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交通工程課程教學革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方式仍以接受式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交通工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單一的教學方式在短時間內可能效果不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便會慢慢地失去興趣,且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近年來雖然廣泛使用多媒體教學作為輔助手段,但優越性并不明顯。有的教師完全圍繞課件講課,導致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蛻變為主導作用,這反而不利于學生消化、理解課堂教學內容。
2.教學內容陳舊。中國的“交通工程學”創立于70年代后期,還是一個年輕的學科,但其發展迅速,新的理論與方法不斷出現。在交通中出現的問題也曾出不窮,相應對策不斷更新。而目前的教材中有些內容還是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交通工程理論為主,導致教學內容過于陳舊。
3.不能結合社會需求調整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與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息息相關。除此之外,交通工程對系統思想的培養要求更高。如何在交通工程課程教學中貫徹系統性、實踐性、創新性的思想是個難題。
二、交通工程課程的改革方向
1.教學手段的豐富。
①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料。多媒體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中已很常見,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體資料可顯著提高教學效果。通過收集各種交通工程的動畫、視頻資料,精心整理、合理編排,形成完整的系列章節多媒體資料,并融入到課件之中。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媒體資料更直觀地展示各種交通設施、存在的交通問題,使學生有更感觀的認識。
②合理的設置實踐教學環節。在過去的教學中,往往在交通工程課程中并不設置專門的實踐教學環節,而合理的實踐教學安排卻更加容易使學生對已學的知識融會貫通。應設法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比如可以布置一些交通特征統計的課外實踐,學生進行實地的交通調查,獲得某個實驗路段的交通數據,結合數據可在后續課程中進行交通統計、交通預測等方面的實踐。
③構建網絡教學環境。網絡是我們今天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信息工具,發揮網絡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是我們現代教學必不可少的手段。通過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可以轉變教師角色、轉變學生地位、轉變教學內容、轉變媒體功能、轉變進程結構,用信息化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學習資源,指導自主學習。當然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需要不斷地積累,可以通過精品課程網站的建設,將有教學大綱、教案、課件、習題集、主講教師介紹、現場教學錄像等教學資源錄入網站,便于學生課后自習以及與教師課后進行溝通。
2.教學內容上的更新。當今與交通工程學相關的現代高新技術和邊沿學科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新理念不斷涌現,包括:智能交通運輸系統、綠色交通系統、交通行為理論、交通系統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現代建模與計算方法、智能控制系統理論、現代仿真技術等。這些內容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等為背景,并結合中國實際發展的需要,系統地提出了現代交通工程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方法,并介紹相關的應用技術。特別在交通系統設計、現代交通系統分析(包括交通影響分析)、現代交通控制與管理系統、綠色交通系統、現代交通仿真系統、現代道路物流系統等的基礎理論和方法等方面更具特色。將這些新理論、新技術以及新理念融入到教學內容中,使學生能夠接觸到交通工程發展的最前沿。
3.教學思想的變化。在教學思想上,從現代交通工程的新理念出發,將其融入課程教學中,注重以下幾方面交通工程教學思想的轉變。現代交通運輸系統理念的變化:將致力于發展協和交通運輸系統的理念融會于教學之中。包括:
①交通與(生態的、心理的)環境協和;
②交通與未來的協和(適應于未來的發展);
③交通與社會的協和(安全、以人為本);
④交通與資源的協和(以最小的代價或最小的資源維持交通的需求)。高新技術的運用:信息技術、新理論與新方法的運用。系統思想的運用:培養學生綜合考慮人(行人、司機、乘客)、車(機動車、非機動車)、路、環境及其他因素構成的統一系統。對公共交通及人的關注:交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公交作為城市生產的第一道工序,它直接保證著城市經濟生活的有序運轉。因此,城市公交優先就成為了世界各地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傳統城市交通環境設計的基本特點大多是“以車為本”。因為一提到人車分離,往往先考慮和解決的是車輛而不是人的通行問題。“以車為本”長期以來一直是道路交通設計的出發點。交通并不僅僅是車的移動,而是人或物的移動,規劃時,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人的可達性。只有把“人優先”作為前提,車輛的通行和安全才能得到保證。在課程教學中應使學生充分理解公交優先及以人為本的現代交通工程的基本特征。當前我國對交通工程人才的系統運籌思想、工程實踐能力、創新思維的運用等要求越來越高。高校在進行交通工程課程建設中應不斷改革教學手段,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理念,不斷加強對交通工程人才培養需求的把握,在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真正達到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目的。
作者:黃孝慈王婉秋單位: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汽車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