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課程中創新能力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最新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把“以學生發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研究、勤于動手”,“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普遍應用,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新課程指導綱要突破了以往歷次教學改革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提倡重視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這已成為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一條基本原則。新課程的啟動,呼喚著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時也是對過去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一場變革,教育理念也需隨之更換。課堂教學過程是課程的創生和開發的過程,不再是課程的傳遞和接受過程;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學生今后終身學習打下基礎。因此,本人在新課程實施中,就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營造創新的教學氛圍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因此,在教學中,我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深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于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創新意味的教學氛圍。
德國教育家戈特福爾德·海納特提出:“教師凡欲促進他的學生的創新力,就必須在他們班倡導一種合作、民主的教學氛圍,這也有利于集體創新力的發揮?!币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教師必須首先堅持教學民主,在課堂內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充滿信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產生自覺參與的欲望,毫無顧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創意。
例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設計了這樣一道題: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與加減有關的算式。
(1)5+5+5+5+5=?
(2)6+6+6+6+6=?
(3)6+6+6+6+4=?
學生很順利地將(1)、(2)進行改寫,而對(3)進行改寫則有些困惑。在老師的啟發下,同學們列出了6×4+4,教師給予肯定后,接著鼓勵學生:這道題還有更簡捷巧妙的解法,請同學們再認真觀察一下題目特點,看看哪位同學最聰明,最早發現!學生又投入緊張的思考和熱烈的研討當中。結果,有的同學列出了:6×5-2(看到一個不存在的6),還有的同學對信息進行整體改組,把原來的“4”分成4個1分別加到每一個“6”中,列出了7×4。我不由得為學生們鼓掌喝彩!同學們在參與過程中體驗著探索、發現、創新的快樂。
二、激發主動參與的興趣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就學習數學而言,學生一旦“學會”,享受到教學活動的成功喜悅,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培養對數學的興趣,同時也能激發
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巨大動力,它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充滿自信,主動探索,勇于創新。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創設情境,設置教學內容和學生內在需求的“不平衡”,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同學們喜歡過生日嗎?”學生都高興地回答“喜歡!”接著又提問了幾個學生:“你幾歲了?過了幾個生日?”“同學們,一般的一個人有幾歲,就會過幾個生日,可是小強滿12歲的時候,只過了3個生日。這是為什么呢?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學生聽了,個個情緒高漲,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這時老師抓住學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時地引導他們進入新課。整堂課學生是在帶著解決問題的心態去學習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濃厚,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最后的教學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課堂上看上去好象有些“亂”,但一個開放的、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課,應該有他們自由表達意見的空間。適度的“亂”,在教師控制之中的“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他們真正參加到教學中,讓他們去創造性的學。
三、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
新課程提倡面向全體學生,使其得到活潑、主動、全面發展的教育。要實現這一點,老師必須轉變角色,真正由權威的講授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盡量給同學們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次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些嘗試成功的喜悅,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從而激勵他們不斷探索、創新。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努力為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久而久之,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了對數學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覺得數學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計算、數字,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了,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扎實的基礎。
1.留足思維的時空。
創新總是和自主聯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離不開水、陽光和空氣,學生學習不能沒有時間和空間。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組織學生觀察、操作、思考、討論,使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圓面積的推導”過程中,先引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平面圖形公式及推導方法,以及曲線轉化為近似直線的過程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用剪、拼、擺等方法推出圓的面積,接著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們把圓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這樣,就可以利用已學過的面積公式,求出圓的面積。顯然,為學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說、做的條件,可促進學生多角度靈活思維,學得更為主動活潑,也就促使學生不斷地追求、探索、創新。
2.提供合作學習的機會。
合作學習是21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師主導作用下,群體研討,協作交流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學習環境,擴大參與面,提高參與度。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與同學共同操作、互相討論、交流中促進學習進步和智力發展。通過合作,有利于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討和思考問題,培養其參與意識、創造意識,產生創新思維。
總之,面對新課程的挑戰,教師要努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給學生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讓學生真正地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落實到數學課堂教學的各個具體環節中,從而達到學生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