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概念界定
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是指在基礎教育領域,對已取得教師資格的在職教師進行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主要目的的一系列教育訓練活動的運行方式。其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培訓主體、培訓理念、培訓對象、培訓目標、內容、手段、管理與評價等。內在構成要素所組成的結構、要素之間的不同關系決定模式的實質,起主導作用的要素體現模式的特征。由于指導思想、培訓程序、組織形式、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異,教師繼續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模式所發揮的功能,即教師繼續教育的成效也不同。
2研究概述
繼續教育模式是使繼續教育目標與內容落到實處的具體組織形式。由于受訓教師需求的多樣化,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多樣化就顯得特別重要。當前發達國家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在呈現多樣化特征。從培訓主體角度來看,基本形成了四個比較穩定又相互補充的模式,即“高校本位”模式、“培訓機構本位”模式、“研訓一體”模式及“學校本位”模式。國內最近十幾年關于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很多。著作方面的主要成果如下:《教師繼續教育模式與機制研究》(姚繼業,陳邦峰,2000)從繼續教育目標體系、課程體系、基地建設、教師繼續教育管理運行機制以及評價機制五方面分別進行專題研究。《欠發達地區中小學教師隊伍建設典型經驗與實踐》(陳世楷,2000)對貧困、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現狀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教師繼續教育模式:自修學分模式、校本培訓模式、科研驅動型模式。《貧困地區教師培訓研究》(“貧困地區教師培訓”課題貴陽實驗區課題組,2004)闡述了城鄉聯動式教師培訓模式。《教師專業發展與培iJII}(吳衛東,2005)對微格教學培訓模式、案例教學培訓模式和行動研究培訓模式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和分析。《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研究與實踐》(李樹棟,2007)系統闡述了“協作——探究”培訓模式。《教師教育模式研究》(靳希斌,2009)從理論闡述、含義、類型及政策分析等角度對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進行了研究。《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研究與探索》(鄭百偉,2009)中概括出了五種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學歷指向的模式、基于區域協作的模式、基于校本培訓的模式、基于個性化研修的模式以及骨干教師培養指向的模式。《教師專業化培訓模式研究》(陳躍輝,2010)從教師培tJIl~體角度分析,教師培訓模式主要有高校為本的教師培訓模式、研訓一體模式、校本培訓模式、自我反思培訓模式。《教師培訓研究與述評》(李方,鐘祖榮等,2011)對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農村教師研修工作站模式,以課例為載體的教師培訓和基礎項目學習的教師培訓模式研究。
期刊、論文方面的成果頗豐。例如“我國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反思與重構”按照教育目的及其所依存的空間形式,把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分為高校模式、校本模式、教師中心模式和社區模式。“基于教師發展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模式探討”提出:培訓內容——貼近教學實際,拓展教師能力;培訓形式——離職為主,校本為輔;財政投入——多渠道,多形式;教師培訓評估——史前評估,事后考評;教師終身進修制度——演進教師資格證書,體現教師發展特色。“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創新教師培訓模式”闡述了送教下鄉、訂單培訓、置換培訓等。專門針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進行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貧困地區教師培訓研究》(“貧困地區教師培訓”課題貴陽實驗區課題組,2004)提出了師訓、教研、科研、電教“四位一體”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機制。“通遼地區農村小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提出農村教師培訓模式:課題牽動、聽評課、反思教學、問題探究、案例分析、網絡交流和專家引領等模式。“邊遠貧困山區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研究——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山區的教育人類學而透視”以青海省民和縣官亭鎮的五所山區小學為個案,運用人類學的田野工作方法,對邊遠貧困山區小學師資現狀以及教師繼續教育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和分析。“少數民族雙語教師培訓模式及政策研究——以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為例”闡述了參與式培訓模式、開放式培訓模式、案例培訓模式、導師制培訓模式、研修——反思模式、“處方”式培訓模式。
3分析與思考
通過對上述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歸類,我們可以發現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是多樣的,從不同的角度我們可以進行不同的分類。為此,我們可以從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培訓內容、培訓手段、培訓管理等角度對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進行解讀。目前國內存在的培訓模式主要有:從培訓主體角度看,有院校培訓模式、研訓結合培訓模式、校本培訓模式、導師制培訓模式、遠程教育培訓模式。從培訓對象角度看,有新教師培訓模式、骨干教師培訓模式、晉級履職培訓模式。從培訓內容角度看,有基本功訓練培訓模式、計算機培訓模式、課程中心培訓模式、熱點培訓模式。從培訓手段角度看,有微格教學培訓模式、案例教學培訓模式、項目研究培訓模式、網絡培訓模式、電化教育~~iJII模式。從培訓管理角度看,有學分驅動培訓模式、自學考試培訓模式等。述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對教師繼續教育模式進行了探討,這些研究從整體上反映出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相關理論與實踐逐步完善的過程。在內容,后續研究者都努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在研究方法上,從最初的個案法、訪談法到后來引入數據處理和分析,研究成果日趨科學。在研究的視角上,不斷引入其它學科視角,如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所以的這些成果對后續的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開展和教師專業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總體看,日前的研究對具體培訓模式的介紹分析比較多,對教師培訓模式基本理論問題的研究、系統分類等還不夠;對培訓的教學模式分析多,對宏觀的、管理的模式研究比較少。此外,針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育發展水平實際的研究不多,已有的農村、民族地區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相關研究成果不夠豐富,日.零碎、不系統,論述不夠深入,大多停留在闡釋的層面,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通過分析和總結以往的研究,我們可以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探索,以達到進一步優化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目標。
第一,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研究應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段性和系統性。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動態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積累經驗,從而逐步完善自己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所受繼續教育應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系統性。但是,現實中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往往具有隨意性,就事論事,對教師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專業發展階段的深入分析與研究不足,導致繼續教育模式缺乏長遠的、系統的規劃,降低了教師繼續教育的質量。為此,我們應該加強相關研究,進一步探索m能夠與教師已有經驗建立聯系的、符合教師專業發展階段的繼續教育模式。
第二,加強對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教師繼續教育教學模式研究,而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相關理論研究不足。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理論研究具體主要包括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理論基礎,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因素分析,各種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的理論基礎、研究范式、重要影響因素分析等。
第三,進一步豐富農村地區、民族地區教師繼續教育模式研究成果,提高相關研究質量。目前很多的研究都是普適性的教師繼續教育模式,對于具有相當特殊性的農村地區、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模式探索不夠,研究不夠深入、系統,質量不高,且多集中于教學法的探索和個案的研究。為此,我們在此方面的研究探索還是有很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