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網絡輿情中的怪波現象及數學建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通過統計微博熱門話題的閱讀量和相關微博數,發現網絡輿情熱點問題中存在怪波(RogueWave)現象,其特點為形成迅速、波幅巨大、持續時間短、對其他話題有排他性。利用KdV方程及其怪波解討論怪波的形成機制和演變趨勢,為網絡輿情監測、控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對策建議。
關鍵詞:
微博;網絡輿情;KdV方程;怪波
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互聯網絡的直接反映,在社會監督、社會治理中能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同時,網絡暴力可能會影響社會安定。因此,網絡輿情的監測與研究受到政府部門、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重視。目前網絡輿情領域的研究結果比較豐富,如非常規突發網絡事件的監測預警[1];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模型及仿真實證研究[2];預警指標體系構建[3];以Sznajd模型[4]為代表的粒子交互模型;熱點話題中的孤波現象[5]。在最近的研究中發現,網絡輿情的熱點問題存在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某個特殊的話題迅速爆發,突然之間吸引幾乎所有網民的關注,如巴黎恐怖襲擊事件、優衣庫試衣間事件。從波的角度描述是:波高非常高,形成過程極其短暫,具有排他性。這明顯不同于文獻[5]中描述的孤立波現象,而類似于非線性波中的怪波(RogueWave)。這一新現象引起了我們極大的興趣,本文將通過分析統計數據,尋找這一“怪波”現象并通過數學模型來研究其演變過程。
1網絡輿情中的怪波現象
2015年11月13日,法國首都巴黎發生系列嚴重恐怖襲擊,迅速在新浪微博(Weibo.com)擴散,逐漸吸引幾乎所有網民的注意力,極短時間內網絡輿情熱門話題“巴黎恐怖襲擊”(Case1:Paris1113)形成并攀升至排行榜第一名。統計新浪微博(Weibo.com)上該話題新增閱讀量和微博數之和,時間段設置為初期2小時,后期12小時。并選擇當天熱門話題排行榜第二名為參照話題(Case2:Reference)。統計數據如表1所示。從圖1可以看出,該波形成時間短、波幅巨大,明顯不同于參考文獻[5]中的孤立波現象,而類似海平面中的怪波(RogueWave)。怪波是短時間存在的局部區域的大振幅波動,又稱為畸形波、巨波、異常波等。歷史上怪波的記錄大部分都與航海災難有關。數學家Smith在1976年首次以NSL方程為模型來研究怪波,但是目前對怪波的產生機制、演變規律尚未完全明確,這吸引很多數學家、物理學家的關注,如郭柏靈院士團隊近年來致力于此問題的研究[6]。
2數學模型及分析
參考文獻[5]中曾引入Korteweg-deVries方程(KdV)用于描述網絡輿情中的孤波現象。除孤立子解外,KdV方程還具有波動解。可以看出,波突然出現,形成時間短,波幅巨大,因此,稱為怪波解。通過分析可得:(1)由解的表達式(2)可知,當t為某一特定時間(由于平行移動的意義,不一定是0時刻)之前,函數u為0,即開始階段該話題無人關注;當時間t→+∞時,u趨近于零,即微博的熱點問題的關注程度逐步下降趨于零,這符合微博輿情演變規律;(2)從圖2可以看出波幅非常巨大,數萬倍于時間變量,這符合“巴黎恐怖襲擊”的實際態勢,醞釀期關注的人非常少,06:00—08:00時間段內近新增僅為0.2*106,而在高峰期每2個小時的時間段內這一數字達到106.6*106;(3)該波形成時間極短,且持續時間不長,在“巴黎恐怖襲擊”的形成、演變過程中能發現,數小時內新增量從0.2*106一路攀升至35.7*106、106.6*106,但是迅速衰減,第二天即使將統計時間間隔調整為12個小時,事件相關新增量依然無法與高峰期相比;(4)怪波具備較強的破壞力和排他性,意味著此時很難存在其他形式的波動,對應到網絡輿情中,意味著怪波事件將吸引幾乎所有網民的注意力,其他熱門話題很難形成和發展,這很好的解釋了在熱門話題“巴黎恐怖襲擊”高峰期時,其他熱門話題,如排名第二的“參照熱門話題”幾乎沒有關注度;(5)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一個網絡輿情的控制策略:培養一個熱門話題,使之成為怪波,這個怪波一旦形成,將吸引幾乎所有網民的注意力,從而使其他熱門話題衰減甚至消亡,達到改變網絡輿情的目標。
3結語
從數據統計表1和圖1中能清楚看到熱門話題“巴黎恐怖襲擊”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以波幅巨大、形成快速、持續時間短為顯著特征的怪波現象,KdV方程及其波動解很好地描述這一現象,通過具體分析發現模型選取是合適的,得到的結論將為網絡輿情監測、控制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礎和對策建議。
參考文獻:
[1]彭劭莉,張樂.突發事件網絡輿情預警研究綜述[J].情報探索,2013(6):51-54.
[2]蘭月新,曾潤喜.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規律與預警階段研究[J].情報雜志,2013,32(5):16-19.
[3]林琛.基于網絡輿論形成過程的輿情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情報科學,2015(1):146-149.
作者:吳煒煒 孟翠翠 單位:安徽新華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