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中小學教育信息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在全國全面推進,但這次改革的成功基礎在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充分運用。如果沒有信息技術的支持,新課程只能是空中樓閣和海市蜃樓,新課程的實施將是一句美麗的空話,只能是“穿新鞋(素質教育思想),走老路(應試教育手段)”。因為新課程的基本思想是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和能力,即實施個性化的教學,而這需要極其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教學信息、教學工具等)的支持。而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無法解決這個資源問題,只有在信息技術條件下才能很好解決這個難題。
全面中小學校達60多萬所,根據“校校通”工程的要求,90%以上都要在2010年都要實現“校校通”,而發達地區(大中城市、沿海地區、東部地區等)則要在2005年提前達標。
目前,全國“校校通”工程的投入累計資金達3000億以上,建成的校園網不少于20萬個。但這些教育信息化設施,由于受當前應試教育環境和傳統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制約,特別是由于缺乏一套科學、系統的素質教育理論的指導,在實際教學中并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革新教學模式、大面積地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效率,為全面和深入地推進素質教育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持。相反,人們還在“用騎‘自行車’的方式開‘飛機’”,這些昂貴的教育信息化軟硬件設施基本上都成了用之不能、棄之不忍的雞肋,成了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們時時隱隱作痛的心病。
面對以上大好的市場形式,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企業又是如何面對的呢?他們的生存狀態又如何呢?
一、當前教育信息化產品存在的問題
隨著2000年10月國家和教育部啟動全國中小學校“校校通”工程以來,全國各地的企業和資本都極其看好這一發展潛力巨大、利潤豐厚的新興IT市場,紛紛投身教育信息化建設和組建教育應用軟件開發企業。在2002年高峰時期,全國從事教育信息化業務的企業愈千家。其中一些具有一定資金實力和行業資源優勢的企業,在市場中迅速壯大,并在業界具有了一定影響力。如北京的科利華、清華同方、K12、校際通、翰林匯、中教育星等;廣州的唯一、TCL、智囊等;江浙的浙大網絡等。這樣的強勢企業在全國也有十來家。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迄止2004年底,其中的絕大多數企業不僅沒能按人們預想的結果繼續發展壯大,已是紛紛偃旗息鼓,被迫悄悄地黯然退出了這一巨大而且仍在高速發展的前景無限的黃金市場。剩下的屈指可數的幾家強勢企業,目前也僅是在作垂死掙扎,而茍延殘喘!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如下——
(一)表層(產品和市場)原因
1.產品同質化:即各企業的產品嚴重趨同,各自無特色。A企業的產品線及其產品功能、特點與B企業、C企業、D企業的產品線其及產品功能、特點大同小異或完全一樣。
這一方面是同行之間懶得創新而互相抄襲,另一方面是企業研發人員大量流失后以母公司產品為原型自創小企業的緣故。
2.應用擺設化:無論那家的產品,在中小學校中都不能切實解決人們期望的降低師生教學成本、提高教學效果的根本目標,因而只能成為應付上級領導檢查的昂貴“擺設”。
3.市場微利化:其于以上兩個原因,一方面同行之間同類產品只能相互通過“殺價”和“反饋好處”甚至“免費”或“分期付款(后期款無法收)”來進行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采購方(各地教育部分和中小學校)既然只是買一件用來“糊弄”上級和外行的“擺設”,就沒有必要購買動輒幾萬、幾十萬元一套的教學軟件,而只需買小企業那幾千元,甚至幾百元一套的同類、同(相似)功能的軟件即可。這就是教育軟件市場微利化的直接原因。
(二)深層(本質)原因
1.理論指導缺失:當前的教育信息化應用軟件都是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研發藍本開發的,其產品只支持模擬式整合,而不支持數字式整合。
所謂模擬式整合,就是用信息技術手段模擬傳統的教學方式,將“嘴說”改為用“喇叭放”,將“手寫”改為用“屏幕顯”。這樣的整合不僅對教學思想和教學模式沒有根本的改變,而且嚴重地加重了師生學習的成本,教師要用很多時間做“課件”,學生用很多時間課后“補課”。這樣的整合可謂是“事倍而功半”,難怪會受到師生們的“冷落”和“抵制”了!
所謂數字式整合,就是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營建一個適合學習者智慧發展(學習)的高效的學習環境。這個外在的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環境,必須要與學習者內部的基于心理發展的認知結構之間達成“內外和諧共振”,才能稱之為“高效學習環境”。
要構建這樣的“高效學習環境”,就必須要在深入把握學習者學習機理和學科學習規律的基礎上,整合相關的各種學科學習支持資源,依照學習者的學習心理需求和學習規律需求進行信息化學習環境的設計和設置。這就是基于信息技術環境的新型教學模式的創建。這,才是當前市場所急迫需要和實施的,即是各中小學校迫切需要的數字式整合。
2.教學應用低效:當前信息技術的使用的現實結果是,不僅沒有降低中小學師生的教學成本,反而增加了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成本,降低了教學效益;所有教學軟件僅能小部分,而不能充分、有效地支持師生的教學活動。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標,在于“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動教育的現代化”,即大幅度地降低教學成本的基礎上,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從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益。
但當前的模擬式整合的結果與此背道而馳,在實際教學應用中,教師和學生都要付出比傳統教學手段更多的教學精力,而教學效果很多時候卻比采用傳統教學手段更差。
這就是模擬式整合在中小學校中不討師生歡迎的原因了。
3.運營模式落后:各自分割,不能充分分享資源;沒有形成良好的利益驅動機制,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
成功實施信息化教學的基礎,在于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這有兩個條件:①教學系統中必須積存有多倍于師生需要的教學資源,供師生擇優選用;②學校,特別是教師愿意心甘情愿地將自己最優質的教學資源拿出來與人分享,并積累地研究和制作這樣的優質資源。而這一切,依賴于對各學校及其教師的根本利益驅動——名譽的和經濟的利益多勞多得!
但當前的現實狀態是:各校各自封閉,都禁止教師將其略有價值的教學資料和資源外傳,而只鼓勵教師到網上下載和共享別人的優秀資源,以期達到使本校成為本地區或全國教學資源的領先的學校;同時,教師也不愿將自己辛苦研發和制作的優秀資源輕易與人共享,而只想下載和共享別人的優秀教學資源,以使自己在教學資源的占有方面超越別人而領先。這樣,人人都只想占有別人的優秀成果,而不愿奉獻自己的優秀成果。這就是我國教育信息化雖已實施了好幾年,但教學資源仍極其匱乏的根本原因。
如何打破這種校校、人人都只想坐享其成的現狀呢?這需要形成一種鼓勵校校、人人爭先恐后積極參與和分享的新型教學資源管理和激勵機制。即越分享得多,其學校和教師的聲譽和贏利越高、越大。
4.市場模式錯誤:以產品為導向,而不是以應用為導向。
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益。具體就是要達到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和教學成本的降低。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市場開拓模式注定只能以應用為導向,而不可能以產品為導向。
產品模式的特點,是一錘子買賣。實施產品開拓模式,只要產品功能強大、運行穩定、價格合理,這種產品就能受到客戶的歡迎。而這在教學應用中是行不通的。因為,學校購置教育信息化產品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而不在于產品本身,即產品僅是一個應用工具。如果僅有一個工具,而不知和不能應用這個工具發揮效益,這個工具就一點價值都沒有,而僅是一件“廢物”和“擺設”!
因此,教育信息化市場只能是以應用為導向的“應用服務”。這個“應用服務”產品應包括: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集成的硬件的、軟件的和應用指導三個方面的綜合支持服務。唯其如此,才可能全面、真正解決當前學校和教師面臨的問題,從根本上達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標。
二、走向數字式整合
當前,傳統教學信息化模擬式整合產品已走到盡頭,必須尋求新的全面突破和產品換代——這,就是基于新型信息化教育理論——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指導下的數字式整合支持體系——三效TM教育信息化應用服務系統。
這套解決方案,是硬件設備、軟件體系和應用服務三個方面內容在創新的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綜合體系。解決方案體系結構如下:
其中,教育信息化應用科研指導服務體系已構建完成,全國已有50多所中小學校參與這一服務體系。這一體系旨在提高學校教師的創新教學模式的能力和教學應用的水平。
目前,正在全面構建與社會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相適應的教學實施體系。這一體系旨在大幅度降低師生的教學成本(教學時間)的基礎上,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這樣,才能最終使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水平躍上數字式整合的新臺階,進入一個嶄新的新天地、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