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時代高校武術教育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問卷調查法、邏輯分析法等,剖析當前高校武術教育的現狀,并提出高校武術教育改革措施。研究認為:當前,我國高校武術教育面臨技術與理論課程不平衡的狀況;武術教育的內容與學生需求失調,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積極性不相適;高校武術教育師資來源單一;武術科研成果轉化不足。
關鍵詞:武術教育課程改革武術傳承
1高校武術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1.1大學生全面發展與社會人才培養的需要
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來說,擁有廣闊的視野和較深的傳統文化積累以及自我辨別意識,是避免在紛繁的世界中迷失自我的重要前提。武術作為一項歷經千年的傳統文化,經各種影視、小說的渲染,在世人腦海中往往富含奇幻色彩,非常具有迷惑性,即使是對具有穩定、成熟的社會認識的成人來說,也難以清晰的說清楚武術的種種現象。該種問題的存在將會使得學生產生迷茫和困惑,繼而對認識可觀的外在世界產生消極的影響。此外,新時代對大學生的發展必然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的社會分工將更加的精細、專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完善高校武術教育,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認識,有利于為社會的創新發展提供積極的文化基礎。
1.2新時代高校武術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需要
新時代的高等教育發展要堅持內涵式發展道路,要提高文化品位,注重傳統文化的文化研究與傳承。中國武術不但具有豐富的技術體系,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傳統武術擁有129個風格各異的拳種,內含刀、槍、劍、棍等十八般武藝,套路數量成千上萬。武術運動對人體各個方向、角度的運動挖掘幾近極致,在人體有限的生理結構條件下,內外結合,手腳并用,長拳與短打,刀槍劍棍,加以各種閃、展、騰、挪,應有盡有,幾乎沒有哪一項、哪一種文化具有如此寬廣、深厚的包容度,技術動作豐富程度可見一斑。關于武術的文化體系,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拳理和思想哲學。中國武術“以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精神內核,深刻蘊含重道、重德、重和諧、重防衛,等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處處體現著整體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象形思維等中華民族的傳統思維方式。”[1]此外,中國武術的發展伴隨著相當社會時期的多個方面。例如,社團組織與政治,門派與民間治理,商會與鏢局,武術與習俗,拳種與地域特征等等,涉及面非常廣。武術技術動作是傳承的載體,文化是武術的靈魂。技術與文化并行,才能站得穩,立得住。技術與文化的并重,能夠積極促進武術教育內涵式發展,可以吸納更多領域的知識探究武術的內涵,開拓更多的學科發展方向。
1.3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需要武術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古人開闊的視野、包容的集體智慧,融合了儒家、道家、兵家等諸多中華傳統思想,造就了100多個風格各異的拳種。武術集技擊、健身、藝術、養身、哲學思想等于一體,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文化。在新時代,各種文化與思想碰撞劇烈,國內外思想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時代青年的活躍程度以及其思想的自由度也是過去少有。今天,應該是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抓住機遇,積極進行高校武術教育改革,充分利用教育平臺,充分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對武術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維度的科學引導,是傳統文化積極迎合新時代發展的重要選擇,也是順應傳統文化歷史發展特點的必然需求。
2當前高校武術教育的困境
2.1技術與理論課程供給占比失調
在高校,接受武術教育的學生大致分為體育類專業與非體育類專業學生。其中,體育類專業學生主要是體育教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專業和社會體育專業等,各體育類專業以普修、必修、選修的形式進行開課,開設課時從每學期32學時至100學時不等,是高校武術學時教育的主力軍。非體育類專業的學生囊括了剩余的人數,該類學生主要是通過公共體育必修課和自主選修課進行學習,學生每周為2學時。根據學校的學時安排和學生的現實情況,決定了各類學生的學習內容和學習的難易程度。從學習內容出發,體育專業的學習技術難度高于非體育專業的學生,所需要接觸和掌握的武術文化內容也更多。總體來看,武術教學普遍存在重視技術傳授而輕視武術文化理論教學現象,更多地關注武術技術的傳授和掌握,學生缺乏對武術文化理論的掌握與了解。[2]
2.2武術教育內容供給與學生需求不對等
作為在高校發展數十年的武術,從一開始就是以體育項目的形式進行開展,無論是面對體育類的學生還是非體育類的學生,均是以動作模仿,技術學習,模仿體驗的方式進行授課,無論是拳法還是器械,主要是通過老師教和學生模仿學習的形式進行展開,這樣的形式幾十年沒有過改變。近年來,不少研究者認為面向非體育專業的武術課程具有眾多的弊病。例如,規定武術套路常年不變,“遠離學生生活世界,脫離現實生活,缺乏對學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構建,充斥著單調、枯燥、乏味,沒有激發學生對生活的激情,缺乏整體性、現實性和理想性,內容設計所體現的是單一的生活模式和圖景。”[3]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喜歡武術,不喜歡武術課,考核和評價方式與課程開設的目標不符等。體育類專業學生在這樣的模式教育下也是矛盾重重,他們作為未來武術事業的弘揚者,也是被競技武術套路所禁錮,對傳統武術及武術文化知之甚少。現在的武術教育是從西方體育課程的角度出發,以項目為基礎的單元教學,在進行技術模仿學習后往往會進行一項定量化的測試,以此作為考評的方式。例如,學習相應課時的足球課程后,學生將掌握帶球的技巧,能夠在奔跑的情況下帶球行進,在與同伴進行學習、競賽的時候還能夠進行技術對抗,斗智斗勇,在靠近球門的時候還能夠射門進球,給學生以強烈的成就感。反觀以套路教學為主的武術課程,學習相應課時后,學生從不會技術動作到掌握一套動作內容,其依然不具備格斗對抗的能力,從表演演示的角度出發,其作為演示者也難以感受到美感,也不具備自我欣賞的能力。能認識到武術的鍛煉價值,但日常缺少演示、對抗的激情,如同學習了一套廣播體操,只有集體活動的時候能給予展示,這與大學生活躍的思維、好奇的心態不統一,不符合學生的階段性需求。
2.3高校武術教育師資來源單一
中國武術源于民間,且長久的根植于民間發展。在過去,不少拳種和流派均是以家庭、村落、寺廟、道觀為依托進行發展的,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繁衍和傳承,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在當今高校武術教育中,武術教師基本上都是在現代武術教育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是通過學習現代武術內容,考取一定的學歷和資格證書實現的。這樣成長起來的教師不僅缺少民間傳統文化的熏陶,而且缺少對傳統武術的文化感知和生活實踐。這直接導致教師所教授的武術課程,對傳統文化的涉及不足,難以突出地方傳統文化的魅力,淡化了中國傳統武術文化的底色。
2.4武術科研成果轉化不足
新時期武術除了在技術方面有了大的發展,科研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在高校,武術從業者除了需要進行武術技術教學,還需要進行武術科研工作。如今,學科發展已經達到了博士層次,武術專業技術人員也達到了教授職稱。在部分高校,有相當一部分人積極的在進行高層次的武術科學研究,形成了眾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武術歷史、武術美學、武術傳播學、武術社會學等方面。然而,大部分的高校武術教育難以將新的武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各研究工作者從民間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形成諸多的武術智慧,卻居高不下,能從民間上傳到研究的高度,卻無法下達傳習至課堂,沒有讓更多的學生受益。
2.5高校武術教育創新不足
創新是武術教育發展的靈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高校武術教育基本已經形成了體育項目式武術的教育模式。在日常的武術教學中,技術教學是常態,上課從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部曲已經深入人心。在此框架下,示范-講解-練習-糾錯的技術學習套路大部分武術教師已經駕輕就熟。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也使得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飽受技術動作練習枯燥之苦,學生對武術的熱情也隨著課程的結束跌至谷底。喜歡武術,不愛上武術課已是學生的普遍心態。近年來,無論科學技術和教育技術如何進步,運用于高校武術教育教學的手段、內容、方式、方法的創新有限,突破困難。學校的課程結構有所改變,增加了少許武術文化的內容,擴展了普通大學生的學習課時,但武術文化與武術文化教育普及的力度依然困難重重。在武術的外延方面,體育產業、武術產業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而高校武術教育中對武術產業展開的創新基本上是乏善可陳。
3以新時代教育思想引領高校武術教育供給改革
3.1以國家政策為導向,促進高校武術教育供給改革
面對新時代快速發展的步伐,國家先后發布了多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文件。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后稱《意見》),“推動高校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在哲學社會科學及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學科建設,重視保護和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4]該《意見》已明確指出了對高校開設傳統文化課程建設的需要,并且在相關學科指出了具體內容。此外在諸多的國家發展戰略中也有具體體現。2019年2月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出,“堅定文化自信,共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文脈相親的優勢,聯合開展跨界重大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舉辦各類文化遺產展覽、展演活動,保護、宣傳、利用好灣區內的文物古跡、世界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5]相關文件都明確指出將傳統文化作為積極的傳承、弘揚的對象。傳統文化與經濟建設協同并進,弘揚傳統文化與創新結合,積極打造具有新時代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國家。武術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創新的重要領域,高校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的研究與傳承基地,應該積極響應國家的相關政策,在武術教育供給方面進行必要的改革,為社會的發展提供積極的智力支持。
3.2以需求為出發點,完善高校武術教育
經濟的快速增長實現了人民物質文化的需要。精神文明的進步一度落后于物質文明的發展,犧牲精神需要讓道于經濟物質發展的局面將迎來改變。“徐曉東事件”以一人之力而攪動整個武林,引發眾多人的思考“中國武術能不能打”,“他的挑戰行為是屬于這個新時代的真實而了不起的實踐行動——它將金庸小說、港臺電影中飛檐走壁的俠客們統統打回原形,迫使所有人回到原點,回到理性看待武術、科學看待武術的原點。”[6]此外,以情感、科幻為題材,以武術、功夫為手段進行串聯的影視劇大行其道,以暴力、血腥為特點的影視大有市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武術的認識。隨著國人文明程度的提高,武術教育應該正本清源,回歸武術本質,認識武術的起源與發展;立足當下,用現代文化標準闡釋武術的現代價值;立體呈現,多方位、多角度還原一個真實的武術。廣大學生只有具備客觀、真實的武術認識,才得以有理性的思考和創造。
3.3立足傳統武術根本,創新高校武術教育
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時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今天,經濟、文化、科技和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國家的各方面都呈現出一片新的氣象。在傳統文化方面,由于國家和社會的重大變革,致使眾多的傳統文化疏于保護和傳承,以致敗落和流失。特別是城市化的進程將傳統文化原有的生存空間打破,失去了成長的土壤。[7]武術也成了我國最大眾最珍貴的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8]據不完全統計,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的武術拳種多達數十種,然而,僅僅只是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若不通過現代化手段進行創新發展,其消失的步伐將繼續。武術教育要立足于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實際,認清我國農村與城市結構改變的實際,用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將生長于鄉土中的傳統武術重新煥發生機。社會是不斷進步發展的,學生對武術的認識要有進步,就必須創造武術進步的條件。創新,是新時代的主流。保護、傳承和發揚武術是高校武術教育的重要責任之一。“武術文化要在新的社會發展格局中繼續前行,就必須強化武術文化的創新活力、內容魅力、競爭實力,在內容開發、活力激發、集聚創新等方面全面實施中國武術創新戰略。”[9]在繼承和弘揚武術的過程中,要積極融入社會時代元素,科技創新,跨學科,跨行業,跨領域進行創新性傳承、創新性弘揚。高校一方面要對武術進行挖掘和研究,另一方面為了方便大眾接受,易于接受,在傳承和弘揚的內容和方法上還要結合現代文化的因素,跨領域與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進行創新生產。高校是給未來各領域培養和輸送優秀人才的陣地,通過武術教育的創新性引導,拋磚引玉,舉一反三,耳濡目染,為各專業人才提供創新的靈感。
4新時代高校武術教育改革措施
4.1課程結構:技術與文化課程同步推進
課程結構的設置決定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武術技術與文化理論課程之間的比例要趨向于平衡,要逐步改變武術技術課程獨占鰲頭的局面。在體育教育、社會體育等體育類專業中要增加武術文化課程,提高武術文化課程在人才培養體系中的地位。此外,武術教育已經達到博士層次,專業技術層次也達到了教授級別,更有相當一部分專家學者積極的在進行高層次的武術文化理論研究,有了眾多的研究成果,涉及武術歷史、武術美學、武術傳播學、武術社會學等方面。因此,在面向非體育專業的學生方面,要加大高校通識教育武術課程的比例,積極的將武術科研成果帶入課堂中,開設如武術藝術賞析、武術與傳統體育,武術與中國文化,以及武術影視賞析等課程,從不同角度闡釋武術。
4.2師資:以高校教師主,兼顧民間傳統武術師資
如今,大部分的高校武術教師是經過現代教育制度篩選,完成以體育項目制的武術教育而走進高校從事教育工作,飽受西方教育制度和競技體育思想的影響。然而,武術源于民間,根植于民間。高校武術教育若真要將傳統武術高質量的傳承下去,就必須從供給主體——教師出發,各高校要積極邀請民間武術傳承人到高校進行教習,發揮武術傳承人的積極作用。武術“傳承人是鄉土武術文化記憶的創造者和攜帶者,因此,以人為載體的鄉土武術的文化生產和文化傳承離不開傳承人。”[10]國家、省、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分布在全國各地,要充分發揮傳承人的積極作用,服務于社會發展。以廣東為例,洪拳、李家拳、詠春拳盛行,廣東各高校可以聘請這民間武術傳承人進入高校進行教學。此舉不僅能夠壯大高校武術師資隊伍,而且可以強化高校與社會的交流。高校師資與民間傳承人聯合促進高校武術教育發展是新時代的要求,符合傳統武術傳承發展的規律。
4.3內容:以武術技術為基礎,兼顧武術創意和創新
現代武術動作相對簡單,功架要求較低,易于學習和推廣,但動作飄逸、舒展、優美,具有很強的演藝性,觀后讓人賞心悅目。現代武術是高校武術教育的主流,在高校教育中占有相當數量。然而,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格斗,其文化本源是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將現代武術與傳統武術結合起來,增加攻防對練的內容,在套路與攻防供給上相互補充。在教學中以現代武術為入門基礎,進行基本功的練習,后加入傳統武術的內容,強化武術的傳統性、民族性和文化性。此外,對于廣大非體育類專業的學生來說,武術課程還應該增加武術創新的內容,如武術與創意、武術與藝術、武術與產業、武術與影視、武術與電子游戲等方面內容,這既可以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激發大家的創新靈感。
4.4方式:豐富供給方式,發揮武術發源地的教育作用
要加強分類指導,探索適合普通學生、體育專業以及武術專項班學生等不同群體的武術教育供給模式,切實提高武術教育質量,實現精準的武術教育供給。在課堂教學上,要轉變教學方法,既要體現武術的技術性、理論性,也要體現武術的真實性和發展性。網絡平臺教學是新趨勢,要積極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多元化、情景化展示武術創新的內涵與外延。雖然在學銀在線、超星等平臺有武術課程,但課程的質量不夠理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抓住武術教育的機會。發揮傳統武術發源地歷史人物、故事的教育作用,要積極利用實習、就業創業、暑期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實踐育人機會,讓學校與社會、理論與實踐、武術與科技等相向結合,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武術教育服務,切實提高武術教育供給的科學性和創新性。
作者:段斌 周麗紅 單位:惠州學院體育學院