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學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德國的建筑學教育
在德國的建筑學教育中,大學期間十分重視對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將制作模型當作設計過程中的重要一環”.并用公開講評的教學方法,鍛煉和引導學生思維.建筑學課堂上,常常是每個學生都帶著用形形色色材料做成的模型及成圖,進行全體公開講評,每個人都要在所有學生及老師面前,介紹自己的設計和想法,回答問題,進行討論.教師和學生一開始就對模型十分重視,模型比例尺很大(1∶50),不僅立面,而且內部空間感受,尺度及光照效果等,都看得一清二楚.這種一開始就做大量“工作模型”的教育方法,能從設計之初的立意階段,就從空間和空間序列出發,而不僅僅停留在對兩維立面的“裝飾”和像造書架一般對平面的疊加上.同時,這種公開講評,一問一答的方式極能鍛煉和引導學生的思維.教師講評時不是說:“你不應該這樣做而應該那樣做.”而總是問:“你這樣做,可以,那么你能說出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嗎?”一個人獨自設計時,也可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問得越多,想得也更多更深.在設計小組里,公開講評成為家常便飯,小組成員天天討論,教師在培養學生創造性、個性的同時,也注意培養學生和他人的合作能力,為走上工作崗位做了很好的鋪墊.
1.2美國的建筑學教育
美國的建筑學教育“重在過程”.從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綜合能力出發,在建筑及其設計教學中,十分重視學生的過程認知、過程訓練和過程表現.建筑學一年級最初的作業就要求他們運用簡易的造形材料,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空間想象,制作建筑“雛型式”的空間模型,然后再相應作圖.作為建筑的入門教育,從傳統的以“畫建筑”、“描建筑”為主,發展到這種以“做建筑(模型)”、“想建筑”為主,實行“做”、“想”、“畫”的結合.這種教學方法反映了重過程、重體驗、重能力培養的新觀念.在啟發學生通過感性體驗,初步認識建筑之后,在高年級的教學中,教師不是要求學生一味表象式地介紹方案圖紙,而是啟發他們結合工作“草?!焙驮O計草圖,著重講述自己提出設計案例的構思起點和思考過程.
1.3同濟大學的建筑學教育
20世紀70年代末,同濟大學建筑系引入了“形態構成”訓練,其目的是讓建筑設計的基礎教學回歸到一切形態設計共同的“基座”上來.通過“形”的訓練,并效力于材料、構造、建筑空間的真實體驗和操作訓練,更好地銜接,在適合使用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索滿足視覺感和觸覺感的空間尺度、比例、質地、動勢以及環境約束和文化特性等等的各種可能性.出于對學生建筑設計的潛質,并不能與美術基礎強弱簡單劃等號的認識,同濟大學的建筑系多年來就已不再對入學考生進行美術科目加試,以此表明與這一“學院派”式考生鑒別方式告別的決心.但對美術系列的藝術修養課程很重視,“創意素描”、“油畫”、“陶藝”、“扎染”、“剪紙”、“古典家具”等課程不斷推出來,意在從藝術的視覺和觸覺感上陶冶學生.教學的目標很明確,不僅僅是為了教一點美術技法,更是為了助長建筑學子的藝術感覺和形態想象力.近年來,同濟大學實行了學生自主選擇課程設計作業題目和指導教師的開放式教學模式,每個課程設計題目的布置,老師有明確的訓練意圖和教學關鍵點.對學生的要求側重于提高綜合處理設計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做盡可能多的功能類型練習.這樣縮短了必修課程,將內容和方式多樣的限選課范圍擴大,使多數學生從被動的“要我學”轉向了主動的“我要學”,這樣既有利于學生以各自的特點和興趣分流學習,又對教師發揮專業特長,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效果構成了壓力和動力.把學生和教師兩個方面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
2浙江樹人大學的建筑學教育
浙江樹人大學是一所民辦本科高等院校,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正確選定建筑教育的方向和內容是比較重要的.我們所培養的是兼顧技能型與創新型的高級應用型人才,處在活躍的“長三角”區域經濟之中,結合建筑學專業建設特點,這種高級應用型人才也是中小型建筑設計單位所需求的.
2.1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浙江樹人大學的建筑學教育才剛剛起步,今年計劃招收四年制本科生.目前在校的建筑設計??粕逃?,在軟硬件上都存在一些問題.軟件上,專業教師配備不夠,比如建筑構成、建筑表現、建筑物理、建筑模型等課由于缺少教師就開不起來.同時建筑設計課特殊的實踐性決定它的師生比一般是1∶8~1∶10,每一個建筑設計作業都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對一各個階段的輔導,而現在30多人的班只配備了一個主講教師和一個輔導教師.另外,外聘教師很多.由于外聘教師自身工作繁忙,教學質量往往難以保證.而退休返聘教師在觀念上與新潮的學生還是存在著差距.在職教師也需要加強專業進修來提高自身的建筑水平.硬件上,學校現狀是建筑課每個開課班級都沒有固定教室,上課時學生須自帶圖板、顏料盒、洗畫筆的小水桶、圖紙、參考書、丁子尺等畫圖工具,一個學生搬一趟是搬不了的.導致有的學生空手來上課,不在課堂上畫圖,得不到教師的指導,最后獨自在宿舍畫的圖錯誤太多,達不到既定的教學結果.另外,學校缺少建筑設計作業的展示櫥窗,構成課、模型課沒有教師也沒有專用教室,更沒有材料經費.實習環節也是非常欠缺的,由于缺少經費,建筑學教育規定的認識實習、素描實習、色彩實習、構造實習、施工圖實多都是在校內完成的,由于接觸實際太少,工作后需要相當長的適應時間.
2.2樹立良好的建筑觀
目前的建筑市場充斥著擁塞的商業性氣息,急功近利的“眼皮經濟”決不能進入建筑教育,否則學生靜不下心來研讀建筑,浮躁的心也不知自己將來要到哪里去.在鬧哄哄的市場中會迷失方向,丟掉了學業是很可惜的.在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希望學生們能理解建筑設計者是一個空間的組織者、是一個城市的組織者、是一個環境的組織者,而不是時髦的某種風格主義者.建筑是因為人類某種活動的需要而產生的室內外空間,建筑設計者當不遺余力地從建筑的角度,以人為本,從活動需要的各個方面做出支持該活動的努力,從而讓人們在學習、工作、休息、娛樂等各種活動場所中感到人生的快樂,也就是說,建筑的場所支持了人生,也支持了人類.建筑者從微觀的樓梯踏步到宏觀的城市設計,都能讓人體會到建筑所起的作用———建筑使人生輕快,使城市歡暢,使人類愉悅.良好的建筑觀是建筑學教育的基本前提,也讓學生們感到學習建筑對人類的巨大價值.
2.3強化應用型人才教育
隨著學校的快速發展,硬件問題會逐步解決,建筑學教師隊伍也會很快完善起來.根據學校制訂本科人才培養的要求,“具有較強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創業精神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是培養的總目標.在建筑學學科的設計教學中,基于我們學院既定的教學目標,是培養一線現場建筑師.明確的教學定位,把實際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擺在了首位.在建筑學學科的方案設計教學中,嘗試著從任務書階段就讓學生參與進來的模式,真正是以創造環境,改造環境的社會大需要為立足點,杜絕了一般概念上的“學生作業”.比如“餐館設計”作業,我們選擇了黃龍洞附近的一塊地,即曙光路黃龍路交叉處“兩岸咖啡”的位置.學生根據教學安排,通過外出的實地調查,繪制地形地貌,拍攝了大量現場照片,取得第一手環境資料和創作素材;在此前期工作基礎上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分析研究,而后提出課題任務要求,進行建筑方案設計.它所展現并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最終完成的圖紙,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分工合作參與建筑設計的全部過程,及其非常過程化、方法化的建筑設計表現.在建筑學學科的建筑施工圖等后期的設計教學中,加強設計與施工之間的環節培養教育是很重要的.最近從溫州的幾個實習基地反饋回來的信息看,社會對大學生能下工地和工人一起上崗的前景是看好的.現在的建筑工程越來越復雜,設計院的建筑師不可能長住工地,而現場的工人建筑知識又很貧乏,我們培養的應用型學生起到了連接紐帶的作用.原來完整意義上的“建筑教育應該包括學校教育、專業實踐、業務管理及社區參與等內容”,所以工程背景的建筑職業訓練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建筑法規、結構安全、環境控制和實際可建造性等方面的內容成了教學的重點.我們不刻意與重點院校的創意科研型人才競爭,只希望我們的學生能把現場的、真實的、具體的建筑事情做好,成為一個很好地服務于社會的大眾建筑師.在建筑學學科的教學改革中,我們試圖改變以往單純以教學為主的模式,大大加強建筑教育的科學研究與實踐工作,“教學和科研并重”及“產、學、研結合”成為我們建筑學教育新的走向.學生從教學中獲得建筑材料、基本建設方法和建筑系統的知識.希望在絕大多數課程中,“學生有一些機會來設計并展示建設用的文件,對建筑經濟或者商業操作的考慮”能充分領會.這些因素在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要,必須強調學校不僅應該教那些獨特的或者能更有效率地學習的知識,而且還需要傳授那些在工作后才能學到的具體技能.為了讓教學科研與一線的工程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我們在海寧、義烏、溫州等地與地方上的相關建筑部門合作,建立了校外實習基地,把這些旱鴨子趕下了水,讓他們真實地體會建筑的實際感覺.
作者:王修水單位:浙江樹人大學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