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數學新課改的困惑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教學目標不明確,忽視“雙基”目標的教學
新課標中對課程目標的教學由原來的“雙基”改為“四基”,即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的一些教師為了刻意體現新課改的新理念,力求創設各種情景教學,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還通過一些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合作交流的活動,使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雖然通過情境和活動的魅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這五花八門的活動中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多少呢?是否體會到了數學知識之間的關聯?是否注意到了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是否感受到數學的整體性,是否真正掌握了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雙基”目標沒實現,其他一切都是空談.為了防止教師進入這個誤區,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就應該認清和把握數學學科的特點,認清“雙基”的重要性,在教學上反對為教學而教學.
2教學內容編排的邏輯順序與教師學生的認知體系出現矛盾
新課標強調教材編寫“要努力凸顯特色,積極探索教材的多樣化,課程內容要按學段制定,教材在不違背數學知識的邏輯關系的基礎上,合理安排學習內容,形成自己的編排體系,體現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數學教材出現了人教版、北師版和華師版等各種版本,而有些教材的教學內容的編排順序確實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大的不便,如我們當地使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有些內容放在九年級,事實上八年級就有這個教學要求了,教材編寫的邏輯順序與學生對數學本身的認識或者是與學生的認知體系出現了矛盾,與教師教學的邏輯順序也產生了沖突,這讓教師感到很無奈.因此“無法理解現在的教材”、“理論與實踐脫節”、“認知習慣與學習內容相矛盾”道出了許多教師的心聲.為了緩解這些矛盾,教材編寫要遵循數學體系,要符合學生認知數學的規律.
3師生角色“偽化”
新課標強調“有效地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教學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教師在教學中要處理好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教師的主導作用的關系.”在這一觀點倡導下,雖然改變了過去強調的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形式,但往往又走入另一個極端,教師在課上“不敢導”,“不敢講”,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謂的合作學習,小組交流,教師過分依賴于學生的自主探索.以往課堂上的“師問生答”變成了學生“暢所欲言”,“師說生聽”變成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由原來的“紋絲不動”變成了“自由活動”等等.雖然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然而在打破教師的言語霸權后,在這熱鬧非凡的課堂教學中隨之而來的又是學生言語的多元化與認識的協調統一的矛盾以及課堂教學松散、低效等這些令教師尷尬的新問題.為了解決這些新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啟發式教學將有助于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4合作學習形式化
新課標倡導“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獨立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應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需要,是確實有必要合作時發自內心的一種合作需求.然而在新課標學習過程中有些教師誤以為只要是采用了合作學習交流的方式就是實施新課改了,因而在數學課堂上隨時隨地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甚至教師每提出一個問題,就馬上組織學生合作討論,小組同學間亂哄哄,教師一聲“停”,各小組立刻匯報,表面上看似熱熱鬧鬧,但結果是“蜻蜓點水”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有時甚至合作次數多了,反而會削弱了師生間信息的交流與反饋,使教學目標無法完成.還有的合作學習教師為了急于完成預設活動,在學生未能真正獲得結論甚至學生還未進入認真思考時就停止合作,使合作學習成了花架子,這樣的合作學習有效嗎?如何才能使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從表面走向實質呢?首先要提出有價值的合作討論的問題.其次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再次要選擇好合作交流的時機.
5過于重視情境創設,忽視教學時效性
新課改強調“數學教學活動,特別是課堂教學應該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新課改還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選擇恰當的學生熟悉的生活數學素材,創設一個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情境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可以從具體的情境中搜集和整理信息,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產生新的求知需要,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往往把握不好這個度,辛辛苦苦創設的情景由于諸多原因往往變味走調.例如某次觀摩課中看到一位教師為了讓學生理解“平移”的概念,展示了一系列的生活情景圖片,讓學生結合情景圖片思考問題,學生的問題可謂五花八門、天馬行空,但很少能真正涉及到與本課相關的數學實質,教師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情境渲染中,致使進入真正的數學問題探索的階段時間也過半,這樣的情境創設已然失去了創設情境的初衷,改變了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質.為此,數學課堂創設情境一定要突出主題,不能讓過多的非數學信息干擾和弱化數學知識的學習,更不能只圖表面的熱鬧.另外在創設情境過程中教師要適時引導,把控方向,不能任由學生漫天遐想.
6課時安排與學生實際水平有偏差
大多數人普遍認為,新課改之后教材在編寫上可讀性增強了,但是為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有不同的發展”,新教材將傳統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了充實、調整、更新和重組,課后習題也做了調整,與教材內容相比,習題難度加大了,在教材中配置了一定量的應用問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些問題由于學生對其背景非常陌生,再加之原有認知結構水平的局限,很難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模型,這些問題成為學生學習中的一大難題,教師與學生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感到力不從心,因此造成課時嚴重不足.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應該在理解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盡量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活動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引導學生改變學習的方式、方法.
7城鄉校、優劣校、優劣生之間兩級分化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是數學課程應適應于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因此,新課程教材中在練習部分出現了很多靈活性的新題型.這對于城市學校、優質學校或者是優秀學生來說,確實拓寬了思路,訓練了思維的靈活性.但是鄉村學校或者薄弱學校的教師還存在著知識陳舊、知識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尤其在概率統計問題、開放性問題和生活數學問題的研究與設計等方面都存在著欠缺,跨學科的綜合知識也比較缺乏,教師合作學習的機會少,獲得信息量小,還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方面也是由于家庭環境與家長受教育的程度的影響,使之對教育的關注程度差、教育投資少,從而造成學生在學習方法與習慣、學習意志品質以及對數學的興趣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致使有些學生對新內容的學習感到力不從心,在面對練習中不斷變化的題型,更是糊涂至極,最終會加大城鄉校之間、優質校與薄弱校之間、優生與劣生之間的差距.總之,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其實還遠不止于此,但這也是必然現象.新課程需要不斷探索與改進,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與完善,相信經過廣大教育專家與教育工作者的積極實踐與探索,新課改一定會走出迷茫,取得成功.(本文來自于《通化師范學院學報》雜志。《通化師范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李春華單位:通化師范學院數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