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辯證統一、缺一不可的。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注重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既是時代的客觀要求,也是改善自身教育現狀的迫切需要。通過與母體高校進行對比分析,找出當前獨立學院在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過程中,在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而結合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提出應當采取轉變學校管理理念、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提高教師綜合素質以及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等途徑,提高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實效性。
[關鍵詞]獨立學院;法制教育;道德教育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為了實現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總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統一。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1]。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的這一決策,高校就必須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獨立學院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出現以來,發展迅速,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據教育部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13年,我國獨立學院數量已達到292所,在校生人數高達275.8萬人,占我國民辦院校本科生在校生人數的76.4%。這些獨立學院與公辦高等院校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獨立學院如何根據自身的特點,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成為擺在獨立學院管理者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
一、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教育部、司法部等聯合的《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高校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雖然在教育內容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但兩者的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獨立學院依據自身的特點,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一方面是基于當前我國社會發展所提出的客觀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獨立學院改變現實狀況的迫切需要。
(一)“四個全面”的提出,為兩者的結合提出了必然要求
2014年12月在江蘇調研時首次提出“四個全面”,即“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借助法律與道德這兩個重要的抓手,其中法律是實現“四個全面”的一項重要舉措,道德則可以引導人們將法律的強制要求內化為自身信仰,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為了更好地運用這兩個重要抓手,我們就必須在全社會進行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獨立學院是我國進行高等教育的重要場所,因此,為了實現“四個全面”,獨立學院就必須將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進行有機結合。
(二)獨立學院的現實狀況,為兩者的結合提出了迫切需要
獨立學院與公辦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獨立學院主要是定位于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這就意味著獨立學院大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是直接從事于一線生產工作,對法律知識和道德修養的要求更加迫切。然而,由于辦校時間短等原因,獨立學院自有教師多以青年教師為主,這些教師缺乏經驗,難以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這就造成學生的迫切需求與教師的教學能力之間形成了矛盾。因此,為了有效地解決這一矛盾,獨立學院迫切需要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進行有效的結合。
二、當前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我國在1987年將法律基礎課正式列入高校教學計劃,之后不斷強調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如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指導思想,2005年實施“05方案”,將法律基礎課與思想道德修養課直接整合為一門課程等,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高校仍舊存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脫節的現象。獨立學院的課程設置大部分是沿襲母體高校的做法,而且由于獨立學院自身的一些特點,造成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脫離的現象更為嚴重。
(一)學校管理層理念存在偏差,重經驗管理,輕法治與德治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2],法律與道德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法律的有效實施離不開道德的有力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又需要法律的強力保障。法律所規范不了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進行懲戒。對于一個國家和社會而言,為了進行有效的治理,就必須同時借助于法治與德治這兩種有效手段。這一規律不僅適用于國家和社會治理,在高校治理等方面也同樣適用,在日常的學生管理過程中,除了運用道德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之外,也需要運用相關的法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對其進行有力的約束。然而,與普通公辦院校相比,獨立學院成立時間較短,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尚未完善,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獨立學院的管理人員在管理過程中,更多的是依賴于經驗管理,而忽視法治與德治的運用。在這種管理理念的作用下,造成部分獨立學院師生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不強,難以將兩者進行有效結合。
(二)教師自身相關意識尚未成熟,認識缺位,經驗不足
法制意識與道德意識的成熟,往往是需要經過很長的積累之后才能夠完成,然而在獨立學院的自有專職教師中,卻多以青年教師為主,湖北一學者在對武漢某獨立學院的專職教師隊伍進行調查后發現,“該學院專職教師35歲以下者占80%以上”[3],這些青年教師自身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還未完全成熟,難以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以對學生進行教育。不僅如此,在部分獨立學院輔導員和班主任的頭腦中,還存在“重德輕法”或“貴法賤德”等錯誤的教育思想,一些輔導員和班主任在教育過程中,只注重用道德的力量來感化學生,甚至當學生出現違法違紀等行為時,往往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另一些輔導員和班主任則為了省事,一味的用法律和校紀去要求學生,忽視對學生的道德引導,這兩種錯誤思想的存在,都對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產生干擾。此外,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以下簡稱“基礎”課)的課堂教學,而獨立學院“基礎”課的教學多由只具有初級職稱的青年教師負責,這些青年教師經驗不足,難以滿足“基礎”課教師所需要的“去專業化”和“再專業化”的要求[4]。
(三)學生學習動力不強,對相關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獨立學院的入學門檻較低,以福建省為例,近年獨立學院的錄取分數線都比一本院校的錄取線低80分左右,因此,獨立學院學生與普通公辦本科院校的學生相比,具有文化基礎薄弱、學習自覺性較低等特征,但是他們在活動組織、人際交往等方面卻要強于公辦本科院校的學生。然而,大部分獨立學院在開展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時,往往照搬母體院校的教育體系和教學方法,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手段,造成部分獨立學院學生對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缺乏足夠的學習動力。此外,獨立學院與公辦本科院校相比還具有一個顯著特征,即學費較為昂貴,不少專業的收費甚至是公辦高校的兩倍以上,在這種情況下,部分獨立學院學生及家長出現“花錢買文憑”的心態,即只注重最終文憑的獲得,而對學校的相關教育,如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三、促進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的有效路徑
促進獨立學院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僅僅從某一方面著手是難以完成的,它需要從管理理念、校園環境、教師素質及學生主體性等方面共同著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轉變管理理念是促進兩者結合的基本前提
學校管理層需要轉變管理理念,實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培養學生的法制意識和道德意識。《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中規定“獨立學院設立理事會或者董事會,作為獨立學院的決策機構”[5],作為學校的決策機構,理事會或董事會在修改或制定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時,應當注重遵循相應的法律法規,使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更加合法、合理;在制定涉及學生管理方面的政策時,要通過各種途徑,如舉辦師生聽證會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規范的討論中來,通過這種形式,來增強學生民主法制觀念;在日常的學生管理過程中,學校應盡可能制定相應的校規校紀,實行法制化、規范化的管理。同時,還要注重將德育工作融入到法制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各種道德教育方式,促使學生將他律轉化為自律。
(二)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是促進兩者結合的有力保障
校園文化環境是影響學生法律意識、道德意識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然而,由于辦學時間短等原因,造成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底蘊較為薄弱。為了優化獨立學院校園文化環境,促進學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結合,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在物質文化層面,當前獨立學院大致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母體”高校的老校區進行辦學,文化氣息較為濃厚,但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落后,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應當將重點放在改善學校的各項教學和生活設施方面,為學生學習法律知識和道德知識提供便利;另一種是新建校區進行辦學,各種教學和生活設施都較為先進,但是缺乏文化積淀,這時學校就應當側重于校園景觀的建設中,通過塑造道德模范人物及守法典范的雕像等方法,為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營造良好的氛圍。其次,在制度文化層面,制度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保障,它會對學校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產生重要影響。與公辦高校相比,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思想更為活躍,教育難度更大,迫切需要良好的制度文化來保障。為了形成良好的校園制度文化,獨立學院在制定和實施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時,一方面,要體現規范性、民主性的要求,培養學生的民主法制觀念;另一方面,也要體現以德治校的理念,以培養學生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最后,在精神文化層面,精神文化是整個校園文化的內核,為了培育有利于學校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精神文化,獨立學院可以邀請法律專家和道德模范來校開展講座,提高學生們對法律和道德重要性的認識,還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學校網站、宣傳欄等途徑,向同學們普及法律和道德知識,營造良好的校園氛圍。
(三)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是促進兩者結合的必要條件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6]。獨立學院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素質的高低。首先,獨立學院要努力提高教師特別是自有青年教師的法律素質和道德素質,通過提供各種進修和培訓機會,幫助他們學習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識,樹立良好的法律意識,鍛煉其運用法律手段來解決法律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要注重引導學校教師自覺遵守道德規范,不斷提升他們的道德修養。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求教師做到言傳身教和身體力行,以教師自身的實際行動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其次,獨立學院要努力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所以對于擔任這門課的任課教師,學校應當通過組織相關的教學比賽、教學研討會等途徑,幫助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其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特點來開展教學的能力。此外,對于獨立學院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如黨政干部、輔導員和班主任等,則應當重點提高其綜合運用各種教育方法以及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能力,鼓勵他們充分運用黨團組織、新媒體等有效路徑,將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各個方面。
(四)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是促進兩者結合的根本動力
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獨立學院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關鍵一點就在于能否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性作用,包括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等。在筆者看來,學校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和合理需求。獨立學院學生與公辦本科院校學生在成長規律和自身需求方面不盡相同,且獨立學院學生內部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之間也存在差異,因此,在日常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過程中,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應當努力地將教育內容與學生自身的成長規律、合理需求結合起來,激活學生的接受機制。二是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學校應當明白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教會學生掌握法律和道德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法律和道德意識,將學生培育成全面發展的人才。此外,在制定教育目標時,獨立學院不能照搬公辦本科院校的經驗,而應當本著實事求是的原則,根據獨立學院學生自身的思想狀況、學習能力確定合適的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三是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改變過去單一的以考試成績為主的評價方法,建立包括教師評價、學生互評以及學生個人自評在內的復合型的評價體系,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14-10-28.
[2]中共中央理論宣傳部理論局.法治熱點面對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17-127.
[3]高振峰.用系統的觀點建設獨立學院青年教師隊伍[J].中國石油大學勝利學院學報,2009(4):67-70.
[4]邢國忠.全國高校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理論與實踐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0):124-125.
[5]教育部.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中發[2008]26號)[Z].2008-03-07.
[6]鄧小平文選(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5.
作者:陳為旭 肖金明 單位: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