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革命精神對教育的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老區精神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借鑒
老區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老區人民革命實踐活動的總結與升華,她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認真分析,深刻領會不但可以給我們以強大的精神力量,而且可以給我們提供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1.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老區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總結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得出的結論。我們知道,中國共產黨從成立后就是在同“左”和“右”的錯誤斗爭中不斷壯大成長起來的偉大的黨。老區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也證明,什么時候堅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什么時候黨的事業就能興旺發達,反之,必然會遭受巨大的挫折。現階段,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要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為老區的建設指明方向并提供政治上的保障。
2.開拓創新的變革意識。這是老區精神的靈魂,有人認為老區精神就是“保守”、“愚昧”的代名詞,老區精神已經過時,這是對老區及老區精神的一種極其錯誤的認識。試問,如果沒有這種開拓創新的變革意識,慶陽老區能戰勝困難,戰勝敵人,而成為第二次革命戰爭中央工農紅軍長征后剩下的唯一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嗎?沒有這種開拓創新的變革意識,隴東老區會成為全國的模范抗日根據地,中國新民主主義國家的試驗田嗎?會出現追求新生活的“劉巧兒”嗎?會出現新秧歌運動的旗手劉志仁嗎?回答是肯定的。既然有為什么會給人留下思想保守的印象呢?這是因為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一些人覺得大功告成,腦海中的老區精神已蕩然無存,等、要、靠,不想承擔責任,不想調查研究的官僚主義作風逐漸盛行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問題的癥結。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弘揚老區精神,特別是開拓創新的變革意識。按照“三個有利于”的標準與“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開拓創新,求真務實,加快老區經濟的發展。
3.艱苦創業。這是老區精神的基礎,沒有艱苦創業的精神,就沒有中國革命的勝利,更不會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在抗日戰爭最困難的時期,如果沒有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沒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大生產運動,就不會有抗日戰爭的勝利,也不會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也是靠這種精神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取得的。作為老區,更要立足我們的實際,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老區人民的聰明才智。千方百計加快發展步伐,縮小同發達地區的差距。
4.群眾路線。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三大法寶”之一,又是老區精神的原動力。人民群眾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創造者,他們是我們戰勝敵人取得革命和建設勝利的力量源泉。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條件極其艱苦的情況下,以劉志丹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就是因為自覺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使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更是依靠人民群眾,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調動人民群眾革命的積極性,譜寫了一曲曲黨政軍民魚水情的時代凱歌。同志曾經說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戰爭的偉大力量存在于人民群眾中。同志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時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一些人特別是我們的個別領導干部看不起群眾,對人民群眾的事漠不關心,高高在上,損害群眾利益,造成黨群關系惡化,群體上訪案件不斷,這是極其危險的。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革命老區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如果放棄了群眾路線這個“法寶”,人民群眾這個力量源泉將會枯竭。因此,我們必須繼承好發揚黨的群眾路線,從老區精神中汲取營養,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甘當小學生;在政治上執行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養成善于傾聽群眾意見的習慣,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生活上關心群眾,全心全意為群眾謀福利;作風上謙虛謹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這樣,才能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充分調動老區人民建設老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才能促進老區跨越式發展。
5.奉獻精神。這是老區精神必備的品質,革命和建設需要一大批具有獻身精神的人。在戰爭年代沒有獻身精神就不會有革命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沒有獻身精神就不會有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取得。老區人民正是用這種獻身精神創造了老區的昨天。今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老區精神還要不要?我想,回答是肯定的。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共同富裕。就個人而言,如果要用正當方式發家致富,不艱苦創業,不付出艱辛勞動,不奉獻社會恐怕自身也不會發展起來。因為整個社會就是一個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就黨的領導干部而言就更應該具備克己奉公,不怕犧牲,無私奉獻,樂于獻身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帶領老區人民走上經濟騰飛的光明大道。
二、老區精神是教育青少年最現實的思想武器
青少年歷來是各種力量爭奪的對象,可以說,誰爭得了青少年,誰就爭得了未來。早在戰爭年代,在隴東老區敵我爭奪邊區青少年的斗爭就非常激烈。1939年4月,國民黨在西峰鎮創辦了慶陽師范學校,1940年春,在邊區政府決定創辦隴東中學的同時,國民黨又在西峰鎮創辦了慶陽中學,隨后還在寧縣早勝創辦了早勝中學。為了瓦解邊區革命政權,敵人不斷制造反革命輿論,說隴東中學不是給學校招生,而是給八路軍招兵,一上隴東中學就成了公家人,就再也回不了家等。因此,在孩子上隴東中學的問題上,家長有的觀望,有的動搖,有的反對,有的逃避,有的用殘疾弱智孩子頂替,隴東老區曾有100多名青少年跑到國統區上了中小學。斗爭之激烈,困難之大是難以想象的,但隴東老區的中國共產黨和人民并沒有退縮,而是千方百計創辦學校,擴大教育對象,為我們的黨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干部,為老區培養了一大批建設人才。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西方勢力“和平演變”的立場并沒有改變,他們把希望寄托在青少年的身上。因此,敵我爭奪青少年的斗爭將更加激烈。特別是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今天,西方敵對勢力更是利用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某些失誤,大肆攻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對青少年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應該發揚老區的戰斗堡壘作用,更應該用老區精神去教育武裝青少年的頭腦,這是因為老區精神不是空洞的教條,它是扎根老區并且是物化了的精神文明成果,在老區有著深厚的基礎和土壤。用這種精神教育我們的青少年,就會使他們倍感親切,易于接受。同時還應該結合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寓教于樂,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體化、生動化,從而使老區精神扎根青少年的思想深處,并轉化為一種內在的動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影響,堅定共產主義信念,擁護黨的基本路線,聽黨的話,積極投身建設新老區的偉大實踐中去,為老區的建設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黨和國家后繼有人,才能使我們的黨和國家立于不敗之地,也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