代城市的權力特征和現代城市的民生問題,同時對比了現代文明社會中迅速發展的城市和變化中的鄉村,指出了現代中國城市建設普遍存在的問題,并論述了藝術如何使城鄉人民生活更美好的主題。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長北教授以其特有的激情,闡述了什么樣的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觀點,發人深省。
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張敏教授基于上海世博會文化理念,探討了藝術與城市發展中的問題,他提出了走向世界是藝術發展的內在要求,城市發展有賴于文化多樣化和美的文化理念。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林少雄教授以《博物館的功能與藝術的觀念》為題,介紹了作為城市藝術公共會展場所的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同時有創意地提出了博物館給藝術帶來的變化和藝術品觀賞與接收方式的變化。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曲春景教授論述了哪些藝術可以讓哪些人生活更美好的問題。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劉海波教授以上海方言節目《新老娘舅》的問卷調查情況為切入點,通過分析指出觀眾的上海印象受到《新老娘舅》節目的影響。上海大學影視學院趙偉平教授論述了視覺、環境與書畫創作形式之間的關系,而上海大學影視學院朱恒夫教授則較為深入地論述了現代城市藝術的功能。
三、意義:技術與藝術
在藝術學領域,技術與藝術一直是專家學者關注的熱點問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陳池瑜教授深入討論了繪畫中的科學,指出繪畫同樣也是人們探討自然奧秘,進行空間、時間、數學等研究的直觀手段之一,從繪畫中我們看到了藝術與科學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啟發,二者相得益彰。魯迅美術學院文化傳播與管理系主任張偉教授深入討論了藝術與科學的文化共生性和互動性問題。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廷信教授深入探索了現代技術變革與藝術觀念的變化。西安文理學院郭萌副教授通過分析日本現代藝術家野村仁《變化中的象――時間?場所?身體》的大型藝術創作活動回顧展的部分展品,探討了技術、藝術、自然三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河南大學藝術學院陳宗花副教授分析研究了現代技術手段對民族音樂學實地考察的影響。
四、價值:藝術產業
有關藝術和產業的關系問題也一直是專家學者的討論焦點之一。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郭必恒副教授分析研究了中國藝術的對外推廣狀況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應當采取的對外推廣策略。廣西藝術學院人文學院韋玲娜教授以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為例,論述了廣西現代節慶文化品牌的營銷策略。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黃永健教授提出了藝術價值解構中藝術原創的價值所在,論述了藝術原創與文化創意產業鏈的關系以及藝術原創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陶思炎教授以民俗藝術為出發點,深入且細致地討論其產業化道路。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張中波博士從藝術創意產業的角度出發,對山水實景演出的獨特創意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倪進副教授從藝術品證券、藝術品信托所、藝術品保險三個方面出發,提出發展中國藝術金融市場是中國藝術品與資本對接所作出的極為重要的一步,藝術品市場金融化也是改變當前藝術品市場結構的重要途徑之一。上海大學影視學院金丹元教授對于當下中國藝術產業政策滯后性提出了幾點思考。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石川教授從關于中國電影是否施行分級制的討論熱點出發,提出了中國電影分眾化市場的必然趨勢和中國電影市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上海大學影視學院聶偉教授就上海電影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從歷史與現代兩個層面分析,并提出相應對策。河北大學劉桂榮副教授探討了數字藝術創意產業與傳統民間藝術的相融合的形式――民間藝術數字博物館對傳統民間藝術的保護性發展的作用,同時又指出民間藝術動漫產業化、數字游戲化和數字交互藝術的發展對民間傳統藝術的啟示。
五、跨越:傳統與現代
在“跨越:傳統與現代”專題的討論中,中國藝術研究圖書館數據中心孫曉霞博士對民眾藝術概念做了限定,并梳理了藝術語境的基本結構和民眾藝術活動的語境結構特征,并指出民眾藝術對發展城市文化的多重意義。北京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張玉安博士從央視水墨創意《相信品牌的力量》談開,論述了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交匯和融通。山東藝術學院科研處處長李丕宇教授通過分析當代藝術生存環境的變化,探討通俗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傳媒策略,指出藝術傳播與藝術引導應該注意的問題。太原科技大學藝術系伊寶副教授、史宏蕾副教授對山西水陸寺觀壁畫中“五瘟神”的醫學文化精神和圖像進行了精心細致的考辨。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張婷婷博士將南戲置于巴赫金文本理論視域之下進行討論研究,指出了社會公共空間與南戲狂歡精神的密切關系。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劉凱博士通過對藝術發展的時代趨向的研究,指出藝術的通俗化與城市生活和城市生活的藝術化之間的關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趙曉紅副教授細致全面深入地對工部局樂隊的分析研究后提出其對上海的顯著影響。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程波博士以對中國當代城市底層喜劇電影的意識形態研究為基礎,將底層與喜劇的概念相結合,提出新的創見。《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徐子方教授提出中國藝術在元代完成了根本性轉型,建立在世俗化和多元化基礎上的元代藝術宣告了中國近古藝術時代的到來。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汪小洋教授全面論述了佛教美術的本土化藝術特征。東南大學方麗晗博士認為機械復制技術的重復性、保存性和批量性對現代藝術的觀念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其“批量性”作用于部分設計藝術,并促成了“時尚”概念的形成。
六、新論: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論壇
在這一專題中,來自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和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的碩士、博士生和博士后各抒己見,表達了自己對于藝術和城市關系的理解。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動漫專業;教學;探索
一、前言
動漫設計專業是隨經濟發展而產生的一個新型專業,同時國家大力扶持動漫產業。但由于入學學生水平參差不齊,對本專業的就業認識不足,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一些偏差。使得動漫設計專業教學存在著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存在的問題,是高等職業教育動漫專業教學面臨的一大挑戰。因此,筆者就在這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探討,希望能夠促進高校動漫專業人才培養的新發展。
二、高等職業教育動漫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階段動漫專業的教學還是沿用十九世紀時期俄羅斯的美術教育思想,從我國現在的基礎美術教學到專業美院,都是十九世紀的產物。這就出現了一些問題。
根據對動漫專業學生培養的職業教育的發展和職業教育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似乎全國所有高職院校都在進行著轟轟烈烈的教學改革。到底改掉些什么,革掉些什么最為合適,大家也都在討論,實踐,驗證。
我們藝術設計分院對動漫專業也積極響應學院教學改革的號召。請了些校外的用人單位進行咨詢 雙師型教師探討 企業走訪調查等,對教學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現已取得初步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之前的動漫設計專業的造型基礎課的“設計素描”后來改成“動漫造型”,但教材依然是〈〈設計素描〉〉,教學內容依舊是設計素描的內容。和其他專業的設計素描教學沒有什么兩樣。這種換湯不換藥,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
我一直以來擔任著動漫設計的基礎教學工作。關于藝術設計動漫設計的教學改革有著相應的體驗,我們傳統的教育模式是基礎到專業,從理論到實踐,幾乎是所有學科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藝術設計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從課程設置到教學安排,無不遵從這一原則而按部就班地進行。然而,暑假在昆明一些公司走訪調查期間,我發現一個特殊的人。一個高中沒有畢業從未經過高等學府“正規訓練”的竟然是設計總監,他既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基礎學習,諸如素描、色彩、構成等,也沒有多少藝術設計理論指導他們的實踐,他只是在“做中學”,“學中做”,即走實踐在先這樣一條路。
據我的了解,從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教學計劃、課程安排,課程的設置幾乎都是一個模式:先基礎后專業。把3年的學習分成“三大塊”即以素描,色彩、構成為主的基礎塊以及設計軟件教學、電腦輔助設計等適用于不同專業需要的專業基礎塊和專業塊。大多數學校說改革也只是壓縮了美術基礎課,加了些軟件課,或者就是把課程的名字換了和專業的名字更接近些。在教學時間安排上,新生入學的第一年為基礎年,“高樓萬丈平地起”、“基礎好,專業才會好”,因此學生不敢怠慢。第二年為專業基礎年,“循序漸進”,基礎向專業“平穩過渡”,但感覺“不疼不癢”,仍不知自己專業為何物。到了第三年才是專業年,學生從大學三年級才開始真正接觸到專業,而第三年的第二學期學生面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和就業問題,真正學專業的時間只有半年,而且今年07級出現了一個這樣的現象,大三一開學就有學生申請“半工半讀”,那他們是不是學的很好了,可以工作了?據我了解07級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的馬同學也選擇了“半工半讀”,工作是移動3G業務的推銷員。也就是她的專業課就沒有學或者只學了一個多月。這顯然是不夠的。其結果是學生到社會上覺得自己竟然是那么沒用,感覺十分心虛或恐慌,覺得過去在學校里學的是些無關痛癢的課程,過去對基礎的學習與理解上也有一定的誤區,有―種“上當”的感覺,“悔不當初早些接觸專業,參與實踐”。這樣的畢業生給用人單位的印象是既不能,也不專,無奈之下,由用人單位“回爐再煉”,或者是“轉業”。于是用人單位大發感慨:“我們公司培養一個設計人員只要3~4個月時間便可搞掂,而大學用3~4年還搞不定。”當然,此話有失偏頗,但是作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如果仍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目無市場和社會,鐵板一塊,四平八穩地按照所謂的教學規律去閉門教學,那么最終的失敗或者說沒有達到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必然的。
三、高等職業教育動漫設計專業教學改革措施
(一)在人才培養方案上進行調整。在人才培養方案上先上專業課再上基礎課第一年先把動漫設計專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學會。入學就開始實習讓學生先了解本專業是做什么的,要怎么做,要掌握些什么樣的技能,讓學生心里有個底,也有一個奮斗目標,不是那么太茫然。第二年學藝術修養及動漫設計綜合訓練,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學生才能有更多體會。
(二)要引進競爭機制,注重引入年輕專業對口與在企業一線的動漫設計人才,為高等職業教育動漫設計專業注入新鮮的血液。這樣就可以使動漫設計的教學具有活力,開拓動漫設計教學的新思維,增加新觀點。把更多的動漫設計教學新觀念引入高等職業院校。這樣就能使高等職業教育動漫設計專業教學避免認識上的誤差。
(三)建立學院自己的動漫設計工作室,引進校企合作單位。讓學生更早更好的接觸了解動漫設計,同時也能更方便更直接的進行實際操作,而不是紙上談兵。
四、結束語
動漫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動漫設計專業在學院開設的時間較短,面臨著許多問題需要探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同時因為是新興產業,也有很多機遇可供探索的路子也比較多。只要很好的抓住機遇,解決存在的問題。就能使動漫專業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藝術簡歷
徐青,蘇州人
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院徐悲鴻畫室
1996年畢業于蘇州大學藝術學院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
現任教于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作品《低坡》獲江蘇省油畫展一等獎
作品《祈禱》三聯畫赴北京“江南精品展”展出
作品《吹笛少女》參加當代中國16省38位油畫名家赴臺灣展出
作品《雀兒》收藏于美國NEC畫廊
作品《境》參加北京國際藝苑油畫精品展
作品《藍發結》參加江蘇省迎接二十一世紀油畫精品展獲銀獎并被省美術館收藏同時收編于美國海外華僑聯誼會《中國油畫作品集》
俞 磊
俞 磊1965.11出生.蘇州市人.
1993年8月畢業于蘇州絲綢工學院工藝美術系.
現任教于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園林與環境藝術系)
蘇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
蘇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
蘇州市美術教育協會會員
作品《高山下的花環》獲蘇州市美術作品展二等獎.
作品《秋荷》《在水一方》收藏于日本BASE畫廊.
作品《蝴蝶飛》入選《吳韻漢風-江蘇省人物油畫展》
作品《晨曦》入選第五屆江蘇省油畫展
作品《水鄉》入選江蘇省美術作品展
作品《吹笛》上海藝術博覽會展出.
作品《蘇州民間故事》獲蘇州圖書優秀獎
作品《繪圖圣經故事》上海學林出版社出版.
作品《奇怪的眼睛》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
作品《中國卡通》中國少兒出版社出版.(國家動漫“5155”出版工程刊物)
童 軍
童軍
1971年出生蘇州人
1990年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學校
1994年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藝術設計專業
現任教于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高 波
高波
1974年生,張家港人
1996年畢業于江蘇技術師范學院
現為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講師
作品《窗外》城市商報發表
色彩靜物獲校青年教師專業技能比賽二等獎
油畫《心愿》入選校迎“三八婦女”書畫展
作品《校園小景》入選校青年教師速寫展
周懷恩
周懷恩 1981年出生,蘇州人2004年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系。色彩構成作品《現代》》獲江蘇省大學生一等獎。作品《夢荷》赴法國Galerie de Noirmont, Paris畫廊展出,現被法國私人珍藏。作品《橋》被法國Galerie Daniel Templon, Paris畫廊所收藏。2007年9月在獨墅湖舉辦教師油畫展。其中作品《江南雨巷》、作品《船之一》、作品《船之二》現被“蘇州藝術橋畫廊”所收藏。
楊秋蘭
楊秋蘭
1982年出生 無錫人
2005年 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現任教于蘇州旅游與財經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園林與環境藝術系)。獲高校教師資格證、廣告設計高級證等。
2004年11月 作品漆盤《白色的小屋》南京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收藏。
2005年5月作品漆畫《過家家Ⅱ》榮獲江蘇省第一
屆大學生藝術展三等獎。
2005年6月作品裝飾重彩畫《過家家Ⅰ》南京師范
大學美術學院收藏。
2005年12月 平面設計作品――適合圖案花卉變化作
品2幅、黑白人物裝飾畫1幅編入《決勝
高考平面設計》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6年6月裝飾重彩畫《過家家Ⅰ》、女人體寫生
變化圖案4幅、裝飾畫《徽洲印象》編
入中國高等院校美術•設計教材《圖案
設計》遼寧美術出版社。
2006年 論文《裝飾畫臨變課程探微》蘇州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