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聲樂教育與傳統民間音樂結合初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當下開設的聲樂課程注重引入西洋元素,以訓練學生的歌唱技巧為主要目標,但忽視了傳統音樂的傳承及創新,致使聲樂教育中缺少民族精粹,難以彰顯聲樂藝術的東方意蘊。長此以往,我國傳統的民間音樂將可能面臨衰落的狀況。為此,現代聲樂教學應更好地傳承民間音樂,將傳統音樂元素融合到聲樂教育中,促使傳統音樂、現代音樂完美融合,以提高聲樂歌唱的藝術層次,喚醒當代人對優秀傳統音樂的傳承信念,從而培養出更多既懂得傳揚經典,又富有創新精神的音樂人才。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育;傳統民間音樂;
人們運用科學方法演繹藝術語言,能使聲音語言充滿韻律感、造詣感。演唱者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對作品展開二次創作,賦予作品多元化的豐富內涵,并與聽眾產生精神、情感上的共鳴,這樣的藝術形式稱為聲樂,亦稱藝術歌唱。聲樂教育不能忽視個人的心理體驗。因此,如何將傳統民間音樂融合到聲樂教育中,需要教育者進行深入思索,以推進我國音樂教育多元化、融合化的發展之路。
一、傳統民間音樂概述
從傳統音樂的發展來看,音樂是我國古已有之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歷史長河中不斷更新的古代音樂富含歷史韻味,同樣也具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在原始社會,古代音樂由勞動人群在共同勞作中偶然所創,那時的音樂不具系統性,發展得不夠成熟。奴隸社會興起宮廷樂曲,對傳統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封建社會出現很多民俗樂器與音樂,這些音樂、樂器各有特點,體現了古代音樂的特定結構及風格。西漢、唐、宋等時期,詞和賦日漸盛行,為民間音樂注入更多文化特質,促使音樂特點越發分明,富含東方特征的民間音樂也得到廣泛傳播。到了明、清時期,昆曲、說唱、皮黃腔等占據了民間音樂的主場,之后京劇不斷發展,成為我國的傳統精粹。同時,許多形式各異的彈唱曲式、特色小曲被大量創作出來。傳統音樂融合著多種文化精髓,蘊含著我國歷史的變遷“味道”,挖掘、運用傳統的音樂元素,既體現出現代音樂對傳統精粹的繼承傳揚,也展示出現代聲樂深厚的文化底蘊。總體來說,將傳統的民間音樂引入聲樂教育中,應該從意識層面轉變目前的教學思想,讓教育者適時改變慣有的教學理念,認識到傳承傳統的重要性,使其自覺參與到教學革新中來,積極探索民間優秀音樂在聲樂教學中的融合策略,以全新視角審視當下的教育模式,用帶有人文氣息的方法教育學生,使高校學生懂得繼承、創新傳統音樂,促進學生獲得更高的音樂造詣。
二、高校聲樂教學融入傳統民間音樂的必要性
(一)聲樂教育的發展需求
立足于音樂教育的自身發展,不難看出當前音樂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問題就是:逐漸背離了傳統音樂精粹,讓音樂傳承淪為“空談”。這不但歸咎于時展的大勢所向,還應深刻反思教育者本身的思想問題。在教學中,一些教師沿用以往的教學模式,將民族音樂放在一邊,而簡單強調西洋技法的傳授。這就讓學生誤以為“崇洋媚外”是正確的學習觀念,從而忽略了對本民族精髓音樂的學習。面對這一現狀,聲樂教師應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以多元教學取代單一教學,尋找到傳統和現代兩種音樂的契合點,調和二者的碰撞及沖突,編制兩者兼有的教學內容,實現音樂的多元結合。
(二)民族文化的傳承要求
從文化發展來看,音樂傳承不是單純的技藝傳授,其中包含著傳統文化的不斷流傳。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彰顯著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內在品格,每個國人都必須不忘傳統、不忘歷史。當下的聲樂教育中滲入了過多的外來元素,這對各國間的音樂交流具有積極意義,但不利于本民族的音樂傳承。尤其是我國教育關注技法學習,借鑒很多西洋唱法,在教學中著重講解此類唱法的運用。學生意識中自然形成了“重西洋、輕民族”的想法,這就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影響了民族文化的延續傳承。因此,在聲樂教學中融入傳統民間音樂,是傳承民族文化的要求。
(三)培養人才的必然要求
音樂教育應秉承“民族的即是世界的”這一理念。教師要將傳承民族音樂看作教學的一部分,把握好教學的每個節點,使學生在深入感悟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學習聲樂的多種唱法。此外,教師要指引學生以獨特方式發揚民族音樂,努力提升自身音樂整合能力,開創新型聲樂教學模式,激活學生創作思維,培養出新時期的優秀音樂人。
三、高校多元化聲樂教育的文化探討
中國文化和藝術相互聯系,密不可分。探究聲樂藝術的教育發展,必然要從文化角度予以解讀,了解文化根源才能更好地探尋藝術發展之路。中華民族一向強調“和而不同”的文化思想,將其引入音樂教育的發展中,可理解為: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必須建立在傳統文化的根基之上,在堅持發展本民族精粹音樂的同時,科學融合其他的外來元素,理智面對中、西音樂的互相交融,不盲目接受也不一味排外,以“堅持自我”和“虛懷若谷”的態度看待兩者的結合。在深入感悟歷史變遷的前提下,傳統音樂的精髓成分才會被人們所挖掘與運用,而且也只有總結前人的音樂理學,現代音樂才能迅速發展。否則,人們僅學習簡單的演唱技藝只是習得了音樂的形式,而表演出的作品并沒有實質靈魂。如此一來,音樂品質必然難以達到絕佳的藝術高度。以“和而不同視域”體察一個時代的音樂教育,需要基于當下的教育現狀,用“尋根”思路找出現存的教育問題,運用適度原則兼容多種音樂,豐富鄉土音樂的內里韻律,使其綜合各種優良的音樂元素,系統提升中國音樂的自身品質,并在實踐中逐步搭建起適合國人的聲樂教學范式,為各大高校今后的聲樂教育樹立榜樣,促進多元音樂教育體系的最終構建。在多元體系的統御下,現代教育對西洋文化的吸收應當抱以“共存互利”的態度,將外來文化納入教育體系,但按照自身需求選擇性地整合這些文化,最終實現西洋元素繁榮本土音樂。現代教育注重創新性,聲樂教育同樣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優秀人才。為實現這一教育目標,教育者應把“和而不同”當作基本理念,明確當前教育的核心內容,以適宜方法推進鄉土音樂和西洋元素的創新整合,提升聲樂教育整體質量。
四、民間本土音樂和聲樂教育的結合方略
(一)以民間音樂為主體教學內容
解析民間音樂的藝術形式及結構,人們可了解到民間音樂的多種不同的存在形式,但一些本土音樂僅限于當地傳唱,并未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因此,在傳承本民族各種形式的民間樂曲時,需要專業人員親自到各地進行搜集、整理,然后集合成符合學術標準的教學資料,并于課堂上由教師傳授給學生。高校聲樂課程應以民間音樂為主體的探究內容,著重體現民間音樂的教育意義,讓學生領會傳統音樂在音樂發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其在聲樂學習中形成“尊重傳統文化、傳承民族音樂”的意識,促使學生從思想上重視本民族的傳統音樂。在教學中,聲樂教師可借鑒多種方法,啟迪學生思考聲樂學習、民間音樂的內在聯系,增加民間音樂在聲樂訓練中的出現頻率,加深學生對本土音樂的記憶,使學生熟練掌握民間音樂的唱腔技法,提升練唱效率。此外,教師應深入解析傳統文化、音樂和高校聲樂教育的本質關系,認真吸納傳統音樂的精髓成分,將民族樂理知識融合到日常教學中,豐富聲樂歌唱的內蘊層次,拓寬聲樂學生的音樂眼界,培養新時期的音樂傳承人。
(二)突顯本民族的音樂教學特色
民間音樂的形成、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將其融合到現代教育當中,必然需要多方面的大膽創新,以符合聲樂教育的具體需求。因此,教師在傳授民間唱法時,應注重傳統性、特色性、創新性的兼容體現,使學生感悟到音樂文化的內在張力,從而更加專注地投入聲樂學習。在多元化教學中,教師要對“和而不同”理念進行延伸、擴展,將這一理念運用到教學的每個環節,指引學生正確面對中外文化、音樂的交流和融合。具體而言,高校要革新教育機制,改良聲樂課程,鼓動全體師生關注音樂教育的體系改革,善于利用本校的現有資源,積極創設彰顯民間特征的聲樂課程,深化各民族間的音樂滲透,通過聲樂教學將民間音樂文化傳承給高校學生,實現以民間音樂課程教學助推聲樂教育的良好局面。此外,課程改革應注意引入少數民族及其他國家民族的民間音樂,這樣才能全方位完善高校聲樂課程的結構、內容及教學目標,促使學生掌握到更多、更全的民間音樂,促進民間經典音樂的廣泛傳承及創新發展。
(三)有效激活高校學生的樂學意識
樂學意識的培養關乎學生能否快速進入高效學習狀態。聲樂教學是一種歌唱性學習過程,學生以怎樣的訓練狀態參與學習,會對教學效果產生很大影響。教師指導學生保持愉悅、自然的訓練狀態,能夠幫助學生輕松掌握各種唱法技巧,增強學生對聲樂訓練的成就感,促使學生真正愛上聲樂演唱。當學生以積極狀態投入訓練時,能夠充分感悟到民間音樂的獨特魅力,然后用飽含熱情的態度進行聲樂課程的學習,促進民間音樂、現代聲樂的融合。此外,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實際表現,運用科學方式評估每個學生的聲樂成績,鼓勵學生大膽地自由發揮,堅持個性演唱的教育理念,促使民間音樂傳承步向多元化創新之路。
(四)提升高校師資團隊整體實力
教學質量的優劣和學校師資力量有很大聯系,打造精良的師資團隊是取得高質量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當前,各高校聲樂教學呈現出參差不齊的建設現狀,一些高校不具備多元化教學體系,教師素質整體不高,課程改革不夠深化。這些問題制約著聲樂教育的持續發展,同時也影響到民間文化的傳承發展。基于此,高校應立足自身情況,積極引進先進的教學模式,多方面審查教育漏洞,及時調整改革措施,合理策劃發展方略,促進高校建設的完善發展。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應從兩方面入手:一是高校多舉辦關于“構建多元化聲樂教育體系”的培訓活動,發動教師廣泛參與學術探究,提出在本校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聽取教育專家的解決策略,改善師資建設問題,推進學校教育的綜合提升;二是高校教師應完善自身知識結構,關注前沿音樂科研動態,健全聲樂理論體系,以開展教育科研、舉辦專家講座、組織進修深造等形式提升聲樂教師的整體素質,增強高校師資力量。音樂給人以美好的心靈體驗,一名歌唱者需要深入領會作品的內涵,在運用自己的歌唱技藝將樂曲演繹出來的同時,歌唱者應嘗試加入個人的內心體驗,將作曲人和自己的情感進行深度融合,從而演繹出更具共鳴性的歌唱作品。從探究民間音樂的角度看,聲樂教育應從觀念上轉變“重西洋、輕民族”的觀念,使聲樂教育同時兼顧本民族音樂和外來音樂,不斷探索聲樂藝術的融合方式,鼓勵高校學生多練習、多創作富含民族元素的音樂作品。此外,傳統音樂在現代教育中的融合發展應當納入文化傳承體系,教育者在關注傳統音樂的整合發展時,應透析音樂文化的發展規律,科學挖掘民間音樂的精華部分,努力實現聲樂教育和傳統精粹的完美結合,采用最優方式演繹具備東方韻味的演唱藝術,促使中國音樂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參考文獻:
[1]匡祎.論高校民族聲樂教育中民族性的價值與貫徹[J].樂府新聲,2015,(2).
[2]黃亞萍.探索高校聲樂教育中的民間傳統文化資源[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3,(8).
[3]楊芬.民間聲樂傳承與現代聲樂教育發展探究[J].戲劇之家,2015,(6).
作者:呂清 單位:永城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