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實驗三年級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三年級;起步;作文;創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08-0038-01
對于學生來講,三年級是寫作學習的基礎階段與起步階段。在教學發展的今天,語文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及教材的內容,對作文進行合理引入,讓學生從三年級開始關注作文學習。在教學實踐中,加強起步作文教學的創新,是促進語文教學的重要實踐。
一、利用口頭表達,減少寫作難度
讀寫結合,是開展寫作教學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寫作,要讓學生先說。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語文能力中,他們的口語能力要高于寫作能力,利用口語表達去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會降低寫作的難度。老師可以利用口頭表達作為寫作教學的導入,讓學生在說的基礎上有效寫作。在課堂中,教師需要給學生一段合理的時間,讓學生去思考,去組織自己的語言,利用口頭表達的形式與大家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在此之后,再將自己所說的話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要讓小學生覺得寫作并不是那么困難。例如,在以“我最喜歡的一樣東西”為題目進行寫作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或者學習中選擇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先對這件東西進行描述,并說一說自己喜歡這件東西的理由。在口頭表達中,學生需要利用一定的順序或者利用合理的依據對其想法進行表述。在有效表述后,學生作文會有東西可寫,作文學習的心理難度也會下降。
二、利用實踐活動,激發寫作興趣
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寫作興趣,引導學生進行寫作材料積累的重要手段。學生動手去做,參與到實踐活動中,會促進學生了解作文的寫作內容,也會讓學生獲得第一手的寫作素材。三年級學生比較好動,且具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樂于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探究問題,利用小實驗、小發明去豐富自己的生活。在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在作文課上進行實踐活動,給學生時間去增加實踐體驗,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轉變學生苦思冥想的寫作局面。在作文課上,教師要拿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做手工,做些生活實驗與發明。在這些實踐活動中,學生的思維得到調動,作文學習熱情也有所提高。之后,教師可以提出“我的發明”之類的寫作題目,讓學生對自己的動手實踐活動過程進行記錄,并對自己的發明成果進行描述,讓學生將寫作過程作為記錄自己生活的一種方式,促進學生寫作興趣的提高。
三、開展觀察活動,提高寫作能力
在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階段,教師要培養學生愛觀察的生活習慣。觀察,是小學生獲得有效寫作素材的重要形式,也是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如果學生不能對自己身邊的事物具有直觀的認識,他們根本無法去描寫事物,也不能針對事物抒發自己的個人情感。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教師要向學生傳遞一些科學的觀察方法,在作文教學中開展觀察訓練,讓學生成為一個會觀察、想觀察、積累觀察的人。例如,在以“我最喜歡的小動物”作為寫作題目時,教師可以在作文課堂中,利用圖片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從中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教師可以呈現兩張不同的小狗圖片,問學生們喜歡哪一只,并說出喜歡的理由。在這樣的引導下,小學生會對兩張小狗進行觀察,并會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一些小學生會從小狗的大小、顏色、毛發等方面進行觀察,一些小學生會從小狗的五官、表情等方面進行觀察。學生一邊觀察,一邊分享自己的觀察結果,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進行寫作練習,不會再有寫作之難,也會使寫出來的作文生動、形象。
四、欣賞課內文章,掌握寫作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內的文章,大都是名家之作,也是經過教育人員篩選過的精品中的精品。這些課內文章的內容較為豐富,寫作形式也是豐富多彩,是小學生寫作學習的典范。在小學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課內文章,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同時,去吸取一些寫作經驗,讓學生通過課內閱讀學習,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教師可以以課內閱讀為基礎,為學生分析行文的技巧,了解修辭的使用方法以及漢語語法等,讓學生通過日常練習,提高寫作水平。例如,在學習《拉薩的天空》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從哪幾個方面對拉薩的天空進行了描寫,找出課文中使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進行仿寫練習。當學生可以正確分析文章在內容與結構方面的特點時,教師可以提出“我的家鄉”或者“我最愛的風景”等作為題目,組織學生進行隨堂寫作練習,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
五、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作文還是一個新鮮事物,只有在教師的正確引導和教授下,才能讓學生成為寫作活動中的主人。在寫作起步階段,讓學生感受到寫作的精彩與情感表達的樂趣,有利于學生深入到未來的寫作之中,會為學生開啟一扇具有魅力的寫作之門。
參考文獻:
[1]李秀平.閱讀?習作?拓展――小學三年級作文教學實踐體會[J].海峽科學,2012(07).
一、要注意由低年級的口頭作文向三年級書面起步作文的過渡
現實中,不少教師口口聲聲叮囑學生:“三年級要寫作文了,一定要認真學!”可這樣無形中夸大了作文的難度。我們老師老是“心比天高”,開始就對學生要求過高,多挑剔,一味訓斥,使學生對老師產生畏懼心理,更喪失了對作文的興趣。因此說這個過渡很重要,我們要積極創造保持作文興趣的條件,它能為學生今后的作文學習打下基礎。
二、注意作文教學中趣味因素的滲透,減緩坡度,調動學生作文的學習積極性
導入方式要多樣,例如:
1、故事式導入。針對三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一上作文課,我就告訴學生作文就是把聽到的大概內容寫下來,接著由老師講個小故事,學生聽得專心,笑得開心,然后讓幾個同學復述,最后再分頭寫作,這樣大家都感到較順手。批改時,只要故事較完整,錯別字不多就判“優”等,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2、活動式導入。根據三年級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的特點,老師先選大家都能做的小制作、小實驗、游戲或課外活動,讓大家參與,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踐討論,最后有重點的寫下來,這樣學生不僅有興趣而且也有話可寫,效果較好。
3、情境式導入。就是為學校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發揮想象,從而激發學生表達的欲望。在作文前運用錄音、錄像、投影等手段創設情境,為學生提供形、聲、色的感官和新穎的直觀形象,如:播放一些動畫片,成語故事或活動開展的錄像等,引導學生聽、看、說、議、寫、想,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講評時,可以把一些好詞好句好段好文錄音下來,這樣不僅對學生作文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充分調動了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
三、注意命題,選材要結合學生的實際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及認知能力,只有寫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才會“有事可寫、有話可說”,才能表達“真情實感”,因此我們在命題和選材上都要盡量貼近小學生熟悉的生活,要寫他們熟識的、易于理解的和他們感興趣的真人真事,寫他們觀察到的實景實物,才能寫得真實、具體、生動,才能達到“不說假話空話”的要求。另外也不能“老調重彈”,今天寫“一件有意義的事”,明天寫“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時間一長,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無形中削弱了學生的作文興趣。
四、注意講評要以激勵為主
關鍵詞:語文;教學方法;小學教育
一、小學三年級學生的主要特點分析
其一,小學三年級是學生培養自尊心和自信心的重要階段,在這一階段,三年級學生可以敏銳地感知別人對自己的鼓勵,通過被鼓勵,學生會變得更加自信。如果評價過低會導致學生自卑心理出現,學生會因為成績不好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受到周圍學生的嘲笑,非常不利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但是如果評價過高則會讓學生表現為自負和驕傲,會存在藐視他人和不尊重他人的情況。其二,小學三年級是小學課程由淺入深的關鍵節點,在這一階段,部分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會因為天資聰穎而缺乏努力,隨著知識的逐步加深,學生的粗心大意會讓學生的成績迅速下滑,成績的提升存在一定的難度。同時,三年級作文和閱讀的出現也會增加三年級學生的學習難度,因此,學生自己、教師、家長都會更加重視三年級的教學成績。
二、三年級語文課程的主要特征分析
三年級語文課程重點考察以下幾方面的內容。一是三年級語文的重點是提高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讓三年級學生在表達過程中以較好的邏輯能力和語言的連貫性提高溝通的效率和效果。二是在三年課程中學習一定的語文知識,積淀一定的語文素養,這為以后的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從語文的角度來分析,語言之所以會成為交流的工具,是因為具有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傳承和積累,才會讓溝通具有特點,不會空洞和無效率,因此,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情感表達和語言能力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表達,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言的魅力,提升語言的表達技巧。四是三年級語文課文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經典文章,教師應當盡量讓學生體悟文章的優美之處,在語言的使用、思想的表達和環境刻畫中了解到文章的妙處。
三、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使用
(一)情境教學法的概念
所謂情境教學法是20世紀50年代左右在西方出現的,我國從70年代引入并進行了改良,主要內容是教師為了達到一個較為理想的教學結果,在考慮了各位學生的特點之后,設置一個生動的場景,讓學生放松身心融入教學活動中,通過與學生的共鳴和互動,讓學生主動思考,提升學生的學習技能和理解水平。這種方法從心理上更為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顛覆了傳統的古板的教學方式,主要優勢在于寓教于樂,將學生的情感、行動和知識進行了多方位的整合和概括。
(二)如何使用情境教學法
1.充分結合三年級語文的課程特點
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使用情境教學,主要在于如何創造一個語文學習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影視、音樂、情境劇等多種方式演示美好的畫面,將藝術要素和語文學習充分結合在一起,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快領悟到文字的魅力。
2.提高學生體會和感悟的能力
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情感能力,學生的愛好、興趣、態度的培養和改變很大情況下是靠教師來培養的,通過教師對課堂的熏陶和渲染,讓學生可以在情感上對語言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這方面來看,教師真正從學生的心理入手,這樣,教師所建立的教學情境才有深刻的意義,并發揮更大的作用。
3.快速引導學生融入語文的學習
在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
4.讓學生能夠自由的表達
在情境教學中,教師不僅要給予欣賞和包容,還要給予引領和點化: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習作,要引導學生用時尚的語言習作,要引導學生用優美的語言習作,要引導學生用創新的語言習作。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習作的語言真正地生動起來。
參考文獻:
[1]王先東.注重過程學習以促進語文能力的提升: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心得[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旬刊,2012(8):135.
[2]何蓉.縱橫信息數字化學習讓小學三年級語文教學“活”起來[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9):108-109.
關鍵詞:作文 素材 方法技巧 情感
一、要解決的是寫什么的問題
小學生之所以會覺得作文無話可說,常常咬著筆頭半天,寫不出一個字,原因有二:第一,生活面太窄。如今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是爸媽的心肝寶貝,小孩摔一跤,都會全家跳一跳,所以只要有可能,家長不會讓他們有一點點的冒險,接觸的生活面當然也就小;學校就更強調安全了,基本上取消了曾經的春游、秋游,即使是學校運動會,沒有買人壽保險的學生都不能參加比賽。第二,年紀小,對生活的感悟少。有很多事物,即使看到了,也不知道可以寫進作文,沒有意識到身邊那么多的事物都是作文素材。針對這些情況,解決的辦法有:
1.在課堂上引進多媒體
三年級學生的思維較感性,對彩色的畫面、生動的音樂都很感興趣,在作文課堂上使用多媒體,播放漫畫、動畫片、生活短片、生活知識片等,能夠重現生活,使學生展開想象,比相對蒼白的口頭表述要有更大的吸引力。雖然這個辦法有諸多好處,可是它畢竟不是生活本身,所以只能作為補充手段。
2.延伸學生的課堂
僅限于課堂的作文教學,只能是閉門造車。要讓學生把離開課堂以后的生活,也納入作文素材的積累范疇,比如走讀生上下學在路上的所見、每天和家人相處的所感等。《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3~4年級)學生的習作提出了這樣的要求:“1.留心周圍事物,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2.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這些內容從何而來?不就來自學生的周圍嗎?
3.在可能的范圍內,擴大學生與自然和社會的接觸面
建議家長在假期的時候,多帶孩子“離家出走”,這個“出走”可遠可近,可以到森林、大海、草原等去接觸自然,也可以到鄉村、公園、甚至工地附近,去觀察社會。帶著小孩出去的時候,千萬不要事先布置任務,以免給他帶上心理壓力而導致厭煩情緒,就只是以一種愉快的心情去觀察、去感受、去體驗、去蓄積素材。另外,在安全范圍之內,還必須讓小孩有一定的自由接觸自然和社會的時間,這時候的他是最自然最放松的,所看到想到的都發自內心,一旦表達出來也是最有靈性的部分。
這幾個解決辦法都是為作文作材料方面的準備,必須遵循兩條原則:愉快原則和吸收原則。只要他愿意去看、去聽、去聞、去接觸,不要勉強他表達出來,除非他自己想要這么做。
二、要解決的是怎么寫的問題
有了足夠的作文素材,再學一些作文技巧,基本上就能夠毫不困難地寫成完整的作文了。在蘇教版三年級的作文訓練編排中,內容有:寫人(介紹自己)、寫事(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自己的課余生活、自己學會的本領、父母對自己的愛、編寫故事、編寫童話故事)、寫物(自己選或畫的秋天的畫)、寫景(家鄉的景物、家鄉的環境)、寫地(自己去過的或者想去的地方),另外還有觀察日記、我國的傳統文化、自己的發明等。范圍雖然很廣,可是萬變不離其宗。不必使用多復雜的方法技巧,就能寫好。
面對所有“無話可說”或者“有話不多”的作文問題,總的來說有一個化解辦法:細化。細化的意思就是把一個大整體給分裂成無數的小局部:
1.寫人寫物
只要教給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寫人可以從上到下、寫物可以從左到右、從前到后等。寫具體內容的時候做好兩個選擇:(1)從所有可寫的部分中選擇,比如寫人可以從頭頂的頭發,一直寫到腳底,不可能什么都寫,所以就要選擇其中能夠表現人物性格的部分來寫。比如用細長的眼睛表現人物的溫柔,扁鼻子表現普通、不出眾,粗糙的手表現勤勞等。(2)在第一個選擇之上,對所選材料安排一下詳略,哪一點給人印象最深、最能表現人物,就寫得最多、最長,反之就一筆帶過。寫物寫事與此類似,區別在于寫物要注意突出物的特征,寫事要注意表現做事人的性格。
2.寫景寫地寫情
寫景寫地應該在寫人寫物的方法基礎上,帶上寫景,因為所有的寫景、地都不是最終目的,都只是一個手段:通常為了抒情,所以在所有的景物中可以挑出來的景,是為表達一定情感服務的,而三年級的寫景作文情感,一般表達的都是喜愛、熱愛之情,因此所要寫的景物只要是自己喜愛的就行,然后按照最喜愛到一般喜愛,由詳到略一路寫來,就能娓娓而談。
三、對作文的情感問題
解決了以上兩點,第三點“討厭寫”基本上解決了,這只是基本上。因為還有的小孩有內容、也會方法,就是對作文有抵觸,那就要針對具體原因來解決:如果是不喜歡課本的安排,可以放寬松一點,只要寫人、寫物或寫景就行,不必一定要寫自己、寫熟悉的人的事或是家鄉的景。既然作文的目的是喜歡和學會寫作,就不必拘泥于現有的教條,教材僅是一個達到目標的載體。
小學生作文教學努力的結果,就是想讓孩子們喜歡寫作、學會寫作,能夠寫出好文章。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了解了小學生的心理,順著這一條心靈之路,想要達到目標終點,可以使用的方法就很多了,可以步行,可以乘車,可以騎馬……筆者只想到其中一點,斗膽拋磚引玉。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2]李新農.《我國小學作文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它是誰?它就是時時刻刻陪伴在我們身邊的——作文。
還記得三年級時嗎?那時,我們寫作文剛起步,往往寫出來的字數都不多;要是字多,肯定就是抄的或把一句話重復了一遍又一遍。當然,我也不例外,一見到作文就頭疼,真想把作文本撕了。爸爸媽媽看到我這樣子,也急得焦頭爛額。其實,我真不想他們為心。果然,霉運不會永遠落到我的身上。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三,一輛推銷作文書的車子過來了,賣主跟大家說這些作文書有多好多好。我卻不屑一顧,心想:“不就是個作文書嘛,等我長大成作家以后,我要寫一部長篇小說。”然而,爸爸媽媽沒有這么想,他們給我買了一本。“哇,這本也太厚了,換一本行嗎?”我撅起小嘴說。“不行!”媽媽果斷地說。我只好不情愿地嘟囔著拿起這本《作文風暴》開始看了。
當我翻開作文書的第一頁時,就被目錄的題目吸引了,心想:“哪有這么好的題目,我來看看寫些什么。”于是我翻開了作文內容,里面形形的內容讓我身臨其境:一會兒來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一會兒來到了繁花似錦的草地上;一會兒來到了眼花繚亂的迷宮……這個作文書還有腦筋急轉彎,繞口令,更向我們講述了大自然的神奇奧妙,我第一次知道了作文是多么美妙的東西。媽媽喊我吃飯,連幾遍都叫不來。她這才知道自己的女兒已經完完全全迷上了作文書。
從那以后,我漸漸地迷上了寫作文,媽媽不辭辛勞地教導著我,只要一想到好素材,就告訴我。現在,我已經上了六年級了,學習壓力有點大,可我依然非常喜歡作文。老師夸我作文寫得很好,其中幾篇還在網上發表呢!現在我和媽媽正在寫一個名為《生活鏡像》的系列作文,隨時隨地記錄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媽媽告訴我,只要在《生活鏡像》里寫50篇小作文,就可以出一本書呢!
勤于思考,勤于練筆,我相信我的作文水平會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